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8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词。
(1)欲其林(      )        (2)鸡犬相(      )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本文以渔人“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D.“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小题3】本文中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多次运用伏笔,请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2024·吉林长春·二模
知识点:陶渊明(365-427)山水游记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陶潜之略传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亦无所辞焉醉则大适融然。时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弦上声!”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溪行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人____________________
(3)来问讯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博学善文/引凄异B.时无酒/王命急宣
C.弦徽不/答之D.何弦上声/无案牍之
【小题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其 亲 朋 好 事 或 载 酒 肴 而 往 亦 无 所 辞 焉 醉 则 大 适 融 然
【小题5】结合【甲】【乙】两文,分析陶渊明的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小题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
(1)选贤(     )(2)货其弃于地也(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小题3】“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请举例说明。
【小题4】根据选文,请分别写出出自【甲】文和【乙】文的一个成语,并说一说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
   语:【甲】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
表达方式: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甲】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丙】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答之                 匠心             交通工
B.日苦多             记之而             停数日,辞
C.便                 五入             锲而不
D.扶                 所志             眈眈相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人们在这儿的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和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
理解:以武陵人的视角观察桃花源中人的耕作活动、男女服饰,平淡叙述中含有惊奇。
【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翻译: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他们,他们都很惊叹。
理解:渔人讲述自己进入桃花源的经过,这令桃花源中的人惊叹不已。
【丙】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村中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人说啊”
理解:村中人委婉地嘱咐,既有不相信武陵人的意味,也为后文武陵人违背承诺、桃花源消失埋下伏笔。
【小题3】选文中的桃源人与链接材料中的渤海郡百姓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这样的生活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分别简述。
链接材料:

遂至渤海界,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乃为贼。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遂见齐俗奢侈,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数年之后,郡中皆有蓄积,狱讼止息。

(节选自《龚遂为渤海太守》)


[注释]①翕(xī)然:一下子平静下来。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