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满茅草的土地

蒙福森

老高气冲冲地走进小喜家。

②“哎呀,三叔,你咋四来啦?啥时候回来了?小喜抬头看见老高,十分意外,惊讶地问。

③“我再不回来,我的地不知道被你糟蹋成啥样子了!老高的话里夹枪带棒,语气中满是火药味。我问你,好好的地为啥不种庄稼,长满茅草了?

④“长草咋啦?长草不行吗?你把地租给了我,我喜欢地上长啥就长啥!小喜抬高了声音。

⑤“地是用来种庄稼的,长满茅草就不行!老高气愤地说。

几年前,老高的老伴儿去世了,儿子不放心他一个人在乡下老家,接他到省城去住,家里那几亩地就租给了小喜。老高一辈子种惯了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他跟土地的感情甚至比对老伴儿还要深。老高人在城市里挤来挤去,魂却在乡下游荡。他喜欢家乡淳朴的邻里关系,喜欢家乡那条清澈见底的河,喜欢那散发出泥土气息的土地和郁郁葱葱的庄稼。最初,老高几乎天天做梦、梦见一望无际的田野,梦见小桥流水竹木掩映的村庄,梦见自己在挥汗如雨地收割庄稼……很多个夜晚,老高醒过来,泪湿枕巾,唏嘘长叹,辗转反侧。

有一次,老高到城郊去,他看到一个已经拆迁的村庄。村民们已经搬走了,村里只剩下断墙残垣和光秃秃的树木,以及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枯黄的杂草。一条被遗弃的狗,骨瘦如柴,孤独地立在村口。看见老高走过来,它有气无力地吠叫起来。那一刻,老高触景生情,潸然泪下,蹲在地上很久起不来。

恰好,儿子要回家乡的县城办事,他就跟儿子的车回来住几天。

老高一回乡下老家,顾不上旅途劳顿,顾不了满院杂草丛生、墙壁潮湿泥粉剥落,甚至水也不喝一口,立刻扛着锄头,到他的地里去了。

野外,阳光明媚,云淡风轻,田野里正抽穗扬花的水稻和花生玉米葱茏翠绿,像绿色的地绵延到远方,一望无际。城市里,哪有这样的天气这样的景色!老高兴奋得像一个孩子,踩着曲曲折折的田间小路,扑鼻而来的是泥土和庄稼散发出来的清香气息。他高声唱起了家乡小调:一座座山岭哟一道道川,一条条溪水哟流山涧,一簇簇高粱哟红霞染,金灿灿的水稻哟醉心田……

可等老高走近了他的地时,却看见土地已经荒了,长了一地高过人的茅草。又高又密的茅草,与四周绿油油的庄稼相比,分外惹眼。

老高气冲冲地来到小喜家。他要收回他的地,不租了。

小喜说不过老高,便拿出租地合同:三叔,你看看,你的地租给我了,这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的。你可不能反悔!

老高瞄着上面他一笔一画的签名,眼前浮现出又高又密的茅草,想起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枯黄的杂草,猛地夺过租地合同,三下两下就撕得粉碎。

⑮“三叔,你……小喜望着满地碎纸片,像被人掐住了喉咙,说不出话来。

老高留在了乡下,他离不开种了一辈子的土地。

老高的儿子找到我,想让我劝说他爹离开老家,跟他去城里享受幸福生活。我反复劝说,费尽唇舌,老高始终没有答应。我又一次来到老高的地里时,看见他正挥汗如雨地忙活着。

老高的背影融入秋日的夕阳下,满头白发被晚霞染得一片灿烂。

(来源:《广西文学》2019年第4期,有删改)

【小题1】小说讲述了老高与土地的故事,请根据提示,按时间顺序梳理故事情节。
老高去省城,①______ 老高回乡,发现土地长满茅草——老高去小喜家,②______ ——老高留在乡下,③______
【小题2】老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请从描写角度赏析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4】文中“长满茅草的土地”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作者在结尾处着力刻画老高的背影有何深意?
23-24九年级上·广西桂林·期末
知识点: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消失的木匠

① 木匠瘸了一条腿,担着挺子,慢慢向我们家的院子走来。

② 此时,我奶奶刚刚抓起一把鸡椎,撒到迷人的晚霞里。

③ 看见了木匠,我奶奶慌忙颠着小脚小跑几步,上前托住木匠肩膀上的榆木扁担,说,累了吧,快坐下,歇歇脚。说着,风一般闪进光线暗下去的锅屋里。

④ 锅屋里明亮起来,一束光亮将黑暗逼进院子里,野草焚烧的气息既呛人,又好闻


(批注:                          )

⑤ 木匠并没有急于耿脚,他走近我,在我头上摸了摸,转过身,跌坐到墙根下。

⑥ 等我第二天醒来,吃饱的鸡已到院子外面散步。水匠光着双臂,手执刨子,木屑在一根槐树木头上前后翻飞。

⑦ 我奶奶说,打一个床,给俺孙子睡。奶奶的话分明是对木匠说的,而她却把目光转移过来,轻柔地飘到我面前。

⑧ 现在回忆起来,那时的阳光从天上洒下来,身上暖洋洋的。

⑨ 我没见过我爷爷,我奶奶就是我的阳光。

⑩ 我问过奶奶关于我爷爷的事。她叹了一口气,随之吐出一句没有力气的话,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日子过得像蜗牛一样。我觉得自己总也长不大。从一个春节到另一个春节。我的个头还是没有超过自己在槐树上作的那个记号。

⑪ 床很快打好了。中间攀了麻绳,微微掉起肚兜。     

⑫ 站在床边,我奶奶一脸霞光,她招手又招手,叫我赶紧过去。待我走近,她一把拎起我,高高举起,丢到床的肚兜里。之后,在我先哭后笑的声音里,她拍了拍双手走到锅屋里,给木匠做饭去了。

⑬ 木匠没有走,他住到我们家的西屋里。木匠开始给左邻右舍打家具。

⑭ 我奶奶说。小朱的手艺真是好,你看看。她把我的小床搬出去,当作样品反复宣传。

⑮ 我才知道,木匠姓朱。在我眼里,他并不“猪”。高挑的个子。瘦削的面庞,两只黑葡萄似的眼珠,透着忧郁与神秘。

⑯ 奶奶递给钱一个粗瓷大碗,碗里盛满热气腾腾的面疙瘩,努了努嘴,让我送给院子外面的木匠。     

⑰ 木匠正在忙。头上脸上落满了细细碎碎的木屑。快靠近木匠时,我准备把碗放到地上,两只不知好歹的鸡突然飞过来,打翻了碗,也抓伤了我的手。

⑱ 我奶奶从锅屋里跑出来,扬起扫把,轰走了鸡。之后,在我屁股上留下愤怒的印记。

⑲ 木匠朱师傅丢下手里的活计,夺过扫把,用整个身子罩住我。

⑳ 从那时开始,我发现朱师傅的好,渐渐地,觉得他超过了我奶奶。

朱师博忙的时候,我越靠越近,有一天,他用袖口抹了一把额头的汗水,把手里的刨子递给我,说,小家伙,来试一试。刨子沉沉的,差一点儿从我手里脱落。

我跟我奶奶说,我想学木工活儿。我奶奶正往灶膛里送柴火,她突然住了手,柴火从灶膛里掉出来,在她面前燃烧着。我奶奶转过脸去,没对我说一句话。

起夜时,皎洁的月光照亮着大地,也照亮我们家的小院子。

木匠朱师傅坐在门前的月光里,眼睛望着东北的方向,双手捂着脸,轻轻啜泣着,声音很小,在寂静的深夜里,却有着穿墙越山的力量。

第二天早晨,我奶奶赶走了院子里两只鸡,狠狠地挥动扫帚,将扬起的灰尘弄到清新的空气里。

木匠朱师傅再也没有在我们家的院子里出现过。     

奶奶在临终前,将一张褪了色的大纸交给我,哆嗦着嘴唇告诉我,这是你木匠朱爷爷留下来的。两颗浊泪,像珠子一样,从眼角出发,一路直下,落到枕头上,消失在一团汗水和泪水常年浸泡的棉花里。

火纸上的字迹歪歪扭担,透出暗红,仔细辨认,顺成了两句话:见字如面,今后小朱照顾你!麻子。后经专家鉴定,那是一份血书。

麻子,是我爷爷的外号。他当过土匪,当时的名号在方圆百里如雷贯耳。

从县志里获悉,我爷爷投奔东北抗日联军,在对日作战中不幸牺牲。

小朱不姓朱,姓马,叫马小根。他乔装打扮,受我爷爷之托,不远万里,回到安徽。可是,他没能完成我爷爷的嘱托。

而今,马小根的画像悬挂在家乡烈士陵园的展室里。几经考证,此马小根就是当年的小朱师傅。他跟我爷爷同乡,一起去的东北。

(选自《安徽文学》2023年第1期,有删改)

【小题1】小说标题“消失的木匠”巧设悬念,木匠在我们家“消失”后,他的结局如何?
【小题2】请你给句子“锅屋里明亮起来,一束光亮将黑暗遢进院子里。野草焚烧的气息既呛人,又好闻。”拟写批注,分析其妙处。
【小题3】“我”开始时为什么觉得“我奶奶就是我的阳光”?后来又为什么觉得木匠“超过了我奶奶”?
【小题4】小安和小徽对木匠离开我们家这一个决定持有不同看法。小安认为,木匠应该离开。小激认为:木匠不应该离开。你赞同谁的看法?请根据木匠的人物形象与小说主题阐述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钢笔

①上世纪80年代,我在后屯小学当代课老师。那天刚上课,刘晓丽忽然带着哭腔说她的钢笔不见了。那支钢笔是她爸爸给刘晓丽的奖励,价值十二元,相当于我一周的薪水。

②一番深思熟虑后,我想出个“破案”妙招。我走上讲台,故意面无表情地说:“同学们,谁拿了这支钢笔,我很快就能知道,主动坦白上交的,可从轻处理!”几十双眼睛充满迷惑地望着我。

③我目光威严地扫过大家说:“我数一二三,大家都闭上眼睛,拿钢笔的同学可以悄悄将笔扔地上。”我喊:“一!二!三!”然后假装闭眼,悄悄观察。同学们都闭着眼,一动不动。只有吴小天,他忽然睁开眼睛,看了看讲台上的我,又左右看了看,犹豫了一下,闭上了眼睛。“好,大家睁眼吧!”我叹了口气说,“那位同学没有珍惜这次机会,那么,大家继续听我的口令。起立!向右转!向左转!向后转……”我居高临下,看到绝大多数同学都像做游戏般转来转去,只有吴小天异常。第一次“向右转”时,他左顾右盼,看到同学们都转过去了,才匆忙转了过去。“向左转”时,他竟然转错了方向。

④让同学们都坐下后,我在教室外约谈了十位同学,内容都是了解吴小天的家庭情况。我知道,这些同学回到教室后,都会盯着吴小天看,还会窃窃私语。这一切都会给吴小天的心理造成无形的压力。我对吴小天也有了基本了解,他妈妈和爸爸离婚,改嫁到邻村。爸爸再婚,后妈带着两个孩子嫁过来,对吴小天不管不问。吴小天的亲妈有时会来看他,但常引起他后妈不满,两个女人曾在村头对骂……

⑤最后,我约谈了吴小天。吴小天又矮又瘦,头发像鸟窝,裤子的膝盖处打着补丁。他站在我面前,低着头,不时偷看我一下,当与我的目光相遇时,又慌乱地躲开。“吴小天,你把刘晓丽的钢笔交出来吧!”他吃惊地抬头看了我一眼,坚决地摇了摇头,大声说:“老师,俺没拿!”他的反应出乎我的预料,我不由得有些恼怒,叱道:“你再说一遍!”“俺没拿!”我没想到他竟然这么强硬,真是低估了他。我放缓了口气,拍了拍他瘦瘦的肩膀说:“吴小天,你的情况我了解,我也非常同情你,但是,这不是你拿别人东西的理由……“老师!俺没拿!”他打断了我。我强忍怒火,耐着性子继续开导他:“我会对同学们说,钢笔是我在外面捡到的……”“老师,俺没拿!”他又来了一句,斩钉截铁。我的忍耐到了极限。“好!那就别怪我不给你留面子了!”他抬起头来,愤怒而又恐惧地看着我。

⑥我在外面转了几圈,极力让情绪稳定下来。我回到教室,让同桌之间互相检查书包和铅笔盒,我站在讲台上监督。吴小天双手死死地抱住书包,不让同桌检查。我冷笑了一声问:“吴小天,你不是没拿吗?”吴小天倔强地看了我一眼说:“是俺自个儿买的!这种钢笔只许刘晓丽有,俺就不许有了?”说着,他从书包内取出钢笔,高高地举在手中。全班同学都静了下来,目光都集中在他手中的钢笔上。那支钢笔和刘晓丽的一样!

⑦我走过去,一把夺过他手中的钢笔说:“你还抵赖!”“这是俺自个儿买的!”说完,他低声抽泣起来。我放慢了语气说:“刘晓丽的钢笔是她爸爸买的,全班同学都知道,这支钢笔是谁给你买的呢?”吴小天停止哭泣,梦呓般回了一句:“俺自个儿买的。”“那你家长知道吗?钱从哪里来?”吴小天慌了,紧张地摇了摇头,脸上溢满了汗水。

⑧尽管事情基本尘埃落定,但保险起见,我还是想去吴小天家核实一下。下午放学后,我刚走到吴小天家所在的胡同口,吴小天从后面追上来拦住我说:“老师,俺错了,求你别告诉俺爸妈,他们打得很疼……”他瘦小的身子,恳求的小脸,和刚才的倔强判若两人。我叹了口气说:“吴小天,你要早承认,我还能在同学们面前保住你的面子,唉……”我自然没去家访,不愿给这个倔强又可怜的孩子雪上加霜。

⑨周一早上,我刚到学校,刘晓丽就拉住我说:“老师,我们冤枉吴小天了,那天是我把笔落在家里了。”说着,她递给我两支一模一样的金黄色钢笔。我一下子懵了。刘晓丽说:“吴小天很喜欢这支钢笔,说过一定要买一支的,我以为他也就是说说……我爸爸猜想,这一定是他亲妈悄悄给他买的,他不想让别人知道。”

深深的愧疚和心痛油然而生,我痛恨自己。我跑进教室,我一定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吴小天道歉,还他一个清白。可是,教室里没有吴小天的影子。我派班长去他家里找,才得到一个消息:吴小天转学走了,他被舅舅收养了。

⑪不久,我的代课老师生涯结束了,但内心始终对吴小天怀着一份愧疚。这份愧疚,成了我心中化不掉的块垒。

⑫很多年后,我再次见到吴小天,和他谈起当年的“钢笔事件”,并送上迟来的道歉。已经是一家建筑公司老板的吴小天笑着说:“老师,当年你并没有错,那支钢笔,确实是我拿刘晓丽的……那时,我特别犟。”说着话,他竟然脸红了。

⑬我吃惊地睁大了眼睛问:“不对吧?后来刘晓丽不是找到了自己的钢笔吗?”吴小天收起脸上的笑容,郑重地说:“那是她爸为了保护我,又买了一支。”

⑭我心中的块垒瞬间融化了,一股暖意弥漫了全身。

【小题1】请以“钢笔”为关键词,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概括小说情节。
开端:①_____________,我想出妙招开始“破案”。
发展:我多方调查,并准备家访,②______________
高潮:③______________,我因冤枉吴小天深怀愧疚。
结局:多年后,我向吴小天道歉,④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你在第⑩段,当我得知冤枉了吴小天后,“深深的愧疚和心痛油然而生,我痛恨自己”,请你为此时的“我”写一段心理独白。
【小题3】小说如何表现吴小天的“犟”,请你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小题4】在讨论小说主题时,同学们有下面三种理解。你同意哪种?请结合小说内容说明理由。
【甲】小说意在表现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乙】小说赞扬了真诚和勇于自省的品格。
【丙】小说揭示了家庭破裂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怒放的白菊花

许昭兰

①她不顾劝阻,只身前往碗底村。早上七点出发,坐两小时动车,转三小时汽车,再走个把小时山路,才到碗底村。碗底村原名是什么,已无人记得。村民们只知道,村子很小,指甲盖大的地方,四周缠着山,犹如扒光米饭照见的粗陋碗底。

②她直接寻到村学校。校长正在给孩子们上课,一眼瞥见教室外头杵着个人,满头银发被风撩拨着,仿佛风中怒放的白菊花。校长问:“您找谁?”她笑着说:“我找你。我想来这里当老师。从前我就是老师,教语文,虽然退休了,但教孩子没问题的。”说着,她从包里掏出教师证和六七张优秀教师奖状。

③校长看看奖状,省优秀教师,日期却是十几年前。校长很为难:“阿姨,您这岁数该是享福的时候,咋巴巴来受这份苦?”她眨巴着眼说:“人总得有追求不是?”校长将她安置在学校宿舍,想着回头再好好地劝她。

④她把包搁床上,四周打量。这宿舍简单,一桌一床一木架,木架上搁着搪瓷脸盆。当着校长的面,她掏出手机:“喂,儿子,我到了……不累不累,你老妈身子骨硬朗着呢……挺好的,校长人不错,还给我找了间宿舍歇腿……你忙你的,挂了哈。”

⑤孩子放学,日头也放了学,校长张罗着弄了三样菜,白的绿的红的颜色很丰富,一盘野菜,一碗白萝卜丝汤,一盘红萝卜炒肉。那肉丝仿佛女孩子的心事,在萝卜堆里遮遮掩掩。她吃得很香,吧唧吧唧,校长却羞愧得脸通红。

⑥饭后,校长又苦心地劝起她来:“这里冬天冷得钻心,夏天蚊虫乌泱泱的,少吃短穿,苦着嘞。”可她纹丝不动,倔得像根拧不动的钢筋。校长没辙了,心里却松动了。这学校就他一人,兼着语文、数学、美术、音乐,兼着老师、校长。他几次想走,又几次把自己骂醒,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折弯了他的翅膀。

⑦校长宿舍隔壁,就是她的宿舍,中间隔着一堵木板墙。睡前她在隔壁打电话,声音飘入校长耳里:“儿子,校长同意我留下了……哈哈哈,我也觉得太好了……那是,你妈没有办不成的事……放心,我会照顾好自个儿,你也是。晚安。”

⑧她似快乐的金箍棒,把孩子们的欢乐搅动起来,校长常常听见孩子们一浪一浪的笑声。校长想象着她上课眉飞色舞、声情并茂的样子,也哧哧地笑了。她可真快乐呀,花甲的外表下,铁定是一颗十八岁的心。

⑨她还有个百宝箱,里面码着五颜六色的线、长长短短的针。她把校长衣服上的口子、孩子裤子上的破洞,改造成鲜红的爱心刺绣或五彩线编织的蜘蛛网。村民们瞅见了,纷纷踏上门来,于是她有了更多工程,衣服、被单、鞋子……白天她在教室里授课,晚上她在灯下拿着针线变魔术,用绚丽填补一个个破洞。

⑩每晚校长都能听见她跟儿子打电话,家长里短,芝麻绿豆,絮絮叨叨。校长挺有感触的,给母亲的电话也勤了些。

⑪她一待就是两年,每学期期末最后离校,开学最早到校。终于有一天,她像一片被风扯落的树叶,倒在讲台上。

⑫校长急匆匆地将她送进镇医院。慌乱中想起她的儿子,忙从她身上掏出手机,轻易找到她儿子的号码,把电话拨过去。嘟——“您拨打的电话暂时无人接听,请稍后再拔……”校长每隔五分钟打一次,连续打了三次,依旧无人接听,校长心里七上八下的。

⑬第四次,校长正准备再打时,眼睛却像蚊子一样,咬住手机屏保图中那年轻人的脸。那年轻人很精神,根根竖起的头发也透着韧劲儿。校长觉得这人好眼熟,眯着眼想,突然一个名字在脑海里炸开来,他想起那名字的主人六年前来到碗底村任支书,修路搞农业,带着村民们从泥泞里一步一步走出来。这所学校,就是他一手筹划起来的。

⑭校长再看看病床上的她,鼻子里如同灌了浆,眼泪直淌。他清楚地记得,三年前,那个年轻人在去县城为村民们购置种子的路上,出了车祸,一位老太太趴在了无生气的躯体上,哭得撕心裂肺,那老太太有着满头的乌发。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介绍碗底村的地理环境,既交代了碗底村名字的由来,也暗示了此地的生活状况。
B.作者塑造儿子这一形象时主要采用了间接描写,刻画了一个一心为百姓办实事的年轻村干部形象。
C.文章以校长的视角来叙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灵活客观。
D.“怒放的白菊花”中“怒放”形容母亲倔强而富有生命力的状态。白菊花象征母亲淡泊名利,正直质朴的高尚的品格。
【小题2】悬念是一种通过对剧情做悬而未决和结局难料的安排,以引起观众急于知其结果的迫切期待心理的写作技巧。请选择文中的一处悬念,分析其妙处。
【小题3】泰戈尔在《飞鸟集》中说“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请结合文中的母亲形象,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