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参与建设。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起着巨大作用。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在中国历史上,工匠不仅是传统工业的主要劳动力,而且还扮演着传统工业技术主体的角色。工匠所从事的实践活动本身,就蕴含着一种不断突破自我的创造精神。工业革命之后,传统的小作坊逐渐被现代工业制造取代,但是在人类历史中沉淀下来的工匠文化,却依旧贯穿于现代化的工业制造之中。工匠精神是一种求精尚巧的实践精神。对工匠而言,产品制作并不是一种简单模仿的操作,而是对材料匠心设计、精心制作的再创造,从产品的构思到成品的整个过程,都渗透着工匠求精尚巧的思维,烙刻着工匠双手劳作的印记。

②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建筑,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可以说,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③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实现创新。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我们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劳动者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④同时,品牌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家形象的亮丽名片。近年来,我国品牌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品牌还不多,这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提升品牌形象,要求把工匠精神融入设计、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弘扬工匠精神,让每个劳动者恪尽职业操守,进而培育众多大国工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建设品牌强国。

⑤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构建相应体制机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我国虽然有“尚巧工”的传统,但技能人才在传统社会一直得不到应有重视。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选自陈昊武《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人民日报》2020年04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漫长的社会进程中,传统的小作坊逐渐被现代工业制造取代,工匠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始终没有中断。
B.我国古代就己经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这对我国现代工业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C.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这需要培育劳动者追求突破、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
D.弘扬工匠精神,既要通过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也需要构建相应的体制机制。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工匠精神的一项是(     
A.航天科技集团九院的铣工李峰心细如发,探手轻柔,在高倍显微镜下手工精磨刀具,允许范围内的5微米的误差他也要“执拗”返工。
B.《核舟记》中,巧匠用“长不盈寸”的桃核再现苏轼泛舟赤壁的情景,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
C.创业30年之久的海尔集团,能够跻身全球知名企业,得益于其“持续变革,不断创新;只有时代的企业,没有成功的企业”的理念。
D.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贴着“Made in China”标签的产品随处可见,许多产业的规模居世界前列。
22-23七年级上·湖南永州·期中
知识点:议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舌尖”上的争议

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所谓树大招风,与第一季几乎是一边倒的赞美相比,第二季争议颇多。最大的争议有两个。一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的关联性。不少观众批评该片在一味用痕迹明显的故事大肆煽情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题:食物。一些食物被指做法错误,一些食物匆匆登场又匆匆离场,令人直呼“看都没看饱”。第二个较为隐晦,不少观察者和评论者认为该片一味追求对各种莱系的“全面”“公正”呈现,其实已演变成了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背离了其作为美食节目的初衷。其实无论哪种争议,最终都可归结为一个命题:在“好看”的前提下,电视节目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教化的功能。

②这个命题并不断鲜,它几乎伴随着中国电视发展的全部历史。早在第一季中,“舌尖”便已流露出与上世纪80年代的“文人电视”十分相似的气质:唯美的画面、华丽的解说词、借物咏志的手法,并最终落脚于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在多数人将看电视首要地视为娱乐的背景下,这种气质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矫情。当解说词把“去买菜”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动作,说成是“去市场上挑选新鲜时令食材”时,很多观众就崩溃了。而这种表达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改造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美学化的重要手段。虽然有些浮夸,但对快节奏的、粗鄙的现代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矫正。

③很多人说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因为它变“复杂”了,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这话说得对。任何事情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个节目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也需要面对很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权力的介入、资本的力量、观众的干预,以及创作者微妙的心态。就像一个无人问津的穷小子突然中了巨奖,身边一定会冒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亲戚朋友簇拥着他一样。因此,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

④尽管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我本人总体上还是对这一类型的纪录片持欢迎的态度。“舌尖”的成功,意味着在电视文化领域,几乎消失殆尽的文人气质的强势回归,尽管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娱乐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博弈。毕竟,它在梳理一项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建设性的力量。如果你是家长,你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看美轮美奂的益智片,还是那个名叫“喜羊羊与灰太狼”卡通片呢?答案不言自明。

⑤在时下浓重的商业主义氛围中,“舌尖”透露出的十分稀薄的文人气质我们应当珍惜。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尽管《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作者对此持赞赏的态度。
B.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引发的最大争议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缺乏关联性,且主题隐晦。
C.“舌尖”第二季的“教化功能”主要表现为两点:进行国家主义(家国意识)的教育:矫正快节奏、粗鄙的现代生活。
D.作者认为:《活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文人气质几乎消失殆尽。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主要运用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电视节目应当发挥教化的功能。
B.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人们对‘舌尖’的评价”展开论述,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文章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引出议题。
D.文章告诉我们,我们应当珍惜“舌尖”的文人气质。
【小题3】第③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在劳动中淬炼成长》,完成问题。

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张凡

①炒一份“余老师同款蛋炒饭”、以“抗疫加油”为主题进行一场水果拼盘大比拼、养护一盆绿植作为特殊的开学礼物、制作一个手工包送给妈妈……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学生们经历了一段特殊的成长时光,这也成为进行劳动教育的一个机会。一些学校开展“厨艺云课堂”“线上手工课”等活动,引导学生们参与形式多样的家务劳动。一份份特别的“作业”,让居家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让学生们在一菜一饭、一针一线中体会劳动的滋味。

②“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至今依然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③《尚书》有云:“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的确,没有挥洒过劳动的汗水,没有体会过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环顾我们周边,青少年“不识稼穑”的现象,并不罕见。因为“课业忙”“不重视”等原因,他们少有机会走进“实践的课堂”,难以对现实中的劳动有更多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一定程度折射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

④劳动教育对于人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从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久”的传统,到现代社会“劳动创造幸福”的箴言,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于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⑤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真正走进生活的课堂、走进劳动的现场,在扎根大地的劳动中,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实现成长。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04月22日05版)有删改

【小题1】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甲]本文阐述的观点是: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乙]第③段表明,青少年因为种种原因产生“不识稼穑”的现象,折射出当今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
[丙]第④段引用农耕社会的传统与现代社会的箴言,说明从古至今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
【小题2】选文③④段的顺序可否调换?为什么?
【小题3】为什么要对青少年进行劳动教育,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自信自强,放飞青春梦想

周珊珊

①“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一百多年前,李大钊向青年发出召唤。而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广大青年应自信自强,放飞青春梦想。

②自信自强,来自于不怕苦、不怕难的积淀。               。任何美好理想,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从湖北襄阳的一名农村青年,到走上“代表通道”的全国人大代表,邮件接发员柴闪闪每一年的建议都与基层劳动者有关;“嫦娥五号”探月取壤的征程上, 80后、90后已经成为中坚力量;“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团队,平均年龄34岁,最小的成员出生于1995年。从田间地头到科学前沿,从内地到边疆,广大青年脚踏实地,志存高远,向阳而生,蓬勃发展。

③自信自强,也在于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历练。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舍小家顾大家、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走的张小娟……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离不开青年的倾力奉献,苦干实干。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在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有1.2万多名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95后甚至00后。广大青年挺身而出,不畏艰险,甘于奉献,舍生忘死,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④自信自强,不仅需要               ,更需要               。苏炳添突破年龄和体能局限,在百米短跑中取得了9秒83的成绩,再次刷新历史;“最美大学生”刘宸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主动请缨到艰苦边远地区服役,实现自己卫国戍边、历练人生的从军梦想;江梦南因一场意外失聪,却不服输,不气馁,努力学习,考上了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自胜者强,自强者胜。广大青年既正视困难,又坚定信心,不断突破极限,超越自我,在各个赛场上书写着奋发有为的新篇章。

⑤民族复兴,使命光荣。广大青年要自信自强,担大任,明大德,成大才,立大志,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生活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17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选文第①段和第②段运用的论证方法不正确的是(     
A.引用论证B.道理论证C.举例论证D.对比论证
【小题2】根据文意需要在第④段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内容,以完善中心句。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克服困难       超越自我B.正视困难       甘于奉献
C.超越自我       坚定信心D.担大任              明大德
【小题3】选出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     
A.文章围绕“广大青年应自信自强,放飞青春梦想”这句话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号召青年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青春力量。
B.文章开头以李大钊的名言引入论题,有气势,有力量,给全文奠定了昂扬向上的论述基调。
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可以插入文中第②段的横线处。
D.第⑤段中“担大任”“明大德”“成大才”“立大志”这四个短语,按照逻辑顺序排列,不能调换顺序。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