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温馨的风

韩少华

①我从青岛乘船去上海。人们挤到甲板上,享受着大海所款待的清爽的风浴。我却双腿痛得难耐,只得回舱,倒在铺位上;刚拿出本《收获》来,没看几行,竟睡着了。等晚餐铃响了,我醒来正要下铺——“对不起,同志,”一声带着胶东乡音的招呼,从上铺传下来;随后,一只肤色黝黑却还稚嫩的手臂,把我那本杂志还下来,“你睡着了,杂志滑到地板上了;我拾起来,也没经你允许,就……”几乎同时,探出一张微黑的娃娃脸儿来;那两颊,歉然地漾出一对浅浅的笑涡儿……

②我,愣了。瞬间,心头涌来一种奇异的感觉:生疏而又熟稔,凄切而又温存……这感觉,又分明只来自陌生少年的那两句真挚而彬彬有礼的话语;可这,为什么竟使我如此动情呢?一时间,真还说不清楚……

③几天之后,我到了烟水空蒙的西子湖滨。拾级进入灵隐寺大雄宝殿,见那尊金漆如来佛像,竟幸免于浩劫,我惊喜极了。盘桓良久,才觉双膝又隐隐作痛。出了寺门,微风挟来了细雨。赶到车站,正想着忘记带伞的事——嗯?这雨,怎么停了?……一抬眼,只见头上撑着把青布伞,给我让出了半面,正替我遮着越来越密的雨丝。啊,那为我撑着伞的,是个瘦小的女孩子。我正要道声谢,她却侧过脸,张望着车站调度台那边,微皱着眉头。这时候,我才见她那天蓝色上衣后领窝下面,印着一块该是红领巾留下的痕迹。我正要道谢,车来了。她对我笑笑,示意我上车;我上来了,她微笑着目送我……

④唔,一个风湿病患者,免遭一场淋漓之苦,这意味着什么,我清楚。望着那隐入雨幕中的瘦小身影,如同一种极堪珍爱的东西,失落许久,竟又得之于意外,一种惊喜、宽慰,又渗着些辛酸的感觉,顷刻充满了心窝;而这令我如此动情的,又是什么?一时也还说不清楚……

⑤告别西湖,到了黄山。这座名山,是我必欲“朝”之而后快的“圣境”。我采取“蜗牛”战术,一步一步地,居然蹭到了以奇险闻名的“小心坡”。正得意呢,忽地一阵山风横闯过来,手中提包也在狂风中猛晃起来。进退两难之际,“给!”随着一声有点儿命令味道的招呼,凭空里伸过一根山藤手杖来。刹那间,我一把攥住藤杖,恢复了平衡。定了定神,——哦,旁边站着个二十五六年纪的小伙子。他操着浓重的关中口音,笑笑说:“咱来它个‘两个和尚抬水吃’,咋样?”我也笑着就势领情了。得,不仅负担轻了多半儿,还遇见个出色的向导。小伙子说,因工作关系,他这是四访黄山了。临别,他把那藤杖塞给我,又笑着说:“你腿脚不济,先拄着吧。本该送给你,可这是我捎给西安我老娘的。你下了山,就把它寄存在汽车站服务台,那里人跟我恁熟的。放心好哩……”

⑥我,又愣住了。只得站在阵阵山风里,一直目送着他的背影,想道个不足挂齿的“谢”字,也早已来不及了。我默立在“迎客松”下,看手中这藤杖,简直是一件取自天然、成于工巧的艺术品!这是远游赤子准备的敬老的礼物啊!而他,竟慨然交付给一个陌路人,做缓痛应急之需……我捧着藤杖,遥望他的去路,已是“空山不见人”了。此刻,我的心反倒平静下来。虽然,心头那异样的、温暖的感觉,仍然难以名状。

山中的夜,静得很。可我,却失眠了……

⑧记得浩劫之初,我就被一群嘴巴上刚冒出一抹绒毛儿的大孩子,关进了“牛棚”。阴暗、潮湿、寒冷,又给我的骨髓里留了点纪念。以后,我目睹耳闻了许多类似的事件。可这次江南之行呢?苏堤柳色,玄武波光,固然怡神悦目;而更让我动情的,则是从不少年轻人身上反映出的心灵的美。啊,那船舱内胶东少年的片言之礼,(1)________,还有,这(2)________,究竟该如何估量?我心头的感受,又该怎样描摹呢?

⑨近午时分,我经蒲团松下,绕莲花峰脚,到了有名的散花坞。哦,好一片花涛香海。丽日当空,迎面缓缓送来一阵温煦而芳馨的风,那风,直扑到我怀里,一路疾苦,简直爽然若失了。猛地,心头一动:途中那几次难以名状的感觉,似乎只有这温馨的风,才略可比拟。记得唐人有“暖风医病草”的句子。莫非我这受了病的草木之心,在人们心灵间交汇着的这一阵阵暖风中,也有些疗救的希望……

一九八零年初秋,于黄山宾馆。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以“我”江南之行所经历的事组织行文,叙议相间,表现主题。
B.本文提及“我”的腿痛,是因为“我”被江南美景吸引,流连忘返,劳累所致。
C.结尾处引用“暖风医病草”,含蓄表达了在浩劫中受到伤害的心灵正在得到“疗救”。
D.本文所写的三件平常之事放至“劫难”后的社会大背景去看,其揭示的思想意义重大。
【小题2】第⑤段中画线句读来颇有情趣,耐人寻味,请赏析其妙处。
进退两难之际,“给!”随着一声有点儿命令味道的招呼,凭空里伸过一根山藤手杖来。
【小题3】第⑦段中“山中的夜,静得很。可我,却失眠了”,请分析“失眠”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4】联系前文,仿照第⑧段画线句格式,在(1)(2)处横线上填写合适内容。
【小题5】说说本文标题“温馨的风”的含义。
2024·山东潍坊·二模
知识点: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词典的故事

阿来

①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上的是两个班合用一个教室一个教师的小学。快读完小学了,不要说现在孩子们多得看不过来的课外书与教辅书,我甚至没有过一本小小的字典或词典。那时,我是多么渴望自己有学问啊,并觉得世界上的所有学问就深藏在张老师那本翻卷了角的厚厚词典中间。小学快毕业了,学校要组织大家到15公里外的剧经寺镇上去照毕业相。我们便每天盼望着去到那个对我们来讲非常遥远的小镇。

②不久以后,十多个穿上新衣服的孩子,一大早便由老师带着上路了。将近中午时分,我们这十多个手脚拘谨、东张西望的乡下孩子便顶着高原的强烈阳光走到镇上人漠然的目光中和镇子平整的街道上了。第一个节目是照相。照完相我们走到街上。太阳照在头顶。

③我们开始出汗。我伸在衣袋里的手也开始出汗。手上的汗又打湿了父亲给我的一元钱。父亲把吃饭与照相的钱都给了老师,又另外给了我一元钱。这是我那时候可以自由支配的最大的一笔钱。我知道小伙伴们每人出汗的手心里都有一张小面额的钞票,比如我的表姐手心里就攥着五毛钱。表姐走向了百货公司,出来时,手里拿着许多五颜六色的彩色丝线。

④而我走向了新华书店。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干净的玻璃柜台里摆放着几十本领袖书,以及几部当时流行的小说。我有些胆怯地在玻璃柜台前轻轻行走,突然停了下来,因为我一下就把那本书认了出来。

⑤那本书跟领袖书同样大小,同样的红色,同样的塑料封皮。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小词典。我把攥着一块钱人民币的手举起来,嘴里发出了很响的声音:我要这本书!

⑥书店里只有我,还有一个营业员。

⑦营业员走过来,和气地笑了:你要买书吗?

⑧我一只手举着钱,一只手指着那本成语词典。

⑨但是,营业员摇了摇头,她说:我不能把这书卖给你。买这本书需要证明,证明你来自什么学校,是干什么的。"我说自己来自一个汉语叫马塘、藏语叫卡尔古的小学,是那个学校的五年级学生。她说:那你有证明都不行了。你们马塘是马尔康县的,刷经寺属于红原县。你要到你们县的书店去买。我的声音便小了下去,我用自己都不能听清的小声音说了一些央求她的话,但她依然站在柜台后面坚决地摇着头。然后,我的泪水便很没有出息地下来了。我越想止住眼泪,这该死的液体越是欢畅地奔涌而出。营业员吃惊地看着我,脸上浮出了怜悯的表情。

⑩她说:你真的这么喜欢这本书?”“我从老师那里看见过,我还梦见过。

⑪现在,这本书就在我面前,但是与我之间却隔着透明但又坚硬而冰凉的玻璃,比梦里所见还要遥不可及。

⑫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她说:那我要考考你。

⑬我看到了希望,便擦干了眼泪。她说了一个简单的成语,要我解释。我解释了。她又说了一个,我又解释了。然后,她的手越出柜台,落在了我的头顶,深深叹了口气,说:不容易,一个乡下的孩子。然后便破例把这本小书卖给了我。

⑭从此,很长一段时间,我像阅读一本小说一样阅读这本词典。从此,我有了第一本自己的藏书。从此,我对于任何一本好书都怀着好奇与珍重之感。

【小题1】简要复述“词典的故事”。要求写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小题2】文中“我”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请用简洁的词语依次概括出来。
【小题3】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参照示例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示例: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
分析:“漂亮”主要反映了“我”当时的心理感受,营业员的怜悯使“我”产生好感。
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进了眼里:“汉语成语小词典”。
【小题4】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她的手越出柜台。落在了我的头顶,深深地叹了口气,说:‘不容易,一个乡下的孩子。’然后便破例把这本小书卖给了我。”请体会这一细节用一段话描写营业员此刻的心理活动。
营业员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默读父亲》,按要求回答问题。

默读父亲

①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爹疼满崽这句话便成了父亲爱的天平向我倾斜时搪塞哥哥姐姐们的托词了。在我10岁那年,我生病躺在了县医院的病床上,我突发奇想地让父亲给我买冰棍吃。父亲拗不过我,便只好去了。那时候冬天吃冰棍的人极少,大街上已找不见卖冰棍的人。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冰厂还卖冰棍,冰厂离医院足足有一里地,父亲找不到单车,便步行着去。一时半晌,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嘴里却喃喃地说道:怎么会化了呢?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的呢!

②初二那年,我的作文得了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这在小镇上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儿。学校为此专门召开颁奖会,还特地通知父母届时一起荣光荣光。等到参加颁奖会的那天,父亲一大早便张罗开了,还特地找出不常穿的一件中山装给穿上。可当父亲已跨出家门临上路时,任性而虚荣的我却大大地扫了父亲的兴:爸,有妈跟我去就成了,你就别去了。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那表情就像小孩子欢欢喜喜跟着大人去看电影却被拦在了门外一般张皇而又绝望。迎着爸妈投放给我的疑惑的眼神,我好一阵不说话,只是任性地呆在家里不出门。父亲犹疑思忖了半刻,用极其坦然却终究掩饰不住的有些颤抖的声音说:爸这就不去了。父亲已经破译出了我心底的秘密:我是嫌看似木讷、敦厚且瘦黑而显苍老的父亲丢我的人啊!看看父亲颓然地回到屋里,我这才放心地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了学校。可是,颁奖大会完毕后,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你和你妈风风光光地坐在讲台上接受校领导授奖和全校师生羡慕的眼光时,你爸却躲在学校操场一隅的一棵大树下,自始至终注视这一切呢!顿时,我木然,心里漫上一阵痛楚……

③父亲最让我感动的是我17岁初入大学的那年。我刚入大学的时候,寝室里住了4个同学,每个人都有一只袖珍收录机,听听节目、学学英语,很让人眼馋。后来,与其说是对别人的羡慕,倒不如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我走了60里地回到家,眼泪汪汪地跟父母说:我要一只收录机。父亲听了,一个劲地叹气,母亲则别过头去抹泪。我心一软,两手空空连夜赶回学校。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到学校找到我。将我叫到一片树林里,说: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我正掂量着父亲这句话,父亲已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放在我手上。伸开手来,正是一只我心仪已久的袖珍收录机。事后我才知道父亲是进城抽了500 cc血给换来的。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就是父亲这句话,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了做人的自尊,也让我得以活出了一个男人的伟岸。

④父亲没能活到60岁便病逝了。记得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将枯槁的手伸向我。我将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父亲极力想握紧我的手,但父亲已无能为力了。是的,父亲虽然没能扶携和目送我走更长更远的路。但是,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小题1】文章以“默读父亲”为题,有何作用?
【小题2】文章第②段说“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请联系上下文,用第一人称描写“父亲”此时的心理。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画线句是对父亲的动作、语言进行描写,写出了父亲细心呵护棒冰,生怕棒冰化掉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之情。
B.文中父亲疼爱孩子,他和儿子一起风风光光地坐在讲台上接受校领导授奖。
C.第②段写到“心里漫上一阵痛楚”,既有被父亲的爱子行为感动,又有为自己的任性、虚荣而感到愧疚、懊悔。
D.“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只要有志气,即使生活贫困也照样可以成才,要敢于正视生活中的艰难。
【小题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朱自清《背影》)


本文和链接材料都刻画了不同的父亲形象,请结合内容写出你从中读到两位“父亲”的哪些性格特点?

绉纱馄饨

肖复兴

①北京普通人家,一般爱吃饺子,以前很少吃馄饨。我第一次吃馄饨,是上初中之后,和同学一起在珠市口路北一家饭馆里,饭馆紧靠着清华浴池,对面是开明老戏园,那时改名叫作珠市口电影院。我们就是晚上看完电影,到这里每人吃了一碗馄饨。

②这是家小店,夜宵专卖馄饨。比起饺子,馄饨皮很薄,但馅很少,觉得馄饨是样子货,还是馅大肉多的饺子吃起来更痛快。

③这样的印象被打破,是吃到了我们大院里梁太太包的馄饨之后。梁太太一家是江苏人,梁太太包的馄饨,在我们大院是出了名的,我很小的时候,就听院里的街坊议论过梁太太的馄饨,说她包的馄饨皮,加了淀粉和鸡蛋,薄得如纸似纱,对着太阳成灯,能透亮。而且,馄饨皮捏出来的皱褶,呈花纹状,一个小小的馄饨,简直像一朵朵盛开的花,不吃,光是看,就让人爽心悦目,像艺术品。

④梁太太自己说,这种馄饨,在她家乡几乎每户人家都会包,人们称作绉纱馄饨。但我从来没有见过梁太太包得这样精美绝伦的馄饨,都是听街坊们这样说,只有想象而已。心里想,梁家有钱,自然吃得要比一般人家讲究得多。

⑤那时候,梁太太很年轻,她的女儿只有四五岁,比我小两岁。梁先生在银行上班,梁太太不工作,在家里相夫教女。据说,梁先生最爱吃馄饨,所以梁太太才常常要包馄饱。特别是梁先生加夜班的时候,梁太太的馄饨更是必不可少,每次梁先生吃馄饨的时候,她女儿也要跟着吃,也爱吃得不得了。绉纱馄饨,成了她家经常,上演的精彩保留节目。

⑥读高一的秋天,下乡劳动,突然拉稀不止,高烧不退,同学赶着一辆驴车,连夜临把我从郊区乡间送回北京。在医院里打完针吃了药,回到家之后,一连几天,烧还是不退,浑身虚弱,什么东西都吃不下去,没有一点儿胃口。母亲吓坏了,和街坊们说,想求得什么法子,可以让我吃下东西。人是铁饭是钢,不吃东西,这病怎么好啊!母亲念叨着。街坊们好心出了好多主意。

⑦这天晚上,梁太太来到我家,手里端着一个小钢精锅,打开一看,满满一锅馄饨。梁太太对母亲说:“给孩子尝尝,我特意在汤里点了些醋,加了几片西红柿,开胃的,看看孩子能不能吃一些?”

⑧母亲谢过梁太太,转身找大碗,想把混沌倒进碗里,好把钢精锅还给梁太太。梁太太摆手说:“不急,不急,来园一折腾凉了就不好吃了。”说着,轻轻转身离去。

⑨母亲用一个小碗盛了几个馄饨,舀了一些汤,递给我。我迷迷糊糊地吃了一个,别说,还真的很好吃,坦率地说,比母亲包的饺子要好吃,馅里有虾仁,是吃得出来的,还有什么东西,我就不懂了。总之,很鲜,很香。我喝了一口汤,更鲜,里面不仅放了醋,还有白胡椒粉,真的特别开胃,竟然让我几口就把这碗汤都喝光了。

⑩母亲很高兴,端来锅,又给我盛了一碗。我望了一眼锅里,西红柿的红,紫菜的紫,香菜的绿,汤的白,再加上皮薄如纸皱褶似花的馄饨里内馅的粉嘟嘟颜色,交错在一起,好看得像一幅水墨画,是满盘饺子没有的色彩和模样。

病好之后,还在想梁太太的馄饨,不禁笑自己馋。心想,绉纱馄饨,这个名字取得真是好听。母亲包的饺子,有时也会在饺子皮捏出一圈圈的小皱褶,我们给它们取名叫作花边饺子,或麦穗饺子,总觉得都没有绉纱馄饨好听。

那时候,梁太太不到40岁,显得很年轻,爱穿一件腰身婀娜的旗袍。她女儿刚上初二,虽然和我不在同一所学校,毕竟在大院里一起长大,彼此朋友一样很熟悉。现在想想,有些遗憾的是,再也没有吃过梁太的绉纱馄饨。

1968年夏天,我去北大荒。冬天,梁太太的女儿到山西插队,和我家只剩下了老两口一样,她家也剩下了梁太太和梁先生相依为命。

6年过后,我从北大荒调回北京当老师,算是我们大院里插队那一拨孩子里最早回来的。梁太太见到我,很有些羡慕。我知道,她女儿还在山西农村,自然希望也能早点儿回来。

回北京一年半之后,我搬家离开大院,临别前一天下午,我去看望梁太太,发现她苍老了许多。算一算,那时候,她应该才50来岁。我去主要是安慰她,知青返城的大潮已经开始了,她女儿回北京是早晚的事。她坐在那里,痴呆呆地望着我,半天没有说话。我要出门的时候,她才忽然站起来对我说:“晚上到我家吃晚饭吧,我给你包绉纱馄饨。”

晚上,她并没有包绉纱馄饨。

事过好几年之后,我听老街坊对我讲,那时候,她女儿已经在山西嫁给当地农民两年多了。

2021620日于北京

【小题1】本文以“绉纱馄饨”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2】赏析下面的句子。
(1)梁太太摆手说:“不急,不急,来回一折腾凉了就不好吃了。”说着,轻轻转身离去。(请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
(2)我望了一眼锅里,西红柿的红,紫菜的紫,香菜的绿,汤的白,再加上皮薄如纸皱褶似花的馄饨里内馅的粉嘟嘟颜色,交错在一起,好看得像一幅水墨画,是满盘饺子没有的色彩和模样。(请从修辞角度分析)
【小题3】请赏析文章①②段在本文中的作用。
【小题4】肖复兴在文中写到“心想,绉纱馄饨,这个名字取得真是好听。”这个名字好听在哪?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小题5】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

《绉纱馄饨》是肖复兴散文集《正是橙黄橘绿时》第一章“总有一些瞬间温暖远去的曾经”的第一篇文章。文人喜正是欢把对吃食的感情写进文章里,夹杂着或喜或悲的情愫。那是他们人生轨迹上的一抹颜色,错过的就错过了,录诸文字的定格成一帧胶片,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代人的零星记忆。

【资料二】

“正是橙黄橘绿时”,出自苏轼的《赠刘景文》一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做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首赠给好友的诗歌,寄托了作者对好友的勉励,也抒发了自己积极的向往。人们的青春易逝,但总会留下些美好的心得。肖复兴取全诗的最后一句作为书名,正是取着美好的寓意。他的这本《正是橙黄橘绿时》一书,采撷过去生活中那些闪光的碎片,让它们在记忆的熔炉中发酵,酿成这一杯杯琼浆,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本篇文章记叙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也是一顿常见的馄饨,但是为何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呢?请结合助读资料分享你的观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