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4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五日,云气甚恶,余强卧至午起。挥印言慈光寺颇近,令其徒引。过汤地,仰见一崖,中悬鸟道,两旁泉泻如练。余即从此攀跻上泉光云气撩绕衣裾。已转而右,则茅庵上下,磬韵香烟,穿石而出,即慈光寺也。寺旧名珠砂庵……余兴大阻,由大路二里下山,遂引被卧。

——《徐霞客游记》

【小题1】文中“余强卧至午起”中“余”的意思是______。
【小题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
余即从此攀跻上泉光云气撩绕衣裾。
【小题3】山川美景,养人心性。请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有怎样的思想感情。
23-24八年级下·吉林四平·期中
知识点:山水游记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面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隔篁竹,水声             不求达于诸侯             置若罔
B.心                           后天下之而乐             不思蜀
C.皆若空无所依             似与者相乐                 釜中
D.卷石底以                    水落而石                 鬼没
【小题2】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题3】作者笔下的小石潭和自己的遭遇有哪些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小题4】选文描写了石岩、潭水,结合链接材料,分析他们描写景物的特征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链接材料】

余拟是年暂止游屐,而叔祖念莪翁,高年冒暑,坐促于家,遂以七月十七日启行。……三十日过江山抵青湖乃舍舟登陆循溪觅胜,得石崖于北渚。崖临回澜,澄潭漱其址,隙缀茂树,石色青碧,森森有芙蓉出水态。僧结槛依之,颇觉幽胜。余踞坐石上,有刘对予者,一见如故,因为余言:江山北二十里有左坑,岩石奇诡,探幽之屐,不可不一过。余欣然返寓,已下午,不成行。八月初一日冒雨行三十里。一路望江郎片石,咫尺不可见。先拟登其下,比至路口,不果。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释】①念莪翁:与下文“刘对予”同是人名。②回澜:荡漾的水波。③址:山脚。④江郎:山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延州诸砦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先是,诏分边兵:总管领万人,钤辖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仲淹曰:“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时塞门、承平诸砦既废,用种世衡策,城青涧以据贼冲,大兴营田,且听民得互市,以通有无。又以民远输劳苦,请建鄜城为军,以河中、同、华中下户税租就输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七十三》)


【注释】①砦(zhài):同“寨”。②钤(qián)辖:宋代军职名。③种世衡:北宋将领、种家军开山人。④互市:往来贸易。⑤输:交纳,献纳(赋税)。下文的“输”同此意。⑥鄜(fū)城:鄜城县,今陕西洛川境内。
(1)解释下面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连月不
使更出御贼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感极/而悲者矣B.至若/春和景明
C.仲淹自请/行D.又以/民远输劳苦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
(4)古代仁人志士无论身处何地,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请写出【乙】文中能论证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两个句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乃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喷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曰:“此新样二红饭也。”

(苏轼《二红饭》)


[注释]①今年:指元丰四年,此时苏轼被贬黄州。②课: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③浆水:米汤之类。④庖人:做饭的人。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字。
(1)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2)无与为乐者   念:
(3)卖之价          甚: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
【小题3】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第①②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B.乙文“粳米适尽”四字透露出作者在黄州贬地的生活之困窘。
C.甲文第②③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几句话运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
【小题4】甲乙两文一雅一俗,苏轼的心境是否相同?请简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