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4 组卷27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小绳栓象
①印度的养象人有个习俗:在象幼年时期,用绳子将它拴在柱子上,象年幼体弱,无法挣脱。待象成年,有能力挣脱木柱时,它的脑海中却早已烙印下了“木柱不可能挣断”的想法,养象人便能轻而易举地对象群进行管理。
②束缚住象的不是木柱,而是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我们在感叹养象人聪明智慧之时,也不免为大象唏嘘:环顾身旁,有多少人深深陷在思维定势的泥沼之中无法自拔,人们一提到空谷便想到悬崖峭壁,一提到春天就想到百花争艳……
③因此,唯有摆脱思维定势,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桥梁。
④思维定势,是经过岁月淘洗、沉淀的产物,是人们世代相传的“金科玉律”,人们往往因循守旧,不曾探寻过这些“不假思索”背后那片广阔的天地。
⑤看到苹果,你往往会想到其甜美的肉质。而牛顿却用苹果作为钥匙,打开了思维殿堂的大门,触碰到数千年来无人“染指”的真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地基。同样一个苹果,乔布斯以它的模板设计出简约大气的新一代“苹果”产品,渡边淳一以它为引子创作出了《失乐园》。每天有无数人吃苹果,但只有少数挣脱思维定势束缚的人能看到其潜在的巨大价值,并以此为桥梁,走向成功的彼岸,实现人生价值。
⑥数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人祖祖辈辈在天地中耕耘,“任劳任怨”,有多少人想到如何能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又有多少人持之以恒地去钻研呢?袁隆平着手水稻研究后不久,一位高级教授曾鄙夷地说:“水稻极难优化杂交,放弃吧!”袁隆平却毫不气馁,数十年如一日地埋头于实验田中,最终成功地研制出“东方魔稻”,解决了无数人的温饱。只需勇敢地撕开一直穿着的“紧身上衣”,就会轻松向前奔跑。一路脚踏实地,不顾流言蜚语,即使最后山穷水尽,也不过是无害的尝试,大可拍拍身上的尘土,从头再来。如果柳暗花明,那么历史就会记住你的名字。
⑦不要以为摆脱思维定势离我们太过遥远,我们身娇体弱无法闯出新路。李德斯,一名普通工人,见妻子长期被厨房油烟所困扰,便决心打破“煮菜必油烟”的定势,苦心钻研,发明了冷花生油,不但大大改善了自家厨房环境,还受到鲁花集团青睐,打开了财富源泉。只要留心生活,勇于创新,摆脱思维定势并非难事。
⑧大象拴在柱上不能挣脱,而人却能斩断捆绑思维的绳索,开拓新的领域,走向成功。
【小题1】文章阐述的中心观点是什么?它是怎样提出的?
【小题2】第⑥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小题3】请结合本文,说说我们怎样才能摆脱定势思维的束缚?
2015·四川乐山·中考真题
知识点:杂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尔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
【小题2】开头两段引用名言,有什么作用?
【小题3】第④段加点的“一切”有什么表达效果?
【小题4】第⑥段举戴震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小题5】从本文来看,我们应该怎样做学问?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不过是一碗人间烟火

郭慕清

⑴是夜。炖了一小锅萝卜牛腩,盛一碗,低头趴在碗上闻一闻,弥漫的热气扑到了眼镜上,摘下眼镜,用木质小勺舀一点,慢慢入口,有些烫,咂吧咂吧嘴,竟然是出奇的香。

⑵汤里并没有放什么名贵的调味料和滋补药材,只有萝卜、牛腩、水和盐,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味美大抵是因为熬久了一些。

⑶熬得久,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词,于菜品,于人生,道理如一。有几年,日子过得比较艰苦,总是碰壁,也曾在深夜里痛哭。问父亲,“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却没有收获?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吗?”

⑷父亲答:“熬得久了总会收获。”

就像田野里一望无垠的麦子,虽然饱经三九腊月的凛凛寒风,虽然在春天里憋着劲儿蹿个子,但哪怕差一分一秒熬不到炎炎夏日,麦穗就不能在阳光下发出金色的光芒。

⑹熬得不久,还差一点火候,麦穗便不会低头,牛腩汤就不会鲜美,事情也不会功成。大道至简,煮菜看似煮的是一粥一汤,却包含着万千世界,不是吗?

⑺说到由美食悟人生之道,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汪曾祺。他的《谈吃》,文字明白如话,娓娓道来,将食材来历、食客品味和食宴氛围讲得头头是道。这酸甜苦辣的人生况味,在舌间萦绕,对生活的热爱也跃然纸上,世俗烟火和琴心雅韵相契相合,毫不违拗。

⑻汪曾祺谈到昆明一处的炒菠菜甚是美味,为什么呢?油极大,火甚匀,味极美。他和蔡澜对吃的看法一致,推崇袁枚《随园食单》中所提的“素菜荤做”。

⑼这讲的是用荤料来增添素菜的丰富性,挖掘简单食物的别样风致。就像是芦蒿炒腊肉,单炒野生芦蒿,会有些青涩,难以入口,但是在烹炒的时候,稍稍添一点点腊肉借味,就大为不同,更能尝出芦蒿的清和鲜。

⑽真正的“素菜荤做”其实来自潮州菜。据说,清代康熙年间,潮州开元寺举办过厨师厨艺大比试,参加比试的皆为潮汕一带地区寺庙主理厨政的厨子,比试项目中,便有烹制“八宝素菜”这一项内容。

⑾“八宝素菜”是潮州素菜的传统名肴,是由莲子、香菇、草菇、冬笋、发菜、白菜、腐枝、栗子共八种纯素食材做成。有一位来自意溪别峰寺的厨师,十分聪明,也深谙素菜一定要荤做的食理,即这八种素食,一定要用肉类炆炖,荤素结合,味道才能浓郁。可是这次比试是在佛寺里举行的,绝不能携带排骨、老母鸡等肉类食材进寺。

⑿怎么办呢?这位厨子久久苦思,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在比试的前一天,他在家先用排骨、老母鸡、赤肉熬制了一锅浓浓的汤,然后将一条洗干净的毛巾放在锅里煮,再把毛巾晾干。第二天比试的时候,他手提装满食材的篮子,将毛巾搭在肩上,把门的和尚没有发现肉类,便放他进去了。做菜时,他将毛巾放入锅中煮片刻,让毛巾中的肉味溶解到锅里,然后加在菜肴之中,从而夺得了比赛的头名。

⒀《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贾宝玉曾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不叫人拔去?”倒是林黛玉想起残荷听雨的美,谈到李商隐那首诗,“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秋夜寂寥,由天瓢泼下一场急雨,雨滴敲打在残荷上,脆响如铃,宛如天籁,让人能在繁华褪尽的萧索里,心生坦然对枯荣、静观世事沉浮的成熟和豁达。

⒁绘一幅画,觅一份爱,和做菜其实并无二致,少不得那些看似错落,实则有致、入味的搭配。菜一素一荤,够香。书画的一枯寂一丰富,入禅化境。爱人性情的一急一缓,一英雄豪迈一温柔如水,彼此搀扶,情投意合。

⒂这世界万物,道理万千,其实也不过是一碗人间烟火。

【小题1】简述第⑴⑵节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1)得久,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词,于菜品,于人生,道理如一。(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小题3】文中第⑿节详写厨师比赛前的准备,有什么用意?
【小题4】文章结尾隽永含蓄,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及生活实际选取一点谈谈你的理解。(不少于80字)
(四)阅读徐小奕的《珍惜现在》一文,完成小题。

①有人过于沉湎过去,躺在以往的成绩上沾沽自喜;有人过于痴迷未来,躺在飘渺的幻想中好高骛远。我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珍惜现在,把握现在。

②人生如同一盘棋,已落的子是无法再提起的,妙子也好,臭子也罢,都已“定格”,何必大喜过望,懊悔莫及?人生如同一盘棋,未来的结局扑朔迷离,孰能预料,何必去苦苦猜测胜负?人生如同一盘棋,                                        

③当然,珍惜现在,并不是说要否定过去,回避未来。过去是现在的基础,未来是现在的延续,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现在拥有的,正是过去长期奋斗的结果。现在的成功,还是依托在过去积累的基础上的。没有未来,也不会有现在。没有了理想,没有了目标,甚至没有了想象,现在的生活又有何意义?如果没有“过去”,没有“未来”,牛顿怎么会从苹果从树上掉下的现象中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瓦特怎么会从沸腾的水冲击茶壶盖子的现象中,发明了蒸汽机?

④珍惜现在,就是要珍惜生命过程中的每一个白天和每一个黑夜,就是要经常想想“我”做了什么,而不是只考虑“我”得到了什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每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有适应内心的必然。”得到与失去有时是成正比的,当你千辛万苦地追求到了一样东西后,回头看看,却发现一路上又失去了很多东西。为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而失去现有的很多东西,这值得吗?还是现实些,在原有的基础上寻求自己的目标。或许,你未必会创造出奇迹来,未必会得到令你垂青的东西,但至少你还拥有原来的东西,还可以从头再来。

⑤人生如同一盘棋,只有胸怀大局,走好每一步,才会有收获。最令人揪心的是,一子下错,满盘皆输的场面。因此,珍惜现在,是把握人生的关键。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引出中心论点的?
【小题2】联系上下文,在第②段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
【小题3】说说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