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69
阅读下面的经典短文,回答小题。
“看脸社会”的悲哀
①2014年8月25日,《人民日报》刊文《别让“看脸”蚕食社会风气》,指出在演员柯震东吸毒被抓后,一票“粉丝”纷纷表示依然膜拜“男神”。这有别于其他艺人吸毒被抓后网友恨之恶之奚落之的“待遇”,如此待遇之别无非因为柯是帅哥。所以,“这是一个看脸的社会”,长得好看,连犯了错误都值得原谅,由此可能催生人与人之间新的不平等。
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什么是“真、善、美”,应该有基本的价值判断。遗憾的是,这种价值判断在自媒体领域似乎已经失守,柯震东吸毒被抓,引来的却是一众粉丝“我们依然爱你”的声援。
③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国人似乎总是热衷于膜拜,只要看到权、钱、脸的一面就尊为至上,而不管权力是否违规和违法,不管金钱是否正当与正义,不管“高富帅”和“白富美”到底都做了些什么。总之,见了权、钱、脸就追捧,并且在追捧中迷失了自己和正确的价值判断,即便是权力明显出轨,金钱明显使恶,也少不了追随者和点赞的声音。
④盛行于网络的“拜脸主义”,对应着“丑人没有青春”的论调,让喧嚣、浅薄和浮躁流行开来,而理性的求真和基于事实的价值判断几乎完全退场。这难道不是一种社会的悲哀吗?更不能忽视的是,这些青春偶像吸食毒品的行为,对于青少年们将会产生错误的认识导向,一些人甚至可能会纷纷效仿,在追求快感中轻易染上吸毒的恶习,并导致整个社会风气的败坏和道德的滑坡。
⑤任何社会都会有“追星族”,但追的不能只是一张脸蛋,而应该是其身上的正能量。盲从到迷失自我和不辨大是大非的时候,“追星”也只能是追星者追来追去追丢了自己。
【小题1】“拜脸主义”产生的根源是___      __ _;其主要危害是__       ____。
【小题2】结合文章④⑤段内容,想想:青少年应该怎样追星?
2015·湖北黄冈·中考真题
知识点:杂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传统文化的断层

①当今青年,基本的文化常识即足以让他们面面相觑,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的寥寥无几,甚至“天干”“地支”“南冠”“华盖”等概念也会让许多人感到陌生,似乎他们对民族传统的了解,仅限于中小学课本上学过且尚未完全忘记的部分。

②作为民族旗帜和标志,谱写并记载了中华五千年之久的文明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今日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国民对其的认同感越发淡薄,甚至被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年轻人几乎全盘否定,使得承载民族记忆的传统文化,也多停留在了人们往日的记忆中。尤其在80后和90后青年群体中基本断层,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③这种遗憾现象的出现,与当前家庭培养、教育体制、社会风气和人们自身均不无关系,以学校教育和社会风气影响最甚。中小学教材,内容涉及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部分少之又少;应试教育使得学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学到的内容考后即忘;步入大学后,本有不少课余时间弥补被贻误的岁月,但或是意识不到,或因缺乏自律,又把诸多课余时间花在游戏娱乐、谈情说爱、经商创业等方面,于是一生中可用于安心学习的最后一站又被耽误掉。

④与此同时,西方及日韩文化的大量入侵和流行时尚的迅速蔓延,严重挤压着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大有将民族文化吞没的趋势。情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似乎比传统的七夕、中元更有味道,电脑屏幕自动跳出的腾迅新闻先是游戏、娱乐、房产、等版块,教育、文化偏居最后;流行时尚中的低俗成分,也无孔不入地渗透在各个角落,屡见不鲜的暴力和凶杀游戏,屡禁不绝的淫秽网站和图文、音像,无处不在的低俗街头广告和杂志小报等等。尤其是娱乐圈大批压根谈不上艺术的所谓名星,成日毫无底线、恬不知耻地哗众取宠,玷污着人们的心灵,败坏着社会风气。在此种愈演愈烈的环境下,许多年轻人越发沉溺其中,乐此不疲。

⑤我国在过度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未形成与物质发展同步的精神文明。传统文化因之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国门大开,西方种种泛商业化和娱乐化思潮排山倒海般地涌入,诸多年轻人不加甄别地全面吸收,致使世代滋养我们的道德观念和传统礼规被全部断送,取而代之的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崇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年轻学子过早世故的功利主义倾向亦愈发显露,以至被称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越来越远,令人痛惜地出现了塌方式断裂。

⑥文化在当今难以为继,除客观因素以外,还有更为可怕的主观原因,即多数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不求甚解和不加选择的本能拒绝,这比外在的强迫更令人担忧。好像我国没有任何时代对民族文化自觉抛舍得这么坚决。学生不愿意练字、不喜欢读线装书,多数人会废寝忘食地在电脑游戏前数小时纹丝不动,却不肯花个把小时来读读我们的四书五经。欧美大片和各种偶像剧对他们来说远比韩柳文、李杜诗、苏辛词和迁光史更具吸引力。

⑦传统文化的远离和断层,带来的则是传统道德框架的解体、人文价值观的失落、人性的异化变质,及正气的萎缩、良知的消解和浮华世风的滋长蔓延。当今,许多青年热捧娱乐明星,对娱乐圈醉生梦死、低俗丑恶的乱象亦见怪不怪以;对各类拜金女、炫富男的出格言论习以为常;脏话不断、游戏感情、缺乏公德、目无师长、及抢劫、弃老、拐骗等乱象麻木不仁……使得传统文化中尚荣知耻、慎独自律、诚意正心、格物致知等优秀思想几无立足之地,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精神荡然无存,以致有人以“三观尽毁”形容当前的社会生态。

⑧传统不传,该续却断,痛心之余,更应是深思与行动。


【注】:三观;是指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小题1】有人说文章第一段可有可无,并不影响文章的表意。你怎么认为?请说说你的理解。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请说说造成文章第③段加点字“这种遗憾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小题3】文章第⑦段划线句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4】传统文化因为其诸多糟粕的存在且历史的久远而应该退出历史的舞台?“三观尽毁”即是顺应时代的需求,是年轻人的创新之举?阅读文章,结合生活实际,请你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30字)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名著翻拍之我见
①翻拍名著已成为当下电视剧制作的一股潮流,中国的四大名著也自然成了翻拍的热点。翻拍本身无可厚非,但翻拍的水准却令人担忧。譬如新版《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的剧情里有这样的桥段:当时张飞大骂吕布为“三姓家奴”,而剧中的吕布对如此伤自尊的谩骂竟然不知是何道理。结果一向暴躁的张飞又花了一大段的时间用了一大段的废话对“三姓家奴”进行细致解读。直到张飞讲完,吕布才明白原来张飞在天下英雄面前骂他忘恩负义。
②如果对名著的解读不负责任,名著翻拍意义何在?
③很多年轻人可能不晓得,82年版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大多数演员均出身梨园世家:六小龄童出身“猴王世家”,马德华是昆剧演员。还有扮演唐三藏母亲的殷小姐是黄梅戏头牌马兰,虽只有几个镜头,没有台词,就是几个戏曲程式化表情,但就是那些看似做作的一招一式也都蕴含戏曲程式的一板一眼。当下大多翻拍的人物塑造与演绎缺少的正是其自身文化的积淀。缺少了厚重的文化,翻拍的作品注定苍白。
④这种厚重文化的丧失也是商品时代的必然,因为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使得创造者很难投入更多的个人情感。为了创作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的音乐,当年的王立平老师闭门谢客,寝不安席,在狭小的空间用长达近五年的时间去体味,品味,解味。其中《葬花吟》的创作耗时一年零九个月。这种情感的执着对于追求快节奏的商业制作而言只能割舍,因为投资商需要经济上的回报。
⑤对观众而言,中国人一向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想到“奸绝”曹操就想到了鲍国安,想到“义绝”关羽就想到了陆树铭,想到“智绝”诸葛亮就想到了唐国强。至于孙悟空的形象,我们允许李连杰的客串,我们也接受周星驰的颠覆,但是心中不变的经典形象永远定格在82版的六小龄童身上。其他版本中无论演员怎样演绎,都很难得到观众的认同,因为我们脑海中的人物形象是我们认定的正统。
⑥诚然,名著需要以新的方式去传播,但是中国观众需要的不仅仅是宏伟场面的视觉冲击,更需要对文学名著的深刻解读和情感投入。如果没有对文本本身的感悟,为了商业利益一味翻拍,说轻点是劳民伤财,误导观众,说重点就是糟蹋文学,亵渎名著。如此看来,文学名著还是不要一再翻拍。
【小题1】请简要概括作者极力反对当前文学名著翻拍的理由。
【小题2】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要讲述“三英战吕布”的剧情?
【小题3】有人说第⑥段与全文关系不大,可以删去。你是怎样看待的?谈谈你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在“诗和远方”中涵养文脉

陈凌

①没有华美的舞台,没有绚丽的灯光,只是一尺方桌、一位读者、几封书信,却如涓涓山泉,沁人心脾,在荧屏内外,收获掌声无数。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持续霸屏朋友圈。“有多久时间,没有提起笔来好好写一封信了?”节目甚至不断激发起观众提笔写信的冲动。

②引发共鸣的,何止是《见字如面》。这段时间,同样被誉为“综艺清流”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也以高而不冷的文化格调、温暖厚重的人文情怀,接连赢得超高口碑,捕获了一批又一批的“自来水”。典雅文化与大众娱乐的碰撞,不仅让观众得以在屏幕上邂逅诗和远方,更是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回望。传统的文化形式,何以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即便历经岁月冲刷,却依旧能散发光泽、触动人心?

③见字如面,睹物相思。有人说,感情波动不分孰优孰劣,再笨拙的一支笔,即使写出内心万一,也足够令人感动。确实,人的情感都是相通的,最能打动人的无疑是那份最纯粹的情感。就拿写信来说,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诚。而字迹又往往能印刻下书写人的性情,古人甚至有“尺牍书疏,千里面目”的说法,见信如晤,读信之人见字便能捕捉对方写信时的表情。字如其人,不加掩饰地将自己完整地展现在对方面前,正是这种纯粹和真诚,更令人神往。我们会被画家黄永玉给曹禺写的信所感动,恐怕就是“心在树上,你摘就是”的直白。而歌手蔡琴写下的“杨德昌,你怎么可以就这样走了呢”,让人直叹“看哭了”,也正在于其真挚的感情。

④如果说,信件是人们内心的琴弦,那么,声音就是撩动琴弦的拨片。正如《朗读者》的主持人董卿所言,“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当普通夫妇对念起朱生豪的情诗,“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也一定很可爱”,我们很难说不感动于斯;当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说到动情处,感慨“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我们心中也很难不起敬意。“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如一股清风唤醒了大众许久未被触摸的文化脉搏。”这样的评价,也足以道出这几档文化节目受观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不在于怀旧,而在于真情实感。

⑤饱含书卷气,是这几档综艺的另一个显著特征。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素养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曾经有人问道,“为什么要学习古代诗词?”一个得到最多人点赞的答案是这样回答的:举个例子,当看到天边飞鸟,你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哎呀,好多鸟。”更重要的是,随气质改变的,还有人的精神生命。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散发恒久魅力,就在于它能滋养心灵,扩展精神疆域,是我们抵抗庸俗的利器。而这,恐怕正是“综艺清流”走红的另一个原因。

⑥很难说,这几档节目受到热捧,就意味着综艺节目的格局就此改变。但这至少证明,诗和远方并非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更非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只不过,传承文脉也需要大众传播的载体。“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和思考自己以及所处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命的价值,很多体验若不能亲历,就会期待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启发和依据”。《见字如面》导演关正文的总结,大概也是人们内心的呼唤吧。

【小题1】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和《见字如面》等“综艺清流”被观众热捧的原因。
【小题2】请你简要分析文章第①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你简要分析第②~⑤段的论证思路。
【小题4】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⑤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

当你失恋时你低吟浅唱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而不是千万遍地悲喊:“蓝瘦,香菇!”


材料二

当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说到动情处,感慨“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我们心中也很难不起敬意。

【小题5】请你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见字如面》的导演关正文的总结,大概也是人们内心的呼唤吧!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