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业精于勤

冯友兰

①勤能补拙这一句话虽好,但它有时或可使人误会,以为只拙者需勤以补其拙,如巧者则无需乎此。不管说这一句话者的原意如何,事实上没有人不勤而能成大功,立大名的。

②无论古今中外,凡在某一方面成大功,立大名的人,都是在某一方面勤于工作的人。一个在某方面勤于工作的人,不一定在某方面即有成,但不在某方面勤于工作的人,决不能在某方面有成。此即是说,在某方面勤于工作,虽不是在某方面有成的充足条件,而却是其必要条件。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功,要靠九分汗下,一分神来。九分汗下即指勤说。

③我们于以上说某方面,因为往往一个人可以于某方面勤,而于别方面不勤。一个诗人往往蓬头垢面,人皆以他为懒,但他于作诗必须甚勤。李长吉作诗,呕出心肝。杜工部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们都是勤于作诗,勤于作诗者,不必能成为大诗人,但不勤于作诗者,必不能成为大诗人。

④对于某方面的工作不勤者,不能成为在某方面有成就的人。对于人的整个的生活不勤者,不能有完全的生活。所谓完全的生活者,即最合乎理性的生活。用勤以得到完全的生活;我们所谓勤的进一步的意义,即是指此。

⑤古人说:民生在勤。又说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现在我们亦都知道,人身体的器官,若经过相当时间不用,会失去它原有的功用。一个健康的人,有一月完全不用他的腿,他走路便会发生问题。维持一个人的身体的健康,他每日必须有相当的运动。这是卫生的常识。所谓民生在勤的话,以及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比喻,应用在这方面,是很恰当的。

⑥我们可以从身体方而说勤,亦可从精神方而说勤。《易》乾卦象辞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庸》说:至诚无息。又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之道是至诚无息,人之道是自强不息。这些话可以说是,从精神方面说勤。无息或不息是勤之至。关于这一点,我们于此只说这儿句话。

⑦就人的精神方面说,勤能使人的生活的内容更丰富,更充实。什么是人的生活的内容?人的生活的内容是活动。譬如一个人有百万之富,这一百万只是一百万金钱、银钱或铜钱,并不能成为这一个人的生活的内容。若何得来这些钱,若何用这些钱,这些活动,方是这一个人的生活的内容。又如一个人有一百万册书。这百万册书,只是一百万册书,并不能成为这一个人的生活的内容。若何得这些书,若何读这些书,这些活动,方是这一个人的生活的内容。

⑧我们可以说,只有是一个人的生活的内容者,才真正是他自己的。一个守财奴,只把钱存在地窖里或银行里,而不用它:一个藏书家,只把书放在书库里,而不读它;这些钱,这些书,与这些人,尔为尔,我为我,实在是没有多大的关系。有一笑话谓:一穷人向一富人说:我们二人是一样的穷。富人惊问何故。穷人说,我一个钱不用,你亦一个钱不用,岂非一样?此虽笑谈,亦有至理。

⑨人的生活的内容即是人的活动,则人的一生中,活动愈多者,其生活即愈丰富,愈充实。勤人的活动比懒人多,故勤人的生活内容,比懒人的易于丰富、充实。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本文作者是如何论述的?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小题2】从论证方法角度分析文章第⑥段划线句的作用。
【小题3】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作为哪一段的论据?请简要阐明你的理由。
【链接材料】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的一进一出,一声不到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他就把头摇了两摇……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23-24九年级上·吉林长春·阶段练习
知识点:议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美的姿态

张鸣

①阅读与不阅读,展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一个识字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小题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小题2】文章①-③段运用了对比论证手法,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3】阅读④⑤两段,说说读书有哪些好处?
【小题4】下列事例中能证明本文作者观点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A.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B.郎朗三岁时开始学习乐理、指法等基本功,上学后,每天早晨6点准时练琴一小时,中午再练一小时,放学后还要练一小时,这样的勤奋练习持续了很多年,最终使郎朗化茧成蝶,创造了自己的神话。
阅读《“习”成了“惯”才是习惯》一文,完成小题。

①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个人被埋怨或诟病没有好的习惯。尤其在学校和家里,老师和家长更是会高频率地使用“习惯”这个词,并常常感叹培养习惯的苦恼和无奈。教师说习惯,家长盼习惯,已经成为千古神话和传奇了。

②可是,到底什么是习惯,好像大多数人都没有真正理解过。

③简单说,“习——惯”就是:习性、行为变成惯性。那怎样才可以培养成一个习惯呢?简单的概括就是:在一段时间内,让一个人在基本固定的时间或基本固定的地点重复同样内容的行为,令该行为最终形成惯性,一个习惯便养成了。也就是说,当“习”变成下意识的行为、条件反射的行为,就是“习惯”。

④培养习惯必须要有可操作性强的方法,绝对不是难以执行和操作的空洞理论。举例来说,现在许多孩子房间脏乱,如何培养孩子整洁的习惯呢?首先父母可以和孩子约定,承诺想协助、帮助他养成一个好习惯,可以让他房间整洁,同学、客人来了,会很有面子。第一次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整理,直到房间整洁。接下来,父母必须坚持每天监督检查,督促孩子每天做到房间整洁。且注意越是孩子在房间时,越是要去检查,给孩子一种感觉,父母每天都会检查,以达到孩子每天能自己收拾整理房间的效果。如此坚持下去,孩子每天都处在整洁的环境中,他适应了这个整洁的环境,每天都置身清爽美观的房间,如果有一天房间脏乱了,他反而不适应了,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收拾整理。至此,一个习惯养成了。

⑤习惯,是不需要消耗意志力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是条件反射般地去做,根本不需要克服懒惰、刻意而为。一旦行为变成习惯,一切都会轻松、自然,而不是约束和负担。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第二阶段:7~21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表明习惯已经形成。

⑥总是告诫一个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是不够的,也是很累的。让一个人自觉做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才是正道。只知道孩子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习”是远远不够的,“习”不形成“惯”,一切都白谈!

(发表于《杂文月刊》2018年十月上半月刊)

【小题1】说说文章第①段有哪些作用。
【小题2】文章结构层次清晰,第③段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④段运用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培养行为习惯的方法,第⑤段写了习惯养成的好处以及_____________
【小题3】如果要给这篇文章换一个能符合作者观点的标题,下面哪一个选项比较恰当?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A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养成习惯
B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中
C习惯是很难改变的
答:我认为【     】比较恰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熟读深思

缪钺

①做学问都要先练好基本功,而且越早越好。研治文史之学的基本功是什么呢?首先是要有较好的语文能力,包括读与写,还有目录学与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的常识。

②在训练基本功方面,我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我家藏书相当多,少年时期,我父亲经常指导我读书、治学。我识字之后,七八岁即从外祖父邹蘅衫公读《论语》《孟子》,按要求背诵,入高小、中学读书时,老师讲授的都是文言文,所以我从小就很自然地养成阅读古书及写文言文的能力。在十二三岁时,读《资治通鉴》,基本上能读懂,而且进度不慢。我肄业高小、中学时,校课不忙,且住在家中,利用课余,广泛阅读经、史、子、集各类书籍,有的精读,有的泛读或选读,有的翻检一下。

③我十八岁以前读书的情况,谈不上做学问,更不懂所谓主攻方向,只是由于求知欲望的支配,乘兴阅读而已。旧制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肄业,开拓眼界,启发思路,以后又从事教书工作,游走四方,许多年来,得到良师益友的指导帮助,我的治学更在深广方面发展。

④我在许多治学的实践中,总结出一条经验,就是治学需“熟读深思”。这四字,看起来很平常,但是如果能做到,确有无穷的受用。

⑤凡是重要的书,必须熟读、精读,最好能背诵(背诵其中精要部分),只靠泛泛浏览是不够的。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也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些都是古人治学的经验之谈。我从小就养成背书的习惯,非但不以为苦,反倒觉得是一种乐趣,记忆力也是越练越强。读书能够背诵,确是受用无穷。原先不甚理解的,也渐渐能理解了;原来自以为已经理解的,再通过反复背诵,更能深入体会作者之用心,求得其精意微旨。浏览过的书,虽然也有印象,但总是不牢固,容易遗忘,要用时它也不来,而熟读成诵的书,则变为自己的东西,召之即来,运用自如,在思考问题时,也容易联想,左右逢源。

⑥熟读还必须与深思结合起来。读书不仅是要多获知识,而且应深入思索,发现疑难,加以解决,此即所谓读书得间,也就是所谓有心得。朱熹在这方面有精辟的论述,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⑦深思有两个方面,一是探索隐微,二是高瞻远瞩,也就是今人所说的“微观”与“宏观”。古人治学,在这方面也有不少经验之谈。微观与宏观应当是辩证的结合,就是说,学者既要能观察敏锐,深入隐微,又要凭高远望,目穷千里。只能“微观”而不能“宏观”,则失之狭隘;只能“宏观”而不能“微观”,则流于空疏。既有深邃的情思,又有“宏观”的通识,才能达到治学的完美境界。

⑧做学问必须有所专精,如果只是泛泛浏览,游骑无归,只能成为“横通”而已。但是专精必须建立在广博的基础上,如果根基浅薄,而即求专精,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徘徊探索,即便能写出一两篇像样的论文,略有成就,以后也难以再向深广处发展。就像花树,生长于深山大泽中者,经过长期的雨露滋润,风霜锻炼,根深叶茂,生长不息,能不断地开花结果:若在温室培养,虽然勉强开出几朵花,以后即行将枯萎了。

(选自《名人论读书》,语文出版社1990年版,有删改。)

【小题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小题2】选文⑤⑥段落不可调换顺序,为什么?
【小题3】选文第⑧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4】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A.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代读书的经历谈治学的体会,论据具体可信,易于读者接受。
B.作者从小就养成了背书的习惯,他觉得这是一种乐趣,记忆力越练越强。
C.治学只能“微观”而不能“宏观”,否则,就会失之狭隘。
D.选文第⑧段加点词语“游骑无归”是成语,意思是离队的骑兵,无处可归;这里比喻离了根本,得不到归宿。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