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4 组卷260

米树香香,糖树甜甜

①食品安全问题让人们越来越怀念在真实泥土里生发出的无污染绿色蔬菜,在日月精华里慢慢长成的农家猪。当注水米、抛光米、含铬含铅米充斥市场,连吃碗米饭都成了奢望时,人就会变得越来越爱幻想:如果有那么一种树,来自自然来自山,不喂饲料不喂药,不结苹果不结梨,结出大米白又白。你会认为我在异想天开吗?且慢嘲笑,在地球的某一角,真有这样一种天然纯生专结大米的树。在马来半岛、印尼诸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些风光旖旎的岛屿上,生长着一种棕榈科植物,它并无美丽的身姿,开花也不好看,但超务实、超有爱:专门向人提供赖以生存的口粮——大米。不用费心想什么绕口的名字,就叫它米树好啦。

②米树终年常绿,10年就可长到20米,舒展开的叶子比双人伞还要大,足足有6米。当然,与宽叶相配的是它那直径足有8米的粗壮树干。长这么粗并不是单纯肥胖,人家粗,粗得务实,是专为大肚能容而生的。那胖胖的树干里含有丰富的淀粉,这种淀粉就是当地土著居民最重要的食物来源——西谷大米。你会问,明明是淀粉,怎么变成大米了呢?是这样:土著人把米树砍倒后,将树干锯成均匀的一段段,再把每个段落劈成两半儿,用竹制斧头把段落内的淀粉刮出来,放在水桶里用劲儿搅拌,待淀粉沉到桶底,撇去最上面的水,把沉淀好的淀粉晾干,就变成了洁白均匀晶莹剔透的颗粒物——西谷大米。用它做成的米饭,清香可口,软糯滑爽。

③大米好吃却不易得。米树20年的寿命注定了它的不平凡。它和我国南方的竹子一样,一生只开一次花,且开花即死。它死后,不管活着时体内存有几百公斤淀粉,都会在死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一段干瘪空虚的树干兀自挺立。所以在当地,米树开花是让人心慌的事,一定要抢在时间前面,抢在米树开花前收集淀粉。只要把握得好,一棵米树足足可以得到400斤西谷大米,很高产。

④有米树就应该有糖树,香香甜甜相伴永远。大自然超级给力!加拿大真有糖树。叫槭树,又叫糖槭树,是加拿大的标志和国花,堪称国宝,所以加拿大又叫“槭树之国”,加拿大的国旗、国徽图案上都有槭树叶子。这种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树不仅外形美丽,还超有“内涵”,它为人们送来甜蜜。每到春天,工人们就在高达40米,寿命500年的糖槭树树干上打孔,孔内插上管子,这样,白色的树汁就会慢慢流到桶内。用这种树液熬制出来的糖浆,色泽亮黄,香甜如蜜。它的主要成分是蔗糖、葡萄糖和果糖,营养价值非常高,可以加工成枫糖,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

⑤我国独具慧眼,早在1958年,庐山种植园就引进了糖槭树,继而在湖北、辽宁、北京、南京、长沙等地引种成功。如果有朝一日再引进米树,吃着树上结出的大米,喝着树上流的蜜水,我们的生活就更完美了!

(选自《知识窗》2014年第7期)

【小题1】第①段用生动的文字,从食品安全问题写起,有什么好处?
【小题2】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米树或糖树的三个突出特点。
【小题3】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小题4】下列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米树终年常绿,有10年寿命,可长到20米高,舒展开的叶子可达6米宽,树干直径可达8米粗。
B.在马来半岛、印尼诸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些风光旖旎的岛屿上生长的米树,每一棵都给人们提供足足400斤的西谷大米。
C.用“槭树之国”加拿大的槭树树液熬制出来的糖浆,营养价值非常高,可以加工成枫糖,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
D.米树一生只开一次花,且开花即死,所以在当地,一定要在米树开花时收集淀粉。
2015·湖北鄂州·中考真题
知识点:事物说明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中国竹,意无穷》,回答各题。

中国竹,意无穷

①我国竹类资源丰富,素有“竹子王国”之称。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我国竹现有37属约500种,属数和种数约占世界的二分之一。云南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竹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现有28属220种,被誉为“世界竹类的故乡”。

②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③在日常生活中,竹密切地联系着衣、食、住、行、用五大方面。如穿有竹衣、竹鞋;食物有竹笋、竹米;住有竹楼、竹屋;行有竹车、竹筏;用有竹篮、竹筷。随着时代的发展,竹又有了一些富有创意的新用途,如用竹纤维制成衣物,用竹炭制作空气清新剂和除湿剂等。

④从生活环境看,竹也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竹的特性决定了它具有广泛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和为其它生物资源提供生存环境等,从古至今人们都利用它保护和美化生活环境。

⑤竹在人们生活中所做出的物质贡献举不胜举,在文化上所赋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更是无法估量。

⑥竹自竹简、竹笔到竹纸,在保存和传播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以竹为题材的诗词歌赋,用竹编织和雕刻的艺术品,竹制的笙管笛箫奏出的音乐,无不给人类美的享受。

⑦在我国文化史上,竹蕴含着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价值。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的生物特征逐渐升华为一种做人的美德。竹四季常青,不畏逆境,和松、梅并誉为“岁寒三友”;竹中空外直,虚怀若谷,和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

⑧无论是魏晋嵇康、向秀等“竹林七贤”,还是唐朝李白、韩准等“竹溪六逸”,莫不对竹有一份执着和憧憬,清代郑板桥,与竹为邻,以竹为友,爱竹、写竹、画竹、赞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竹石》)”正是他坚忍不拔、超凡脱俗的人格写照。

【小题1】文章②—⑧段,从____________两个方面写出“竹”对中国的贡献和价值。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中国云南是世界上竹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被誉为“世界竹类的故乡
B.竹密切地联系着衣、食、住、行、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有一些富有创意的新用途。
C.竹具有广泛的生态效益,从古至今人们利用它保护和美化生活环境。
D.竹和梅、松并誉为“岁寒三友”;和梅、兰、松并称为“四君子”。
【小题3】根据文意,在第⑧段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诗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蚯蚓,是一种环节动物,属质足纲寡毛目。

②蚯蚓生活在土壤中,以腐殖有机物和泥土为食。凡经它吞入而排出的泥土均成团烂结构,增强了土壤中的透气性和透水性,而且它排出的粪便是一种良好的有机肥料,富有硝酸盐和钾盐,可改变酸性或碱性土壤,使其变成中性,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有利。因此,自古以来,蚯蚓就被人们誉为“耕耘能手”和改良土壤的“功臣”。

③蚯蚓有惊人的消化系统,嗜粪肥和各种有机废物,除玻璃、塑料和金属外,其他垃圾它都“吃”,诸如蛋壳、香蕉皮、硬纸板或下水道中的污物,它都吃得津津有味,而且胃口也大得惊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座蚯蚓养殖工厂,养殖了5亿条蚯蚓,每天吃掉垃圾200吨,并获得了大量的优质肥料。日本的一家工厂,每年处理木浆残渣需要40万美元,而购进125吨蚯蚓后,不仅及时清理了这些废料,还可以转而将蚯蚓粪便卖给附近的蔬菜农场,很快就收回了成本。所以,蚯蚓既是保护环境、处理城市有机废物的“主力军”,又是优质肥料的天然制造者。

④蚯蚓含有很高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因而成为现代化畜牧业、渔业的优良饲料、饵料。近年来,人们把蚯蚓烹调成营养丰富的佳肴。将来蚯蚓有可能成为人类摄食的主要动物蛋白。

⑤由此看来,蚯蚓确实是人类的挚友。由于蚯蚓神通广大,又具有分布广、适应性强、繁殖快、易管理等特点,很适合规模养殖利用,让它为人类造福。

【小题1】第②段加点的“其”指代__________,画横线句是第三段中的________句。
【小题2】分别概述蚯蚓被誉为“耕耘能手”和改良土壤的“功臣”的原因。
【小题3】第③段列举美国和日本两国有关蚯蚓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小题4】说说第第④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⑤自然段在全文的作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地球可以装下多少人

龙学锋

近日,美国人口资料局推出了2016年世界人口数据表。该机构预测:到2053年,世界人口总数将达到100亿。展望未来,地球对人类的支持会不会在某个时候达到极限?人类数量为何增长越来越快?地球的承载能力到底有多少呢?我们能否一直有足够的食物和水资源,让每个人都开心健康地生活?答案肯定是不能。

人类是如何增长到72亿的?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发布的一段视频描述了人类数量的增长过程。10万年前,地球上的人口数量还不到100万,而人类一直到近代才开始迅猛增长。人类用了将近20万年时间,才达到10亿人口数量。随后随着农业的发展,人口增长开始加速。到公元1世纪,地球上的人口数量约为1.7亿。但不久之后,现代科技和医学迅速发展,加上工业革命的到来,人口数量开始飙升。仅仅过了200年,如今地球上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72亿。

人类100亿,地球将变得像坟墓?

许多专家认为,一旦人类的总数达到90亿到100亿左右,地球的状况将开始变得像坟墓。哈佛大学的杰出社会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森在其《生命的未来》一书中说:“生物圈的限制是固定的。”除了有限的水资源,地球能够生产出的食物总量也是有限的。即使人类以最高效的方式生活,即所有的谷物全部供人类食用,而非低效地将部分谷物分给牲畜,之后再转化成食物能源——地球能够养活的人也是有限的。如果每个人都同意变为素食主义者,饲养少数或完全不饲养牲畜,现有14亿公顷的耕地也仅能供养100亿人,但实际上,这14亿公顷的耕地不可能养活100亿人口,因为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只吃素菜。因此,威尔森认为,从粮食的角度出发,地球养活的人数不可能达到100亿。

人类已经透支了地球资源

随着世界人口数量增长,人类面临的资源困境会越来越严峻,诸多问题需要人类去认真面对。

当前,地球水资源总量约为138.6亿立方米,其中97.47%是不能直接利用的咸水。在占比不多的淡水资源中,现有技术条件下能够利用起来的只有0.34%。淡水资源分布还具有地区性、时间性差异。全世界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40多个国家闹“水荒”。世界粮食组织预测,随着人口增加,人均占有水量相对减少24%。同时,污水排放量相应增加,将加剧可用水污染和供水不足问题。

随着人口迅猛增长和现代工业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按照现在的产量生产及消耗下去,目前所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储量仅可维持80年左右,储量最多的煤也仅能供应二三百年。此外,地球上的非能源矿产资源也是非常有限的。此前的一项统计显示,静态储量将在50年内枯竭的有锰、锌、锡、汞、硫、金刚石、石棉、石墨、重晶石、滑石等。

除了“供给”枯竭危险外,地球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也在急剧弱化。监测显示,1992年到2013年,虽有42个国家的年均碳排放量在下降,但全世界人类年均碳排放总量增加了60%,达到980亿吨。由于森林被毁等因素,地球的自净能力已经无法承载日益增多的二氧化碳。科学模型显示,温室气体的累积,将导致地球温度在本世纪内上升2℃。这将对粮食产量、水资源分配等带来一系列影响,最终不可避免削弱地球的人口承载力。

(选自《百科知识》2017年底1期,有删改)

链接一:理论上地球能承载多少人?

突破百亿人口,是不是地球最大的承载量呢?对这一问题,学术界大体存在三种态度:一是最大容量说,如果用已知的先进方法耕作全部适于生产栽培的土地,那么地球足以养活五六百亿人。二是最小容量说,一些生态学家以人类能得到的植物能量为基础,认为地球所能养活的合理人口为75亿左右。三是中等容量说,世界耕地可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约102亿。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二:科学进步是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

回顾科学技术百年走过的历程,科技发明确确实实助长了人口增长。一方面,医学科学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和进展,在短短100年里完成了医学史上95%以上的发明和发现,使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的疾病得到有效抑制。在1940年,因感染而死的人,占所有死亡人数的25%;今天因感染而死的人,比率还不到3%。另一方面,营养学和卫生学的进展使人类找到改善营养、增强体质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婴儿、孕妇和产妇死亡率显著下降。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三:有关地球资源状况的报告

全球最权威的独立环保机构——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WWF)发表了迄今为止最详尽的有关地球资源状况的报告。该报告预测,由于目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超出其更新能力的20%,如果各国政府再不进行干预,2030年后人类的整体生活水平将会下降。报告指出,由于人类的过度消耗,在过去的30年间人类的经济活动使得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减少了35%,其中淡水生物减少50%,海洋生物种类减少35%,森林物种减少15%。报告估计,如果按照目前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和全球人口增长速度测算,未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透支”程度将以每年20%的速度不断增加。这意味着,到2050年,人类所要消耗的资源将是地球生物潜力的1.8至2.2倍,换句话说,到那时,可能需要两个地球才能满足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

(摘自网络,有删改)

【小题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预测:到2053年世界人口总数将达到100亿。
B.随着人口增加,污水排放量相应增加,将加剧可用水污染和供水不足问题。
C.到2050年,需要两个地球才能满足未来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透支”需求。
D.将在50年内枯竭的非能源矿产有锰、锌、锡、汞、硫、石棉、石油、石墨等。
【小题2】对材料中“有关人类快速增长原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业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到来,人口数量开始飙升。
B.医学科学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使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的疾病得到有效抑制。
C.有足够的食物和水资源、开心健康地生活,导致了人类数量增长越来越快。
D.营养学和卫生学的进展改善人的健康状况,婴儿、孕妇和产妇死亡率显著下降。
【小题3】专家对“地球能承载多少人”的看法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每个人都同意变为素食主义者,14亿公顷的耕地也仅能供养100亿人。
B.如果地球上水资源和生产的粮食总量是有限的,那么能够养活的人也是有限的。
C.如果用已知先进方法耕作适于生产栽培的土地,那么地球足以养活五六百亿人。
D.地球温度在本世纪内上升2℃,将会影响粮食产量、水资源分配,削弱地球的人口承载力。
【小题4】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哈佛大学的杰出社会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森在其《生命的未来》一书中说:“生物圈的
限制是固定的。”。
【小题5】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人类面临的资源困境有哪些?请你提出摆脱困境的两个措施。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