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湖畔那个瘦小的身影

赵汀生

秋风瑟瑟,已颇有些寒意,但湖畔晨练者依然不少。他们动作或刚或柔,脚步或疾或徐,都是一副用心且怡然的样子。远处一高一矮两个紧挨着的身影,在湖边缓缓挪动,在晨练的人群中显得有些特别。我好奇地近前,见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右小腿上缠着绷带,他右手撑着湖边齐腰高的栏杆,左臂由一个瘦小的老妇人搀扶着,一步一拐地向前,像是在进行康复训练。

②“儿子,累了就歇会儿吧。原来是一对母子。母亲从随身携带的布包里取出一个伸缩凳,拉开放在地上,自己坐着试了试,感觉稳安了,才小心翼翼地扶儿子坐下。休息一会儿,训练继续。到了栏杆的尽头,母亲安置儿子坐好,自己则朝来的方向走去。到了栏杆的另一头,她将停在近旁的轮椅推过来,扶儿子坐上去,而后掉过头,推回到刚才放轮椅的地方。儿子下来,又撑着栏杆蹒跚前行。也不知他们每天早上要这样往返多少趟。

之后好些日子,总能见到这对母子。一次,母亲正推着轮椅,前轮突然陷入一个小坑,推不动了。儿子抓住旁边的栏杆挣扎着要起身,母亲却不让,她握住轮椅的把手使劲往下压,试图使前轮翘起,不成,又躬下身,双手抓住前轮用力往上抬,我赶紧过去搭了把手。她道过谢,推起轮椅继续前行。

心想,这一带不允许进机动车,离住宅小区也不算近,她一个上了年纪的瘦小女人,每天早上都用轮椅推着儿子来到这里,其间,又要对他悉心照料,实属不易。也许这男子还有其他亲人,但为何陪伴他的只有母亲一人?

我一直关注着这对母子。如今,儿子腿上已没有了绷带,抬脚时身体也平稳了些。那天,见他离开栏杆,脱开母亲的手,身子有点摇晃地站立了片刻,又挪了几步,突然趔趄一下,母亲眼疾手快地把他扶住。他靠在栏杆上,额头冒出豆大的汗珠。母亲急忙拉开伸缩凳,扶他坐下,用纸巾帮他揩汗,也揩着自己脸上的泪水,喃喃道:儿子啊,要是我这条腿能换给你该有多好……

我的脑海里倏地浮现出母亲为我流泪的情景。

高中一毕业,我就成了生产队抢收抢种的劳动小组长,主要职责是带头出工出力。每天早上五点出工,晚上八点收工,劳动强度达到了我身体能承受的极限。没多久,我就病倒了,轻轻呼吸一下,胸部就刺痛难忍。当晚,母亲一次次地到我房间看我,几乎一夜未合眼。天刚蒙蒙亮,她就出门,去山上寻找当地人常服用的一种祛伤草药。午后,母亲才回来,地顾不上吃饭,立即将草药与两个鸡蛋一起熬煮,然后端到我床前:快趁热喝下。一个刚出校门的孩子这么干活怎么受得了,要是年纪轻轻就伤了身体,一辈子怎么过啊!她背过身去,一把抓起胸前的围裙,擦拭着脸上的泪水。

转眼到了冬季,生产队长安排我参加大队的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去开山修筑一条机耕道。弟妹们听说我去修路可放炮炸山,都觉得好玩。做晚饭时,母亲把我叫到厨房帮忙往灶中添柴。地边炒着菜边对我说:专业队锻炼人,工分也高,能去当然好,但你一个瘦弱的读书人,怎么会抡八磅锤凿山放地呢?见我未吭声,盖上锅盖后,她怔怔地看着我,几次欲言又止。火舌窜出灶门,映红了母亲的面庞,我分明看到她脸上有两行泪痕。

世界上有这样一个人:她给了你生命,且一辈子都不求回报、无怨无悔地为你付出;当你最需要有人眷顾时,她会出现在你的面前;当你经历艰难困苦时,她会淌下担忧的泪水……这个人,就是母亲。

太阳越升越高,将周边的云彩染得通红。湖岸上的花卉树木依然葱茏,在霞光的映照下仿佛镀上了薄薄的一层金。晨练的人渐渐少了,湖畔推着轮椅回家的那个瘦小的身影,也在东边渐渐远去,好像欲融入朝阳。

微电影社准备把这篇文章拍成一部微电影,拍摄前需要先做好准备工作。

【任务一:梳理剧情】
【小题1】本文主要涉及两对母子,在这两对母子身上分别发生了怎样的事?
【任务二:导演解戏】
【小题2】第⑤段画线句子中的省略号包含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任务三:特写镜头】
【小题3】文中有多个场景非常感人,你和同学商量选定第③段作为场景拍摄特写镜头。请你结合这对母子的具体细节说明理由。
【任务四:结尾处理】
【小题4】结尾画面,你选择用______(冷/暖)的色调处理,你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
2024·吉林松原·二模
知识点: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拂在碗里的故乡

余继聪

①自从搬进城里与我们一起生活后,母亲每次回故乡,总是会带回一些故乡的土特产,一袋小白菜,一袋土鸡蛋,一小坛腌菜什么的,一家人,就常常把故乡掉在碗里。

②无论是半袋红果,还是一把青葱、一把辣椒、一捆小白菜、三五个茄子洋瓜、一块腊肉,都会使得我们全家高兴。吃饭的时候,一端起碗,甚至一进家门,闻到母亲带回来的新鲜蔬菜香甜的味道,妻子和孩子都会商兴地说,是故乡的味道。一端起碗,就把故乡掉在碗里,捧在手里了。那种新鲜香甜,那种亲切,几乎让我们流泪。有时甚至不合得吃、不合得咀嚼下咽,怕故乡没了,怕把故乡嚼化了,

③母亲进入城里来跟我们一起生活,是因为原本离城很遥远的故乡村庄被征占拆迁了,即将城市化。故乡沙溪河边一溜几个村,田地基本都被征占完了。家家户户的农具,做头镰刀、扁担箩筐、钩担水桶、犁耙、打谷机等等,基本都送给深山里那些村庄的亲戚了,即便有些人家还舍不得送人和丢弃,还想收藏、珍藏,但是一旦住进统一规划的安置小区,也没地方放了。失地的故乡,失地的亲人们,长期难以适应,难以适从、每一个播种的节气来临,勤俭的亲人们,还会按节气在路边路脑,播种上几窝几续辣椒茄子、葵花苞谷、芫荽香葱,播撒下一跟小白菜什么的。每一个节气来临,关节和骨头里,还会像惊烧、春风来临,庄魏发芽一样,嘎窗嘎嘣作响,总想拿起像刀,扛起倒头,下地播种,总想扛起犁起下地耕耘

④其实,以前老家的村子瓦房院落还没有拆除的时候,母亲每一次进城,买菜,买化肥农药,买农具、都会给我们送来故乡老家的食物。新鲜红薯、嫩苞谷、青辣椒、嫩南瓜、茄子、青菜、白菜、芫荽、弯葱,都是她和父亲自己栽种的,或者村里亲人们邻居家让她捎带给我的;或者一小坛成菜腌,母亲自己腌制的,或者大妈婶婶、堂嫂堂姐们施剑的;一块腊肉,一只火腿等等,父母亲喂红薯、红薯藤、苞麦养大的土猪,冬腊月里杀年猪腌制的。只要母亲一进城来,或者一从老家故乡乡同回城来,家里就堆满了故乡的蔬菜土产等食物、故乡的美味,这样一把,那样一袋,这样半篮,那样一堆,堆满了城里我们家蜗居的厨房客厅,家里就溢满了故乡的味道,就都是故乡的味道。一家人,就常常把故乡捧在碗里。

⑤从我刚参加工作,到老家故乡的田地改建为蔬菜大棚以前,我吃的大米,就都是父母亲送来的,就都是故乡送来的,就都是故乡的稻谷碾的。从我刚参加工作,到讨媳妇、生儿子,我们城里这三口人吃的瓜果蔬菜,就常常是故乡送来的。离开故乡,进城工作,这么二十多年了,故乡的亲人们、亲戚们,一直还没把我当外人,一直还把我当故乡人、老家村里人、自家人,每有收获,每有新鲜吃食,总不忘给我送些来,常常给我们送来故乡的味道。

⑥其实,故乡的亲人们,许多都勤色惯了,舍不得花钱坐班车,而我的祖母、外终、母亲、姨妈等等妇女,都严重晕车,坐一次车,上吐下泻,学得就像大病一场,几天都难以恢复。秋收获,每一次给我送大米来,父母亲都是趁天晴,骑三轮车,一路坑坑凹凹、艰难颠簸、烘烤辣日、开流浃背而来。每一次独自给我送红薯苞谷、南瓜洋瓜、辣椒茄子、青菜白菜来,母亲都是用竹篾背够或者花篮背,沉重而来,蹒跚而回。让她坐公家车到城郊,她往往会不得花那五角钱或者一元钱,以前是五角,后来是一元。再说,母亲严重晕车,也不愿遭那个罪。姨妈给我送粮食瓜果蔬菜来,也是如此。

⑦搬进城里来与我们一起生活以后,母亲又开始经营起菜地,在我们家阳台里、楼下的花圆里播种各种蔬菜,从老家按来茄子秧、辣子秧,栽在阳台里。装水果的泡沫箱,母亲把它们直接变废为宝,盛装上泥土,放进阳台上,就成了母亲种菜的微型某地。装香油的塑料瓶、塑料桶,母亲把它们划掉上半截,马上变成了阳台上的微型菜地,栽种一两棵茄子、番茄,或者栽种上一丛辣椒、香葱、芫荽。楼下的花圃,废弃多年了,无人管理,母亲翻挖出来一溜,晾晒几天,捡拾干净杂草,就开始播种小白菜,并像在老家故乡一样在菜地边栽种上一簇族茄子、辣椒、青葱。

⑧狭窄拥挤的小屋,就又溢满了故乡的味道。一回到家,就看见阳台上摇曳着的辣椒茄子、芫荽小葱,就闻到了故乡的味道。一起床,就看见阳台上摇曳着的辣椒茄子、芫荽小葱,就闻到了故乡的味道,母亲的微型菜园,总让我觉得好像又回到了故乡老家,晚上睡觉,也好像还睡在故乡村子里、庄稼地、菜地边,一身的疲惫、满心的烦恼沮丧,马上能够洗掉,云开雾散。

⑨儿子上初三时,为了给儿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我们三口搬离了嘈杂拥挤的教育小区,母亲仍然住在教育小区的老房子。那片教育小区,建盖于九十年代,面积都很小,最大的也只有七十多平米,我们家那一套房子更狭窄,是最小的户型,只有五十九平米。新住宅离教育小区老房子有三公里多,母亲从老家带回来瓜果蔬菜,或者她在教育小区阳台花圃里栽种的蔬菜可以采摘了,仍然会走着路来,一袋袋送来新房子给我们。我到教育小区去看她,她也会像我以前回到故乡老家一样,总是不忘在我离开的时候,顺手从花圆菜地里采摘一抱、一袋蔬菜给我,一抱水灵灵的小白菜,几枚水灵灵的茄子或者青椒,一把小葱,就依然常常如同把故乡捧在碗里,满碗都是新鲜香甜,满碗都是恩情和感动。

⑩一天天的,一是二十几年,就常常把故乡排在碗里,满碗都是新鲜香甜,满碗都是恩情和感动。

【小题1】文章以“捧在碗里的故乡”为标题,有何作用?
【小题2】通读全文,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小题3】结合语境,品味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每一个节气来临,关节和骨头里,还会像惊蛰、春风来临、庄稼发芽一样,嘎嘣嘎嘣作响,总想拿起镰刀,扛起锄头,下地播种。总想扛起犁耙下地耕耘。

【小题4】文中多次出现“故乡的味道”,那它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味道?
【小题5】结合文章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的故乡情结。
阅读《樱桃红了》,完成下面小题

樱桃红了

(邹龙权)

①正为假期值班不能与兄妹一起回老家吃樱桃而烦恼,母亲恰好来电话了。她唤着我的乳名,说今年樱桃又大又红又甜,季节不等人,让我们赶快回家去吃。

②母亲栽的樱桃品种优,个头大,颜色鲜,口感好,左邻右舍的孩子都喜欢来吃,母亲总是很大方,给他们摘一大捧。吃惯了母亲栽的樱桃觉得他乡的都不够甜。久而久之,吃樱桃的日子成了我们漂泊在外的兄妹们聚会的节日。

③兄妹忍不住回去先尝为快,等我与妻驾车回家那天已是正午,刚进门,就看见桌子中央放着一大盆红艳艳的樱桃。洗净的樱桃晶莹剔透,像珍珠,像玛瑙,煞是诱人,我忍不住抓起一把塞进嘴里,熟悉的酸甜味充灌唇齿之间,连日值班的辛劳也一扫而空,看我吃得津津有味,母亲心满意足地去准备午饭了。

④听父亲说,为了让我们吃上好樱桃,母亲一大早搭上梯子,架上凳子、背上小篓、爬上树顶摘最好的大果子。今年天气好、果子多。两棵樱桃树吃剩下的还卖了近千元钱,父亲脊椎骨曾跌断过,不能上树,就负责销售。还听说,今天早上摘果时一根树枝折断,母亲急中生智逃到了另一根树枝上才获救。我不知道母亲老胳膊老腿儿是如何逃离危险的?也不知道卖上千元钱需要摘多少果子、花多少精力?但她后来说起摘果时晃晃悠悠的过程,总是那么轻描淡写、若无其事;说起卖了近千元钱总是那么滔滔不绝、神采飞扬。我知道他们是从苦难时代走过来的,年轻时卖水果供孩子上学是快乐的事,老了不给孩子添负担也是快乐的事。

⑤说话功夫,母亲已把饭菜摆上了桌。仅有四人,她还是炒了八菜两汤。我和妻爱吃的菜一样都没少,真把我们当贵客待了。母亲不停地给我们夹菜,我知道她特别高兴看儿女狼吞虎咽的样子,但我分明看见母亲夹菜的手微微颤动,再细看,母亲满头银发,后背也有些驼。我心一颤,母亲老了。

⑥习惯享受被母亲当客待的我,突然感到十分惭愧。

⑦是该好好孝顺母亲了。

⑧母亲的几间瓦房有点老旧,我们多次商量凑钱给她盖新房都被拒绝。母亲说:“你们在外工作不容易,只要你们生活幸福,我们就幸福了。”她还说:“你们现在有个一官半职,好好为老百姓做点事,做个好人、当个好官,有个好名声。我们不当懒人,不当废人,不给你们添麻烦,有吃有穿有住就行。”

⑨我们兄妹几次试图说服母亲,都未能如愿。两间半瓦房在母亲精心打理下,也算得上村中的一道景观。屋后是两棵大柿树,门前有几棵樱桃树。季节来临时,庭前屋后硕果累累,压弯枝头,让人赏心悦目,门头房檐下挂着一排排金色的玉米穗,总有一种五谷丰登的景象,引人注目的还有院里院外各种花朵:月季花、喇叭花、石榴花……这些花儿将老旧的房屋衬托得亮丽而脱俗。记得当年家里十分困难,吃了上顿无下顿,母亲还不忘在院内栽几株好看的花。至今,曾留在我记忆深处的是:母亲很美,老宅很美,故乡很美!

⑩“奶奶,我们要吃樱桃。”院门口不知何时聚来了一群小孩子。母亲忙撑着凳子站起来,乐呵呵地把樱桃分给孩子们,欢笑声在老屋上空飞扬……看着眼前的场景,我顿时明白:尊重母亲的意愿,就是对她最大的孝顺。

《小窗幽记》中说:“在世不过百年,总要做好人,存好心,留个后代榜样。”无论顺境逆境,留下一片美、留下一片德,是我平凡的母亲人生中最为闪光之处,最为让人敬佩之处。

(选自《十堰晚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我”觉得他乡樱桃不够甜是水土差异导致的。
B.第④段写母亲神采飞扬地讲述卖樱桃赚了近千元钱,说明母亲是个爱财的人。
C.第⑦段是过渡段,强调“我”惭愧后的醒悟,表达对过去不孝顺母亲的自责。
D.文题一语双关,“樱桃红了”既指樱桃成熟,也暗含母爱深深。
【小题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小题3】本文语言韵味悠长,按照提示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①母亲一大早搭上梯子、架上凳子、背上小篓,爬上树顶摘最好的果子。(从人物描写方法角度赏析)
②母亲很美,老宅很美,故乡很美!(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小题4】第⑧段母亲的话里有两个“幸福”,这两个词在文中各有什么含义?
【小题5】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的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蚂蚁河的童年

胡小林

①深秋的蚂蚁河,稻田如一幅金灿灿的油画,铺展在河岸与山根间。山色绿中见黄,层林即将尽染,枫叶即将火红,天空蔚蓝,白云如絮。立于观景台的凭栏处,我把心依偎在故乡的怀抱里,感觉无比温暖和惬意。

②稻田那端曾是姥姥家。五十多年前,纵横的田埂上留下我无数的小脚印,那段烂漫的童年时光,深深地刻在我最初的记忆里。

③姥姥爱女儿,更爱女儿的孩子,宁可牺牲自己也愿和女儿分担负累。天下的孩子,又有几个没住过姥姥家的呢?

④有了弟弟后,我常被送到姥姥家住一段时间。身为长途客车司机的父亲,出车时就顺路把我放到蚂蚁河的稻田边。沿着稻田向前走,远远看见姥姥手搭凉棚,笑眯眯地张望我。

⑤姥姥中等个头,身材消瘦,皮肤白净,灰白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在脑后挽一个发髻,总穿着斜襟蓝色或白色中式盘扣布衣,肥大的裤子抿着裤腰,打着绑腿,是一个特别干净利索的女人。

⑥早晨公鸡打鸣时,第一个起来的必是姥姥。挪着脚步,一步三摇地做着早饭。每天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水,我和姥爷是在被窝里喝下去的。

⑦姥姥家外屋地有一盘石磨,磨棍铮亮。推磨的活我总想试试,可没推几圈就推不动了。每次,都是姥姥拾起磨棍往磨上一套,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往前走,沉重的石磨转了一圈又一圈,转了一年又一年。

⑧姥姥家前院是一大片菜地,种有各种蔬菜。每天我都在园子里搜寻几次,盼着黄瓜、西红柿快点成熟。待黄瓜顶花带刺,西红柿扬起红艳艳的小脸时,想吃就摘,都不用洗,不仅解了我的馋,还为我们家供应各种时令果蔬。

⑨姥姥家的后院是果园,园里有沙果、李子,还有一大片野生红菇娘。李子开花时,我站在树下,使劲地嗅着沁人的芬芳。那种李子特有的味道,现在是吃不到了。

⑩出姥姥家门口二十米,是一条蜿蜒的小河,翻着水花奔流向前,河底铺着细软如金的沙子。

⑪姥姥在河边浣衣时,我和村里的小伙伴就在一旁嬉水。水及膝盖,能看到一群群的小鱼苗。把毛巾两边系住当渔网,一个小伙伴在前面翻弄河石,一个小伙伴在下面兜网,兜出了一网网的欣喜,一声声的尖叫。

⑫姥姥会把一条裤管扎紧,吹得鼓胀起来给我当游泳圈。有了它,我就放心大胆地下水游泳,每次都没玩够,姥姥就一遍一遍喊我上岸。我现在的游泳技能,就是小时候在蚂蚁河水湾里练就的。

⑬那时河里喇蛄很多,姥姥会做喇蛄豆腐,用石臼把喇蛄捣成酱,滤出汁,放在锅里加热,做成豆腐脑一样的珍羹。这是童年里我最喜欢的一道美味,至今不忘。

⑭姥姥家的后山是我的乐园。冬天,我和村子里的小伙伴放爬犁;秋天,我跟在姥爷身后到半山腰拣山货,有圆枣子、野梨、野李子、托盘、红菇娘,边走就把肚子填饱了。

⑮最享受的是,当夜幕降临,钻进姥姥提前捂好的被窝,等着姥姥上炕讲故事——七仙女、大灰狼敲门、孟姜女哭长城、聊斋里的美女和狐狸……那些故事像满天的星斗,时常在我记忆的夜空里闪过。

⑯姥姥八十七岁时,还思路清晰地给重孙子讲故事。这年秋天,勤劳一生的姥姥寿终正寝,永远离开了我们。

⑰后来,姥姥的房子换了主人,我连去看的勇气都没有。我已经三十年没来姥姥的故园了,我跟出租车师傅说到那个吊桥,可走出好远也没见到。司机又退回来问路边一位老者,老者说,吊桥?你们不是刚刚过来吗,就那座钢筋水泥大桥,修建多少年了,现在哪还有什么吊桥啊!

⑱我不禁笑了,生活日新月异,我却在旧事中流连。

⑲阳光正好时,云雾消散了。我走进金色的稻田,走到清亮的河畔,走上茂密的林间大道,大道通向远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勾勒出一幅色彩明快的深秋蚂蚁河油画,为后文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做铺垫。
B.文中回忆姥姥早起做饭、扎裤管当游泳圈、讲故事等往事,表现了她的勤劳智慧。
C.文章以细腻的笔触书写童年美好的时光,抒发了作者对童年、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D.结尾写阳光及“我”走进稻田等,象征着“我”将走出迷茫,勇于面对生活挑战。
【小题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每次,都是姥姥拾起磨棍往磨上一套,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往前走,沉重的石磨转了一圈又一圈……,转了一年又一年……。(这里的加点词有何作用?)
(2)姥姥会做喇蛄豆腐,用石臼把喇蛄捣成酱,滤出汁,放在锅里加热,做成豆腐脑一样的珍羹。(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
【小题3】选文和《阿长与〈山海经〉》都是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两位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请你分析两位作者运用此写法的妙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