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春天的消息

王金保

①春的消息,是草根按捺不住,最先透露给人们的。山坡洼里,山石、土、野草们,浑身都暖洋洋的。

土,已经醒过来了,松活一下身子,打开所有的毛孔,嗅着那久违的气息。那些血液一般珍贵的水分也不再矜持,期待着新生命来亲近它们。一阵踢踏的脚步,踩在土地的痒处,是一位勤劳的乡亲,扛着镐头,走进田塍。一只狗,摇摇尾巴,往前撒欢似的跑几步,又停下来凝望。

③野花紫色的花瓣伸展开,露出嫩黄的蕊,点亮了山野。一丛丛,一簇簇,让人不由得生出好多欢喜。采上几朵,珍爱地插到花瓶里,摆到案头,春天就到家了。

④春天的消息藏不住,一点风吹草动,像赶赴盛会,花啊草啊树啊,都攒足了劲儿地活跃起来。偏偏又下了一场小雨。

⑤风,早就柔柔的了,细品一下,是否掺和了花草的气息?不经意一抬头,街边的垂柳,那枝条也柔柔的,在风里窈窕着。那筋脉红润润的,那柳芽胀鼓鼓的,满怀着心事,酝酿着绽放。广场上的风筝似乎总在嗔怨那条细线的束缚,这么好的天,能够和白云一起自由游弋该多好!可孩子们不懂它的心思,只顾跑着跳着笑着,一张张红脸蛋也花儿似的。老人们刚换掉棉衣,三三两两有说有笑,伸展伸展手臂,活动活动筋骨。同样是这个广场,在春天里却呈现着不一样的风致。

⑥乡村和山野,无边的风月,对喜欢踏青游春的人们来说永远是无尽的魅惑。

⑦清澈的溪水边,崖畔上,山腰间,淡紫的,粉红的,丛丛的野杜鹃开得热烈,宛若仙子无意间遗落的红绡。

⑧这里有个叫花院的地方,开满了春花。满山满谷满院子的梨花、杏花、桃花。这里是纯洁如玉的白,大朵大朵的白,一片醉人的香雪海!那里又是妩媚动心的红,一串串一团团的红,千树万树织锦绣!浓郁的花香中,又有香喷喷的山野菜、农家饭的味道,那是热情的乡亲在招待远方的宾朋。

⑨建设工地上,机器马达声又兴奋地响起来,仿佛攒足了力气;高空塔吊伸展着长长的手臂,似乎有揽尽春色的野心;高高的脚手架上,南方来的钢筋工小伙,身上宛如还披着油菜花的梦语,手搭凉棚,家,实际上并不遥远!大田的农事有条不紊。赶紧播种吧,好日子是从耕田稼穑开始的。

⑩属于我们的春天,总会如期而至的!听,鸟儿也在催促我们,布谷,布谷!

【小题1】“可孩子们不懂它的心思,只顾跑着跳着笑着,一张张红脸蛋也花儿似的。”说说“它的心思”具体指代什么?
【小题2】请品析文中画线句的妙处。
土,已经醒过来了,松活一下身子,打开所有的毛孔,嗅着那久违的气息。
【小题3】“属于我们的春天,总会如期而至的!听,鸟儿也在催促我们,布谷,布谷!”这句话道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愿?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春天的消息,是草根由枯黄变成绿色,最先透露给人们的。
B.第④段中“偏偏又下了一场小雨”赞美了春雨应时而降、滋润万物的特点。
C.第⑤段中写到了垂柳和风筝,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表现春天景色的优美。
D.第⑧段主要从视觉角度描绘花院中各种花开得艳,色彩斑斓,也从嗅觉角度描绘了花之香。
23-24七年级上·河北张家口·期末
知识点: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回答问题。

母亲的小院

①父母住在国道旁边的小镇里,一直不肯进城,考虑到父亲的就医问题,家人及亲戚多次劝说无果。原因是多方面的,我猜想,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是母亲放不下她每年种植的那个小院。

②母亲在这个属于自己的空间里下了不少功夫。她将小院划分为两大功能区。靠近墙及院中间的部分,用水泥硬化了出来,便于晾晒、放置物品,也便于进出行走。很平常的水泥路面,既解决了雨天的不便,也显得干净整洁。东西靠墙的地方,母亲种了一垄红葱,几行高钙菜,还有一畦韭菜。这成了小院中别样的风景。春天,三种植物偷偷冒出覆盖的泥土,竞相争绿,长势显眼,直到晚秋初冬时才相继凋零,使人在初冬时都不会觉得荒凉和沉寂,时时都给人以生机。

③春天,土地一开化,母亲便把各种蔬菜和花的种子撒进泥土里。而后,母亲娴熟地收拾着菜园,定时浇灌,等着种子的萌发。一夜春风过境,各种花次第开放,院落中纷纷攘攘百花争艳,就好似落了一场花雨。白的像雪,红的像火。蕃瓜的花很小,颜色白里透黄,给人一种很素净的感觉。这时,春天早已悄悄地溜走。玉米和山药也长高了,碧绿繁茂,葱茏一片。那些铜钱大的白色、粉色花朵,掩映在浓重的绿叶中间,若隐若现,不引人注目,却给人一种朦胧的意境。我每次从城里回到家中,总会有不少时间在院里徜徉,心旷神怡。菜园里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了,青椒、茄子,豆角,西红柿,黄瓜几乎同时登场,菜花在早晨的阳光下开放出来,姹紫嫣红,挂着露珠,晶莹闪亮。淡淡的芳香醺醉蜜蜂,躲在花蕊里睡大觉呢。小院里各种花轮番登场后,大出奇花也开了。红绸似的花瓣有很大的吸引力,从花蕊中间散发出来的那种特别的馨香,很浓很重,沁人心脾。蝴蝶也成了菜园里的常客。院子里的玉米,最能沉得住气了,不急不躁,不争春夏,默默地拔高。

④夏末秋初之际,各种植物开始展现生命的魅力,争相爬高。园中茂密不通透,满眼都是果实。豆角叶蔓沿着架杆盘旋、延展,一直触及窗台。南瓜挂在架上,像一盏盏小灯笼,很显眼。小院披上了一层绿色的外套,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邻居对母亲的菜园赞叹不已,母亲也乐在其中。母亲的小院虽然不大,但功劳不小,种出的菜蔬,不仅足够母亲他们食用,几个舅舅和我们弟兄几个都跟着沾了光。母亲经常把蔬菜捎到城里来,这是让人放心的无公害绿色食品。

⑤萧瑟的秋风四起,绿色的瓜蔓渐渐没了生气,暗淡和枯黄开始疯狂地在植株中蔓延开来。收获完最后一茬秋白菜,趁着周末的闲暇,我们帮着母亲清理了菜园里的枯枝败叶,院落里又恢复了冬日往日的模样。初冬的阳光冰凉而又纯净,直直地通过窗户透进屋内,不再有菜叶的斑驳身影。我便开始怀念那片片绿色,母亲安慰说,种子已经准备好了,来年的院子里还是一片绿荫。

⑥在这春华秋实的变换中,我们也跟随母亲体味了辛勤耕耘之后收获的乐趣;而当母亲将不同季节的瓜果烹制成美味佳肴时,我们亦安然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最质朴的馈赠。这些味道,似乎已经超越果实本身的含义,成了对生活独有的追求。小小的果实包含了太多的滋味,只因从养育它的泥土开始便注入了母亲的情感,还有餐桌上父母带给这个家最真挚的温暖。

⑦农家小院,平常的小院,但也是许多人向往的地方。这有花有果、有香有色的小院是每个对泥土、对种子心存期待的人共同的情感寄托。久居城里,享受精彩生活的人们,多么渴望有一处属于自己的小院,以修身养性、颐养天年。

⑧母亲的小院,是自给自足农耕生活的缩影,是农民毅力和恒心的体现;是一种淡泊心态,一种不为外力所动的定力。

⑨母亲的小院,作为栖身之所,是母亲勤劳的象征,是一种朴素简单生活的象征。看似简单,却享受着一种世外桃源般的怡然之乐。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阅读全文,作者借母亲的小院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阅读下面的句子,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
①一夜春风过境,各种花次第开放,院落中纷纷攘攘百花争艳,就好似落了一场花雨。(从能辞的角度进行赏析句子)
②母亲经常把蔬菜捎到城里来,这是让人放心的无公害绿色食品。(句中“经常“一间有什么表达效果)
(3)“我便开始怀念那片片绿色,母亲安慰说,种子已经准备好了,来年的院子里还是一片绿荫。”母亲朴素的话语里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
(4)本文与《回忆我的母亲》都重在刻画母亲的形象,两篇文章的主旨有何异间?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下面小题

驻守荒原

①西大滩加油站到了,这是离藏区最近的青海加油站,海拔4150米,周围都是无边无垠的荒原。路过这里的司机,无论多晚,只要叫一声老韩,一个瘦小的男人就颠颠地奔出,披着军大衣,双手习惯性地拢在腰间。到了近前,老韩解开大衣纽扣,原来怀中藏着的是一只热水袋。寒潮一过境,加油站上就刮着吹哨子—般的寒风,气温很快降到零下20摄氏度,加油枪就容易被冻住,得用热水袋把它慢慢暖开。

②加完油,如果天色已经像墨汁一样浓黑,老韩会建议跑长途的货运司机在他家借住一晚,次日早上喝过老韩媳妇做的面片汤再走,这样安全。

③老韩应聘到此加油站工作前,四年中加油站已经换了七拨主人——条件太艰苦,工资待遇低,每到夜晚,荒原上呜咽的风就像一个有冤屈的灵魂在游荡,听得人心里毛毛的;这里的海拔太高,就算是本地人,只要身体动作稍微快一点,太阳穴那里就像有一面小鼓在敲,突突地抽痛。因此,不论是加油站的领导,还是经常光顾的老司机们,都没想到老韩一来,转眼已待足八年。

④因为地处荒凉的高原,老韩一家人的饭食十分简单,长连七个多月的冬季只有洋葱、土豆和白菜这三样蔬菜,连老韩三岁半的孙女也吃这样简陋的饭食,可是万一哪个司机有点高原反应,老韩就赶紧吩咐媳妇给煮酸菜面片汤,把家里人都舍不得吃的鸡脯肉下在汤里,喝完汤,额头上密密麻麻出一层细汗,无休止敲打太阳穴的那面小鼓就停了。

⑤喝汤的人就说:老韩,你要是不在这里干了,我们还怪不习惯的。老韩很不能接受这样的赞美,局促地搓手回答:一时半会儿离不开的,我舍不得儿子……

⑥老韩的大儿子已经落葬在离加油站只有一里地的戈壁上,那里有方圆十几里地唯一的一棵红柳树,早被高原上的风吹成了贴地盆景的模样。儿子的去世是老韩心里永恒的痛:加油站由旧址搬往新址前,同为加油站员工的老韩的儿子前去看守物资,暖气还没有装好,半夜冻得睡不着,不得不烧炭取暖,就这样再也没有起来。

⑦老韩的媳妇说,老韩以前从不抽烟,但现在,他想儿子想得受不了时,会带上烟,慢慢走到红柳树下面,在那里抽上一根。

⑧每次,老韩走很远的路去抽烟,一向打扮得粉嘟嘟的小孙女就能感应到爷爷心里的难受,会寸步不离地跟着他。一老一小缓缓走去的背影、让在加油站门口闲聊打趣的司机们都安静下来,近乎肃穆地目送着他们。在远方,那棵孤独的红柳树悄然站立,枝条在寒风中抖动,犹扣火焰—般。

(选自《读者》2016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通读全文后,你认为老韩为什么要“驻守荒原”?
【小题2】(1)文章第①段中的画线句子富有语言表现力,请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2)文章第⑤段的划线句子,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韩这个人物形象。
【小题4】请你谈谈文章结尾有何妙处。

接过铜旋子【注】

明前茶

ㅤㅤ①去年深秋,去濮阳(河南)老山村行走,在孙家庄上见到绿豆粉皮的非遗传承人,是个24岁的青年。庄上人都亲切地叫他旋王,夸赞他将铜旋子使得轻盈快适,比做了40年粉皮的孙老爹还要出神入化。
ㅤㅤ②一进作坊,就见正在忙碌的一家三口——老母亲负责调糊,不停地搅动瓦缸里的绿豆糊浆,防止沉淀。小孙立于大灶边,一大锅沸水正在微微冒泡,他手持的旋子,看上去就像武侠片中的金属盾牌一样,平底,溜圆,寸把高的浅边,发幽幽的红铜色,小孙舀了一勺粉浆注入铜旋子中,肩头微微一摇,右手顺时针接左手逆时针微微一荡,粉浆就借着一股太极之力,在铜旋子的底部迅速凝结,并长出雪花般晶莹剔透的放射纹。
ㅤㅤ③小孙往左一递,父亲接过铜旋子,在冷水缸里轻轻一按,铜的导热性很强,灼热迅速散去,熟粉皮已经与铜旋子脱离,老孙轻轻一拨,粉皮像一张透亮的丝绸浸入凉水中,接着,它被轻轻挤出水分。不,也许我的比喻并不确切,老孙说:粉皮子可不像白丝巾,你来感受下它的调皮。我洗净手,戴上白帽子,尝试从铜旋子里粉皮,没错,它活泛得很,捉之滑手,挤之有韧性回弹,放入扎手的凉水中能迅速漂游,犹如一朵有仙气的透亮水母。挤干水分后,将它摊平,放上竹帘子。一只长长的竹帘子摊放6张粉皮,立刻抬到场院中去晾晒。老孙才抬出一只竹帘子,我已经赶不上趟儿了。
ㅤㅤ④我退出,小孙一家人的流水线就恢复了豫剧的调门儿,一招一式都揉在了点儿上。小孙一手持勺,另一手持旋子,都不需要眼睛看,在他手中,铜旋子仿佛不是做活的家什,而是武侠电影中施展绝世轻功的器具,它如轻舟浮漾,也如飞蓬一点,借着臂膀旋动的离心力,迅速吐出一朵一朵的雪莲花,或一只只溜圆的海月水母。见我看得发呆,小孙笑道:一心一意做上两年,你也一样应付自如,就像卖油翁说的: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ㅤㅤ⑤旁边的小孙妈妈心疼地说:做咱这一行的,盼儿孙接手,又巴不得儿孙不肯接手。只因做这件事实在辛苦,只要第二天是个大晴天,一家人凌晨5点就要起身做粉皮,一到晌午就要收手,再做下去,当天的粉皮会晾不干。这批货就算废了。她扳过儿子的手给我看——小孙戴露指手套的左手指实是一层厚厚的茧,再一看,右手也是。铜旋子导热快,沸水之上,赤手触之很难不烫出血泡。
ㅤㅤ⑥铜旋快慢看水温,溜边揭起能囫囵;收补窟窿摊圆整,水油刷晒看阴晴。老孙慢悠悠唱起老祖宗留下的歌谣,将一张张薄如蝉翼却又饶有筋力的绿豆粉皮移到长竹帘上,这些竹帘子一只只斜靠在院墙上,或平搁在长凳上,场院中像同时升起了几百枚皎洁的圆月,而那些影影绰绰的离心花纹,就像月亮上的桂花树一样,散发着梦幻光泽。风徐徐吹送,新绿豆的清香在场院中鼓荡。强烈的阳光下,粉皮正在脱水,与竹帘子分离时,发出轻微的啪嗒声。
ㅤㅤ⑦太阳到了天心,一家人做完600张粉皮,连屋顶都被竹帘子占满了。小孙说:跟我们一起吃拌粉皮吧,想来你也看饿了。我笑着应允。
ㅤㅤ⑧才从铜旋子上下来的凉皮,与那些晒干后又泡发的凉皮口感不太一样,更糯,弹力更强,吃在喉咙里像一条滑跳的游鱼。与此同时,刚从田园中摘下来的香、酸、辣、凉等诸般滋味,都与那玉带般的凉皮纠缠得难舍难分,在舌尖唱起了大开大国的豫剧,那么恢宏,那么醇厚深沉,又那么鲜爽痛快。
ㅤㅤ⑨我问小孙:回来做凉皮,也是为了在爹娘的膝头,吃一份这样的美味吧?
ㅤㅤ⑩小孙答:家里的手工凉皮,养活了四代人呢,到我这代要是断了根,有点可惜。2019年深秋,妈给我翻好了冬天的新被胎,让我回家拿,我进门,发现我爹在灶台旁站久了,膝盖竟然不会打弯,要扶着墙才能把竹帘子扛出去,按他的话说,就是想唱戏都亮不出霹雳嗓门了。我很心疼他,也想着,终归是舍不得这些铜旋子敲扁了去换糖吃吧。归来接班,就这么定了。
ㅤㅤ⑪此时,秋风平稳安详,农家场院安静得听得见野蜂的飞舞声,院墙上的野菊开得那么鲜活。

(选自2022年12月2日《北京日报》,有删改)

【注】铜旋子:一种铜制器具,像盘而较大,通常用来做粉皮等。
【小题1】根据文章②③自然段内容,补全粉皮的制作过程。
调制粉浆→_________→冷水拨离→浸水挤干→________
【小题2】按照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
(1)小孙舀了一勺粉浆注入铜旋子中,肩头微微一摇,右手顺时针接左手逆时针微微一荡,粉浆就借着一股推太极一般的力,在铜旋子的底部迅速凝结。(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2)才从铜旋子上下来的凉皮,与那些晒干后又泡发的凉皮口感不太一样,更糯,弹力更强,吃在喉咙里像一条滑跳的游鱼。(从加点字及修辞的角度赏析)
【小题3】文章题目《接过铜旋子》有什么含义?
【小题4】文章第④⑧段两次提到了“豫剧”,请分别说说其作用并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