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6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本文选自《孟子》,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名_________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小题2】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A.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B.委而去     去:离开
C.寡助之     至:到
D.亲戚     畔:同“叛”,背叛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本文开篇就提出了“①________,②________”的论点。接着举例论证,运用战例,分别从攻和守的角度论证观点,突出了“③________”的重要性。又运用了④________的论证方法,将“得道者多助”与“失道者寡助”进行对比,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与“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进行对比,强调了“⑤________”的重要性。所以,在孟子看来,治理国家的关键是⑥________
2023·吉林白城·三模
知识点:孟子(前372-前289)治国谋略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根据要求答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大丈夫               __________
(2)往之               __________
(3)贫贱不能            __________
(4)不可               __________
(5)                      __________
【小题2】翻译句子。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切问而近思。
【小题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节奏。(每句只标一处)
(1)是 焉 得 为 大 丈 夫 乎?
(2)仁 在 其 中 矣。
【小题4】两文都谈了坚守志向,【甲】文认为无论得志与否,都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乙】文认为“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而吴亦饥。使人请食于越,越王弗与,乃攻之,夫差为禽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范蠡:人名,越国大臣。②卑:谦恭、恭顺。③籴(dí):买进谷物。④卒:最终。⑤夫差:吴国君主。⑥禽:通“擒”,捉住。
【小题1】孟子,字______,战国时期思想家,__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小题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心志                                 苦:使……受苦。
B.而后                                 作:振作。
C.法家                                 拂:同“弼”,辅佐。
D.王何                                 患:忧虑,担心。
【小题3】请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今 之 饥 此 越 之 福 而 吴 之 祸 也。
【小题4】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小题5】【甲】文开篇列举了六位历史名人的事例,他们的经历有何相同之处?
【小题6】【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人经历磨炼,会带来哪些好处?
【小题7】按要求填空。(每空限填四个字)
【甲】文围绕“______”和“______”的话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乙】文“______”这一故事也体现了【甲】文中所阐述的中心论点。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①值:恰逢,赶上。②郡:古代的行政区划,这里指城。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小题1】【甲】文写于_________(朝代),【乙】文的作者是_________(朝代)的。
【小题2】选出【甲】文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       
A.乡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
B.所欲有甚生者 万钟我何加焉
C.二者不可     所识穷乏者我与
D.故患有所不辟 故不为苟得
【小题3】下列对【甲】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贤者,在“生”与“义”不对立的情况下,也希望两者保全。
B.在结构上,第二段末句的“本心”与第一段末句的“是心”相呼应,二者含义相同。
C.“是亦不可以已乎?”采用了设问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这种行为的疑问。
D.“生”与“义”都是与生俱来的。贤者之所以成为“贤者”,是因为他们在两者对立的时候,保持住了“义”的本性。
【小题4】请将【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分别译为现代汉语。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小题5】【甲】【乙】两文的观点相似,但所选择的表达方式不同,请结合下列表格梳理两种表达方式的不同。
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主要表达方式作用
【甲】文作者通过判断句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
【乙】文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作者通过故事中人物的语言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


【小题6】【甲】文中孟子认为在“生”与“义”处于两难选择时,应舍生取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乙】文中荀巨伯的哪些行为践行了这一主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