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困难0.15 引用1 组卷9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闪烁的星光

朱宜尧

①车辆段没搬时,还在车站的后身。车辆段空间不大,有点憋闷。我每次去办完事,就一刻不停地往回赶。我去段里的任务就是写写新闻稿。我笔下的职工不都是劳模,更多的是平凡而普通的人。

②我从气割岗位路过,看见火花四溅,想着拍出来的效果肯定不错。于是我就站在那个岗位边上,挺远,是安全地带,靠着长焦镜头能拍到师傅。可当时的光线条件,要么照片太黑,人看不清;要么照片太亮,飞溅的火花不突出。没办法,经验告诉我,只能等了。

③夏天实在太闷热,我蹲在不通风的角落里出了一身的汗。而气割师傅更是辛苦。除了要面对枪焰这个近在眼前的高温热源,他还得穿着厚厚的工作服,袖口、领口都扎得牢牢的,不透气。胸前的纽扣,也都要如数扣好。再热的天,再闷的天,气割岗位的师傅们穿戴都是规规矩矩的。他们还要戴上安全帽,穿上又长又厚的过肘皮手套,特别笨重,且热。热是最大的问题。

④我用镜头盯着师傅的一举一动,直到他停下来,走到逆光处的水池边,水哗哗地冲出水龙头。他解开了衣襟,我忽然看见有闪闪发光的东西在衣襟上动。衣服上有什么吗?我起身三步并成两步走到水池边,装作洗手的样子。可是,我什么都没看见,那些星星点点的光亮消失了。我赶紧又回到刚才的位置,用镜头再次拉近,那些光亮再次出现。真是奇怪了,这些小光点好像在和我捉迷藏。

⑤我站在那里,忽然对师傅说:“别动,感觉你工作服上有光点,怎么靠近了就没了?”那位师傅看我这身行头,真就定在那里一动不动,挺配合我。我看了看,没发现什么,他却好像明白了,敞开衣襟让我看个清楚。我再次回到刚才的位置,顺着小小的光亮一点一点靠近,发现他衣襟上竟然有许多小小的孔洞。原来那些亮光是太阳的光芒,因为逆光,那个深蓝近乎黑黢黢的衣襟,透出的点点光亮竟然格外显眼。

⑥我兴奋起来,感觉灵感来了。那天整整一个下午,我就看他切割。

⑦大热天难熬。眼见师傅的工作服后背开出一朵朵盐碱花,盛开又消失,消失又盛开,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反反复复。持火枪的师傅被工友们称作“火枪手”。我很怕那个火枪,“呼呼呼”的声音像凛冽的风、咆哮的风,要撕开阻挡它的一切,飞溅出的火花更是让我心生畏惧。这之前我只接触过电焊,那时我还在学校实习,电焊产生的火花把我的袜子烫出了窟窿眼儿,尽管捂得很严实,又在脚面上挡了一个帆布垫,也无济于事,以至于我现在都惧怕这些火花。

⑧此刻,我眼前的气割师傅全神贯注地盯着切割的部件,但面对火花又十分气定神闲,没有一丝一毫要躲避的意思。其实,即便真的被烫到了,他也不会改变切割的姿势,除非切割结束。后来我知道了,所有的“气定神闲”都是在无数次烫伤中练就的。因为他知道他手上那把火枪的厉害程度,也知道车辆的零部件很多、很复杂,人一躲,火枪一歪,就可能会对零件造成损害。即便要调整切割角度,也要先调节火焰或者关火,然后才收回专注力,再找一个合适的角度进行切割。这一串稳定连贯的手法,没有几年时间是练不出来的。

⑨这位气割师傅姓陈。我仔细看了他的工作服,两只袖子,两片衣襟,到处都是细细密密的孔洞,让人有些心疼。新建设的车辆段,一栋栋新楼拔地而起。那时我还去看望过老陈,他自豪地说,他赶上了新段的建设,满院这些“大部头”都是他一手切割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他还说他把我之前发表的那篇“豆腐块”——《“火枪手”老陈》一直留着,他要做个纪念。

⑩后来几年,我没再去车辆段。知道老陈退休了,偶尔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他,他爱上了甩铁鞭运动。我会给他甩铁鞭的视频点个赞,聊上几句。我发表文章,写了工友之间的事儿,他看到后也点个赞,除此之外再无更多往来。直到有一天,我从同事那里惊闻:老陈“走”了。我一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⑪此后,不知为什么,老陈经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尤其是和同事聊到气割或者电焊岗位时,抑或是谁谁退休了,谁谁喜欢上了什么运动,老陈总是最先冲进我的脑海。老陈很平凡,但大多数人度过的都是平凡的一生。平凡可以,但不能平庸。就说老陈,能在一个岗位坚持近二十年。坚持,让一个人有了操守,有了信念。而日复一日的坚持,日复一日的精进,日复一日的热爱,能做到的人并不多。

⑫我想起老陈,就会想起老陈身上星星点点的瘢痕,就会想起老陈闪烁着星光般的衣服。那些“星星”都是老陈用时间、用汗水、用心血,一颗一颗种上去的,每一颗都有他的火焰,都有他的温度,都有他的故事。它们像一枚枚闪耀的勋章,布满他的衣襟、他的胸口、他的心上。

(选自《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25日 07,有删改)

【小题1】根据选文内容,填写表格。

情节概述

站在气割岗位边上

老陈工作时火花飞溅火花给身体留下许多深色的细小瘢痕惊闻老陈“走”了

感受或情感

闷热

兴奋

畏惧

心疼


【小题2】批注是重要的学习方法,请结合选文给下面句子作批注。
(1)眼见师傅的工作服后背开出一朵朵盐碱花,盛开又消失,消失又盛开,反反复复。(修辞角度)
(2)我眼前的气割师傅全神贯注地盯着切割的部件,但面对火花又十分气定神闲,没有一丝一毫要躲避的意思。(描写角度)
【小题3】选文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可以删去,你赞同吗?请简述理由。
23-24七年级下·广东佛山·期中
知识点: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父亲的秘密

①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街道两边大大小小的餐馆亮起霓虹灯做的招牌,宛如美丽的鲜花在夜色中绽放。空气中弥漫着各种美食的香气,深深诱惑着路人。

②街尾的一间小馆子里,一对父女正享受着丰盛的晚餐。小女孩儿一双小手捧着大鸡腿,吃得满脸都是残渣。年轻的父亲宠溺地看着女儿,用纸巾温柔地拭去她脸上的食物残渣。“爸爸,炸鸡腿真好吃!”小女孩儿笑得像花朵一样。“等下次妈妈出差时,爸爸再带你来吃。不过,这是咱俩之间的秘密,不能告诉妈妈。妈妈说这是垃圾食品,不让咱们吃。”“好,爸爸,这是咱俩的秘密。秘密就不能告诉其他人。”小女孩儿凑到爸爸面前,低声说。

③这时,有个男人走到饭馆门口,四五十岁的样子,提着一个大大的行李包,黑瘦的脸上布满了倦意。他站在门口,犹豫好一会儿,才鼓足勇气,怯怯地走了进来。他只点了一碗两元钱的米饭,然后走到一个角落,坐了下来。男人的座位离父女俩不远,正对着年轻的父亲。

④店员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白米饭。男人从行李包里掏出一瓶咸菜,用筷子往碗里扒一些,就着米饭大口大口吃起来。吃着吃着,突然噎着了,咳了几声。他从行李包里取出一个旧保温杯,来到饭馆的柜台前。柜台旁摆着一排开水瓶。

⑤他问店员:“开水是免费的吗?”店员点点头。男人倒了一杯开水,回到座位上,边喝水边吃饭。年轻的父亲看着男人,若有所思。他悄悄走到店员身边耳语了几句,回来继续吃饭。很快,店员给男人端过来一盘青椒肉丝。男人连连摆手说:“我没点菜。”“今晚我们店做活动,给进店的前十名客人各送一个菜,免费的。”店员说。男人一脸感激。

⑥看对面的男人津津有味地吃着菜,年轻的父亲开心一笑。男人正吃饭,手机响了,他急忙放下筷子,接电话。“喂,丫头哇,你在学校还好吧?别太省,好好吃饭,好好学习。我挺好的,已经找到工作了,单位包吃包住。我正吃饭呢……我吃什么?青椒肉丝……不信?你这丫头,老爸怎么会骗你?我真的在吃饭……视频通话?下次吧,这会儿同事们都在,怪不好意思的。”男人着急,涨红了脸。

⑦年轻的父亲见状,急忙走过去,对着男人的手机喊:“快点儿吃,等会儿咱们还要加班呢!”男人对年轻的父亲投来感激的一瞥,继续和女儿打电话:“是我同事叫我赶紧吃饭,这下你相信了吧?我先吃饭了,有时间再跟你打电话!”

⑧男人挂掉电话,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抬头对年轻的父亲一笑:“刚才……谢谢你。”年轻的父亲笑笑:“不客气。”男人吃完饭,去柜台结了账,回头对年轻的父亲挥挥手,提着行李包走了。

⑨看着男人瘦削的背影走远,消失在大街上的人潮里,年轻的父亲眼睛湿润了。他出神地望着窗外的夜色,想起了以前和父亲之间的秘密。

⑩读大三那年,他羡慕同学有高档手机,借遍同学和朋友的钱,也买了一部。后来因还不上钱,被人追账,辅导员把事情告诉了他父亲。父亲扇了他一记耳光,那是父亲第一次打他。后来,父亲四处找人借钱,替他把账还了。那段日子,父亲对母亲谎称单位加班,其实是下班后帮人送水、送燃气,饿了就吃馒头和咸菜。父亲打拼了三个月才把账还清。

⑪还有一个秘密,父亲一直瞒着他。大学毕业那年,他在一家单位实习,为了好好表现,过年没有回家。可是他年后回去时,父亲已经不在了。原来,父亲半年前就被诊断出肝癌晚期,怕他担心,一直没有告诉他。

⑫他打开手机,找出父亲的照片,长久地凝视着。“爸爸,你这么大了,还想自己的爸爸呀?”“在父母面前,再大的人都是孩子。”他说着,眼泪从眼角悄然滑落。


在优秀作品荐读课上,大家对上面的故事进行了品读。
(1)主人公是故事作者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情节也是围绕主人公展开;主人公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直接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关于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同学们产生了争议。你认为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年轻的父亲”还是“中年男子”呢?请说出你的看法和理由。
(2)下面三句话从不同角度对《父亲的秘密》做了点评。请你任选一句为开头,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和同学们分享交流。(不少于150字)
·年轻男子是个好父亲,是一个好人,也算是个好儿子。
·细腻生动的语言足以让秘密打动人心。
·父亲的秘密或甜蜜或苦涩,意味深长。

父亲的车后座

张风芹

①父亲节那天晚上,妹妹发过来一张图片,一个小女孩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妹妹说:“曾经,我们也这么小,父亲也这么年轻。”

②凝视那张图片,往日的时光如潮水一样涌过来,漫过心海。

③从有记忆开始,父亲就有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那时候父亲在县城做木材生意。县城十天两个集,每逢集日,天还不明,父亲就蹬上那辆破自行车,颠簸在蜿蜒的乡间小路上,一去就是一整天,将近半夜才能回家,一年四季,风雨无阻。那时候我们都太小,根本不懂得父亲的艰辛,我们期盼的是父亲自行车后座上带回来的东西。最喜欢夏天,父亲会给我们带回来各种水果,桃、李、杏、枣、香瓜……年幼的我们只懂得填满我们贪吃的嘴,哪里知道那是父亲用省下的午饭钱给我们买的。那些水果是商贩散集后处理的,成堆廉价卖。就为能买到这些别人看不上的瓜果,父亲要在集市上忍饥挨饿一整天。

④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不只承载他的劳苦,更承载着我们的快乐与幸福。

⑤上小学的时候,我每个学期都会参加一次乡联校举办的抽考比赛,每次都是父亲用自行车带上我去考试。那一天的父亲显得特别精神,平日里下巴上密密麻麻的胡渣跑得无影无踪,干裂、粗糙得像松树皮的双手洗得发白,他换上雪白的衬衫,蹬上一双崭新的千层底布鞋。父亲载着我一路颠簸,那条长长的土路,颠簸出我心里的感动,好几回我都忍不住靠着父亲的后背,父亲的后背真硬啊!那时,父亲正年轻。

⑥等到我去镇上读了中学,开始住校。父亲的破自行车也换成了崭新的大金鹿,那亮晃晃的自行车让我骄傲了好久。父亲去镇上的时候就会顺路绕到学校门口等我放学,崭新的自行车后座上带着给我的衣服被褥,或者草席蚊帐。等我放学后飞快地跑到父亲面前,父亲就会变戏法般从衣兜里掏出来一个大纸包,大纸包里常常是两个香喷喷的羊肉大包,或者两个撒满芝麻的吊炉烧饼。虽然我不忘把包子烧饼举给父亲一个,可是父亲却从来都不舍得咬上一口。

⑦结婚后,我们住在县城的出租屋里,冷暖温饱依然让父亲牵肠挂肚。每年,麦子收了,父亲送来麦仁和白面,说是新麦子格外好吃;玉米长成了,送来成袋的嫩玉米,说孩子们都爱吃这口;树上新打下来的红枣,地里刚摘的毛豆,母亲腌的咸鸭蛋,刚开封的西瓜酱……近四十里的土路,父亲蹬着那辆由新变旧的自行车,一样一样都给我们送到了跟前。我常常心疼不再年轻的父亲,忍不住埋怨他:“蹬车这么远,路又不好走,何必非要送来呢,等我们回去再吃也不迟啊!”父亲不生气,一边逗弄着孩子一边说:“我想来看看孩子了,这一点儿路算个啥!”我忍不住鼻子酸酸的,两眼含泪,坐在父亲车后座的一幕幕情景又浮现在眼前。我真想再回到小时候,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和父亲一起回家。

⑧父亲老了,蹬自行车费力了,就换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这次后座特别宽敞,可以带上母亲一起来城里看孩子。父亲高兴地对我们说:“你们放假的时候,我来接你们回家吧!这车后座像沙发一样舒服呢!”

⑨可是,我们还没来得及坐上那像沙发一样舒服的车后座,父亲就和我们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悄悄地离去了。留下那辆新崭崭的三轮车和那辆破自行车默默地停放在老院里。

⑩父亲,今夜有月,月明风清,梦里,驾上您的三轮车再来看看吧,我想您的车后座了。

(选自《特别文摘》,有改动)


阅读困惑:作者为何如此想念“父亲的车后座”,在父亲的车后座里,“我”获得了什么?
解决困惑:
【步骤一:梳理情节】
【小题1】本文以深情的笔触回忆了与父亲车后座有关的几件事以及“我”的情感态度变化,请你将以下思维导图①-④补充完整。

【步骤二:品读细节】
【小题2】文章感人的力量,来自不事渲染、本色呈现的细节。研读文章细节,品读父亲形象,完成以下攻略手札。

细腻的语言,丰富的形象

——文本细节品读攻略手札

A.那一天的父亲显得特别精神,平日里下巴上密密麻麻的胡渣跑得无影无踪,干裂、粗糙得像松树皮的双手洗得发白,他换上雪白的衬衫,蹬上一双崭新的千层底布鞋。(1)[描写之妙]请你对A句的人物细节描写进行品读,分析父亲此时的心理。
_____________
B.等我放学后飞快地跑到父亲面前,父亲就会变戏法般从衣兜里掏出来一个大纸包,大纸包里常常是两个香喷喷的羊肉大包,或者两个撒满芝麻的吊炉烧饼。虽然我不忘把包子烧饼举给父亲一个,可是父亲却从来都不舍得咬上一口。(2)[用词之准]精准的用词往往直达作者的内心世界,请运用抓关键词的方法品读B句,感受父亲的形象。
_____________
C.父亲不生气,一边逗弄着孩子一边说:“我想来看看孩子了,这一点儿路算个啥!”(3)[语言之情]朗读演绎是迅速进入角色内心的有效方法,请你为C句做朗读设计,并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

【步骤三:解决困惑】
【小题3】综合以上思考探究,解答前面提出的阅读困惑。

每一粒米都有自己的灵魂

丁东

①甲骨文中,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曰:米,果实也。象禾实之形。意思是,米是谷物去壳后的籽实。《黄帝内经》有稻米者完之说。国人见面,开口便是吃了吗?可见,吃饭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②在民以食为天的历朝历代,米被人们赋予了神奇的力量。我们很难用一个词、一句话形容,米在人类的演变史上,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一粒一粒地繁衍,一季一季地生长,一餐一餐地喂养,书写了人类,还原了历史。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农民起义,都是为了夺取大米。谁掌控了大米,谁就掌控了政权和命脉。我们每个人的血管里流淌的与其说是血液,还不如说是米浆。

③也正因为此,人们对稻米的描述,是那样的唯美;对稻米的感情,是那么的深沉。《诗经》云: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唐代诗人李绅行走乡野,见农民弯腰弓背,汗流浃背,辛勤劳作,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悯农》。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夜行在江西上饶县的黄沙道上,当他看见茅店村像鹧鸪鸟一样安卧在稻花环抱的田野中央,脱口而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④【A】出身于贫困农民家庭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写有一首名为《谷子成熟了》的诗作。诗曰:谷子成熟了,我的爱也成熟了,很热的是我的心;但愿你,就是收割的人!除裴多菲外,著名诗人金子光晴写有一首《米饭》:在山麓,一只碗盛着米饭,如同那太阳和月亮,宏大、威严。前面摆着深漆斑驳的竹筷,这碗米饭酷似那仰望中的雪峰,高耸长天。

⑤两位诗人以稻米入诗,把稻米提升到恋人、太阳、月亮、山麓的高度,足见稻米在他们心中的位置是何等之重。

⑥【B】国外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说,在所有的粮食中,大米是有灵魂的,其他都只能算是杂粮。确实,一粒大米,从种子出发,到颗粒归仓,其间经历了幼穗发育、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结实等不同时期;经历了风雨雷电以及农人匍     )大地淌下的汗水,集天地之精气,聚日月之精华,终于转身为人们舌尖上的美食。你说她没有灵魂吗?

⑦我对大米的深情,始于记事之日。我虽生在江南水乡,平时以麦栖、大米混杂的麦栖米饭为主食,仅在逢年过节或生病时,才能吃上纯米饭。那不软不硬、酥酥绵绵、喷香爽口的米饭,溢着晶莹透的油光,裹着淡淡的甜味,不用菜也可以吃上三大碗,可惜只能吃一碗。儿时,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家里能有一个大大的谷仓,里面堆满了稻谷,怎么吃也吃不完。

⑧年岁渐长,在稻田的田埂上,我看见自己——一位少年的单薄身影,渐渐被夕阳吞没。因而,知道每一粒大米背后的辛苦。尊重每一粒米,是人生应有的态度。

⑨多少年来,米饭让我历尽生活艰辛,览尽世事cāng     )桑。每次见到米饭,我便会浮想联翩,眼前呈现一片风吹稻浪的景象。继而,悄然化身为一株站立的稻子,在万物静中,满心欢喜,随风摇曳。

水源流入土壤,沃野铺满金黄。米呈现给我的,是珍珠般的皎洁,天使般的柔情,绮梦般的诗意,让我忍不住伸出双手,捧着它,深情凝视,久久不放。很多时候,我是这样理解的,一个热爱大米的人,必然是一个感恩生活的人。

米者,五谷之首,立身之本。人生在世,没有比吃饭更幸福的事,也没有比吃不下饭更痛苦的事。一个人,对米饭的态度,就是对生活的态度。

(原载于《长江日报》2023年10月23日,有删减)

【小题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匍fú(     )       (2)cāng桑(     )             (3)晶莹(     )       (4)万物(     )
【小题2】简要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小题3】赏析句子。
(1)它一粒一粒地繁衍,一季一季地生长,一餐一餐地喂养,书写了人类,还原了历史。(品味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米呈现给我的,是珍珠般的皎洁,天使般的柔情,绮梦般的诗意,让我忍不住伸出双手,捧着它,深情凝视,久久不放。(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小题4】将下面从选文中截取的一句话还原到原文中。你认为放在A、B哪一处最合适?并说明理由。
原句:不啻是中国,国外也有对稻米一往情深的诗人。
【小题5】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对“一个人,对米饭的态度,就是对生活的态度”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1016日是世界粮食日,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导致全世界新增1.3亿饥饿人口,将有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而全球也或将迎来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