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9 组卷174

为什么不读经典

①“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

②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

③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其中,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对于故事之外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报纸花边新闻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人们发现不了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们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经典就是这样,瞩目事物的内部,触及到事物坚硬的内核,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④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有时会显得呆滞笨重,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就像许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会在小事上犯糊涂,会因某种笨拙的举止而被取笑。倒是那些乖巧机敏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珑,但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缘木求鱼。在并不那么具备观赏性的背后,经典体现的是真正的深刻和独特的禀赋。

⑤以上这些特征,使那些渴望阅读之“轻”的读者对经典产生隔膜,使他们无缘分享出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

⑥因为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面对扑天盖地的碎片化、娱乐化信息,人们没有时间沉潜到情韵悠长的大部头文学作品中;人们静不下心去欣赏一段风光描写,揣摩一种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粹的文字之美。

⑦我们还可以有这样那样疏远经典的理由,这些理由让我们面对人类精神的优秀成果却漠然视之,让我们和深刻、和睿智、和经由艰苦求索而获得的精神愉悦等美好而珍贵的收获无缘。领悟了这些,我们就应该有所行动。

【小题1】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人们“对经典敬而远之”的原因。
【小题2】请就第③段的论证方法或论证过程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作答。
【小题3】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⑥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   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揭示,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在迅速地销声匿迹,我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以一种消费的心态,消受那些等而下之的粗浅的读物了。
材料二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对书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16-17九年级上·北京门头沟·期末
知识点:议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自知与自胜

骆玉明

①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这简短的格言,关系到人类生活中极其重要又古老常新的问题。

②先说“自知”。老子把“知人”和“自知”做了简明扼要的判别。所谓“知人者智”,是说了解他人,乃是智慧和能力上的表现;“自知者明”,是说了解自己,才是内心明澈的表现。但要真正达到自知,必须克服某种障碍,才有可能,否则,再多的智慧也不足以自知。

③自知的障碍何在?现代心理学表明:自我肯定是人的行动动力,然而这种需要又常常同冷静的自我认识形成冲突,甚至使自我认识不能发挥作用。西楚霸王项羽败于垓下,反复地说:“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能够笑对失去天下乃至死亡,却不能够承认自己在政治和诸多方面不及刘邦,而造成了最终失败。司马迁虽对项羽颇多同情,但对他的至死不悟,归罪于天,仍然指斥说:“岂不谬哉!”

④出于自我肯定需要,人们常把理想自我当作真实自我,沉浸在虚幻的满足中。《颜氏家训》有一则故事:在并州(今山西)有一士族子弟,好作诗赋,浅陋可笑。旁人有意嘲弄,虚辞赞美,他信以为真,大摆酒宴,招延声誉。他老婆流泪苦劝,此人长叹:“才华不为妻子所容,何况行路!”这也许是有些极端化的例子,但那种因为毫无根据的自负,而丧失自知之明的人,在我们每个人生活周围都不难看到。(甲)

⑤而牵涉到权利和利益的分配时,普遍现象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应该占较大的一份。倘因此发生冲突,人总是倾向于把过失归于他人,认为自己有充分理由。所谓“公平”虽是人所共认的原则,但具体事情中,许多人却只承认符合自己需求的状态才是公平的,否则就是不公平的。在自知面前的这层障碍,简单说是不能把“自我”与“他人”放在同等地位看待。道理虽然简单,但知易行难。(乙)

⑥再来说说“自胜”,顾名思义就是克制、战胜自我。老子也把“胜人”和“自胜”做了简明扼要的判别。“胜人有力”,这很容易明白:能否战胜别人,完全看力量对比,力量大的便能取胜。战胜自己却不是表面力量所能做到的,它需要一种内在的、根本意义上的强大。“自胜”比“胜人”更困难,是因为我们自身的人格缺陷以及恶劣的习性,都是根深蒂固的东西,是“自我”的构成因素。一个人性格暴躁,并不是他要这样,而是暴躁已经成为他对自己不满意的事物的自我反应。

⑦在另一种意义上,“自胜”可理解为:在自我与他人关系中,不必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压倒别人上,只需要关心如何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人必须战胜自我的人格缺陷,才谈得上发展和完善。一般人说“胜”时,总是把眼睛盯着某个对手,老子则认为这至多能达到相比较的“有力”,而不能达到真正的“强”。“自胜者强”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胜”,也可以说是不胜而“胜”。生活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一个真正强大的人,不需要说自己胜过谁,不把他人看作对手,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承认他,尊重他。

⑧老子“自胜”的道理不仅适用于个人,同样适用于民族、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与其追求“胜人者力”,不如追求“自胜者强”,后者才是真正的、根本的“胜”。(丙)

(选自《读者》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知人,仅是智慧上的表现,而自知才是更难达到内心明澈的人生境界。
B.项羽不承认自己的不足,无法自知的原因是自我肯定,不能冷静认识自我。
C.要达到自知,只需要把“自我”和“他人”放在同等地位看待,就可自知者胜。
D.我们自身根深蒂固的人格缺陷、恶劣习性,是由“自胜”比“胜人”困难造成的。
【小题2】下面事例填入原文甲、乙、丙的哪一处最恰当?并简述理由。
五四前后,以鲁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激烈的态度攻击中国的所谓“民族劣根性”,以警醒国人,求得自救,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小题3】结合文本谈谈如何突破“自知”这道障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华起诉“清华”折射傍名牌乱象

昨日,一起诉讼“亮”了。其原告是清华,被告也是“清华”——清华幼儿园。据报道,清华大学向多个清华幼儿园提起民事诉讼,告其侵害商标权,“扰乱了市场秩序,构成不正当竞争”。

消息一出,网友七嘴八舌。而“画风”大都是这样的:“我老家还有剑桥幼儿园”“不好意思,给我逗乐了”“北大幼儿园很慌,剑桥、哈佛瑟瑟发抖”……网友纷纷吐槽身边的“名校”,把该话题送上了热搜。

所以,清华起诉“清华”,应该怎么看?是否侵权,自有法院判决。但其背后的问题,还是值得深思。确如网友所言,当前从城市到乡村,傍名牌的幼儿园、培训机构等,比比皆是。有的可以肉眼识破,有的则颇具欺骗性,它们不澄清、不解释、不置可否,甚至故意混淆视听、想方设法与名校“沾亲带故”,让人信以为真。此类乱象,让公众眼花缭乱,甚至让很多人上当受骗、交了不少“学费”。

傍名牌为何存在?无非是图名图利而已。其实古往今来,傍名牌、搭便车的现象为数不少。从文艺作品里的李逵与李鬼,到当前遍布大街小巷的协和、同济医院,傍名牌已堪称公害,既误导消费,又有侵权之嫌,对正常的市场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怎么办?公众要擦亮眼睛,用脚投票。名牌本身也要“斤斤计较”,主动收集证据,积极亮剑。尤其应当强调的是,此类维权绝非“小肚鸡肠”,更非小题大做,而是大有意义——治理傍名牌乱象,不能“心胸开阔”,就是应该有“眼里容不得沙子”的态度,以积极维权让侵权行为有痛感,让有相似情况的商家有所忌惮。

当然,根治傍名牌乱象,不能仅靠维权。从当前情况来看,傍名牌已堪称一种“歪风”,似乎被放任、被默许,不少商家也有法不责众的心理。对此,如何细化规则、强化监管,如何在注册登记时严格把关,值得思考。

(来源:广州日报)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题——清华起诉“清华”,吸人眼球,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二段写网友七嘴八舌的调侃,说明网友都不支持“傍名牌”的做法。
C.傍名牌堪称公害,会误导消费,也会对正常的市场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D.古往今来,傍名牌、搭便车的现象为数不少,没有不是图名图利的。
【小题2】选文是如何围绕“为何存在”“怎么办”展开论述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指出应怎样根治傍名牌乱象?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涵养学徒心态

①“不给我安排重要工作,只是让我打杂,想辞职了”“我在基层天天做琐事,所学专业用不上啊”……不少新入职的年轻人常抱怨,自己不受重视,做着“没技术含量”“没营养”的活儿,感觉空有一身本事无处施展。

②走出校园初入职场,不少年轻人满怀期待,想在新的平台和环境里大显身手、证明自己,这本是人之常情。但这种期待很可能要暂时落空,一出手就是大手笔,很多时候是一厢情愿,眼高手低是常见的通病,这大概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这种落差本该用脚踏实地去消弭,但不少人一旦理想与现实脱节,就心理失衡,或抱怨上司“不识才”“埋没人才”;或开始自我怀疑,失去信心……其实,这些都不是该有的态度和做法。

③年轻人初进职场,首要的是戒骄戒躁,多涵养“学徒心态”。

④人类社会发展中,“学徒”是一个常见的群体,尤其在手工业发达的传统社会。在代际传递中,技术和工艺得以传承和发展,有句俗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那么最成功的修行者,应该是沉下心来学习,甘于从小事、琐事做起,常向师傅虚心求教,心无旁骛地钻研技艺,最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怕的是这山看着那山高,小事、琐事不愿干,大事、难事干不好。这种学徒,师傅一般会说:“心性不好,难成大器。”

⑤现代社会,这种技艺传承的师徒少见了,但“学徒心态”却并不过时。涵养“学徒心态”,就是年轻人修炼功夫、磨砺心性的过程。对于一个初入职场者,不妨主动将过去的荣誉和光环“清零”,重新自我定位,适应新的环境,甘愿做一名谦逊、低调的学徒。“松柏之质,经霜弥茂。”经受一件件小事的磨砺,就有了成大事的基础;只有多在基层一线“墩墩苗”,才能不断夯实根基,蓄力远航。

⑥作家柳青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潘从明曾分享过他刚参加工作时的经历。1996年,他进入金川公司从事贵重金属生产工作。琐事多、困难多,他没有打退堂鼓。“生产的每一个细节我都不放过,每一个关键点我都记在笔记本上,工作闲暇时我还经常向师傅和技术人员请教。”潘从明当好学徒,干好一件件小事,解决一个个难点,最终积小胜为大胜,推动了相关贵金属提炼工艺的改进和技术升级。

⑦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年轻人想要在一个领域有所建树、干出成绩,就得多涵养“学徒心态”,下一番“绣花功夫”,落小落实练就高强本领;同时,在不断传承的基础上探索创新,超越“师傅”、超越自我,最终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小题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的?
【小题2】选文④⑤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小题3】请分析选文⑤段中加点词“清零”的表达效果。
【小题4】选文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5】阅读分析下面的材料,结合选文内容,谈谈年轻人如何获取成长的力量。

美团创始人王兴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他们深夜开会,整理会议记录时,其中涉及流程图的部分,需要用到一个叫 Visio的软件。他问旁边的年轻同事,会用 Visio吗?年轻人毫不犹豫地说:“我可以学。”王兴感慨:这四个简单的字里,有无穷的力量。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