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易0.85 引用1 组卷47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资料一

东风渐暖,百花渐开,春天的气息已扑面而来,又到了放风筝的美好时节。我国是风筝的故乡,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风筝有着不同的称呼,一般南方称鹞,北方称鸢,故有“南鹞北鸢”之说,此外,还有风琴、木鸢、纸鸢、风鸢、纸鹞、鹞子等称谓。

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风筝是木制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唐代《渚宫旧事》也记载,鲁班“尝为木鸢,乘之以窥宋城”。汉代发明造纸术后,出现了以竹篾扎成鸟禽状骨架、上糊以纸的风筝。隋唐随着造纸业的快速发展,民间更多地使用纸来裱糊风筝,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称为“纸鸢”。到五代时期,又在纸鸢上系以竹哨,风入竹哨,声如筝鸣,因此又称"风筝"。明清时期,人们热衷于在春天放风筝,当时的文人还喜欢以风筝为题材吟诗作画。清代高鼎那首《村居》,为我们描绘了春天放风筝的场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放风筝成为我国传统的民间习俗。现如今,放风筝仍然是一项老少皆宜的体育娱乐活动。

(摘编自《中国文化报》2024年3月26日8版)

资料二   

北京风筝发展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形成了造型丰富、图案吉祥的艺术面貌,各种元素组合成具有形式美和吉祥寓意的风筝。其中,沙燕风筝(图1)是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风筝。

沙燕又称“扎燕”或“京燕”,其形状源于北京城中一种名为“麻燕”的鸟。这类风筝的造型被设计成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并夸张强调了它舒展的双翅和剪形尾翼,整体呈“大”字形。风筝的描绘着重刻画沙燕的眉眼,眉梢上挑,两眼有神,被赋予了人的感情。沙燕造型具有样式化的特点,可以细分为雏燕、肥燕、瘦燕和比翼燕等。其中,肥燕象征成年男子,头近似肥燕但结构不同,其比例短而胖,表现出儿童圆润憨态可掬的样子;比翼燕又称夫妻燕,其造型的特点是两个头共用一个身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表现的是夫妻恩爱的情形。北京沙燕风筝以拟人化的处理,使沙燕变成了一个有着众多成员的大家族,更大程度上寄托并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景。

第29届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妮妮”(图2)的造型,就提取于中国传统风筝元素,灵感来自北京的沙燕风筝。

(摘编自《北京观察》2023年第3期)

资料三   

风筝从唐宋时期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的风筝制作技术及风筝文化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娱乐文化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1752年,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利用风筝放线成功引入雷电;1794年,英国天文学家阿莱克斯·威尔逊用风筝运载天文仪器,成功测量空中温度、湿度和风力;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受风筝飞行原理启示制作的飞机试飞成功。1907年,美国电话发明家贝尔制作的巨型载人风筝成功升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的一块牌子上醒目地写着:“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英国大英博物馆也将风筝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收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一幅名为《制作风筝》的绘画印刷品,描绘了一位欧洲的男孩正在屋内制作一只风筝,可见中国风筝的制作工艺也随着文化传播和交流活动传入了欧洲。

(摘编自《中国艺术》2023年04期)

【小题1】阅读资料一,完成卡片。
汉代到五代时期的“风筝”是指__________
【小题2】下列是根据上述资料所做的读书笔记,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鲁班造“木鸢”的根本目的是用于军事侦察,而不是娱乐。
B.沙燕家族成员众多,其中,比翼燕象征成年男子,憨态可掬。
C.美国的莱特兄弟引进了中国风筝的科学技术来制造飞机,试飞成功。
D.美国国会图书馆之所以要收藏《制作风筝》,表明风筝还没有传入美国。
【小题3】阅读资料二,回复知乎里的问题。

【小题4】整理上述资料,填报申请。
世界文化遗产申请报告
项目名称中国风筝
遗产类别非物质文遗产
所在地中国
遗产价值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2024·重庆永川·一模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人民日报》2022年06月22日第16版中的三则新闻,回答后面的问题。

【新闻一】

记者一线探访江西抚州推广智慧化平台改进小区管理——

服务提效率   居民更受益(有温度的举措 暖民心的行动)

本报记者 王 丹

近年来,江西省抚州市打通各部门数据壁垒,形成多方联通的大数据信息库,建立起智慧化运营平台“赣邻通”,加强对物业和政府职能部门监管力度,解决小区管理难题,助力文明城市创建。

步入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才都国际社区,记者看到,道路两旁的电动车辆停得整整齐齐。小区道路宽敞整洁,四周绿化带环绕。时至夏季,路边鲜花开得正盛。偶有微风拂过,带来远处鸟儿的啁啾。

单元楼下,几位居民正聊着家常。“物业服务的提升,真得感谢‘赣邻通’,让我们生活舒心。”作为该小区的业委会代表之一,业主邹小龙笑容灿烂。

近年来,江西省抚州市打通各部门数据壁垒,形成城区、楼宇、业主多方联通的大数据信息库,并基于此建立起智慧化运营平台“赣邻通”。一键发起问题工单、智慧化分流各类工单、在线召开业主大会……经过两年多试点运营,“赣邻通”于今年1月正式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截至目前,平台已有75家物业公司、236个小区、85493户业主入驻,获得众多居民点赞。

【新闻二】

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求职登记小程序开通

本报北京6月21日电 (记者李心萍)为拓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求职登记渠道,提供不断线就业服务,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开通2022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求职登记小程序入口,搭建方便快捷的就业服务对接平台。

据介绍,求职登记小程序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中国公共招聘网、就业在线、电子社保卡设有登记入口,同时支持通过微信、支付宝等APP扫描二维码进行登记。2022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往届未就业毕业生可通过上述渠道,在线登记个人情况、求职意向和就业服务需求。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将与登记毕业生进行联系,根据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

【新闻三】

农民手机技能培训促增收

本报北京6月21日电 (记者郁静娴)21日,农业农村部在京举办2022年度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周启动活动。作为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重点活动之一,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将以“提升农民数字技能 助力农村电商发展”为主题,聚焦乡村信息服务、农产品网络营销、农技推广、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等内容,开展贯穿全年的培训推广活动,大力推进手机应用与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生活深度融合,旨在让广大农民用好手机这个“新农具”,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培训周活动将从6月21日持续至6月27日,在全国范围举办22场线上线下培训专场活动,为中国农民丰收节预热。各地也将围绕今年的培训主题,组织开展全年系列培训活动。据悉,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活动已连续开展6年,累计培训受众超过1.4亿人次,有力促进农民数字技能提升。

【小题1】下列对以上三则新闻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则新闻都是写现代科技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便利。
B.第一则新闻报道了江西省抚州市运用多方联通的大数据信息库,建立起智慧化运营平台“赣邻通”,加强对物业和政府职能部门监管力度,解决小区管理难题,助力文明城市创建。
C.第二则新闻报道了2022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可以通过多平台求职登记小程序入口进行登记求职。
D.第三则新闻主要报道了广大农民用好手机这个“新农具”,促进产业发展并带动农业增收的事实。
【小题2】结合以上三则新闻和你的生活经验说说手机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捷?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塑料开始被大量生产并进入人类生活。当前,塑料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大环境挑战之一,和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一道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环境。数据显示,每年都有多达1200万吨塑料垃圾最终流入海洋,预计至2040年将增加两倍。

尽可能减少塑料污染,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加强塑料制品的回收再利用,当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已为此作出了长足努力。除此之外,还应开拓新的减少塑料使用的生活方式,降低塑料制品在人们生活中的占比,让人们能够选择更为绿色环保的材料制品来替换塑料制品、“以竹代塑”,可以增加绿色竹产品的使用比例,减少塑料污染。

(刊载于2022年11月14日)

材料二:

竹子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研究显示,竹子的最高生长速度是每24小时1.21米,2~3个月即可完成高生长和粗生长。竹子成熟快,3~5年即可成林,且年年出笋再生,产量高,一次造林,可永续利用。竹子分布广泛,资源规模可观。全球已知竹类植物1642种,已知有39个国家竹林面积总计5000万公顷以上,年产竹材超过6亿吨。

竹制品用后可完全自然降解,更好地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健康。有数据表明,竹林的固碳能力远超普通林木,是杉木的1.46倍、热带雨林的1.33倍。中国竹林每年可实现减碳1.97亿吨、固碳1.05亿吨,减碳固碳总量达到3.02亿吨。如果全球每年使用6亿吨竹子替代PVC产品,预计将减少4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刊载于2022年11月15日)

材料三:

“以竹代塑”不仅能够起到美化环境、减碳固碳、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等作用,还能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当前,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全球可持续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以竹代塑”倡议更具时代意义。这一倡议高度契合国际社会对减排减碳的共同期待,同时也顺应了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方向,有助于各国抓住绿色转型的发展契机,以创新为驱动,促进绿色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为应对全球气模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刊载于2022年11月09日)

材料四:

“以竹代塑”有两个相辅相成的环节,一是生产上“以竹代塑”,二是消费上“以竹代塑”。近年来,碳排放更低的竹制品正被应用于越来越多的倾城。然而在我国的消费环节,“以竹代塑”却做得远远不够,什制品的市场占有率、认可度还明显不足,塑料制品依然占据地对优势。何以如此?消费成本。据专家介绍,当前导致“以竹代塑”产品成本较高的问题根源,在于技术还不够成熟,生产还没有大批量、规模化,更何况,目前我国从事竹产品生产、加工的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质量效益不高、资源利用不充分、政策保障不到位、创新能力不强,它们迫切需要各地政府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协助企业开展融资和技术攻关,使“以竹代塑”产品的技能成熟起来、规模化生产搞上去,这样生产成本才能降下来,市场占有率也才会高起来。

(刊载于2022年11月13日)

【小题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强塑料制品回收再利用,选择绿色环保的材料制品替换塑料制品可减少塑料污染。
B.竹子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研究显示,竹子的平均生长速度是每24小时1.21米。
C.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全球可持续绿色发展,“以竹代塑”倡议更具有时代意义。
D.竹制品生产成本高导致使用成本高,是其市场占有率、认可度不足最关键的制约因素。
【小题2】材料二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列举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有数据表明,竹林的固碳能力远超普通林木,是杉木的1.46倍、热带雨林的1.33倍。
【小题3】请结合材料四回答:如何有效推进“以竹代塑”在治理塑料污染上的进程?
【小题4】为什么要倡议“以竹代塑”?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制扇技艺:怀袖雅物赏,开合竞风流

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国家,自古就有制扇王国之称。扇子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上溯到远古的虞舜时代,至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

②一把小小的扇子,除了作为夏日摇动生风的纳凉工具,还可以作为装饰,更是一种雅致文化的代表。同时,它还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凝聚了古今工艺美术之精华,堪称中华民族传统物件中的一件艺术瑰宝,其中苏扇是精华中的精华。

③苏扇是苏州特产,起源于宋代,它集造型、装裱、雕刻、镶嵌、梨漆等精湛工艺于一身,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历来是文人雅士不可或缺的掌中宝物。南宋时期,苏州便有人自制折扇。到明代宣德年间设作坊生产,并出现名牌产品,如著名的乌骨泥金扇。清代顺治年间,苏扇成为皇家贡品,制扇业开始兴盛。晚清、民国时期,仅上海一地,苏州扇庄及经营苏州扇面、扇骨的文玩店就多达上百家。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急剧变化,随着电风扇和空调的出现,扇子的实用性大大降低。目前,苏州本地制扇艺人屈指可数,有些工艺已濒临失传。

④苏扇的品种繁多,久负盛名的是折扇、檀香扇和绢宫扇三大类,统称为苏州雅扇。它们做工精致细腻,各有千秋。折扇生产始于南宋,元、明两代名家辈出,制作愈见精良。其扇骨制作以变化丰富和精工细致闻名,打磨后的竹折扇骨匀细光洁、高雅古朴,亦称怀袖雅物。檀香扇从折扇演变而来,以檀香木制扇,故名檀香扇。檀木极香,可散发天然香味,故一扇在手,香溢四座,可谓扇存香在。扇面通过拉花、烫花、雕花、画花等工艺巧妙细镂,还要绘上山、水、花、鸟等景物,雅致宜人。绢宫扇也称团扇,主要有圆形、六角形、长方形、腰圆形等形状。扇柄以竹、木、兽骨或昂贵的象牙制成。扇面有绢有罗,往往绘以山水、花鸟、人物,并题有名人诗句,古色古香,极具观赏性。

⑤在扇子的一方小天地中精雕细琢,把吴地的山山水水、花鸟人物浓缩描绘,其精湛的手艺本身就构成了吴文化中绚烂多姿的篇章。

(节选自期刊《科学大众(小诺贝尔) 》2023 年第7期,有删改)


【材料二】

檀香扇的制作一般需要经过开料、锯片、组装、拉花、烫花、雕花、裱面、绘画和上流苏等十余道工序,其中,制作扇面最为核心的工艺是拉花和烫花。拉花,就是在扇骨上以手工拉出透空的花纹,譬如天女散花,拉有一万五千多只孔眼,给人以玲珑剔透、纤丽华美的感觉。烫花,又名烙画烫画,不作草稿,以铁笔烙绘制图案。由于这两种工艺有相当高的难度,所以即使在苏州檀香扇厂的全盛时期,全厂工人超过500人,也仅有几十人能够把拉花和烫花做好。

(选自“博物馆课堂”公众号,有删改)


【材料三】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是最早使用扇子的国家,扇子的功能从实用性的纳凉工具,逐渐转变为装饰品以及雅致文化的代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B.苏扇从宋代起源,到了清代一跃成为皇家贡品后,制扇业开始兴盛,仅上海一地,苏州扇庄及经营苏州扇面、扇骨的文玩店就多达上百家。
C.折扇源于南宋,发展到元、明时期,制作愈见精良,其扇骨制作以变化丰富和精工细致闻名,打磨后的竹折扇骨匀细光洁、高雅古朴。
D.檀香扇以天然檀木香而出名,扇面通过拉花、烫花、雕花、画花等工艺来制作,有绢有罗,还要绘上山、水、花、鸟等景物,雅致宜人。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①第②段分别介绍了扇子在中国的历史、功用和文化价值,最后引出说明对象一—苏扇。
B.【材料一】第③段运用了时间顺序,说明苏扇历史悠久,曾盛极一时,但也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
C.【材料一】第④段主要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苏扇做工精致细腻,各有千秋的特点。
D.【材料二】的加点词“一般”强调了檀香扇制作工艺的固定流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小题3】学校举办“追寻中华文化”夏令营,你参加了苏州苏扇博物馆的集章打卡活动,有机会获得【材料三】中的一把苏扇作为纪念品,你会选择哪一把? 请指出所选扇子的种类名称,并根据图片和材料概括选择理由。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