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4 引用1 组卷121
黄岩岛,到底属于谁
①4月,菲律宾以“地理邻近”——黄岩岛离自己的本土近和黄岩岛在菲律宾专属经济区范围之内为理由,对黄岩岛提出领土主权要求,这些说法站得住脚吗?
②国际法早已认定“地理邻近”不是解决领土归属的国际法原则。从黄岩岛的位置以及地质构造上看,黄岩岛是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黄岩岛以东的马尼拉海沟是中国与菲律宾的自然地理分界。世界上一个国家的部分领土距其本土较远,而距其他国家更近的情形比比皆是,如果按照菲“地理邻近论”行事,世界政治地图将要重画,天下势必大乱。
③《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允许沿海国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但沿海国无权因此而损害他国的固有领土主权。企图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去改变领土主权归属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违反国际法的,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④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黄岩岛拥有无可争辩的领土主权。
⑤从历史上看,首先,中国最早发现了黄岩岛。1279年,天文学家郭守敬就在黄岩岛进行了“四海测验”。其次,中国是最早命名黄岩岛的,1935年中国就将黄岩岛以斯卡巴洛礁之名列入中国版图,1983年将黄岩岛作为标准名称。再有,中国政府早就指出黄岩岛领土主权属于中国。
⑥从开发利用上看,黄岩岛海域一直是我国渔民的传统捕鱼场所,而且中国政府还多次派科学考查队到黄岩岛进行科学考查,例如,1977年10月,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登上黄岩岛进行考查。1994年又在岛上建了水泥纪念碑。
⑦另外,4月28日,菲律宾媒体发表菲律宾专家的署名文章,称黄岩岛的确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菲律宾的主张不能改变这一事实。
⑧ 从种种依据看,菲律宾对黄岩岛的任何权利要求都是非法的、无效的,黄岩岛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小题1】这篇文章驳论与立论结合,请用“︱”划分驳论部分与立论部分,只能划一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小题2】第⑧段“从种种依据看”中的“种种依据”,在立论部分中具体指哪些依据?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选文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6九年级上·湖北孝感·阶段练习
知识点:议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敬畏规则者易幸福

唐剑锋

①什么是幸福?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时代的追求与标准。关于幸福,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从古至今,守规则就是幸福一直都占主导地位。因为,只有遵守规则,敬畏规则,才能获得平安。

②胡适先生说: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而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讲规则、守规则与不讲规则、不守规则,最终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结果。

③《明史杂俎》中记载,一日早朝,皇帝朱元璋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乐?有人说位居显赫者最快乐,有人说功高盖世者最快乐,有人说金榜题名者最快乐,有人说富甲一方者最快乐。朱元璋听后都不满意。这时,大臣万钢答道:天下守法度者最快乐。顿时,朱元璋龙颜大悦。快乐须守法,守法才快乐。守法能使人诚实懂规矩,无后顾之忧,没有后怕,活得自然潇洒。幸福不是一掷千金,也不是大鱼大肉,而是一生坦荡、问心无愧。

④康德说: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头顶上的星空,二是心中的道德法律。法律就是规则,守规则与诚实相通。诚实既是德的核心,又是法的根本,更是守规则的标志。守法者一定是诚实者,诚实者才能安心创业做事。创业者实现了追求与目标,才是快乐幸福的。对于每一位公民来说,只有懂法律、知规则、守规矩,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才能创好业、成大业。不管你从事哪个职业,守规则都应永远排在第一位,守规则是幸福的前提。

⑤明朝《玉堂丛语》卷一中记载着曹鼐不可的故事。曹鼐在明英宗朝做到宰辅。曹鼐在泰和当派出所所长的时候,抓到一名女犯,美得让他心动。当时他可是单独执法呀,没有别人,在心动之时,怎么办?曹鼐想,自己不能知法犯法啊,情急之下,只好用纸一遍遍写曹鼐不可4个大字,写完就烧,烧了又写,反复几十次,一直煎熬到天亮。一夜竟然没有乱。这样的定力,为他后来做到宰辅奠定了基础。在没有监督之下,曹鼐也曾想到过乱,但最终觉得不可乱。最后的不乱,是道义、良知最终战胜私欲的结果。

⑥生活中,凡出事故者,都是践踏规则者。社会上闹得沸沸扬扬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就是不守规则酿成的一场悲剧。小到乱扔垃圾、开车加塞、不按秩序排队、网上随便谩骂,大到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高铁上霸占座位、从动物园后山跳进去落入虎口等,都是不守规则酿成的悲剧。而那些落马的腐败分子,哪一个没有践踏规则?

⑦守规则与践踏规则孰轻孰重,这笔账谁都算得清楚。实在因为人的欲望太多、权力太大、监督太少,才敢拿规则不当规则;很多人因为图一时之快,满足私欲,才不断突破规则防线,落下一个个祸坑。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很多人就毁在无规矩不成方圆上,图一时之快,毁掉了一生的幸福。

【小题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小题2】文章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小题3】文章第⑥段说“凡出事故者,都是践踏规则者”,请紧扣这一观点,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补充一则事实论据,不得与文中的事例重复。
【小题4】结合全文来看,“敬畏规则者易幸福”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5】文章⑤、⑥两段能否调换位置,说说你的看法。

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

①母语通常是指一个人所属民族的群体语言,是一个民族最为鲜明的符号标志,它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母语自信则是对母语品质和母语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母语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尊重。

②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母语都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视其为最美的语言。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徽章。汉语拥有最为丰富的书面文献和自公元前841年以来不曾中断的历史记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因其承载的文化的先进性而对世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让我们自豪,也增强了我们对汉语的自信。然而,在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之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冲击,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了动摇,这给汉语带来了危机,造成了伤害。“五四”期间,汉语严重欧化,有学者甚至主张用拼音来代替汉字;上世纪80年代,汉语的计算机输入成为难题,汉字又蒙受了“笔画复杂、输入困难”的责难;即使是现在,国人对外语的重视程度依然远远超过汉语……因此,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正视的问题。

③对母语的不自信,究其本质,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在当今形势下,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生存和发展的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的命脉和灵魂。而汉语既是这种文化的产物,也是这种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是这种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最集中的体现。因而要维护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就不能再对汉语采取那种“自贬、自侮、自戕”的感觉,而应重新拾回对汉语的自信。

④事实上,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也的确有值得我们自信的理由。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在世界语言中,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特征,精通多国语言的季羡林先生称誉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语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汉语在表达的自由度和创造性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美国语言学家范诺洛萨说,汉语充满动感,不像西方语言那样被语法、词类规格套死。汉语有声调,音韵铿锵,和谐美丽,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认为,在这方面,汉语比西方语言略胜一筹。

⑤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汉语在全球快速传播,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不仅强化了人们对汉语的认同,旺盛的需求也为汉语“走出去”增添了信心。据英国语言学家格雷多尔研究预测,到2050年,汉语将上升到国际语言分类金字塔的最高一层。

⑥因此,我们更应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做一个根基牢固的中国人。

(作者,纪秀生。有删改)

【小题1】从全文看,下列不属于作者认为应该“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的原因的一项是(     
A.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徽章。
B.中华文化是我国生存和发展的软实力。
C.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
D.强化在世界各地不断升温的“汉语热”,让汉语在全球更快速地传播。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首先提出“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徽章”的分论点:接着先从正面列举事实证明:然后又从反面列举事实证明:最后得出结论,强调“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正视的问题”。
B.选文采用总分的结构:首先在第①段提出论题,然后分别提出三个分论点并展开论述,最后在第⑥段得出结论,结束全文,结构完整而严谨。
C.第④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证明了“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的观点,具有说服力。
D.第⑤段的画线句列举英国语言学家格雷多尔研究预测的结论是说汉语将成为国际语言分类中最具特色、发展水平最高、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很好证明了“应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的观点。
【小题3】下面两则材料分别可以用作本文哪一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国学大师钱穆说过,汉语之美在于“精”。“语种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仅10个字,不仅使我心与天地大生命融凝合一,又兼及自然科学。着语不多,会心自在深微处。

材料二: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所必需的“呼吸”,通过一种语言,一个人类群体才得以凝聚成民族,一个民族的特性才能获得完整的映照和表达。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