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易0.85 引用1 组卷79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对台戏

曾颖

①那是1985年,我15岁,县里学电视节目搞起了歌咏比赛,那阵势像过节一般热闹。

②当时唱歌的主流是美声和民族唱法,通常是把话筒立在面前,男的穿中山装,女的穿大红裙,唱得字正腔圆,而拿着话筒边扭边唱流行歌曲会被看成是不正经的行为。

③就像所有十五六岁的年轻人一样,那时的我和同学们都向往新鲜而活溃的事物。为了寻找一首新歌,可谓费尽心思。或在夜深人静时偷听电台,或跑到省城去买翻录带,或用录音机对着电视机录制嘈杂的歌曲。总之,那时的我们将“新”作为衡量一首歌的唯一标准。

④但担任歌咏比赛评委的爷爷奶奶们不这么认为。初赛那天,全班报名的14个人中有12个被淘汰了。最惨的一位同学上去一亮相,还没张嘴,就被吆喝下来了。因为他把衬衣的下角绑在肚子上,自以为很酷,台下的评委却看着很不顺眼。

⑤同学们原本志在必得,以为可以凭新歌风光一把,不想被横空伸出的巴掌拍得满地找牙。顿时,所有失落变成义愤,我们感觉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待遇,干是决定要做点儿什么,来表达我们的不满,并证明我们的存在。

⑥同学中有人会弹吉他,通过弹吉他,又认识了会其他乐器的小哥们儿,他们同样在歌咏比赛的初赛和复赛中落马。很快,一支汇聚了吉他手、小提琴手和鼓手的乐队成立了。经过几天偷偷地排练,我们居然练成了好几首曲子。

⑦歌咏决赛仍在剧场举行。我们决定把我们的舞台放到剧场正对的街上。为了显示与剧场里那些穿中山装、大红裙的选手不一样,我们都搞了夸张且前卫的造型。有人故意把衬衣的袖子撕掉:有人用黑色和红色的颜料在衣服上拍出手印:有人把裤腿剪掉一截,用针线缝成帽子戴在头上。

⑧当剧场里的音乐响起时,我们这支穿着奇装异服的乐队,也开始演奏乐曲。很快就吸引了一大帮年轻人,而且圈子越扯越大,人越来越多。剧场里也陆续有人出来,加入我们的观众群,气氛很热烈。我们唱对台戏捣乱的目的,初步达成了。

⑨起初,大家还是按排练的乐曲唱歌,后来,开始接受点歌,其至人群中开始有人跳出来和我们一起唱。那一刻,我们发现,在平静小县城的各个角落,其实隐藏着那么多和我们一样渴望唱新歌、渴望过与以往完全不同生活的人。许多我们自以为新潮的歌,大家都会唱。每一曲都是以独唱开始,以合唱结束。

⑩那天的演唱,虽然歌声、乐器和技术都很粗糙,但我们第一次用一种破茧成蝶的勇气,向世人证明了我们的存在。那一年,我15岁,报纸和广播里正忧心忡忡地担心“70后”孩子们难当大任,就像现在很多人批评“90后”“00后”一样。但我们用稚zhuō的声音,表达了我们的存在。

⑪那天激动得有些跑调的演唱,成为我青春记忆中抹不去的注脚,每每于夜深人静时,悠然萦绕在我的梦中。

(有删改)

【小题1】根据拼音写汉字。
稚zhuō(     )
【小题2】阅读文章第③一⑨段,完成下面的填空。

【小题3】比较下面两段文字,本文中的“费尽心思”和《竹节人》中的“挖空心思”表达的情感一样吗?请写出你的理解。
A.为了寻找一首新歌,可谓费尽心思。
B.再挖空心思取一个更威风、更吓人、叫得更响的名号。
【小题4】如果“10后”的你加入文中的这支乐队,会设计一个怎样“夸张且前卫的造型”?请为第⑦段补写一句话。
有人___________
【小题5】有同学认为把标题改为“对台戏”更简洁合适,你觉得呢?谈谈你的看法。
22-23六年级上·上海虹口·期中
知识点:记叙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最美人瑞这样走来

柳鸣九

①早在做同事之前,在东四头条的社科院宿舍大院,我和杨绛先生就做过邻居,于是比起别人,我便多了一些熟悉与就近景仰的机会。按“翰林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不成文的规矩,对她这样的旧时代过来的海归大家,作为小字辈的我,要按其本名,尊称她“季康先生”。

②【甲】初见时,季康先生年过半百,精瘦娇小,举止文静轻柔,但整个人极有精神,特别是两道遒劲高挑而又急骤下折的弯眉,显示出一种坚毅刚强的性格。和其夫君锺书先生的不拘小节、有时穿着背心短裤就见客不同,她的衣着从来都整齐利索,即使在家不意碰见来访者敲门的时候。至于冬天,季康先生常披一件裘皮大衣,很是高雅气派。她始终保持着西洋妇女那种特定的“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的习惯,每次在公共场合露面,都对面部做了不同程度的上妆,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京,是极罕见的。不过,季康先生的妆容几乎不着痕迹,似有似无。

③在公众场合,季康先生从来都是低姿态的,她脸上总是挂着一丝谦逊的微笑。在学习会以及其他重要的场合中,先生极少发言、表态,实在不得不讲几句的时候,她总是把自己的语言压缩到最少。多年后看到她以“点烦”原则(即把用词精简到不可能再精简的程度)翻译《堂吉诃德》,才发现,这不仅是真正发自内心地尊重人,而且真正做到了会尊重人。

④在我见到的大家名流中,钱、杨二位先生要算是最为平实,甚至最为谦逊的两位。季康先生虽然有时穿得雍容华贵,神情态度却平和得像邻里阿姨。

⑤【乙】但这个看仅低调谦恭的阿境。也有吃了熊心豹子胆的时候,且这个时候出现得无比不合时宜。“文革”之初,他们被造反派批出来,挂了牌子押上批斗会。可杨李康对“天兵天将”的推推搡搡公然进行了反抗,而且怒目而视。要知道,不少老战士都没有一个敢于如此维护自己被践踏了的尊严。

⑥“文革”后期,钱、杨二位先生尚未获得平反,有家回不了,四处流转。更多像我们这样的“小人物”,也在苦等“落实政策”,精神备受煎熬。同是天涯沦落人,处境谁也不比谁强到哪儿去。但对于这群甚至未能为他们说句公道话的晚辈,他们以极高的涵养、含蓄内敛且从不显于言辞的方式予以理解、宽容和无私帮助。

⑦有一次,我家因额外开支经济上一时告急,杨先生得知后主动支援了我们几百元钱。后来有一天,她的助手递给我一个小纸包,里面有二十元人民币,“这是先生要我交给你们的,补贴你们的家用,要你们收下,什么道谢的话都不要讲。”先生雪中送炭,我们只好恭敬不如从命。没有想到,到了第二个月,又有一个小纸包。然后,第三个月,第四个月……

⑧后来我还获知,研究所里每月不落地从先生那里得到接济的竟有十多个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也就是说,两位先生每月的工资,大部分都用于接济施舍了,且持续了好几年。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却能如此悲悯,如此退让,如此宽厚慈祥,如此菩萨心肠,这是我在“翰林院”所见到的唯一一例。

⑨先生施恩于后辈,大部分无法用金钱计算。20世纪80年代初,我访法归来写的两本书准备出版,因考虑到之前有前辈权威的横眉冷对,我特地在前言中恭敬写明“抛砖引玉”。当然,敬赠给钱、杨二位先生,抱的心态自然不同。很快,杨先生回信了,还是一贯的低调谦恭与幽默:“假如你抛出一块小砖,肯定会引来大堆的砖头瓦片,但是珠玉在前,砖就不敢出来了……天气酷热,希望你和朱虹同志都多多保重……杨绛八月十三日锺书同候。”

⑩先生过百岁大寿时,深知先生君子之道的我,自然不敢上门叨扰。当电话里听到老太太爽朗清晰的声音时,我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年前的那个夏天,依然如喝了冰水那样舒心畅快——只是多少也有几分伤感,因为再不可能有“锺书同候了”。

(选文有改动)


【注】①人瑞,常指百岁以上德高望重的人。
【小题1】文章通过记录有关杨绛先生的几件往事,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位“最美人瑞”。请阅读文章③—⑨段,把下面内容补充完整。

往事

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

公共场合,先生极少发言。

坚毅刚强

文革后期, 先生多处接济青年人。

谦和幽默


【小题2】赏析文中【甲】 【乙】两处画线句。
【甲】初见时,季康先生年过半百,精瘦娇小,举止文静轻柔,但整个人极有精神,特别是两道遒劲高挑而又急骤下折的弯眉,显示出一种坚毅刚强的性格。
【乙】但这个看似低调谦恭的阿姨,也有吃了熊心豹子胆的时候,且这个时候出现得无比不合时宜。
【小题3】杨先生对“我”及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抱有怎样的感情?“我”对杨先生又怀有怎样的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4】下面图片是“百度百科”对杨绛先生的介绍,这些文字可以加入到本文中去吗?为什么?请从思想内容或表达方式两个方面说明理由。

不要对那个人叫嚷

周末,是乡下家长来学校看孩子日,每逢这时,学校门口涌满人。那些家长,无一不是手提肩背的,里面塞满父母对儿女的牵挂和怜爱。

有一幕,总遇见:驼背的母亲,无比艰难地在人群中挪着步。那背,可真叫驼,已弯曲成一把弓。她的头,努力朝上昂着,鸭子一样的,伸向前去,一步一匍伏。即便这样的母亲,亦是要在背上,背上一个大包裹。里面塞着她儿子爱吃的小菜,和换洗的衣裳。

做儿子的,与母亲恰恰相反,生得高大挺拔。他在人群里,早已看到母亲了,并不叫唤,而是一阵风似地冲出校门,路过母亲身边时,用胳膊捅捅母亲,算作招呼。表面上装作不认识,脚步匆匆,继续前行。

母亲见到儿子,焦急的神情,立即换上欢喜,笑容绽放,使她脸上的每一条纹路里,都仿佛游弋着一条欢乐的鱼,她一叠声换着儿子的小名,踩着碎步,艰难地跟在儿子后面跑。

她的叫声,以及她奇怪的走姿,引起一些人的张望。儿子急,在人少的地方停下来,回头,眉头紧皱,对母亲跺脚。等母亲气喘吁吁赶到他跟前,他俯视着母亲,低声呵斥:“你叫什么叫,生怕别人听不见哪?!”一把拽过母亲背上的包裹,恨恨道:“跟你说过多少回了,不要来,不要来,你为什么还要来?”

母亲不恼,母亲仰着头看着儿子,杨树一样的儿子,多么让她骄傲。她轻言慢语说:“我不来,谁给你送吃的穿的啊?”

“我会自己请假回去拿的。”儿子的眼睛,不看母亲,他扫视周围的人,那眼神,明显有些躲闪。

母亲还是宽容地笑:“你这来来回回的,多浪费时间哪,我给你送来,省得你来回跑。”

儿子一听,恼了,跺脚叫:“谁要你送!”话说完,提了东西要走,母亲赶紧拉住儿子,洗洗叮嘱,煮的鸡蛋要趁早吃掉,不然会坏的;鱼吃完了不要把装它的瓶子扔掉,下次好再装了带来;被子要时常拿出来晒……

儿子哪里耐烦听?他打断她的话:“好了好了,你少,下次你不要再来了!”他挣脱母亲的手,甩开大步,往学校跑去,一路之上,头也没回,做母亲的站在原地,目送着儿子,知道儿子的背影消失,她又站了很久,这才恋恋不舍地转身,一步一匍伏地走了。

在校园里,我亦曾碰见过另一个女学生,对着前来看她的父亲发火,是嫌她父亲给她买的外套不好,女学生冲着父亲叫嚷:“谁让你买的?乱作主!这颜色难看死了,我不穿!”做父亲的捧着那件外套,讪讪笑着,束手无策地站在一边。

女学生我教过,平日里,是个温文尔雅的孩子,却在父亲面前,全然失了礼貌。当她看见我,很尴尬,低声叫了声:“老师。”我摸摸那件衣服,我说:“挺好看的呀。”做父亲的如同得了“天书”:“你看,你们老师都说好看的。”女学生瞅了父亲一眼,红着脸,不情不愿地接下了父亲买的衣服。

我很想告诉这些孩子。请不要对那个人大声叫嚷,他们或许贫穷,或许丑陋。或许木纳,可是,他们的爱,一样醇厚,一样珍贵,因为,那是血浓于水。你的叫嚷,是对他们爱的践踏。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写的两件事。
【小题2】题目“不要对那个人叫嚷”中的“那个人”指的是谁?
【小题3】第②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塑造母亲的形象?并谈谈这些方法的作用?
【小题4】第十二段中写到,平日里老师眼中 “温文尔雅的孩子”,为什么“在父亲面前,全然失了礼貌”?
【小题5】俗话说“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读了此文后,你想对文中的孩子说些什么?又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在教丁香树开花

刘继荣

①第一次遇见那少年,是初冬。午后的阳光暖得像春天,小小的蛋糕店里,溢满了糕点刚出炉的香,仿佛每个人都幸福。

②店旁有所小学,放学后,煞是热闹。此时,顾客不多,店主夫妇悠闲地聊着天。谈到门前那棵不开花的丁香树,一个打算挖掉重栽,一个说再等等看。老奶奶的语气里带了气恼:我六十岁了,又不是六岁,等不了那么久!老爷爷笑:明天起我就教它开花,保证到春天就学会了。

③我不禁莞尔,拎着盛糕点的纸袋,准备离开。身后忽然有人叫道:阿姨偷走我们的点心啦!我大惊,转头,那位个子高高面庞稚气的男孩,正是冲我喊叫的。有位中年人边向我点头致歉,边揽住男孩的肩,努力安抚道:你看,我们的点心在这里呀!他打开手中纸袋,里面的点心与我的一模一样。少年恍然大悟:原来,是我们偷了阿姨的呀!大家都笑了,连正在生气的老奶奶也笑得眼睛弯弯。

④那位父亲温和地解释了很久,再加上我的说明,男孩才弄明白大家谁都不是小偷。他用双手蒙住脸,向我道歉,那模样似乎只有三岁。

⑤父亲平静地告诉我,儿子十九岁了。他一直都在努力学习说话、购物、坐公交车等技能,希望再有十九年的努力,他能变成一个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工作或失业,恋爱或失恋,结婚或独身。

⑥父亲头发斑白,语气平和。这十九年来,他们一定有一段漫长的故事,有他们共同承担的无数往事,还有点点滴滴积攒起来的勇气与人生经验。可我什么也没问,只是目送这对父子远去,那棵丁香树,默默与我站在一起。我想:老爷爷将会怎样教它开花呢?

⑦天越来越冷,丁香树只余纤纤弱枝。我常常在蛋糕店遇见这对父子,我发现,儿子没有安全感,只要离开父亲几步,就会惊慌失措,语无伦次。爸爸让他买东西,老夫妇每次都会鼓励他,他成功后,父亲会向老夫妇以及后面耐心等待的客人再三道谢。他说,儿子特别喜欢这间店,这是他能记得的最远的地方。出来的时候,男孩喜欢站在丁香树下,与树比一比身高,老奶奶逗他:谁高呀?男孩大声回答:我高!这时候,他很像很像一个普通人。

⑧爸爸渐渐拉开与儿子的距离,每次似乎只有一步,后来,他退到店外。儿子时不时扭过身子,见父亲就在丁香树下,便长吁一口气,抹抹鼻尖上的汗。

⑨一个春天的周末,男孩居然独自来到蛋糕店,我不禁一喜,见他忐忑,又隐隐担忧。今天顾客特别多,有个小女生过生日,丁香树下的两张桌子被拼到一起,坐满了笑语盈盈的小伙伴。店主一个人忙,他说老妻在楼上,怎么叫都不肯下来,又在为丁香树不开花的事不高兴了,为了给她个惊喜,已经找人来挖树了。男孩神色愈发紧张,嘴唇哆嗦着,欲言又止,只是摇头,最后男孩缓缓张开双臂,蹲下去,再站起来。一句话哽在胸口,如一朵花哽在枝丫,他只能以这种方式表达。

⑩忽然,男孩的目光充满惊喜,他的父亲出现了,也许,他一直都在附近。像魔咒被解除,男孩开口,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我在教丁香树开花,不要挖掉丁香树。

⑪老奶奶匆匆下来了,她气喘吁吁地向男孩保证:永远不会挖掉这棵丁香树,会一直等着它开花,如果不开,也没有关系。

⑫掌声、欢呼声,让我的鼻子隐隐发酸。在这座小城里,我们陌生又熟悉,有时相遇,有时忘记,有时彼此守护,彼此学习。

我们相互学着开放,学着摇曳,学着在经历过最深的恐惧绝望以及厌倦之后,仍会或羞怯或放肆地释放出心里最明净的温柔。

(有删改)

【小题1】文章题目中“丁香树开花”有哪些含义?
【小题2】纵观全文,父亲用哪些方式帮助儿子成为“一个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
【小题3】综观全文,“我”与周围人的关系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请按顺序各用一个词语概括。

【小题4】结合全文,理解第⑬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我们相互学着开放,学着摇曳,学着在经历过最深的恐惧绝望以及厌倦之后,仍会或羞怯或放肆地释放出心里最明净的温柔。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