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①李忠义是一个工人。

②他没有值得炫耀的地方,活得也很艰难。他从小患有腿疾,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个子不高,头发有些花白,近乎丑陋的脸上还有一块疤。因为腿疾,单位安排他当收发员,无非是分发报纸信件。李忠义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后,就常到工地去转转。技术活他插不上手,可他总能找到自己能干的活儿:道路坑洼他去填平,排水沟堵了他去疏通,散落的砂石他细心地堆积成方,散放的管材他整理成行。他眼里总有活儿。夏日,酷署难当,他主动去食堂帮厨,吃力地把解署的绿豆汤担到工地,自己渴了却忍着不喝。冬日,他常常夜半巡夜,生怕工棚生火酿成事故。每天清晨大家走出工棚,总会看到皑皑雪地上,有一串串高低不平的足印。

③他文化水平不高,却在工地醒目的地方立起一块黑板,用他笨拙的字迹,将每日新闻、安全警示和天气预报写在上面,虽然版面不很美观,却很受工友们的欢迎。

④别人有困难他跟着着急,别人高兴他跟着快乐,别人痛苦他也跟着痛苦。一次,一个工友半夜发烧,他背着工友顶着风雪去医院,跛着腿跑来跑去,整整陪护了三天。工友病愈出院了,他却病倒了,一病就是一星期。

⑤大凡地位卑微的人,头就扬不起来;位尊显贵的人,头就低不下去。李忠义却在命运面前不低头,也从不抱怨生活对他的不公。他充实地、忙忙绿碌地打发每一天,用他炽热的胸膛温暖冬天,用他辛勤的汗水融化冰雪。一次,工会到工地放露天电影,放到一半时,风把银幕掀落,正在大家焦急之时,只见一个笨拙的身影,蹬着梯子攀上柱顶,吃力地把银幕重新拉好。电影又重新放映,场内响起掌声。

⑥可就在那个冬季的一天,李忠义值了一宿夜班,不知是过于劳累,还是那天风雪太大,经过一个无人值守的铁路道口时,竟被呼啸而来的火车刮倒,被人发现送往医院,已经无救了。一个普通而平凡的生命,在一个朦胧的冬晨消失了。

⑦送别的那天,工友们都来了,他们穿着汗渍的工装,甚至有的还背着工具,戴着安全帽,他们要最后送他一程。悼词说的是什么他们没有听到,哀乐从哪里飘来他们没有听到,只听任奔涌的泪水顺颊而下,淋湿了衣衫,打湿了脚下的土地。李忠义需要休息了,他安详地合着双眼,那花白的头发在人们无尽的哀痛中,似乎还在微微抖动,像一朵成熟了的蒲公英,随风飘洒。

⑧他的生命太短暂了,没有壮怀激烈;他的身份太普通了,没有光华闪烁;他的业绩太平凡了,没有风云叱咤。李忠义是一个工人,但更是一个好人,在工友的心中,他就是一座山、一条河。

⑨天空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那么多的星星亲密地依偎在一起,不管大的小的、远的近的,谁也离不开谁,就是云彩遮住了它们,它们也会躲在后面熠熠发光。

⑩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选文有改动)

【小题1】文章③④⑤段分别写了李忠义做的哪几件小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小题2】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加点词“笨拙”的含义。
(1)他文化水平不高,却在工地醒目的地方立起一块黑板,用他笨拙的字迹,将每日新闻、安全警示和天气预报写在上面,虽然版面不很美观,却很受工友们的欢迎。
(2)正在大家焦急之时,只见一个笨拙的身影,蹬着梯子攀上柱顶,吃力地把银幕重新拉好。
【小题3】为什么作者说李忠义在工友心中“就是一座山、一条河”。
【小题4】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标题“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的?
22-23七年级下·广西贺州·期中
知识点: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夜 行

薛培政

那天夜里的月亮啊,白亮白亮的,就像被水洗过一样……九十多岁的凤山爷,说起1941年白露前夜的月亮,依然啧啧称奇。

1938年的秋天,为了抗日,八路军来到了鲁中南地区,我就担任了地下交通员。

③那天刚擦黑,镇上开羊肉馆的刘大眼来了,他是我的上线。一看他眨着那双忽闪忽闪的大眼,我就知道,有任务了。他摸出一张二指宽的纸条,交代我,务必在天亮前送到部队首长手中。我抽了袋烟,琢磨一下行程,向婆娘交代几句,就出发了。

④按说六十多里路,天亮前赶到不算啥,但自从鬼子来了之后,就在路上修了很多据点,国民党的部队也陆续进驻城西和南边的山区。方圆几十里的地盘上,日军、伪军、国民党、土匪盘根错节,敌我难辨。要将情报安全送到,就难了。

⑤出村后,大路不敢走,便疾步钻进了村南的野猫沟。

月亮升起来了,像一个顶大的玉盘,把沟里照得如同白昼,一草一木看得真切,这对夜行极为不利。为了隐蔽,我顺手拔草编了个草帽戴在头上,悄悄前行。还好,一路上,除了几声狼嚎,也还顺利。

⑦从沟里出来,要过一个三岔路口,这是进山的必经之路,也是各路武装经常出没的地方。我躲在庄稼地里仔细观察,见没有动静,就想快速通过——没走几步,忽然看到西边路上有个人影一晃,我惊得头皮一麻。

⑧站在明处的我,躲是躲不过去了。定了定神,小声朝那边喊道:兄弟,都是过路人,出来吧!

⑨不一会儿,那人站到我面前,庄稼人打扮。对方先开口了:这位大哥,半夜三更,要去哪儿啊?

唉,老娘病了,要去水泉村抓药哩!我看了对方一眼,这位兄弟是——”

俺是沟北刘家坡的,驴跑了,出来找驴哩。您从东边来,有没有看见大灰驴啊?

没有啊,要不您再找找?我想尽快甩掉对方,离开此地。

哦,那我再往前找找。说罢,便朝南边那条小路上走去。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也是我要走的路啊,怎么办?改道已经来不及了:正好,我也走这边,咱俩就做个伴吧!

那好,大哥请!望见他不经意的一个手势,我就对他不敢小觑了。

⑮半夜了,月亮依然亮得让人晃眼,青纱帐边的小路上,虫子忽近忽远地叫着。不明身份的结伴同行,非但没觉得壮胆,反让人心里发毛。每走一段路,他或说脚心被石头硌了一下,装作磕鞋;我或埋怨裤子被露水打湿,要拧裤腿。我俩心照不宣,变换着行进的位置,谁走在前面,都用余光左右扫视,提防来自背后的袭击。

⑯突然,扑棱棱一响,几只野鸡腾空而起!霎时,我俩本能地拉开架势,同时朝腰间摸去。虽虚惊一场,彼此已多少猜出了对方的身份,相互对视一眼,继续赶路。

⑰走出青纱帐,停下脚步,趴在草丛中,仔细观察周围动静。南边村口新建的炮楼上,探照灯照来照去;东边大路上,摩托车突突地来回穿梭。只有西边一片寂静,只能从西边绕过去了。我朝他使个眼色,他会意地与我同时起身,悄然向西摸了过去。

⑱原来,西边不远处是一条深沟,站在沟边朝下看,深不见底,只见他紧紧身上的衣服,沿着沟边滚了下去。我正惊讶,就听见他在下面小声喊道:下来吧。我也照他的姿势,下到沟里。

⑲穿过那条深沟,又前行十几里山路,在一个岔路口,他向我抱拳拱手告别。我沿路向东去,他朝西进山了。

⑳月亮偏西,天快亮时,我终于赶到了目的地。看见村口站岗的八路军哨兵,我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便加快脚步朝前奔去。

(选文有删改)

【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小题2】从情节上看,文中多处埋下伏笔,请找出一处,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3】第⑥段中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4】小说中作者是怎样塑造“同行者”的?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蔓延的花香

朱成玉

①有一天,对面邻居在楼道里放了很大的一盆花。看样子好像是要扔掉。我是个爱花之人,况且新搬来这个楼没多久,家里还没有置办一盆花,便想把它要来。我试着去敲那家的门,门开了,一个穿着睡衣的男人好像没睡醒的样子,一张脸仍然被好梦和恶梦纠结着。

②“不好意思打扰你了,我是对面新来的邻居,来和您打个招呼。”

③“哦,你好你好。”他使劲甩了甩脑袋,试图把瞌睡虫赶跑。

④“我想问问您,门口的这盆花,是否可以送给我呢?”

⑤他停顿了一下,然后微笑着说:“当然当然,如果喜欢你就搬回去好了。”

⑥我乐不可支。他主动帮我把那盆花抬了进来。

⑦我围着那盆花,搓着手,呲着牙,左看看,右瞧瞧,哪,点也不像有病的样子啊,疑惑着那家人为什么要把它扔掉呢。

⑧不一会儿,我听到有人敲门,我开门看到是对面的他,手里拿着一个小喷壶,对我说:“我家里有好几个浇花的小喷壶,我刚才看你家里没有花,知道肯定没有这个,省得你买了,送你一个。”我连声道谢,这邻居,真是热心肠的人。

⑨又过了没多大一会儿,又敲门了。我开门,看见还是他。

⑩“不好意思啊,打扰你休息了。”他说,“那盆花吧,这两天有点生小虫子了,明天你去花店买点驱虫药啥的,免得你家里到处都是那种小飞虫。”

⑪我不禁感慨,这年头,有这样热心的邻居还真是太少了。我是多么幸运,能与之为邻。

⑫妻子回来,看到这盆花儿,喜欢得不得了,问我花多少钱买的,我说是对面邻居家要扔掉,我要回来的。

⑬“真是个不爱花的人,这么好的花,怎么说扔就要扔掉呢?”妻子一边用纸巾轻轻擦拭花的叶子,一边小声嘟囔着。

⑭“就是啊,谁像你,简直就是个花痴。”我取笑她。

⑮就在这时,我听到对面有人敲门,继而听到了一段令我脸红的对话。

⑯“老公,给我开门,我忘记带钥匙了。”

⑰门开了。

⑱“老公,你把花搬回去了?”

⑲“没有,那盆花让我送给对面的邻居了,他刚搬来,家里一盆花都没有,人挺好的。”

⑳“那可是我最喜欢的一盆啊,你怎么能送人了呢?我让你把它放到楼道里,是为了让它散散身上的霉气。没想让你送人啊。”

㉑“没事,只要都是爱花的人,花放在哪里不是都一样呢?”

㉒“唉,你呀,就知道自作主张。算了,送了就送了吧,总不能再去要回来。”

㉓我愣住了,原来人家并没有准备扔掉啊,这事弄的。我的脸红得像灿烂的晚霞,妻子却乐得前仰后合。

㉔“把花还给人家吧,如果人家为这个事吵起来就不好了。”妻子说。

㉕可是我真的挺舍不得的,如果当做没听见,不就完了吗。得,不管了,要送也明天再说吧。

㉖“咚咚咚”,又有人敲门,唉,这一天啊,这门还没消停过。

㉗我通过门眼看过去,看到是对面的两口子。我想完了,这女的一定是要她的花来了。

㉘我开门,那女的一脸笑容说道:

㉙“这盆花啊,挺不好养的,我这个本上记录了一些它的习性,你们看看吧,希望能有点用。”

㉚“谢谢,谢谢……”我和妻子着实有点慌了,竟然忘了请他们进屋来坐。

㉛“对了,忘了告诉您。”在她关门的刹那,又一次探出红扑扑的脸来,“那盆花啊、估计要开花了,这几天不能浇太多的水……”

㉜转身回来,看着那盆花,我和妻子无形中竟感到了一种责任和压力。这不仅仅是一盆花,更是一颗有些偏执的爱花的心啊。

㉝仔细看看那花,确实全身都胀满了花蕾,虽然还没有开花,而我们似乎已闻到了浓浓的花香,在满世界蔓延开来。

【小题1】文中多次写到“敲门”,请仿照示例,概括每次“敲门”后发生的情节。
(“我”敲邻居家门)邻居送花→→(邻居一敲“我”家门)____________→→(邻居再敲“我”家门)____________→→(女邻居敲自家门)“我”了解送花真相→→(邻居又敲“我”家门)_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提示,赏析下列句子。
(1)我的脸红得像灿烂的晚霞。(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2)“对了,忘了告诉您。”在她关门的刹那,又一次探出红扑扑的脸来,“那盆花啊,估计要开花了,这几天不能浇太多的水……”(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到“他停顿了一下”,你认为他为什么要“停顿”一下?
【小题4】用自己的话说说,“我”和妻子为什么感到一种“责任和压力”?
【小题5】说说文章结尾“我们似乎已闻到了浓浓的花香,在满世界蔓延开来”这句话的含义。

红船女子

佟继萍

①1921年7月,上海的天气闷热,海风裹挟下,浓重的云团翻卷集聚着,像是在酝酿一场暴风雨。

②法租界的望志路上,一幢石库门建筑的二楼,一些人正在慷慨激昂地谈论着。楼下过 廊里的长凳上,坐着个神色凝重的青年女子,她不时地朝着门口左右张望。她叫王会悟,受丈夫李达委托,为屋里开会的十五个神秘人物站岗放哨。这个秘密会议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③30日晚,进行第六场会议时,王会悟看到一个身穿灰色长衫的陌生人,从厢房虚掩着 的后门闯入径直往楼上走,便立即叫住他,问他是谁。这人支吾了一句,说声对不起,神色慌张地下楼走了。这个突然出现的人,让王会悟感觉非常蹊跷,她立刻去楼上通报消息。正在发言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建议会议立即停止,代表们纷纷撤离。

④十多分钟后,两辆巡捕房警车停在楼下,全副武装的巡捕冲下车,包围了整栋房子,开始大搜查。 一阵混乱后,没找到任何证据,只好悻悻地撤退了。

⑤那个穿灰色长衫的人,是法租界巡捕房密探,正是因为王会悟的警惕,代表们才得以及时疏散。事后,马林称赞王会悟说:“这个女孩子很机警,要好好培养。”

⑥晚上, 一起撤离的部分代表,在李达寓所商议复会事宜。上海是不能开会了,到哪儿去继续开会呢?代表们意见不一。王会悟说:“我有个建议,我老家嘉兴的南湖,游人少,好隐蔽,咱们到南湖去租一艘画舫,在船上开会,大家看如何?”

⑦“我觉得王先生提的这个建议非常好!”来自武汉的董必武首先表示赞同,其他代表 听了也纷纷说是个好主意。

⑧江南水乡乌镇长大的王会悟,其父是晚清秀才,开一家私塾。在嘉兴读书期间,王会悟接触到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来到新思想荟萃的上海,结识了李达,两人便在陈独秀家里举行了婚礼。

⑨会议地点一确定,王会悟与李达周密策划,决定各带领一部分代表分两个车次出发。

⑩第二天一早,王会悟乘早班火车赶到嘉兴,安排代表们去鸳湖旅社歇息,在同车到达的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陈潭秋陪同下,到南湖烟雨楼实地观察,确定画舫的停靠位置。

王会悟让旅社账房先生帮忙租了画舫,在离开旅社前往南湖时,向旅社借了麻将带上。

身着素色衣裙的王会悟在前边引路,边走边介绍南湖的环境,十几位西装革履的外地“游客”,悠闲地随在其后,步入船舱。

一艘古朴典雅的红船,在荷花摇曳的嘉兴南湖上荡漾着。船头,江南女子王会悟一边警觉地环视周围,一边指点船主,把船撑到烟雨楼东南方向僻静的水域用篙插住,代表们坐在中舱的八仙桌前开始开会。此时,俏丽窈窕的王会悟如一水乡歌女、哼唱起嘉兴小调,遇到有船经过时,她手指敲着舱门打节拍提醒代表们注意。船舱里听到暗号,就压低声音讨论,船过去了就群情振奋。带来的那副麻将牌码放在桌子中心,掩人耳目。

会议气氛正热烈时,湖面上突然驶来一条大船,王会悟立即提高嗓音,手拍舱门的节奏也加快了。代表们当即停止讨论,有的打起了麻将,有的端起茶杯到船头去赏风景。

王会悟婉转地向船主询问,得知是富人家游船在湖上兜风,代表们又聚在一起,会议继续进行。

午后,雨打湖面,游人渐渐散去,南湖少有的清静。代表们字斟句酌地通过了中国共 产党第一个纲领,异口同声地喊出“中国共产党万岁“。雨停了, 一抹红彤形的霞光穿过云层涂在红船上,依在船头上的王会悟,在波光粼粼水面的映衬下,仙女般伫立着。

……

傍晚,王会悟送别代表们离开红船时,已是暮霭沉沉、渔火点点了。

而今,乌镇西栅王会悟纪念馆里,王会悟与红船群雕伫立堂前,仿佛在向后人们讲述着红船的故事。

(选自(2021中国年度小小说》,有改动)

【小题1】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加以梳理,在表格中填入相应内容。
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上海—幢石库门建筑里____王会悟及时通报代表们立即撤离
李达寓所里代表复会地点意见不一______代表们纷纷赞同
____湖面上突然驶来一条大船王会悟示警,了解情况后解除警报会议继续进行
【小题2】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代表们字斟句酌地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异口同声地喊出“中国共产党万岁”。
【小题3】缅怀历史,致敬先辈。王会悟的哪些优秀品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请结合小说内容写出两点并简述理由。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