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2 组卷97
阅读《地沟油也有春天》一文,完成下题。
①最近,位于美国密歇根州阿德里安市的一家肯德基店正为频频发生的盗窃行为头疼。不过,这家店损失的可不是收银柜里的美元,而是餐厅垃圾箱里的垃圾,尤其是每天煎炸烹饪后扔在废油箱里的厨余废油。
②根据当地警方8月12日发布的报告,这家店和一家废油回收公司签订了合同,允许他们每天回收大约1000加仑(1美制加仑约合3.79升)的厨余废油。可是从今年3月起,每当公司前来回收废油时,都发现废油不翼而飞。
③难不成是被偷去做地沟油,那你可大错特错了!美国密西西比州一家回收厨余的公司代表汤姆·道格拉斯分析说,偷盗厨余废油大约分为两类,一类是把餐厅的废油偷去,拉到自家后院自己提炼生物柴油;另一类是有组织的盗窃团伙,将废油大量窃取后以中间价倒卖给生物柴油公司。
④他们并不发愁买家。在美国威斯康星州,一家回收厨余废油的公司开出了每加仑50美分到2美元的价格回收厨余废油。他们免费提供储存器皿,并上门回收。该公司表示,每加仑的回收和加工成本大概会花掉1.3美元,但是制成的生物柴油可以卖到每加仑3.5美元。
⑤如今,随着国际油价不断走高,生物燃料成了抢手货。作为生物燃料的重要原料之一厨余垃圾更是身价倍增。6年前市价大约6美分一磅的厨余垃圾,目前已经涨到了43美分一磅,“几乎像液体黄金一样宝贵”。
⑥“就在一年前,我还得掏钱让人来把这些厨余拉走,现在竟然有贼找上门来把废油偷走了。”在美国华盛顿经营比萨饼店的尼克·达米安迪斯感叹说,“如今厨余废油变得跟金子似的。”
⑦从餐厅厨房里搜集来的废油,经过加工后可以产出身价倍增的生物柴油,这样的淘金机会,连世界第八大产油国阿联酋都不愿意放过。
⑧在阿联酋一家名叫Neutral Fuels的工厂里,厨余废油正在又高又大的圆桶内经历65摄氏度的化学反应,虽然工厂里面的味道闻上去很像炸薯条,但反应堆里的废油却是在一步步变成生物柴油。这些厨余废油来自麦当劳在阿联酋的连锁店,在这家生物燃料处理工厂,产出的生物柴油可以被任何柴油发动机使用,而且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传统的柴油少60%~80%。
⑨除此之外,厨余废油还有很多回收之路——简单提炼后加入添加剂,废油可以变成肥皂;精加工后的废油可以成为普通的润滑油;和其他厨余混杂在一起的废油在经过粉碎、固液分离后,可以做肥料甚至饲料。
⑩现在,这些厨房里的“废弃儿”就要一飞冲天了。荷兰皇家航空公司宣布,从今年9月开始,他们会在阿姆斯特丹飞往巴黎的飞机上使用厨余废油提炼后的“可再生飞行燃料”。公司表示,他们掌握的技术能够将废油先进行脱氧处理,经过一系列的有机化学反应后,提炼成“可再生飞行燃料”。
【小题1】文章以“地沟油也有春天”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小题2】按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第⑧小节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 本文第④小节中加点的“大概”能否去掉,为什么?
【小题3】厨余废油“变”金子“是因其用途广泛”,请联系全文概括厨余废油有哪些用途?
2016·江苏泰州·一模
知识点:事理说明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基因决定蚂蚁是称职“植物保镖”

王方 编译

①尽管你可能不认可蚂蚁是令人生畏的保镖,但不能否认,蚂蚁在保护植物免受敌人攻击方面做了很多让人们印象深刻的工作。现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科学家们已经确认,到底是什么决定了蚂蚁比其他保镖更称职。

②科研人员对亚马逊热带雨林位于秘鲁境内的植物Cordia nodosa和亚马逊蚂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蚂蚁表达两种基因的水平显著影响了它们如何给宿主提供保护。

③蚂蚁和植物的关系是自然界互利共生现象的一个例子,即两个看似不同的物种以相互作用的方式使双方都受惠。互利共生的两个常见案例是授粉和传播种子,它们都涉及植物通过给动物提供食物奖励,吸引对方来执行重要任务。

④科学家认为,大约400种热带植物进化出被称为虫菌穴的特殊结构,用来收容蚁群以捍卫自身,主要针对的敌人是植食性昆虫。因为热带雨林中有很多这样的树栖蚂蚁,整个热带树木常被蚂蚁完全覆盖。虫菌穴给了蚂蚁一个个进化来的家,可能是因为它们能让植食性昆虫远离自己。由于蚂蚁吃了很多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也就减少了这些植物敌人在树上的密度。

⑤科研人员发现,当激活蚂蚁两个基因产物时,更多的工蚁被招募来攻击植食性昆虫,结果减少了对树木的破坏。工蚁的基因表达也与蚁群是否发现蚱蜢、树叶损失多少有关。

⑥以前,人们对于使蚂蚁成为比其他动物更称职的“植物保镖”的基因、分子机制都知之甚少。此项研究的结果表明了蚂蚁保护植物这一互利共生中的分子基础。有一天或许能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什么使某些动物在授粉、传播种子等其他互利共生关系中比其他动物表现更好。

(摘自《中国科学报》2017年9月27日,有删节)

注:宿主,也称为寄主,是指为寄生物包括寄生虫、病毒等提供生存环境的生物。

【小题1】请说说标题“基因决定蚂蚁是称职‘植物保镖’”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有何准确性?
主要针对的敌人是植食性昆虫
⑵有一天或许能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蚂蚁表达两种基因的水平决定了蚂蚁比其他保镖更称职。
B.蚂蚁和植物以相互作用的方式使双方都受惠是自然界互利共生现象之一。
C.之所以称蚂蚁为“宿主”,是因为其进化出被称为虫菌穴的特殊结构,用来收容蚁群。
D.蚂蚁吃了很多植食性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可以减少这些植物敌人在树上的密度。
说明文阅读

大脑也能永葆青春

①就在此刻,一个新的神经细胞正在你的大脑里生成。不管你是14岁、30岁还是70岁,这个神经细胞都在变成熟。它的树突和轴突不断延伸,树突接收神经信号,轴突则传出神经冲动……成了,读完上面几句话,新生成的神经细胞已经并入了你的神经网结。读完这篇文章,又会有十几个新的神经细胞并入神经网络参与积累新数据,包括这篇文章所传达的主要信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神经学教授约翰·曼的最新研究成果似乎为20世纪中叶以来人们激烈争论的一个问题画上了句号:在人的一生当中,大脑会持续不断地生成新的神经细胞,不论年龄。

②此前,科学家一直认为:在胚胎发育和孩童阶段,人的大脑迅速发育而一旦过了青少年时期,就不再生成新的神经细胞了,最后我们的大脑无可避免的老化与僵化。

③事实果真如此吗?20世纪下半叶,凭借一项繁复而精细的技术,科学家就已观察到相反的现象。他们将胸苷的放射性相似物导入实验动物大脑内,这样形成的新神经细胞会携带这种放射性标记,在动物死后也可识别。这项技术证明,在多种成年动物大脑的不同区域,神经细胞的生成一直在进行着。

④然而这种技术在人类身上实验有局限性。约翰·曼和他的团队借助标注神经细胞的抗体,尝试在刚去世的人的海马体中寻找处于成型不同阶段的神经细胞。对14岁到79岁不等的28名死者大脑进行实验,终于在2018年5月公布重大研究成果。

⑤首先,与在其他物种身上的所见相同,人类的神经细胞生成并未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弱。约翰·曼说:“或许我们出生时都携带着固定数量的神经前体细胞,若非疾病导致,这一储备可能要到80高龄以后才会枯竭。

⑥其次,新神经细胞生成和活跃的位置,正是在海马体的齿状回(在学习时发挥作用的大脑构造)区域。研究证明,在人脑两侧的齿状回中,每天约生成1400个新的神经细胞。在形成后的第一个月,新的神经细胞对海马体的各种功能都产生重要影响,并参与认知再塑,之后就与原有神经细胞一同保障大脑的稳定,例如维持长期记忆。在生命的每一秒,这一过程都在持续发生,不知疲倦地应对着变化不休的环境,可见神经细胞持续生成能提高我们学习和适应能力

⑦再者,实验进一步探究出,影响神经细胞生的因素很多,但是持续学习与充满刺激的外部环境,更有利于神经细胞的产生。除此以外,比如压力、体力劳动或饮食结构等,也会影响神经细胞的生成。

⑧因此,年长者虽然多几条皱纹,只要乐于接受外界信息,不断学习,他们的大脑一样永葆青春。

【小题1】以下内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阅读文章时新的神经细胞已经在你的大脑中生成并逐渐成熟。
B.科学家此前认为人的大脑发育一旦过了青少年时期就会停滞。
C.持续学习与充满刺激的外部环境,不利于神经细胞的产生。
D.齿状回中生成新神经细胞可以维持长期记忆,应对环境变化。
【小题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并引出说明对象。
B.第④段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这种技术在人类身上实验有局限性”。
C.第⑤至第⑦段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
D.第⑤段划线句中的“或许”表示推测(不确定,猜测),在文中说明了约翰·曼对“出生时都携带着固定数量的神经前体细胞”这一结论不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阅读白雁的《在丝绸之路上穿行的植物》的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小麦自曝身世:我的名字又叫“来”

①从西汉的张骞算起,丝绸之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实际上早在张骞之前,东西方就已经通过这条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大通道互通有无了。

②让我们先远眺一下前丝路时代物种输入中国的最典型最珍贵的标本——小麦。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证明,小麦的原产地是西亚、北非地区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流域。

③而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小麦,出土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小河墓地,东边就是著名的楼兰遗址。小河墓地的每座墓里,都随葬有一个草编篓,里面装的就有小麦。小河墓地距今约四千年,也就是说,早在四千年前,小麦就已经从两河流域传入。大约一千年之后,小麦的身影又出现于小河墓地以东的吐鲁番地区,这一地区的洋海古墓群中,随葬的植物、食品中就包括小麦。这一发现生动地描绘出小麦由西向东渐次传入中国的路线图。

④距今约三千年、出土于中原黄河流域的甲骨文中的“来”和“麦”这两个汉字保存了小麦由西向东传入中原地区这一弥足珍贵的历史信息。

⑤“来”的甲骨文字形(图1),像一株小麦的形状,上面的斜撇像成熟后下垂的麦穗,中间是麦秆,上面是左右对生的麦叶,下面是麦根。“来”的金文字形(图2),误将下垂的麦穗之形变为一横,而且表示麦茎的一竖还穿透了这一横,这就为字形的“讹变”埋下了伏笔。  

⑥由此看来,“来”的本义是外来的小麦,后引申为来去的来。

⑦麦”的甲骨文字形(图3),上面是“来”,即麦子;下面是“夊”,也就是“止”的倒写,像一只脚趾朝下的脚。甲骨文中的脚都是有方向性的,脚趾朝下就表示从外而来,而“麦”的所有甲骨文字形,脚趾都朝下。因此整个字形会意为:麦子是从外地引进而来的作物。

⑧“来”和“麦”的甲骨文字形,再结合小河墓地和洋海古墓群出土的小麦这两个重大的考古发现,清晰地记录了小麦的传播密码。

⑨南宋初年,北方人大量迁移到长江以南,小麦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小麦从此成为遍布中国国土的作物。


                                                                         
图1甲骨文“来”            图2金文“来”               图3 甲骨文“麦”
【小题1】请说说标题“小麦自曝身世:我的名字又叫‘来’”的作用。
【小题2】两个古墓地中出土的小麦和两个汉字的甲骨字形记录了小麦的什么传播密码?
【小题3】“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证明,小麦的原产地是西亚、北非地区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流域”一句中的加点词语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小麦是在张骞出使西域后,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最典型最珍贵的物种。
B.甲骨文中的脚都是有方向性的,脚趾朝下表示从外而来。
C.文章最后一段补充说明了小麦成为遍布中国的作物的历史。
D.本文运用了配图标的说明方法,清晰直观地说明了“来”和“麦”的汉字起源,从而说明了小麦的传播途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