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5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节选自刘向《说苑•政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然而前    陈:陈列,摆开B.树林阴             翳:茂盛
C.治国之若何     道:方法D.其饥寒为之哀   闻:听说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然而禽鸟知山林
A.居庙堂高则忧其民
B.宴酣
C.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D.利而勿害
【小题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选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例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
B.乙文中具体体现“治国之道”的内容是“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C.甲文描绘了一幅滁人游乐图。滁州人之所以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从正面表现了滁州政治的清明。
D.甲文以“乐”字贯穿全篇,以自娱自乐为主;乙文中对于周武王的提问,姜太公把百姓放在前面,即爱百姓。两文均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小题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故 善 为 国 者 遇 民 如 父 母 之 爱 子 兄 之 爱 弟
23-24九年级上·山东济宁·阶段练习
知识点:议论说理类山水游记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文略)

【乙】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注释】①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己。④圹(kuàng):原野。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寡助之(     )             (2)民不以封疆之界(     )
(3)天下(     )             (4)兽之(     )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委去之                      聚室谋曰
B.民归仁也                  已而细柳军
C.失其民                      念无与为乐
D.天下之所顺               自康乐
【小题3】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是“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乙文中“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扩也”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
C.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乙文举桀、纣的例子,是从正面论述得民心的重要性。
D.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4】用现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小题5】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杜处士好画

蜀中有杜处士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释】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③拊:拍。④搐chù:收缩,此指“夹”。⑤掉:摆动。
【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十余岁 (           )          (2)尔辈不能究物理   (           )
(3)书画                 (           )          (4)一日书画       (           )
【小题2】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小题4】请结合文中语境,简要分析下列句中“笑”的具体原因。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口……
(2)有牧童见之,拊掌大回……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李唐来,世人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盖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霭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是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①楚之逐臣:即屈原。②薄从:贫瘠的丛林。③不见:不被人知道。④含章以时发者:等待时机施展自己。
【小题1】请解释下列加点字。
(1)不不枝___________                 (2)亭亭净植___________
(3)自古人知____________            (4)来不改其性也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小题3】【甲】【乙】两文表面上写莲花、兰花,实际上都是在写君子,请结合原文说说两文所赞美的君子有哪些共同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