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0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都不同的一项是(     
A.月色入             夜不闭B.未复有能其奇者             念无为乐者
C.山川             不毛D.遂至承天寺张怀民             根究底
【小题2】翻译两文中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甲】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积水充满庭院,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以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小题3】两篇短文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答谢中书书》描写了“①________之美”,表达了作者②________以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③________之美”,传达出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④________等复杂微妙的心境。
22-23八年级上·北京·期中
知识点:山水游记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甲】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其山,外峻中夷。由青阳西南行,则峰攒岫复,环奇百出;而入其中,则旷以隐。由山麓褰裳,则寒泉数十百道,喷激沙石,碎玉哀弦;而入其中,则奥以静。盖岩壑盘旋,白云蓊郁,道士之所族处者,是为化城。一峰屹然,四山云合,若群龙之攫明珠者,是为金地藏塔。循檐送目,虚白之气,远接江海。而四方数千里来礼塔者,踵接角崩,叫号动山谷,若疾痛之呼父母,蹈汤火之求救援。道士争缘为市几以山为垄断矣宁复知有云壑乎?

(选自施闰章《游九华记》)

【注释】①青阳:今安徽青阳。②环奇百出:沿路环绕许多奇峰,纷纷出现。③褰(qiān)裳:撩起衣裳。④攫(jué):夺取,抢夺。
【小题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野芳而幽香/有时朝白帝B.射者中,弈者/予观夫巴陵
C.游人而禽鸟乐也/乃记之而D.太守而宾客从也/吾谁与
【小题2】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循檐送目,虚白之气,远接江海。
【小题3】请用两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道士争缘为市几以山为垄断矣宁复知有云壑乎
【小题4】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由远及近,仿佛一个全景镜头,将滁州的美景一笔勾出。
B.甲文第②段,作者分别从早、晚、春、夏、秋、冬的时间节点来写,生动传神,令人神往。
C.乙文记游条理清晰,表达见解直陈胸臆,借助九华山的秀美胜境,抒发了自己的雅致情怀。
D.乙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山外和山内作比,突出九华山山内的宽广隐蔽和幽深静谧的特点。
【小题5】【甲】、【乙】两文都描绘了秀美的景色,但表达的情感各异。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两文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之处?
文言文对比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甲)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志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释】①志:记。②岐山:与前文的 “扶风”一样,二者均为地名,在今陕西省。③占:占卜。④有年:年将有粮,引申为大丰收。⑤乙卯:农历四月初二。⑥甲子:农历四月十一日。⑦丁卯:农历四月十四口。⑧忭:欢乐、喜悦。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伛偻提携 (      )
(2)得之心而之酒也(       )
(3)甲子又(       )
(4)三日(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 官吏相与庆于庭。
【小题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表述有误的-项是
A.甲文以一个“乐”字为主线,把众多内容连缀在一起,在这些“乐”中既有寄情山水之乐,更有与民同乐之情。
B.甲、乙两文中亭子命名的由来:甲文以作者的号来命名,而乙文以这件久旱逢甘霖的真事命名。
C.甲文第一段交代醉翁亭的环境位置。由群山到琅琊山,由山及泉,由泉及亭,又由亭名引出太守的醉翁之意,内容的脉络是连贯的。
D.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忧乐之意和愁苦之情。
【小题4】读了甲、乙两文,你从欧阳修和苏轼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

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 ;不妆散粉,点点糁原宪之羹。飞霰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选自《小窗幽记》)


【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xiàn): 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1áo):浊酒,汁渣混合的酒。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上下_____
(2)____
(3)回风______
(4)万铺银_____
【小题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四林皆雪,登眺时见。
【小题4】【甲】【乙】两文作者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不尽相同。【甲】文寂寥空旷的意境隐含着作者的______;【乙】文明丽鲜活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的______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