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起点之美

刘心武

①到现场观看赛跑,多数人总愿选择离终点最近的位置,我却偏爱在起跑线附近观看。运动员在起点上的美往往被人忽略。

②其实,当运动员们在起点脱下外面的罩衣,露出紧凑而富有弹性的筋肉,先略事活动臂膊腿脚腰肢,再渐渐弹跳着、抖擞着,准备进入比赛,那神情,那体态,那气氛,就已非常之优雅;等到运动员们在起跑线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在裁判员一声威严而悠长的预备一—声中,各自凝聚起他们灵魂的注意力拼搏进取,并透过他们的每一块肌肉每一根筋腱显现出他们肉体所蕴藏的爆发力弹射力承受力,那他们简直就是一列力与美的活雕像。家里有了录像机后,我常把这样的场面录下来,并用慢放、定格的方法细细品味起点之美。我看清了在比赛现场往往看不清楚的运动员们的面部表情。那起点上的表情实在是人类最美好的表情之一。倘若说恋人的表情是人类延续不灭的象征,那么,起点上的表情便是人类进取突破的希望。

③人生的终极点只有一个然而起点却有许多。运动场上的起点是明显的,生活中的起点往往较为隐蔽。一个想向文坛进军的青年在深夜灯下铺开了稿纸,用手中笔郑重地写下了第一行字;一个刚到单位报到的大学毕业生,头一回走进办公室,他尽量大大方方地望着大家,大家都好奇而友善地望着他;一个才把趸来的川橘铺排在货位上的个体户,用戴着厚厚的棉手套的双手捂捂冻得发红的耳朵,嗡声嗡气地发出他的头一声吆喝:大橘子保甜咧一一;一位才任命的局长,不大习惯地坐在来接他开会的轿车里,想同司机说句亲热的话却不知该拣哪一句说;一个非常走红的大明星,倚在沙发上读别人新送来的剧本,刚刚开始觉得里头的那个女主角有点嚼头;一个明天要应考的中学生,把捧着的课本贴在胸前,在忍痛关闭了的电视机前点着下巴背诵单词……

预备——生命之神在行使裁判员的职责,向人们发出悠长的指令。

⑤凡凝神谛听他的指令并尽全力准备投入的人,都是美的。

⑥尽管在终点处会出现绝不平衡的场面,文学青年的稿子也许会被退回,走向生活的大学生也许会碰到许多的钉子,卖橘子的个体户这一回也许不能大赚,新上任的局长也许不久便调离,大明星的下一部戏也许会砸锅,中学生第二天应考时也许会失常。谁也保不齐在那等待着我们的终点上不会落伍、失败甚至被淘汰掉。

⑦然而,对于人生来说,终点固然诱人,起点更弥足珍贵。一时的终点上的失意,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可怕的是寻找不到新的起跑线,失去了在预备声中大大振作起来的力与美。

⑧终点之美,属于优胜者;起点之美,属于每一个人。而自觉地进入起点并调动起自己的美来,也便是人生中的一种优胜。

【小题1】下面各选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起点之美”并未揭示作者的观点,需要通读全文,才能通晓文章的中心。
B.本文举例贴近生活,新颖鲜活,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C.本文开篇先写运动场上的起点之美,转而自然过渡到“生活中的起点”,深入分析人生这个舞台上“起点”具有不容忽视的特殊意义,与“终点”同样美,论述逐层深入。
D.本文第③段和第⑥段遥相呼应,显示论证的严密。
【小题2】文中列举大明星的例子时,用了两个表现力较强的口语“嚼头”和“砸锅”,请结合文章说一说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小题3】本文作者想通过“起点之美”,告诉我们哪些人生道理?
23-24九年级上·吉林长春·期末
知识点:议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松弛感是个什么感

①最近,松弛感一词在网络上的出镜率很高。该词走红于一位博主分享的旅行见闻:一家人外出旅行,因孩子的证件过期,妈妈只能带其回家,但托运行李都挂在妈妈名下,导致其他人的行李也被退回。面对意外,整个过程所有人都平静地处理,没有任何指责抱怨。这种家庭关系中的相互包容、从容有度,引发无数网友感慨。松弛感随之传播开来,不仅指代亲密关系,也用来形容一个人表现出的状态,不纠结、不拧巴,面对多糟糕的状态都能保持情绪稳定。

②在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竞争面前,时刻保持紧绷的状态,几乎成了常态,这时候,松弛感显得格外可贵。关于人到底应该怎样活着,我们的祖先早就进行了深刻探索:有吾日三省吾身的曾子,也有逍遥游的庄子;有吃饱了就睡的猪八戒,也有自我要求甚高的唐三藏;杜甫不松弛,李白相对松弛;曾国藩是松弛的反义词,竹林七贤却专门追求松弛感……

③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松弛感天然不是主流。我们更习惯朝乾夕惕,主张人要独处守心,群处守口,强调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紧张感。有秩序、守规矩、能自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但它同时也有显而易见的副作用,不管是家庭还是社会,都不够放松。

④在这次对松弛感的讨论中,许多人都追溯,自己的紧张感就来自原生家庭。除了文化传统,父母一辈普遍不放松,也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紧紧巴巴半辈子,买根葱都想让人饶头蒜;怕浪费好东西;任何的突发事件,都意味着额外的时间成本、金钱成本。足够的松弛感需要足够的资源支撑,它的底层逻辑在于不匮乏

⑤今天,社会发展得很好,但那种留存在记忆中的匮乏感,无意中影响了下一代。面对失手打碎的碗,即使深知不可能买不起,但听到碎裂声时,下意识的紧张,无意识的负罪感,都在提醒我们,过得不够松弛。从这个角度讲,充分地讨论一次松弛感,确实是一次全面的心理SPA(一种养生方式),能让人们有意识地区分,哪些是不必要的紧张。

松弛感用力过猛。凡事怕过犹不及,现在关于松弛感的讨论,似乎有一点点跑偏。对松弛感的叫好,对用力过猛的嘲笑批判,也让部分人羞于自己的不松弛,自我审查为何不松弛。这实在是大可不必。当我想松弛的念头,变成了我怎么就松弛不起来的焦虑,许多人不自觉地被松弛,不敢表现出努力和在意,一定要看上去毫不费力,这其实反而变成了另一种用力过猛。

⑦事实上,有些人的松弛感是天生的,纯粹就是心大;同样,有些人的不松弛也是必然的。为了达到目标,一点一滴争取,一手一脚打拼,苦心孤诣、步履维艰的人是不起来的,对于天生的卷王而言,顺应本心的,才是他们的松弛感

还是不松,从来没有标准,也不需要标准,它只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不需要标榜信条,也不需要打造人设,更不需要网络热词的规训。如果时时刻刻以松弛感来对照自身,不仅容易陷入哪哪都不如别人的自卑和焦虑,而且也会丧失自己的风格和优点。

⑨只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尽量别为难别人,也别为难自己;面对艰难的事情,能平衡并改善状态;能不断地审视并认清自我,那就是人生最难得的事情。

⑩其实,不去刻意追求松弛感,才是真正的松弛感。

(选自央视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与选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①段从一位博主分享的旅行见闻说起,引出中心论点:面对多糟糕的状态都要保持情绪稳定。
B.第⑦段运用对比论证分析了人生的两种不同生活态度,论证了“‘松弛感’别‘用力过猛’”的观点。
C.陈继儒《小窗幽记》中的“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
D.如果人们时刻把“松弛感”当作自己的参照物,容易导致自卑和焦虑,也会丧失自己的风格和优点。
【小题2】选文第②—⑤段从哪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人普遍缺乏松弛感的原因?
【小题3】进入九年级后,小美一直很焦虑,总是担心自己中考会失败,她每天都很紧张,看到身边有些同学轻轻松松就能取得好成绩,她羡慕之余,更是责怪自己没有松弛感。她向你寻求帮助,请你联系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给她一些建议。

【链接材料】:拥有松弛感的人,时间是他们的朋友,而不是敌人。不管30岁还是80岁,身上总是有独特的韵味和风采。尊重自己的天性,不拧巴才会有松弛感,自然也会自信。松弛感的获得,还在于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越强,可控的部分就越多,外在的表现就越松弛。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小题。

朝最厚的地方钻孔

①据说,一位物理学家曾致力于研究某课题,因成绩不佳便转换了领域,结果意外获得了许多新发现。不少同行称赞他“审时度势”,但有位大科学家却表示:“我尊敬这位物理学家,但我却不能容忍这样的行为,他拿出一块木板来,寻找最薄的地方,然后在容易钻透的地方拼命钻许多孔。”科学家不能容忍在木板最薄的地方拼命钻孔的故事,其实强调了在困难面前再坚持一下的理念。“钻厚板”才能取到火种,“凿深井”方能得到甘泉,这是干事创业过程中颠扑不破的硬道理。

②“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关键在于持之以恒。成长无法抄近道,成功没有短平快。陆谷孙教授为完成一部《英汉大词典》,花费了近20年工夫,等到下卷出版时已是年过半百;享有盛名的《牛津英语词典》定期更新,有编辑甚至用了一年时间来修订“go”这一常用单词的含义。只有持之以恒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在最吃劲的地方磨砺,才能取到火种。反观现实,有的人缺乏韧劲,遇到难题瞻前顾后,“总是在奇迹发生前五分钟停止努力”。凡事追求眼前成绩,没有“再坚持一下”的定力,那么这个人是不可能钻透人生的硬木板的。

③“朝最厚的地方钻孔”,才能收获不一样的风景。“最厚的地方”往往意味着困难多、风险大,却也是离成功最近的地方。乡村木匠何夕瑞,立志制作专业小提琴。他一边从木材学、地质地貌学等基础学科开始研究小提琴制作,一边自学乐理、乐器知识。为了寻找合适的木材,他曾无数次去原始森林,险些丧命;为了达到理想的音色效果,他首次跨学科地把提琴研制拓展到生物领域。他吃尽苦头,最终研制出了“何氏三圆琴”,被四川音乐学院特聘为专业教授。经常“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多到吃劲的岗位上磨练,一个人终将磨砺真本领、收获真才干,拥抱不一样的风景。

④钻“最厚的地方”还是“最薄的地方”,对个体来说,或许只是一道事关自我发展的选择题,但对国家民族而言,却是事关前途命运的必答题。譬如,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了,就会永远受制于人;深化改革中的“拦路虎”清除不尽,就会影响前进步伐。这些都是绕不开、躲不过的“最厚的地方”。直面考验,迎难而上,钻得进去,研究透彻,才有利于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⑤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种在最困难的地方站住脚、生下根的那股劲。朝最厚的地方钻孔,敢于啃硬骨头,砥砺前行,我们将拥有无穷的力量,成就一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事业。

【小题1】阅读第①自然段,回答:“朝最厚的地方钻孔”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2】第②自然段划线句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结合该段内容分析其作用。
【小题3】阅读全文,理清作者思路,填全下面的图。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言必信,行必果

①子贡请教孔子: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作“士”?大孔子认为要行己有耻,是非观念明确,还要不辱君命,有做事能力。子贡又问:次一等的要求呢?孔子则强调必须知孝悌。子贡接着问:那么再次一等的要求呢?孔子回答:“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②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诚信守诺,恒定坚持,是最基本的道德操守。今天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说话不算数,做事不一贯,就很难立身处世,很难成就大事。因此,诚实无欺,有始有终,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③孔子要求弟子们成为管理社会的“士”,而不是普通的平民百姓,标准自然就要高一些,他把言信行果作为士人的底线要求,希望他们起码要做到言而有信、言出必行。

④另外,孔子把“言必信,行必果”作为对士人的最低要求,还因为其中的那个“必”。“必”就是必然,就是走极端。《论语》记载很明确:“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他所强烈反对的四种情况之一就是那个“必”,因为如果事情绝对,就走极端。孔子自然清晰地认识到了“能信而不能反”存在的问题。他把言信行果作为士人的底线要求,不仅仅是希望他们言而有信、言出必行,更是要求他们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坚持将正确的事做到最后。因此,“言必信,行必果”绝不是固执己见、知错不改。

⑤那么,孔子把“言必信,行必果”作为对“士”的基本要求,是否与孟子“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的说法相矛盾?不难理解,孟子是说境界高的人要明辨是非,一旦发现自己言行中的过失就果断改正,而不会沿着错误的路不知回头地走到底。显然,孔子与孟子其实高度一致,他们都认为,值得坚持的前提是要言行合宜,合乎道义。当年,孔子被围于蒲时,盟誓以后得以解围。但是,因为盟誓时受到了要挟,并不真正符合道义,所以孔子没有遵守盟誓。孔子负盟,并非不信。能够明辨是非的君子,是要在坚守道义的前提下,尽力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⑥孔子当然主张“言而有信”“言必诚信”,他甚至提倡“不言而信”“大信不盟”,但也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早期思想家都不会在这个问题上感到迷茫。庄子也曾用“尾生溺死,信之患也”来说明以死守信乃是对“信”的误解,如果行为方式偏差了,坚持到底的结果同样可怕。

⑦言语诚实忠信,行为笃敬坚守,是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孔子解择《周易》乾卦中的爻辞,认为“庸言之信,庸行之慎”日常言论要诚实守信,日常行为要严肃谨慎,自很早的时候起。中国就在这方面有很高的要求,据《用礼》记载,周代有禁暴氏一职,其职责之一,就是对言而不信的人,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罚。《左传》说“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肯定说话诚实守信对于“立志”的重要性。《墨子》也强调说:“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同样希望人们言行一致。

⑧而今天,我们也应在此基础上,对自己提出更高层次、更严谨正确的要求。将“言必信,行必果”作为对自己的最低要求,并要进一步明辨是非,知错要改,只将正确的事做到底。

【小题1】概括写出选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限30字以内)
【小题2】简要分析选文⑤段的论证思路。
【小题3】选文第⑥段加点的词语“这个问题”具体指的是什么?
【小题4】选文⑦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5】选出不适合作为选文第⑦段论据的一项。(     
A.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论语·颜渊》
B.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D.人之所助者,信也。——《易经·系辞》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