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56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不褪色

钱春华

①坐火车、转汽车、走山路,德福老汉凌晨五点出发,走到月亮升起,终于赶到了儿子大兴所在的炮兵部队。

②德福老汉一直觉得,他的大兴和大炮最相配——大兴帅气,大炮威风。一想起大兴与大炮站一块的画面,他就一身豪气,感觉不到疲惫。

③爬到山坡上,他便能看到儿子部队所在的营地了。德福老汉坐下来,打算吃一个馒头再走。朦胧月色下,有人嘴里啰啰地唤着,赶着一头猪出现在山坡上。

④只听那赶猪的人说:黑花呀,你就待在这山林里,自己找草药吃,过上十天半月,我来看你。虽然听着声音有点耳熟,德福老汉也没多想,只看了看那头猪,形销骨立的,看样子没几天活头了。不过德福老汉喂猪二十多年,经验丰富,他冲着赶猪人说:这猪有病,但还可以救活。

⑤赶猪人明显一顿,赶着猪快步来到德福老汉跟前,叫了一声:阿爸!

⑥德福老汉吓了一跳,仔细一看,这不是儿子大兴吗?他疑惑地说:儿子啊,你怎么跟猪打上了交道呢?

⑦大兴有点小得意地说:我们部队离城里太远,不好买菜,部队农场就养了二十多头猪。现在全由我照看着。

⑧德福老汉却大声嚷嚷着:你喂猪有什么出息?那不跟我一样吗?

⑨大兴说:阿爸,革命工作不分贵贱,养猪也是一项光荣的任务啊!

⑩他们的大声嚷嚷,惊动了营队里的人,连长和司务长跑了过来。连长说:大兴,你不是赶猪上山了吗?怎么在这里跟人家吵上了?你们在说啥?我一句都听不懂。

⑪大兴忙敬了个礼,说:报告连长,这是我阿爸,他从厦门老家来看我。

⑫德福老汉自然通晓人情世故,他迅速换了语气,热情地说:连长好,我们正在讨论治猪病的方法。你们看,这山上的泥土和杂草都有利于猪的康复。大兴说得对,把病猪丢到山上,让它自己吃草药和野菜,就能恢复健康。

⑬大兴瞥了一眼阿爸,明白阿爸还是支持自己的工作的。

⑭德福老汉在连队里住了两天,教了儿子不少养猪的技巧,部队领导都很感谢他,最后他开开心心地回了老家。过了半个月,那只病猪真的养好了病,自动回营了,后来还被养成了年猪。大兴因为养猪任务完成得好,被提拔当了班长,还评上了先进个人。

⑮第二年,大兴开始自学养猪和兽医技能,还发明了一个让猪长得快的办法,他养的猪,只只能在一年里就长到180斤以上。到了年底,因为养猪的表现突出,大兴又立了一个三等功。

⑯大兴复员后,回老家承包了他家附近的三座山头,种果树的同时,还进行山猪养殖。一到傍晚,三座山头的几百头猪就嗷嗷叫,等待全天最后一餐的投喂。时间久了,人们风趣地将这个情景称为三猪鼎立。受此启发,大兴便给自己的养殖场更名为三猪鼎立生猪养殖公司。

⑰他的养猪事业红红火火,引起了市里领导的高度重视,附近各村都闻风前去观摩取经。因为富有养猪经验,又擅长给猪治病,大兴先被调到镇上的畜牧所上班,又被调到县里畜牧公司,三年以后,进了市畜牧局,十年后甚至当上了副局长。

⑱退伍二十年时,大兴邀请当年的几位战友来厦门做客。回忆起当时大兴赶病猪上山的事,连长说:大兴啊,其实我外婆也是厦门人,我八岁前都跟着外婆住,所以我听得懂你们的话。那时你阿爸明明在责备你养猪没有出息,看到我和司务长来了,却说是在教你怎么给猪治病。你有一个好阿爸。

⑲大兴微笑道:我知道您当时装作听不懂,是不想让我们尴尬。我当时也是立了态,非要在养猪这个事情上,干出名堂来。

⑳连长和战友们看着大兴家门上方挂着的军烈属光荣牌,问起他家有几个人参过军。

㉑大兴说:我祖父是红军,烈士。我阿爸因为视力不好,没能参军。但他把我送进了军营。我的女儿、儿子都参过军,退伍后,接手了我的三猪鼎立’生猪养殖公司。他们现在除了帮助乡亲们致富,还定期联合爱国拥军促进会’开展公益活动,以粮食和猪肉慰问军烈属和孤寡重病老人。我觉得通过养猪,实现了我此生最大的社会价值。阿爸过世时,也特别肯定了我的选择。

㉒连长说:退伍不褪色,你做得很好。

㉓此时,附近那三座山头的猪又嗷嗷叫了起来,众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选自“金羊网”2023年11月1日,有删改)

【小题1】通读选文,理清文章脉络,体会德福老汉是如何看待儿子大兴的职业选择的呢?完成下列表格。

【小题2】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
大兴有点小得意地说:“我们部队离城里太远,不好买菜,部队农场就养了二十多头猪。现在全由我照看着。”
【小题3】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⑫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德福老汉自然通晓人情世故,他迅速换了语气,热情地说……
【小题4】文中的大兴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小题5】读完本文后,同学们就文章的标题展开了讨论,请你替小优阐述理由。

小翼:我认为可以将文章标题改为《大兴养猪记》,朴质而简明,写出了大兴在部队时负责养猪并学习养猪技能,在退伍后兴办养猪事业,以此回馈社会,实现了社会价值。

小优:我觉得《不褪色》作为标题更好。因为______

2024·辽宁鞍山·模拟预测
知识点: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一个人的火车

池莉

①数九寒天,要去哈尔滨。我决定不坐飞机坐火车。火车得跑30多个小时,大家很惊讶,说你怎么受得了?据说哈尔滨今年冷,零下30多度,可以把眼睫毛冻成小冰棍。冻出了小冰棍的眼睛一眨巴,就会发出一种玲珑剔透的响;有了一只挂在身体上的风铃,灵魂便很活泼了。冷也是一种童话,人是应该冻透一次的,我想。热透一次,冷透一次,爱透一次,恨透一次,苦透一次,甜透一次,梦透一次,醒透一次,笑透一次,哭透一次,于是乎,人生也就不那么平庸了。火车里没几个乘客。我独自一人一间软卧包厢,有大把时间,久久坐在窗前,久久看着无边的土地和天空,没有电话、电视,没有熟人、俗务与急件,没有一丝人间烟火。我静静地坐着,心无旁骛地展开我的梦幻与思念。

②我有一个朋友,名叫郎瑜琳,吉林珲春人,哈尔滨军工大毕业,自部队转业来武汉。当年,他从哈尔滨到武汉,走的就是这条路。这条哐当哐当的铁路,曾经摇晃过我的朋友郎瑜琳。

③认识郎瑜琳,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那是我这辈子最糟糕的一个春天:绯闻缠身,官司压头。郎瑜琳是作为一名侠客,被朋友推荐给我的。朋友说这个东北汉子能写会说,为人仗义,神通广大,只要他愿意帮你,你就一定能昭雪冤屈。于是我走进了郎瑜琳的办公室。东北汉子老郎听完我的悲惨遭遇,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却是约稿:“你能给我的副刊写一篇散文吗?”我气愤地回答:“不能!”真是活见鬼!原来我遇上了一个文学痴迷者。老郎却对我的态度很不以为然,轻蔑道:“遇上这么点儿事情就不能写作了?这都是一些俗不可耐的小事啊。”我面临的可是牢狱之灾,啥叫俗不可耐的小事啊!老郎义正词严:“如果你在这种恶劣的情况下还能够坚持写作,你才算一个了不起的作家,我也就会竭尽全力帮你打官司,哪怕倾家荡产!我又不认识你,为啥要帮你?因为我爱才,因为我觉得你有才气、有天赋,与我是同类!”

④官司漫长曲折,一打就是两年。在郎瑜琳夫妇的倾力相助下,我终于打赢了这场该死的官司。我和郎瑜琳夫妇成了最好的朋友,他们的家成了我的家。他们的一双儿女,也喜欢上了我。当他们的妈妈出差,孩子就由我来照料。郎瑜琳属于文学,从不属于家务,每天孜孜不倦地写作,与出版社的编辑来往密切,一心一意想当作家。我却年轻孤傲,不屑巴结文坛,灵感来了泼墨挥洒,平常该干吗干吗。郎瑜琳极不满意我孤僻乖张的写作姿态。我看老郎那样痴迷,也打心底里着急。那时候出版界拉广告拉赞助吃吃喝喝的风气盛行,老郎书生本色,性情耿直,根本没有能力应付这种局面。他又苦又恼,又气又恨,渐渐地遁入虚幻世界,大白天也躺在沙发上两眼望天,天天等待他的小说出版。逐渐地,老郎开始对我说这样一类话:“池莉啊,也许你是对的,也许你这样傲骨铮铮,将来反而可以赢得自己的读者和自己的文学天地。我肯定是不行的了,我只有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了。如果将来有那么一天,你真的能够全国知名,我在九泉之下也就瞑目了。”每当他这么说,我和他的妻子就发笑。谁知不久之后,噩耗突降,正当壮年的郎瑜琳,猝死家中。

⑤多少次,我把中国地图铺开,沿着铁轨,从武汉走向珲春,去探望我的朋友郎瑜琳,一个为文学之爱耗尽生命之火的人,一个热爱生活却被生活戕害的人。我一直在写作,我的每部作品都是对老郎的致意。我成名不成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郎对文学的那份热爱,在我的写作中从未间断。我活着,因此,他也就活着。年轻时不懂事,许多话说不出来,还有许多话,根本没来得及说,面对面的机会,突然就没了。所以现在,我宁愿坐30个小时的火车,把郎瑜琳的来路走上一遍。我要让空旷的火车满载我对朋友的谢意,呼啸着接近埋葬朋友的土地。我要借此机会,屏蔽红尘,让30个小时充满最纯真的怀念和祈祷。而这份情怀,是繁忙拥挤庸碌的城市无论如何都承担不起的,我只能选择我一个人的火车和30个小时的静默来承担。

(摘自《池莉经典文集》)

【小题1】作者行文脉络清晰,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乘火车去哈尔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结合相关内容,说说郎瑜琳是个怎样的人?
【小题3】结合上下文,写出你对⑤段划线句子的理解。

我活着,因此,他也就活着。

【小题4】本文语言简洁生动,表现力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任选角度赏析以下语句的表达效果。

冻出了小冰棍的眼睛一眨巴,就会发出一种玲珑剔透的响;有了一只挂在身体上的风铃,灵魂便很活泼了。

【小题5】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说“而这份情怀,是繁忙拥挤庸碌的城市无论如何都承担不起的,我只能选择我一个人的火车和30个小时的静默来承担。”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两 个 朋 友

莫泊桑

巴黎被普鲁士军队包围了。各处的屋顶上看不见什么鸟雀,水沟里的老鼠也稀少了。

这一天上午,钟表修理师莫利梭先生和针线杂货店老板索瓦日先生两位钓友在大街上碰了面。他们进了一家小咖啡馆一块儿喝苦艾酒。出来的时候,他们都很有醉意了。天气是暖的,天空蔚蓝而晴朗,一阵和风拂得他们脸有点儿痒。

“钓鱼去?想起来真有意思!”

“不过到什么地方去钓?”

“到我们那个沙洲上去。我们法国兵的前哨在哥隆白村附近。我认识杜木兰团长,他一定会不费事地让我们过去的。”莫利梭高兴得发抖了:“好。算我一个。”于是他们分了手,各自回家去取他们的渔具。

一小时以后,他们到了那位团长办公的别墅里。随后,他们带着一张通行证又上路了。

不久,他们穿过了前哨,穿过了那个荒芜了的哥隆白村,后来就到了塞纳河的小葡萄园的边上了。时候大约是11点钟。

对面,阿让德衣镇像是死了一样。麦芽山和沙诺山的高峰俯临四周的一切。索瓦日指着那些山顶低声慢气地说:“普鲁士人就在那山顶! ”

莫利梭口吃地说:“倘若我们撞见了他们怎么办? ”索瓦日带着巴黎人惯有的嘲讽态度回答道:“我们可以送一份炸鱼给他们吧。”

他们弯着腰,张着眼睛,侧着耳朵,在地上爬着走,利用一些矮树掩护了自己。

来到河岸,四周静悄悄的。他们觉得放心了,就动手钓鱼。

在他们对面是荒凉的马郎德洲,从前在洲上开饭馆的那所小房子现在关闭了,像是已经许多年无人理睬了。

索瓦日钓到第一条鲈鱼,随后他们时不时地举起钓竿。他们郑重地把这些鱼放在一个浸在水里的网袋里。一阵甜美的快乐透过他们的心,世上人每逢找到了一件久已被人剥夺的嗜好,这种快乐就抓住了他们。

晴朗的日光,在他们的背上洒下了它的暖气。他们不去思虑什么了,不知道世上其他的事了,他们只知道钓鱼。

瓦雷良山的炮声响起来了。

索瓦日耸着双肩说:   “他们现在又动手了。”

莫利梭正闷闷地瞧着他钓丝上的浮子不住地往下沉,忽然这个性子温和的人发起火来了,愤愤地说:“像这样自相残杀,真是太蠢了。”

索瓦日回答道:“真不如畜生。”

后来他们开始安安静静讨论起来,辨明战争上的大问题,结果都承认人是永远不会自由的。

“这就是人生!”索瓦日高声喊着。“您不如说这就是死亡吧。”莫利梭带着笑容回答。

不过他们都张皇地吃了一惊,明显地觉得他们后面有人走动。转过来一望,看见四个黑洞洞的枪口。

两根钓竿从他们手里滑下来,落到河里去了。

几秒钟之内,他们都被捉住了,绑好了,抬走了,扔进一只小船里,渡到了对面的那个沙洲上。

在那所他们以为已无人理睬的房子后面,站着二十来个士兵。

一个小兵在军官的脚跟前,放下了那只由他小心翼翼地带回来的满是鲜鱼的网袋。那个普鲁士军官微笑着:“喂,先生们,你们很好地钓了一回鱼吧?我想你们两个人都是被派来侦探我们的奸细。我捉了你们,就要枪毙你们。不过你们既然从前哨走得出来,自然知道回去的口令,把口令给我吧,我赦免你们。”

两个面无人色的朋友靠着站在一处,四只手因为一阵轻微的神经震动都在那里发抖,他们一声也不响。

那军官接着说:“谁也不会知道这件事,你们可以平安地走回去。这桩秘密就随着你们消失了。倘若你们不答应,那就非死不可,并且立刻就死。你们去选择吧。”

他们依然一动不动,没有开口。

那普鲁士军官始终是宁静的,伸手指着河里继续又说:“你们想想吧,五分钟之后你们就要到水底下去了。五分钟之后!你们应当都有父母妻小吧!”

瓦雷良山的炮声始终没有停止。

两个钓鱼的人依然站着没有说话。那个普鲁士军官发了命令。随后来了12个兵士,站在相距二十来步远的地方。

军官接着说:“我限你们一分钟,多一秒钟都不行。”

随后,他突然站起来,伸出胳膊挽着莫利梭,把他引到了远一点的地方,低声说:“快点,那个口令呢?你那个伙伴什么也不会知道的,我可以装作不忍心的样子。”

莫利梭一个字也不回答。

那普鲁士人随后又引开了索瓦日,并且对他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索瓦日没有回答。

他们又靠紧着站在一起了,依然没有开口。

军官发了命令。兵士们都托起了他们的枪。

这时候,莫利梭的眼光偶然落在那只盛满了鲈鱼的网袋上面,那东西依然放在野草里,离他不过几步。

一道目光使得那一堆还能够跳动的鱼闪出反光。于是一阵悲伤教他心酸了,尽管极力镇定自己,眼眶里已经满是眼泪。

他口吃地说:“永别了,索瓦日先生。”

索瓦日回答道:“永别了,莫利梭先生。”

他们互相握过了手,不由自主地浑身发抖了。

军官喊道:“放! ”

12枝枪合做一声响了。

随后,那些士兵把他们俩抬到了河边,扔进了水里。一点儿血浮起来了。

瓦雷良山的炮声并没有停息。

那位神色始终泰然的军官忽然望见了野草里那只盛满了鲈鱼的网袋,他笑了,喊道:“威廉,来!趁这些鱼还活着,赶快给我炸一炸,味道一定很鲜。”

(节选自《莫泊桑小说选》,有删改)

【小题1】全文围绕“钓鱼”展开故事,请把表格中①②处的情节补充出来。
地点情节
巴黎大街
塞纳河边的小葡萄园钓鱼并讨论战争,不幸被捉。
河对面的小房子

【小题2】请简要分析画线句“瓦雷良山的炮声响起来了”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他们又靠紧着站在一起了,依然没有开口”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品格?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4】请结合上下文展开想象,把莫利梭先生“眼眶里已经满是眼泪”时的心理活动写下来。
【小题5】小说最后一段对军官的描写,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慢慢的两个人来到一个沟口了。沟里错错落落有几个窑门,还有两个土围的院子,他牵着她在一个斜路上走下去,不敢做声,只张着眼四方搜索着。沟里已经黑起来了,有两个窑洞里露出微明的灯光,小孩子躲在她的身后,在一个窑门前停下了。她开了锁,先把他让了进去。窑里黑魃魃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①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老太婆也扁着嘴笑:“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他接着就述说一些打仗的经验,他并不夸张,而事实却被他描绘得使人难信,他只好又补充着:“那是因为我们有教育,别的士兵是为了两块钱一月的饷,而我们是为了阶级和国家的利益,红军没有一个怕死的;谁肯为了两块钱不要命呢?”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呼!”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②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这么小也做土匪!”“招来吧!”连长问他。“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这小子真顽强,他们就是这样!”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怕死不当红军!”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那末给你一颗枪弹吧!”老太婆又嚎哭起来了。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③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注:丁玲(1904年—1986年),湖南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对话描写富有表现力。“你怕死不怕?”表现了连长话语的冰冷与震慑;“怕死不当红军!”则表现了孩子对革命的坚定信念。
B.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C.小说善于运用对比、反衬。比如百姓对红军小战士和东北兵的不同态度,连长前后的变化,都在对比中突出了反战的主题。
D.小说题目“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意蕴丰富,既提示情节,指连长要给孩子一颗枪弹,最后却没有执行;也象征着小红军,他虽未上场杀敌,却有坚定的信念与抗日的决心;还象征着一切抗日的力量,它们凝聚在一起,必将摧毁敌人,标题暗示了主题。
【小题2】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任选两例。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题3】请概括文中“孩子”的形象。
【小题4】“红色五角星”在文中三次出现且表述富于变化。请简要分析这样写有何效果。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