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性学习 较易0.85 引用1 组卷19
班级准备开展“家乡民俗”研学体验活动,请你参与。
(1)为了让同学们更加了解我国传统民俗,学校安排各班自定主题进行展示。你准备去参观民俗建筑时,妈妈却对你说:“民俗建筑都是被淘汰的老东西了,有什么值得展示的。有这功夫啊,还不如多刷刷题,补补文化知识呢!”请你用所学口语交际知识进行应对。
(2)“大程书院”反映了民俗的精神意蕴,你们小组准备对其进行介绍,小文在搜集阶段寻找了以下材料,请你根据以下内容,对该建筑的外形、历史和文化底蕴进行简要说明。(100字左右)

【链接资料】

①大程书院位于河南省扶沟县城内书院街,由宋代程颢始建,现存的大程书院是由清康熙二十八年知县缪应缙重建。

②大程书院是遗留的现存时间较久、规模较大和较完整的古建筑群,居全国第三位。"程门立雪"的故事流传很广。

(3)小语想用一组排比句为活动作总结,请你仿照画波浪线的语句帮他续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修辞一致。

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这些民俗展现了多样的人文之美。那安塞腰鼓,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了;那陕北信天游,使安静的人们变得喧闹了,使质朴的话语变得诗意了,使广袤的高原变得多情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代代相传的民俗如香茗般散发着清香,久久缭绕。

23-24八年级下·河南周口·期中
知识点:仿写、续写、补写句子图文转换劝说词提炼与概括情景对话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学校组织以“少年正当读书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
【材料一】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材料二】

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荧光苦苦地读书。孙康,和车胤同是晋代人,由于没钱买灯油,每当下雪的晚上,他就利用大雪映出的光亮,孜孜不倦地读书。


【材料三】

①倪宽幼时聪明好学,但家中贫穷,上不起学。②他就在当时的郡国学校伙房帮助做饭,以此求得学习。③他还时常被人家雇用做短工。④每当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总是把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息时就认真诵读,细心研究。这就是至今为人们传颂的“带经而锄”的故事。后来,倪匡在经学,特别是《尚书》研究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被当时的郡国选诣为博士。倪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后人:勤奋是灯塔,指引人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                  


(1)请用四字短语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
(2)材料三中标序号的句子中有一个是病句,请找出并写出修改意见。
(3)请你根据材料三中的划波浪线句子,仿写一个句子,使语句通顺,语意连贯。
勤奋是灯塔,指引人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