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
在太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少选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小题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22-23七年级上·辽宁鞍山·期末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遏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选自《王冕好学》)


【注释】①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②曷:同“何”,为什么。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无从书以观(     )                    (2)尝百里外(     )
(3)门人弟子其室(     )                    (4)其欣悦(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小题3】根据【甲】文内容概括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创造条件读书求学的。
【小题4】阅读【甲】【乙】两文,说说宋濂和王冕的求学经历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毳衣炉火                                   拥:裹,围
B.湖中焉得有此人                         更:更加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客:客居
D.余强饮三大而别                         白:古人罚酒用的酒杯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余强饮三大白                           日出林霏开
B.湖中得更有此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
C.问姓氏                                        真无马邪
D.更有痴似相公                              杂然而前陈,太守宴也
【小题3】对下面句子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A.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没有人说相公您痴,还有比相公痴的人啊!”
B.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没有人说相公您痴,还有和相公一样痴的人啊!
C.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相公一样痴的人啊!”
D.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比相公痴的人啊!
【小题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情景交融,韵味无穷。既描绘了大雪后西湖的朴素淡雅,也映射出作者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B.文章谴词用字精炼传神。“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写出作者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傲岸自恃。
C.文章意境唯美又充满宇宙哲思。“上下一白”与“舟中人两三粒”对比。让人痴迷于天地之空阔,也慨叹人之渺小。
D.文章结尾饱含深意。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道出了作者的“痴”情,也道出了舟子对作者的指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