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9 组卷212

方块汉字前途之争

汪品先

⑴方块汉字的前途,是我国知识界争论的百年话题。

⑵对于汉字的批评,首先来自其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五四”运动后推行白话文、拟定注音字母,进一步的主张就是:废除方块字、实行拼音化。然而建国后的实践表明:通过汉字简化和义务教育,汉字完全可以为大众所掌握,本身并不是造成文盲的主要原因。

⑶时至今日,废除方块字的主张不再活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如拼音文字那样逻辑分明,因此汉字可以用来传承文化而不适用于发展科学。其实这里混淆了科学发展的传统背景和语言载体本身的特色。国人撰写的学术论文,无论用的是中文还是英文,往往有着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这里既有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学发展的遗传病,也有在近代封闭条件下形成的恶习惯。文字无辜,这些毛病不该记在文字头上。

⑷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文字的前途提供了重新排队的机会。对于二进制的计算机编码而言,一个汉字只相当于两个拼音字母。同一个文本,汉字的篇幅最短,输入计算机的速度也最快。汉字直观,承载的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更重要的是汉字信息熵最高,有限数量的方块字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而依靠拼 音字母的英文,需要不断制造新的单词才能表达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因此,汉字常用的只有几千字,而英语的词汇量早已超过1万,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并无优势。

⑸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主角,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科学创新中应当具有潜在的优势。一种文化能够保持几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原因。值得参考的是犹太民族,三千年历史有两千年流离失散,却始终坚守着犹太教和希伯来文。在外界压力下,犹太人凭着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以一千多万的人口,赢得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华夏文化同样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是不是也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从而也有问鼎世界科学顶峰的前景?

(选自 2015年2月27日《文汇报》,有改动)

【小题1】根据文意回答:有人认为汉字没有前途的理由是什么?
【小题2】指出第⑷段中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小题3】推敲词句,回答问题。
第⑶段中加点的“往往”一词能否去掉?请结合内容说明。
【小题4】结合文章和下面材料说明:“砼”字体现了汉字在科学表达方面具有哪些优势?
“为了方便读写,我国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将‘混凝土’一词简化为‘人工石’,后又将这三个字组合成一个新字——‘砼(tóng)’。现‘砼’字已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

——百度百科

15-16九年级下·江苏无锡·阶段练习
知识点:事物说明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筷子为何会产生在中国

卢茁

①筷子是世界上所有进食器具中较难掌握的,也是少见的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才能使用的工具。为什么中国人要使用如此复杂的工具吃饭?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学者。目前,有关中国为何要用筷子还没有一个得到大家普遍认可的解释。

②筷子古代称为“箸”。除了“箸”外,古代的食具中还有一种叫“梜”。“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礼记曲礼》中的这句话说得非常明白,但这个“梜”并非筷子,而是有一端相连、用以夹取物品的“竹夹”。这种“竹夹”曾在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过,放置在同出的食具箱中。

③在3世纪的日本,已有技术将竹子弯曲后加工而成的像镊子一样的器物,日语中称为“折箸”。而中国的“竹夹”与日本的“折箸”其实是同类物品,都是筷子的早期形态。这类“竹夹”既可以握持,也可以采取使用筷子的方式,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指配合使用。但随着先民们采用这种方式进食,手指间的配合日趋熟练,最终去掉了“竹夹”间的连接,筷子由此诞生。但是在很长的时间里,筷子和“竹夹”同时被人们使用着。

④那么,筷子是如何击败其他进食器具,最终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餐具的呢?中国早期的饮食器具使用的主要是青铜器和陶器,到了战国时期,漆器进入到了饮食器具当中,并逐渐取代了青铜器。在使用漆器承载食物时,如果使用刀、叉来进食,会在漆器表面造成大量的划痕和损伤,影响到漆器的美观。

⑤“竹夹”又为何会被淘汰呢?首先,使用“竹夹”虽然不用学习,但它确实不如筷子那般方便、灵活。而一旦学会了使用筷子,再使用“竹夹”就成为多余。其次,“竹夹”只能使用弹性良好的竹子来制作,而筷子除了可以使用竹、木制作外,还可以使用象牙、金、银、玉石等多种材质制作,在筷子上面还可以镂刻出精美的花纹。最后,在所有的进食器具中,筷子的制造成本最为低廉。“竹夹”需要选择合适的竹材、经过加工制作才能制成,刀、叉、勺等更是如此。

⑥有人会提出疑问:印度、东南亚等地都有茂密的竹林,为何这些地区的人们没有使用筷子呢?其原因是,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很长时间里人们都是用手直接吃东西。直到今天,许多印度人还是不用餐具吃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印度出产多种独特香料,将这些香料与米饭等食物混合时,用手指拌和制作出的饭团比用勺子制成的饭团更具风味。除了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外,影响餐具使用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气候。与热带、亚热带国家不同,欧洲、中国都有着较为寒冷的冬季。在寒冷的气候里,人们对热食的需求很大,由于较热的食物人们无法用手直接触碰,从而逐渐形成了使用筷子、刀、叉等餐具的习俗,并发展出了与之相关的饮食文化。

(选自《寻根》2019年第1期,有改动)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箸”“梜”“折箸”都是古代食具,曾出土过的战国曾侯乙墓中,“竹夹”就放置在其食具箱中。
B.“竹夹”是筷子的早期形态,有一端相连、用以夹取物品,去掉“竹夹”间的连接,筷子诞生了。
C.青铜器和陶器是中国早期的主要饮食器具,到了战国时期,青铜器饮食器具逐渐被漆器取代了。
D.印度人觉得用手指拌和制作出香料与米饭等食物混合的饭团有风味,所以他们都不用餐具吃饭。
(2)“竹夹”为何会被筷子淘汰呢?请简要概括。
(3)通过④⑤⑥段的分析,中国筷子发展的来龙去脉就清清楚楚了,请简析。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小题1】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小题2】第⑥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3】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的?
【小题4】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去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看我大鹏腾飞时

沈文敏

2017年5月5日下午,我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干线民用飞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成功实现首飞。

据了解,C919本次首飞对飞机的操稳特性、起飞着陆性能、动力装置和驾驶设备等工作情况进行了验证。首飞有15个试验点,由5个阶段组成,分别是地面检查,爬升,平飞,模拟进近、着陆和复飞,着陆。

为确保安全,C919首飞全程没有收起起落架,并保持襟翼呈放下状态。首飞时还有“小跟班”,它的任务是在空中对C919进行实时观测,记录飞行数据,拍摄照片和视频,保证飞机安全。

本次首飞机组人员有5人。其中蔡俊、吴鑫、钱进都是经验丰富的试飞员;观察员钱进,在机长和副驾驶后面观察两位机组人员的操作;马菲和张大伟是试飞工程师,他们在客舱里通过内话系统与飞行员协同工作记录各项参数。

十年磨一剑。2007年2月,我国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2015年11月2日,从C919总装下线,再到本次首飞,科研人员共规划、攻克了包括飞机发动机一体化设计、电传飞控系统拉制律、主动控制技术等在内的100多项核心技术。

本次首飞是对C919研制阶段的延伸,C919飞机未来走向商用还要专家对其很多系统性能进行考核、验证,并进行调整。据介绍,在对C919的研制中,共有6架飞机投入试飞任务,每架飞机将承担不同的任务,全面开展失速、动力、性能、操稳、飞控结冰、高温高寒等科目试飞。同时有两架地面试验飞杌分别投入静力试验、疲劳试验等工作。其中,第二架C919飞机正在总装过程中,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完成首次飞行。预计从完成首飞到正式投入航线,还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其间还有很多工作,比如,完成其他试航验证和审定,取得型号合格证,拿到走向市场的通行证。同时,工厂也要做好批量生产的准备,同时做好客户服务的各种准备工作,因此也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目前,C919机型已获得全球23家用户的570架订单。国内外金融租赁公司客户有14家,订单量达418架,包括美国通用电气租赁等国际客户;国内外航空公司客户有9家,订单量达152架,既有国内的航空公司,也有像德国普仁航空和泰国都市航空这样的国际客户。傅国华预计,未来国内市场还有2000架左右的空间。

C919的直接竞争对手是空客的A320和波音的B737。空客和波音在大飞机制造上有深厚的积累我们在总体技术水平上和他们有差距。但C919飞机有后发优势在同等类型商用飞机上,也有自己的竞争力。比如,C919采用了先进的气动布局,空气阻力比同类现役机型减少5%,外场噪声比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第四阶段的要求低了10分贝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了12%至15%,直接运营成本降低了10%……此外,相比波音和空客的同等机型,C919的中间座位被特别加宽,让乘客坐起来更舒适。

通过对C919和AR21新支线客机的研制,我国掌握了5大类、20个专业、6000多项民用飞机技术,加快了对新材料、先进动力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的群体突破,推进了流体力学、固体力学、计算数学等诸多基础学科的发展;以第三代铝锂合全复合材料为代表的先进材料首次在园产民机中大规模应用,总占比达到飞机结构重量的26.2%;推动了起落架300M钢等特种材料制造和工艺体系的建立,促进了钛合金3D打印、蒙皮铳像铣等“绿色”先进加工方法的应用。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
【小题2】题目中的“大鹏”有什么用意?
【小题3】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的作用。
①预计从完成首飞到正式投入航线,还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
相比波音和空客的同等机型,C919的中间座位被特别加宽让乘客坐起来更舒适。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C919成功首飞,检测了所有设备的性能,为下一步实现商用奠定了基础。
B.C919从完成首飞到正式投入航线还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其间有审核获得飞行许可证、做好客户服务等许多准备工作。
C.C919在总体技术水平上和空客波音有差距,但在很多方面也占有优势。
D.C919的成功研制,将会带动我国基础学科和关键技术的发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