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做肯下“笨功夫”的“笨人”

①最近读到一则与“笨人”下“笨功夫”有关的文章,写的是气象学家竺可桢一生记下了千万字的日记,其中气象方面的内容占了较大比例,无论他走到哪里,像桃树开花了、柳树长出叶子了、燕子从北方飞来了等,都有记录。而正是凭着这样的“笨功夫”,他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与后来计算机时代把历史资料经过整编后概括出来的世界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大趋势,竟高度吻合。

②但是有入认为,竺可桢实在够笨够拙,花费几乎一生时间,去成就一个研究,“性价北”着实不高。完全可以走点捷径,何必如此折腾自己?殊不知,少了时间的积淀,缺了艰辛的努力,谁能保证气象研究的质量?所谓“笨人”,其实只是“明白人”的代名词而已——只有下过“笨功夫”的人,才知道“笨功夫”的意义所在。

③“笨功夫”不是平庸,不是呆板,而正是体现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尊重。一万小时定律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作品《异类》中提出的一条定律,简单解释就是,只要经过一万个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反之,不愿辛勤耕耘,总想着一蹴而就、一鸣惊人,注定走投无路。

④“笨功夫”的背后,还蕴藏着主观能动性的大智慧。1873年,莫奈创作了《印象·日出》,并在“无名画家”展览会上展出,震惊了整个巴黎。人们惊奇地发现,莫奈描绘日出或日落的天空时使用的缤纷色彩异常真实。在日出和日落时分,阳光斜射过大气层,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更长,蓝紫波段衰减得厉害,所以太阳看起来是红、橙、黄波段的颜色。要知道,莫奈极具科学精神,他作画前会对自然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对着同一景物重复作画,以便如实展现该景物在不同天气下所呈现的不同样貌。莫奈的成功在于善于观察,会动脑筋并肯下“笨功夫”。

⑤做肯下“笨功夫”的“笨人”,说到底就是要做个有“匠人精神”的人。人生路漫漫,不怕走得缓,就怕随波逐流、见异思迁;不怕不能做大事,就怕不屑做小事。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只要瞄准目标,辛勤耕耘,则必能超越瓶颈,迎来新突破。

(原文有删改)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小题2】作者认为下“笨功夫”有什么意义?
【小题3】以下材料适合作为哪一段的论据?请阐明理由。

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年轻时,每天准备一尺见方的纸数百张,先用淡墨临习汉碑,接着将干透的纸再次书写,最后用此纸练习行草。如此苦练二十年,终成一代大家。

【小题4】以下不符合对第⑤段中“匠人精神”的理解的一项是(       
A.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B.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C.志不强者,智不达D.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22-23九年级下·吉林松原·期中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议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点燃一个冬天

游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吧。”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小题1】概括情节
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早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清早:学生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小题2】感知人物。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孙老师和他的女人各是怎样的人呢?
【小题3】品析语言
(1)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
(从修辞的角度)
(2)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   (从描写的角度)
【小题4】深入探究
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
表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青年修身当如玉

①“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习近平总书记以玉作比青年,对青年寄予厚望。管仲曾将玉的美好品质归纳为五德:“润泽宽厚,仁也;表里一致,义也;音舒声韵,智也;硬折不挠,勇也;白净无瑕,洁也。”欣逢盛世,青年修身当如玉。

②修好“仁”德,崇德向善。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将仁看作最高道德准则,以互存、互助、互爱之心,求得“爱人”二字;孟子又将其提升到仁政层面,描绘了一幅利民、富民、保民、爱民的理想图景。青年人修好“仁”德,就要找回传统美德,守护那些最朴素的常识,明是非,清方向,对良知报以温情和敬意,把明辨善恶的第一粒扣子扣好。

③修好“义”德,坦然平和。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从正反两面强调君子不能见利忘义。青年人修好“义”德,就要处理好物质利益与道德价值、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物质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关系,始终坚持“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原则,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

④修好“智”德,知行合一。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是古人对“智”的深刻认知。青年人修好“智”德,就要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温度、检验知识的精度、拓展知识的深度,这样对世界的认识才能得到升华与回归,才能把握住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达到知行相长的境界。

⑤修好“勇”德,从容自信。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坚定自励。青年人修好“勇”德,就要克服浮躁之气,避免急功近利,做到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如玉般坚忍顽强,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闭上眼来坚持,沉下心来笃定,挺起胸来自信。

⑥修好“洁”德,洁身自好。“物洗则洁,心洗则清。”青年人修好“洁”德,就要初心不改,干干净净做人,明明白白做事,修炼出“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把“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诺言擦得更加清亮。

⑦玉之五德,如水,润泽青年的心田;如光,照亮青年的修身之路!值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青年应践此五德,敦品励行,笃行不怠。

【小题1】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
【小题2】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小题3】下面事例可以放在选文第⑤段还是第⑥段中?请阐明理由。

2017年,曹原在攻读博士时发现,将两层石墨烯堆成微妙角度,便会发生神奇的超导效应。当时,他的这一推测被无数物理学家质疑。面对质疑,曹原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勇敢坚持自己的判断。他蹲守实验室,反复实验,在历经多次失败后,成功完成石墨烯的“超导电实验”,破解了困扰全世界物理学界多年的难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蜜蜂影响大生态(节选)

①蜜蜂属于传粉动物。美国农业部的研究显示,传粉动物参与了养活全球1/3人口的粮食生产。在众多传粉动物中,蜜蜂的传粉效果最优,增产贡献最大;同时,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更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南宋诗人杨万里《蜂儿诗》将蜜蜂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体现得淋漓尽致:“蜜蜂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作蜜不忙采蜜忙,蜜成犹带百花香。”

②蜜蜂被称为“自然之子”“人类益友”。研究显示,蜜蜂的体重虽然只有约100毫克,尚不及一滴水重量的一半,但其短暂的一生能够酿造出达自身重量30倍的蜂蜜。蜂蜜一直是甜美的代名词,被誉为“天赐的礼物”。自古以来,国人对蜂蜜的营养和美味极为推崇,视其为养生祛病、健体强身的天然保健品。此外,蜜蜂还能提供诸多健康长寿因子——花粉、蜂胶、蜂蜡和蜂王浆等蜂产品。

③其实,蜜蜂酿蜜只是它为人类贡献的很小一部分,传粉才是它的丰功伟绩;因此,蜜蜂又被誉为“月下老人”“农业之翼”。蜜蜂是自然界中植物生存、繁衍的媒介,是作物增产的重要保障。

④日前,地球上已知植物共有22万多种,除蒲公英等不多的植物靠自然风传送花粉外,有16万种靠昆虫传粉,其中依靠蜜蜂传粉的占85%。粗略统计,在人类所利用的1330多种作物中,有1000多种需要蜜蜂来传授花粉。

⑤实践证明,利用蜜蜂传粉,可使作物增产普遍到达10%以上,其中,油菜增产15%—20%,果树增产20%—30%,部分果蔬产量甚至可以成倍增长。同时,蜜蜂传粉能够显著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有利于控制病虫害,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农药残留,有效提升农产品品质。有数据显示,养蜂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其直接产值的100倍以上,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突出。

⑥蜜蜂还被称为“生命使者”“环境哨兵”。它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因子、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充当着环境质量监测员的角色,是生态环境好坏的重要体现。蜜蜂在长期生存竞争中形成了异常敏锐的嗅觉,对周围环境极为敏感,可以识别出许多种细微的气味。蜂群的数量直接反应环境状况——蜂群多的地方,一定是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

⑦同时,蜜蜂的传粉促成了作物的联姻和受孕。这不仅可以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食物,而且有利于提高植物杂交概率,为其杂交进化提供可能,进而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如果说大自然的生物链组成具有神奇的密码,那么蜜蜂就是破解密码的大咖工匠。蜜蜂一旦消失,粮食、棉油、蔬果、木材等植物将无法结出果实种子,也就不再有下一代的繁衍,整个生态系统都将面临崩溃。爱因斯坦说过:“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只能活4年!”

(摘编自刘国信《小蜜蜂影响大生态》)

【小题1】下列各项说法与选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在众多传粉动物中,蜜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的生态系统最为重要。
B.在蜜蜂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之中,传粉远远比酿蜜对人类要重要得多。
C.与养蜂给农业带来的效益相比,其直接产值对人类而言已经毫不重要。
D.没有蜜蜂的传粉,自然界的生物链将会中断,这对生态系统将是一场灾难。
【小题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传粉动物对于人类生存十分重要,它们生产了养活全球1/3人口的粮食。
B.自然界植物的传粉方式分为两种:一是自然风传粉,一是昆虫传粉。
C.实践证明,通过蜜蜂传粉,能够使农作物生产全部增产10%以上。
D.蜜蜂数量能够直接反应环境状况,蜂群少的地方,生态环境一定不好。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说明思路,说明蜜蜂对人类生产生活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等的重要影响。
B.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说明蜜蜂虽然微小,但它的贡献却很大。
C.第④段中的“粗略统计”一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表明接下来的数据分析不是准确计算。
D.最后一段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意在说明蜜蜂从地球上消失后,地球上的粮食只够人类生活4年。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