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黄旭华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核潜艇之父”——中船重工第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前不久,老人还荣获了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给黄旭华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1988年,在完成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深潜试验和水下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后,黄旭华把这个使命般的接力棒传给了第二代核潜艇研制人员。此后的20多年里,黄旭华与核潜艇的不解之缘还在延续。这位9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每天8点半走到办公室,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几堆1米多高的资料,希望把它们留给年轻一代。

黄旭华少年时期曾在聿怀中学读书。2017年9月29日,聿怀中学举办建校140周年主题系列活动。黄院士携夫人精神矍铄地回到母校出席活动,寄望同学们立自强之志,迈坚实步伐,成为新一代国家栋梁。

(摘编自《汕头日报》)

材料二:

1958年,中国的核动力潜艇完全白手起家。核潜艇技术复杂,配套系统和设备成千上万。其中,核动力装置、艇体结构及艇型等7项难题号称“七朵金花”。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核动力潜艇艇型是“水滴型”,美国为实现水滴型构造,谨慎走了三步。中国该怎么办?黄旭华大胆提出,“必须三步并作一步走”。既然国外已成功地将水滴型艇和核动力结合,就说明这条路切实可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国国力薄弱,核潜艇研制时间紧迫,只能少走弯路……”纸上得来终觉浅。要使想法变成现实,除了大胆,还要苦干。通过大量的计算和反复论证,黄旭华带领同事仅用3个月就提出5个弹道导弹核潜艇艇型方案。方案一出,黄旭华又一头扎进上海交大的试验室。

黄旭华至今还珍藏着一把“前进”牌算盘。在没有计算机之前,研制核潜艇的许多关键数据,就是从这把算盘上跳出来的。黄旭华说,为了保证数据准确,常常是两拨人一起算,结果一致还好,不一致两边都要重新算。

除此之外,黄旭华还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核潜艇体积狭窄,而装艇设备和管线数以万计,如何知道艇体和设备的精确重量、确保重心稳定?黄旭华要求,所有设备都要过秤。在之后数年的建造过程中,大小设备件件如此、天天如此。“斤斤计较”使得排水量达4000多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完全吻合。

为了艇上千万台件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网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牵涉面广,难度可想而知。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送走了一个个不眠之夜……终于,中国的核潜艇搞出来了。

(摘编自《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曾拿着算盘算数据》)

材料三:

下潜的深度,决定了核潜艇能否躲过对手的监视而成功攻击目标。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就是在深潜试验中葬身大海,艇上100多人全部遇难。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也要做深潜试验。试验之前,艇员心理包袱很重,为了稳定军心,黄旭华在和潜艇的官兵们开会时,大胆提出了要一同下水的决定。时年62岁的黄旭华随着核潜艇下潜至水下300米,在这一深度,一张扑克牌大小的核潜艇艇壳要承受1.5吨的压力,黄旭华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并获得成功,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摘编自臧江江、吴夏曦《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人间蒸发30年成就赫赫之功》)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颁奖词赞颂了“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深潜人生。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第一代核潜艇研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直至耄耋之年仍延续着与核潜艇的不解之缘。
B.材料一写黄旭华93岁仍坚持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几堆1米多高的资料,希望把它们留给年轻一代,还到校园参加活动,为了国家和地方的科技人才培养奔走操劳,贡献余热。
C.材料二中,中国早期核潜艇科研手段一片空白。黄旭华只能带领同事拿着算盘算数据,用此手段提出了5个弹道导弹核潜艇艇型方案,原有的尖端技术问题就都迎刃而解。
D.材料三写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在深潜试验时,下去后再没有上来,艇上人员葬身海底。一是证明科学研究总是存在危险的,二是为写黄旭华作铺垫。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用了比较生动的语言含蓄地使读者感受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浑金璞玉般的品质,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情感力度。
B.材料二和材料三通过列举一系列数据,对黄旭华的事迹进行了报道,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C.材料三中,作者写到黄旭华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说明黄旭华的成就和贡献远比其他做此研究的科学家要大得多。
D.这三则材料运用了正侧结合、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就黄旭华的事迹做了客观、真实的报道。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黄旭华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原因。
22-23七年级下·广西贺州·期中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为筹备该活动,同学们制作了《山海经》展板,以下是展板的文字材料。

◎材料一

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中国之神话与传说,今尚无集录为专书者,仅散见于古籍,而《山海经》中特多。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材料二

华为好像把整部《山海经》的神兽都注册下来了。朱雀、腾蛇、青牛、青玄、当康、玄机、白虎、灵豸、饕餮……

把中国古代的传说化为现实的奇迹,把幻想中的神兽和最先进的科技结合;让中国古典文化在一连串的字符中焕发生机,让中国人亲眼见证古代传说中的奇迹……这大概就是理工人的终极浪漫了吧?

他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他们把自己所有的情怀都放在了人类进步上。虽然普通人无法理解他们所为之事,但是从他们的取名上,就能看出他们内心深处燃烧的理想。

(《中国教育报》)

◎材料三

神话里的生命:代表征服自然的渴望

随着文明的发展,先民们对自然的态度发生改变,从敬畏到抗争,人们渴望有出类拔萃的英雄来拯救世界。于是,《山海经》中的故事,有了另一种生命力。比如可以射下太阳的羿。当时还没有发生“十日居上”的事情,天帝帝俊却赠给了羿一把弓箭,希望羿可以用它解救“下地之百艰”。如同是一种暗示,十日升空,给大地带来“百艰”,于是在后世的神话中,有了“羿射九日”的故事。

神话:人们对于内心的探索和警醒

夔曾贡献出自己的皮,成为黄帝的鼓,用其响声威慑天下。然而,没有谁生来就是勇者,可以牺牲自己,换来一方安宁。九天玄女化身为燕子,来劝夔牺牲自己,成为一张鼓皮的时候,夔也充满犹豫。但“躺平”不是生命的终点,懦弱苟且的背后,是内心的虚无。夔在知道自己声音的力量后,选择牺牲自己,让自己的皮成为战鼓,协助黄帝,打败了蚩尤。

这是它为自己寻找到的一条有意义的人生之路。诚然,人生有很多路可以走,但懂得不虚度,便是内心的一场觉醒。

(公众号“耳朵里的博物馆”)

◎材料四

学术研究认为,古人创作《山海经》的想象过程主要源自于当时中国的土著信仰、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草木石骨等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内容通过古人的想象和组合,最终形成了一个多彩、奇异、灵异的世界。具体来说《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大量幻想生物,如龙、凤、麒麟、狮、虎、牛头马身等,多半是由多种真实动物形态的特征组合而成,或者是在某些具体事件的基础上进行了虚构加工。例如《山海经》中记载的“千里眼,顺风耳”,据信是根据人们对鸟类和兽类视听能力想象而创作的。而“蚩尤”“夸父”“大禹”等神话传说人物,则是源于古人对历史人物和神话故事的崇拜和想象。

(纪录片《上古奇书<山海经>,究竟有多神奇》)

【小题1】下面关于材料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是《山海经》的忠实书粉,他认为《山海经》是一部集录神话与传说的专书。
B.《山海经》中夔从充满犹豫到选择牺牲的故事,可以理解为人们寻找人生意义的映射。
C.华为用《山海经》中的神兽给产品取名,将神话照进现实,展现的是华为科研人的浪漫情怀。
D.“九头的蛇”是《山海经》中的幻想生物,既有真实动物形态的特征,又有虚构加工。
【小题2】有同学想为材料三中“神话里的生命”这部分再补充一个神话故事,《夸父逐日》是否合适?请阐述理由。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海外北经》


【注释】①邓林:即“桃林”。

【小题3】展板还设有留言区,讨论话题为“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山海经》?”请根据以上材料,提炼理由,写在留言区。
【小题4】观看展板后,联系本学期阅读的名著,同学们发现,被鲁迅先生称为“神魔小说”的《西游记》与神话故事一样,也有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警醒,不少人物形象也一直在寻找有意义的人生之路,请你结合《西游记》中的某个人物形象和相关情节分析印证这个发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相结合、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主题旅游形式。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且持续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公路建设,为红色旅游行业发展提供多方位的支持。随着资源的不断扩充,红色旅游发展方兴未艾。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红色旅游出游人数超过1亿人次,整个十三五期间,红色旅游出游人数保持稳定增长,在国内旅游市场中维持在11%以上的市场份额。


【材料二】

红色旅游消费呈现出家庭化、年轻化的趋势。带孩子前往红色景点参观学习,在旅游中了解中国革命历史、缅怀先烈,让孩子获得历史熏陶、文化感悟,成为诸多家庭团对红色旅游的新诉求。家长们希望孩子在这里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对社会有用的人。红色旅游因此也承载着重要的家庭教育功能。

红色旅游要吸引年轻一代,必须意义和趣味并存,以更时尚新潮、有现代感的方式满足年轻人的需求。西柏坡、井冈山、延安、遵义等革命圣地,开发出了军歌嘹亮、红色运动会、红色趣味游戏、大型实景演出等一大批旅游产品,发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教育效益。上海市红色旅游景区以中共四大为故事背景创作剧本,并在红色旅游线路中融入密室逃脱、党史知识问答、城市定向等形式,将游客引入对上海红色基因的情景体验之中。这种沉浸式的红色旅行体验,让游者从历史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新增的时尚元素,如智能导览、趣味闯关、互动微游等,也激发了众多年轻人主动探索发掘红色文化的兴趣。

如今,一座座新发展起来的红色旅游城市,一批批知名红色旅游品牌,一条条经典红色旅游线路,已逐渐成为年轻一代心中的红色向往。


【材料三】

发展红色旅游,可以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搞活农村经济,从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国革命是从乡村走出来的,乡村承载了中国革命的红色记忆,推动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具有天然的基础。如今,许多地区以文化生态协同发展为支撑,发展红+绿(红色旅游+绿水青山)、红+古(红色旅游+古村落)、红+乡(红色旅游+美丽乡村)等红色+业态模式,不断推进红色旅游与民俗文化、乡村文化、自然景观相结合。红色旅游已经成为当地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建设的重要引擎。

【小题1】上述三则材料都是围绕___________内容展开阐述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红色旅游出游人数飞速增长。
B.红色旅游消费呈现出家庭化、年轻化的趋势,承载着重要的家庭教育功能。
C.新增的时尚元素,制约了众多年轻人主动探索发掘红色文化的兴趣。
D.发展红色旅游,会影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影响乡村全面振兴。
【小题3】材料三中提到发展红色旅游采取“红色+”业态模式,请你结合家乡的实际情况,参照“红+绿”(红色旅游+绿水青山)的思维模式,写出一种来推介你的家乡。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五一”长假,成都露营火爆网络。大数据显示,成都位列全国热门露营客源地第二,“都江堰露营”热度暴涨了240%。事实上,露营在成都爆火,理由很充分。

②天一放晴,成都人便倾巢出动,喝茶打牌晒太阳,露营自然成为新宠。成都气候温润,特别适合户外活动。而且近年来,成都已成为绿化面积极高的公园城市,这也为露营提供了绝佳的环境。此外,这个五一,疫情形势严峻,在高速路上排长龙的川A大军不见了,休闲游乐之地变成一方草坪。

③成都人露营,装备齐全,甚至称得上“搬家式”的露营。一个好看的帐篷,就像你家的墙壁和吊顶;辽阔天空、充气沙发和羊毛盖毯共同构成一个采光极佳的舒适的开放式客厅。卡式炉、焚火台、模块桌和科米特椅,是大家的便携厨房加移动餐厅。

①夜宿高层住宅,昼卧郊区草皮,成为时下风靡的生活方式。这个“五一”,成都整个朋友圈都在露营。

②露营,是对悠闲生活的短暂憧憬。成都成为新一线城市,生活节奏逐渐加快。每天上班步履匆忙,下班急急忙忙。而露营则让很多人找回了从容的生活步调。

③在目前的一线、新一线城市中,仅“北、上、广、深、蓉、杭”六城的租房人口就已超过5000万。有趣的是,露营的主力消费人群也大多是这些租房的年轻人。这样的一个群体,热衷于讨论帐篷买什么品牌,哪一块露营地更舒适宽敞。他们热衷露营的背后,是对买房、就业、婚育等重大人生选择的短暂回避。

(1)成都人热衷于露营,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两篇文章,概括作答。
(2)两篇文章开篇都提及了露营火爆蓉城的情形,作用有何异同?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在新一期的《育才报》中,两篇文章被编入同一单元,但编辑对两篇文章排版先后顺序问题产生了争议。说说你的看法,并结合文章简要阐述理由。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