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困难0.15 引用1 组卷9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十二章)

【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④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

(《颜氏家训(节选)》)


注释:①或:有人。②谓:说。③悉:都。④但:只。⑤何以:凭什么。⑥还(xuán):同“旋”,转身。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择其者而从之     或谓君不
B.回也不改其        好之者不如之者
C.匹夫不可夺     吾悉能
D.思不学则殆        王生好学不得法
【小题2】下列对甲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四书”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B.第三章孔子自述了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也会逐步提高。
C.颜回能经受贫穷困苦的考验,孔子以“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品德。
D.“逝者如斯夫”表现了孔子告诫弟子们“时光易逝,要珍惜时间,及时建功立业”这一道理。
【小题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小题4】《论语十二章》,如果从选文中选择一章作为你的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章?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说说你的理由。
【小题5】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是“善学者”?请结合乙文内容说说,王生的做法错在哪里。
23-24七年级上·广西北海·期中
知识点:议论说理类日常生活类读书学习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①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② )

(选自《马说》)

【乙】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小题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虽有名马”与“故逐之”中的“故”都是所以、因此的意思。
B.“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指用马鞭驱赶,与“出谋划策”中的“策”意思不同。
C.“久无所举”与“举一反三”中的“举”都是举荐、推荐的意思。
D.“食之不能尽其材”中的“食”是喂的意思,与“一箪食”中的“食”意思不同。
【小题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
【小题3】古文原是没有标点的,请你为下面句子补充标点,并阐述这样补充的原因。
呜呼(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②)
【小题4】结合两个文段的内容,谈谈你对选拔和任用人才的理解。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文帝拜释之为廷尉。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农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农人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若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厝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

(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跸:帝王出行,沿途要警戒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任务一·品读古文】
【小题1】虚词虽然不能单独表意,但结合实词结合语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请根据你积累的经验,【乙】文中□处应填什么虚词最能表现说话人的语气?(     
A.耶   B.耶   C.乎        D.乎     
【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臣知不如徐公美     危急存亡之秋也
B.顷        唯陛下察
C.廷尉        予作文以记之
D.而廷尉当之罚金     不知有汉
【小题3】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上 行 出 中 渭 桥 有 农 人 从 桥 下 走 乘 舆 马 惊。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任务二·品评人物】
【链接材料】

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冯公之论将率,有味哉!有味哉!语曰 “不知其人,视其友”。二君之所称诵,可著廊庙。《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张季、冯公近之矣。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小题5】甲乙两文内容上可以看出齐威王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品质?结合乙文和链接材料,说说张释之具有哪些品质?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日: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采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

(出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穷:竭力。②舆服:车服,③讫:完毕。④如意,器物名。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淫慢则不能(     )        穷绮丽(     )        ③世其比(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示崇       养德B.应手             两狼之并驱如故
C.恺甥也       又数刀毙D.命左右悉取珊瑚树 屠奔倚其下
【小题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既惋惜,又以为嫉己之宝,声色甚厉。
【小题4】据史书记载,乙文中的石崇在与人斗富中从来没有输过,但是在八王之乱中,赵王伦看中他的家财,直接把他杀了。联系甲文中诸葛亮的观点,谈谈你从石崇身上得到的启示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