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5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快递里的深情

①自从故乡小镇上有了快递网点后,我隔三差五就会给在老家的父亲邮寄一些物品。起初,父亲听说需要凭借手机取件码才能取快递,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思想保守的他,最怕接触新鲜事物。他生怕一不小心就把银行卡里的养老钱捣鼓没了,所以给他买的智能手机,也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

②父亲的忧惧丝毫阻挡不了我往家里邮寄东西的热情,每次收到取件短信后,他都不得不硬着头皮开着电动三轮车,去距家4公里的集镇上取件。一段时间过后,取的快递多了,父亲便不再惧怕其中的深奥繁琐,以至再收到取件短信时,都会喜不自胜地直奔集镇。而快递,也成了我们父子之间紧密的温情纽带。

③一个平淡无奇的周末,我打电话告诉父亲,我准备再给家里邮寄一点东西回去。父亲忙不迭地一口回绝:家里什么都有,千万别乱花钱!我说东西都已经打包,明早就能发出。父亲一听木已成舟,也就不再做无谓的争辩了。他放低声音问我这回又寄了什么,我说有给奶奶的保健品,给他的茶叶,给小侄女、小侄子的烧鸡,还有一些山野干货。

④后来的日子里,我经常出其不意地给家里寄东西,父亲每次收到快递后,都会打电话将我训斥一番,且每次训斥的时长都在一刻钟以上。父亲的训斥蕴含着一个规律———先是将我得狗血喷头,后又对我关怀备至。不管父亲多么怒火中烧,我都会心花怒放,因为从他那声情并茂的训斥里我能够感受到父亲很是享受在乡亲们的见证下,频频收到儿子寄来的孝心包裹的自豪感。而对我来说,能够时常在电话里听到父亲声嘶力竭训斥,亦是十分开心的事,至少可以说明,声如洪钟的父亲,身体依然康健,精气神依旧十足。

⑤一个春日的下午,我突然收到一件发自老家的快递,拆开一看,顿时泪奔———里面是一双父亲做的布鞋。这也是他老人家给我寄的第一件快递。我记得曾在无意间和他说过,我特别喜欢穿他做的布鞋,没想到随口的一句话,父亲竟然记在了心里,并重拾起搁置了多年的手艺,给我做了这双布鞋。父亲的视力虽大不如前,体力也每况愈下,但针线活的功夫依旧不减当年。那一针一线犹如他那鬓角的白发,洗尽了平凡岁月的铅华,凝结着血浓于水的真爱。捧着那双布鞋,我再度潸然泪下。

⑥渐渐地感受到了快递带给生活的便利后,父亲也开始频繁地给我邮寄东西,只是他寄的物品大都非常经济实惠。比如,春天,寄瓜果和蔬菜;秋天,寄玉米和黄豆;冬天,寄土豆和红薯。自家地里一年四季产的粮油果蔬,他都会第一时间给我寄来让我尝鲜,以至后来他每次给我打电话的结束语,都变成了缺啥少啥和我说,我给你用快递寄过去

⑦快递,让相隔两地的父子,忘却了时空的距离。我们频繁给对方邮寄的东西,并非都是真正所需之物,我们邮寄的,其实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期盼、祝福和牵念。在多少个无眠的夜晚,我看着父亲寄来的包裹泣不成声,但我希望父亲不要像我这样伤感。我期盼自己寄出去的每一份快递,都是一剂纾解思念之苦的灵丹妙药,更祈愿这一份份蕴含在快递里的绵绵真情,会馨香恒远、历久弥坚。

【小题1】梳理选文中父亲面对“取件短信”时的情感变化,每空用四个字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再惧怕→______________
【小题2】父亲每次收到快递后,都会怒火中烧,将“我”“训斥”一番,“我”为什么还会心花怒放?
【小题3】联系上下文,揣摩第⑤段加线句中“捧”字能不能改成“拎”,为什么?
着那双布鞋,我再度潸然泪下。
【小题4】结合全文,说说文章题目“快递里的深情”有什么妙处。
23-24七年级上·河北张家口·期中
知识点: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辣椒

徐廷华

①儿时在乡村看到一串串红红绿绿的辣椒挂在屋檐下,是多么的扎眼。尤其在大雪过后的清晨,阳光照耀下的皑皑白雪和红绿相间的辣椒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晨风摇曳,时而飘动,时而低垂,那撞击墙面噼里啪啦的声音仿佛在唠叨着,诉说着悠悠往事。

②辣椒的故乡在美洲。远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前,居住在中美、墨西哥和现在的美国西南部的土著部落,早已每顿饭离不开辣椒了。后来,兼做买卖的西班牙探险家们惊喜地发现,贩运辣椒是一笔很有油水的生意,于是,大袋大袋的干辣椒变成了商品。十五世纪辣椒横渡茫茫太平洋,从遥远的美洲来到东南亚的中国、印度和印尼等地区生根开花。从此就成了这些地区人们烹调时必不可少的佐料。后来又传入非洲、欧洲,小小辣椒竟让全世界疯狂。

③辣椒辣得热烈,使全世界的人都迷恋它,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食品”。有一篇文章说,泰国人特别喜欢吃辣椒,他们甚至敢把“辣椒之王”——小米辣椒放在嘴里大嚼,同时喝冰茶解辣,虽然被辣得鼻尖冒汗,大口呵气,仍感到很是痛快。

④辣字在中国出现得较早,《广雅》:“辣,辛也。”《通俗文》:“辛甚曰辣。”但这时的辣味多指姜、茱萸等,与辣椒无关。辣椒传入中国估计在明朝末年,一条经陆上丝绸之路,在甘肃、陕西等地栽培;一条经海路,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栽培。刚传入的时候并没有走上餐桌,而是被人们栽在花盆里观赏。明代高濂撰有《遵生八笺》曰:“番椒众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辣椒被当作食物是清朝的事了。最早大量开始吃辣椒的是贵州,贵州地区缺少盐井,百姓常年缺盐,加之地处云贵高原,山道崎岖,交通不便,盐价高昂。为了解决吃盐难的问题,当地人不得不以其他调味方式“代盐”,取代品就是辣椒。另贵州气候潮湿,当地的少数民族发现吃辣椒可以除去湿气。到嘉庆年间四川吃辣椒风潮似乎一夜之间冒了出来,“惟川人食椒,须择其极辣者,且每饭必菜,非辣不可”;直到光绪年间,用辣椒入肴已经遍布全国。辣椒在中国的“攻城略地”如此之快,是任何一种蔬菜和调味品都比拟不及的。

⑤“青枝绿叶果儿长,辛辣甘甜任人尝。红装虽艳性刚直,亭亭玉立斗艳阳。”中国人对辣椒很有感情。四川、江西、和湖南人都喜食辣椒,以至于天天、顿顿都要大吃其“辣子”。

⑥据传南宋诗人辛弃疾当年在长沙任潭州知府时,在长沙营盘街大练兵。那时辣椒还没传入中国,不过他对辣味却情有独钟,他在一首词牌名《永遇乐》的《戏赋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词中,借用自家姓氏来表白胸中操守,“细参辛字……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辛弃疾感叹,他们辛家人都有一副忠肝义胆,只是这忠义透出的辛辣味让人不堪忍受。人们只要听到它的名字,就像吃了捣碎的胡椒肉桂要立即吐光。短短几十个字,所透露出的是辛弃疾的才大气高和些许自负。

⑦作为湖南人的毛泽东一生更是嗜食辣椒,曾有“不吃辣椒不革命”的激情壮语以他政治家的雄韬伟略与诗人的浪漫情怀,把辣椒的价值和意蕴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和境界。

⑧据说,鲁迅在南京水师学堂、矿路学堂求学四年间,生活非常清苦,到了冬天,甚至连御寒的棉衣也无钱买,只好穿着夹袄过冬,而“砭入肌骨的寒威,是那么严酷没有法子,就开始吃辣椒热身,以至成了习惯,进而变为嗜好。”一次考试,鲁迅以最佳成绩得到一枚金质奖章,他不以为意,到街上将奖章换了一串辣椒回来,吃了取暖夜读。后来他因常吃辣椒,患了严重的肠胃病。

⑨1964年,宋庆龄出访锡兰(今斯里兰卡),提前飞抵昆明适应气候。见到陪同出访的女摄影家侯波,宋庆龄很高兴,说:“侯波,我给你做一样菜,让你尝尝我的手艺。菜出锅了,是一道青椒鳝鱼丝,侯波没想到宋庆龄还会炒菜,而且手艺那么好,连连说好吃。

⑩画家常以辣椒喻人,我见过一幅画,画面是一个鲜红鲜红的辣椒,画的题款挺有意思,写的是“王熙凤”三个字,看后令人捧腹,佩服画家的风趣幽默,题款叫绝。《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家喻户晓的“凤辣子”,一个鲜红透亮的辣椒,就揭示了人物的性格。

⑪秋天的时候,辣椒全红了,一个个藏在碧绿的叶子里。不承想到辣椒以它火红的颜色,辛辣的气味和食后的刺激感,给人以热烈的火焰印象和革命的浩荡激情。

(2021-12-24《光明日报》)

【小题1】试概述辣椒在中国的传播。
【小题2】根据要求赏析句子。
①辣椒传入中国估计在明朝末年。(从加点词语角度)
②到嘉庆年间四川吃辣椒风潮似乎一夜之间冒了出来。(从修辞角度)
【小题3】说说第①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第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葫芦架下的母亲

李汉荣

①初夏的早晨,我妈吃过饭,就在门前院子葫芦架下,坐在竹凳上为我们缝补衣服,哥哥的书包带子断了,我妈要给接上;我的裤子膝盖上磨了个小洞,我妈要给修补;爹的衬衣,姐姐的枕巾,妈自己的布鞋,都等着她去连缀,去重新出落得完好。

② 暖和的阳光洒在葫芦架上,嫩绿的叶子窸窸窣窣,嬉笑着伸开手掌互相抚摸,一高兴,它们手里捧了一夜的露珠,不小心洒了下来,有几颗刚好掉在我妈的脸上。我妈伸手抹了一下,放进口里,“好甜的天露水吆”,我妈叹了一声,又自言自语:“天意呀,天降甘露,今天怕是个好日子哩。”

③我妈开始穿针走线了。葫芦叶子的影子,掉在妈的身上、手上,掉在针线篮里,掉在哥的书包上,掉在那些等待着的衣服上、裤子上、鞋子上、针线上,掉在妈的心思上。

④我妈灵机一动,其实,也不是灵机一动,这在我妈已成习惯了,是仅属于我妈的秘密习惯---取来她的孩子们用的铅笔,将那从各个方向投影下来的葫芦叶子们画下来,就画在那接待影子的布上。若觉得掉在恰好的地方,好看,正合适点缀点什么,就依照那样式,略加放大或缩小,一针一线缝好绣好,她的艺术品就成了。瞧,此时,被我那顽皮的膝盖磨破的裤子上的窟窿,正被一片翠绿的胖叶子补丁覆盖了,那本来寒碜的补丁,却成了有趣的、摇曳着的一片初夏的叶子。

⑤快到正午了,一片叶子的影子,定定地守在刚展开的姐姐的枕巾上,好像不愿走了。妈说:这是缘分和天意,咋不早不晚,偏偏就在这时,是这片叶子,来到丫头的枕巾上,怕是要为她送些吉祥好梦?我妈就把这安静清凉的叶子,挽留在姐姐的枕上,挽留在她青春的梦边。

⑥我妈爱说缘分、天意,却很少说运气之类。可是我要说,我哥的运气比我好,你看,这时候轮到为他缝书包带了,一朵正在开着的葫芦花 --它正在鼓足劲开花瓣儿,那花瓣儿还没开圆哩,它把还没有开完的花影儿匆忙地投在哥的书包上。我妈看见了,花就在她的手边颤呢,花心里还噙着亮晶晶的露珠儿。妈抬起头,望了望绿莹莹的葫芦架和蓝莹莹的天,然后把目光停在手边的葫芦花上。妈微笑着,笑意、暖意和神秘的天意,满当当地漾在妈的脸上、心上。此时,她整个儿被一种比我们后来漫不经心挂在口上的所谓诗意呀、禅意呀等等更为圆融深挚的情感暖流和纯真欢喜给笼罩和充盈了,那是只有上苍能够给予的一种福气和喜气。

⑦我妈就把那刚开的、花心里还噙着露珠的葫芦花,绣在我哥的书包上了。你说,我哥的运气多好?

⑧我妈几乎不识字,仅认得一二三天地人山水田土木火上中下,总共就三十来个字,也没受过什么美学教育和艺术培训,但是,有很纯正的美感,有她朴素的美学。我妈的美感和艺术灵感来自大自然,来自她劳作、生活的田野、山水、草木和花鸟,来自她对美的事物的直觉领悟。我家门前这菜园,这蓬勃着青藤绿叶黄花的葫芦架,就是我妈的美学课堂。就在此刻,在这个早晨,在葫芦架下,我妈凝神静气,感受着天意,进行着对大自然的模仿和美的创造……

【小题1】请根据文章④—⑦段的内容,概括母亲为儿女们做的几件事。
【小题2】请按括号里的提示,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二选一)
(1)暖和的阳光洒在葫芦架上,嫩绿的叶子窸窸窣窣,嬉笑着伸开手掌互相抚摸,一高兴,它们手里捧了一夜的露珠,不小心洒了下来,有几颗刚好掉在我妈的脸上(从修辞角度)
(2)妈微笑着,笑意、暖意和神秘的天意,满当当在妈的脸上、心上。(从词语角度)
【小题3】请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母亲的形象特征。
【小题4】文章第①段和第⑧段两次写到葫芦架下的母亲,写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现代文阅读

冬天

汪曾祺

①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槅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现在,搬出来,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②床上拆了帐子,铺了稻草。洗帐子要捡一个晴朗的好天,当天就晒干。夏布的帐子,晾在院子里,夏天离得远了。稻草装在一个布套里,粗布的,和床一般大铺了稻草,暄腾腾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

③不过也还是冷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难受,屋里不升火。晚上脱了棉衣,钻进冰凉的被窝里,早起,穿上冰凉的棉袄棉裤,真冷。

④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懒觉。棉衣在铜炉子上烘过了,起来就不是很困难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热热的,穿进去真是舒服。

⑤我们那里生烧煤的铁火炉的人家很少。一般取暖只是铜炉子,脚炉和手炉。脚炉是黄铜的,有多眼的盖。里面烧的是粗糠。粗糠装满,铲上几铲没有烧透的芦柴火(我们那里烧芦苇,叫做“芦柴”)的红灰盖在上面。粗糠引着了,冒一阵烟,不一会,烟尽了,就可以盖上炉盖。粗糠慢慢延烧,可以经很久。老太太们离不开它。闲来无事,抹抹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脚炉里粗糠太实了,空气不够,火力渐微,就要用“拨火板”沿炉边挖两下,把粗糠拨松,火就旺了。脚炉暖人。脚不冷则周身不冷。焦糠的气味也很好闻。手炉较脚炉小,大都是白铜的,讲究的是银制的。炉盖是一个一个圆窟窿,大都是镂空的松竹梅花图案。手炉有极小的,中置炭墼()(煤炭研为细末,略加蜜,筑成饼状),以纸煤头引着。一个炭墼能经一天。

⑥冬天吃的菜,有乌青菜、冻豆腐、咸菜汤。乌青菜塌棵,平贴地面,江南谓之“塌苦菜”,此菜味微苦。我的祖母在后园辟小片地,种乌菜,经霜,菜叶边缘作紫红色,味道苦中泛甜。乌青菜与“蟹油”同煮,滋味难比。“蟹油”是以大螃蟹煮熟剔肉,加猪油“炼”成的,放在大海碗里,凝成蟹冻,久贮不坏,可吃一冬。豆腐冻后,不知道为什么是蜂窝状。化开,切小块,与鲜肉、咸肉、牛肉、海米或咸菜同煮,无不佳。冻豆腐宜放辣椒、青蒜。我们那里过去没有北方的大白菜,只有“青菜”。大白菜是从山东运来的,美其名曰“黄芽菜”,很贵。“青菜”似油菜而大,高二尺,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家家都吃的菜。咸菜即是用青菜腌的。阴天下雪,喝咸菜汤。(批注:这汤一定是热腾腾的,再大的雪也不冷了。好闲适好温馨,期待下雪喝汤!)

⑦冬天的游戏:踢毽子,抓子儿,下“逍遥”。“逍遥”是在一张正方的白纸上,木版印出螺旋的双道,两道之间印出八仙、马、兔子、鲤鱼、虾……;每样都是两个,错落排列,不依次序。(批注:有点类似我们小时候玩的“飞行棋”哎,不禁让我想起我的童年!)玩的时候各执铜钱或象棋子为子儿,掷骰子,如果骰子是五点,自“起马”处数起,向前走五步,是兔子,则可向内圈寻找另一个兔子,以子儿押在上面。下一轮开始,自里圈兔子处数起,如是六点,进六步,也许是铁拐李,就寻另一个铁拐李,把子儿押在那个铁拐李上。如果数至里圈的什么图上,则到外圈去找,退回来。点数够了,子儿能进终点(终点是一座宫殿式的房子),就算赢了。次后进入的为“二家、三家”。“逍遥”两个人玩也可以,三个四个人玩也可以。

⑧早起一睁眼,窗户纸上亮晃晃的,下雪了!雪天,到后园去折腊梅花、天竺果。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白雪,生意盎然。(批注①:            )腊梅开得很长,天竺果尤为耐久,插在胆瓶里,可经半个月。

⑨春粉子。有一家邻居,有一架碓。这架碓平常不大有人用,只在冬天由附近的一二十家轮流借用。碓屋很小,除了一架碓,只有一些筛子、箩。踩碓很好玩,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嘭的一声,落在窝里。(批注②:            )粉子好了,可以蒸糕,做“年烧饼”(糯米粉为蒂,包豆沙白糖,作为饼,在锅里烙熟),搓圆子(即汤团)。粉子,就快过年了。

(选自《汪曾祺散文》)

【小题1】默读课文,理清思路,完成下面有关冬天里的生活活动的思维导图。

【小题2】参照示例,请给文中的画线句做批注。
(1)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白雪,生意盎然。
(2)踩碓很好玩,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嘭的一声,落在窝里。
【小题3】第6段,作者写家乡冬天吃的菜,不惜笔墨,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