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凭借《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厚积薄发,掀起综艺荧屏的文博热;河南卫视通过“中国节日”系列的爆火,从地级卫视队列里强势突围;今年春晚里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以一抹穿越千年的青绿拨动了观众的心弦,迅速刷屏社交网络……当下,国风文化正以不同形态出现在综艺节目及各类晚会中,获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和喜爱,成为荧屏上新的“流量密码”。

②新国风之所以谓“新”,在于表达之“新”与内容之“精”。当下的新国风文艺作品或广泛融合舞蹈、情景剧等备受大众喜爱的艺术形态,或采用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或加入趣味游戏、深度访谈等环节设置,为观众营造出具有沉浸感和体验感的文化氛围。与此同时,这些文艺作品还将抽象的传统文化具象为清晰可感的文化符号,并从诗词歌赋、衣食器物、民风民俗等微视角切入国风的大主题,用稀松平常之物铺展出立体生动的中华文化画卷。《典籍里的中国》《国乐大典》等节目聚焦不同的国风垂直领域,以深入浅出的内容让观众充分领略传统文化魅力;“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则用绮丽的视听技术,编织起一场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奇旅……

④以国风为抓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应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工作。新国风文艺作品为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和融合创造了绝佳的空间,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的创造和创新,这正是其具有的另一重“新”之所在。在《国乐大典》建造的“国乐之城”中,传统民乐与说唱、世界音乐、电子摇浪等曲风相遇,碰撞出了一首首扣人心弦的新国乐;《青春守艺人》则为鼓曲、功夫、京剧等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开辟出一方舞台,吸引着更多的年轻人成长为新一代的“守艺人”……这些作品真正让传统文化在破圈流行中抵达了更远的远方,更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获得了面向当下和未来的全新生命力。

(选自《新国风蔚然成风》《光明日报》2022年3月16日,有删改)


材料二:

①国潮产品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可是,很多令人眼花绘乱的国潮产品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仍然是浅层次的,往往重其表而轻其里。比如,一些品牌对于国潮的理解还停留在龙凤、图腾、繁体字上,甚至从古代随意挑选一个物件并将其化作具体“符号”印在服饰上,再染上年画风格的配色,就为自己打出国潮的噱头。如此的国潮产品,降低自身文化品位事小,阻碍文脉传承事大。

②国潮不是一种简单的包装,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深度融合,是一种精神哲学和文化信仰。国潮产品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需要在对传统文化认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度提炼萃取,同时还需要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解决好“体”与“用”的关系,即传统文化到底是品牌营销的策略手段,还是产品应该具有的内在品质。如果把传统文化当作创造经济价值的手段,把国潮产品生产等同于一般的工业化制造,那就矮化了国潮的社会价值与精神意义。

③国潮代表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什么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就是在潜意识中,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度诚的信仰,对自己的历史有一种自觉的传承。因此,国潮产品不能投机取巧,其发展的动力及意义应该落脚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更新,用现代商品的新颖形式实现文脉的自觉传承。

(摘自2021年9月22日《光明日报》唐尚书《国潮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包装》)


材料三:

①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不竭之源。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也需要创新表达,让古老文明对接现实找到正确“打开方式”,才能让传统文化永葆生机,不断焕发出新的魅力。

②大美中国,气象万千。从爆款舞蹈《洛神水赋》,以衣袂翩跹的飞天形象再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到重阳奇妙游开篇舞蹈《云窟万象》,选取代表性石窟彰显古代造像之美,相关作品无不以绝美意境先声夺人。艺术必须是美的,好的文化产品必须以美动人。丹青水墨的秀美,编钟古琴的优美,宫廷建筑的壮美……岁月打磨出的中国文化中包含太多美的元素。深入挖掘、真诚表达,传统文化的呈现才更“对味”。

③好作品要给人以视觉的触动、听觉的享受,也要给人以知识的增量、情感的共鸣。正如重阳节包含着辞青观菊的风俗、酒脱自在的态度,印刻着陶渊明、王维等人的千古辞章,寄寓着古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受众需要作品的题材广度,更需要思想深度、文化厚度、情感浓度。近年来《典籍里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的走红,《国家宝藏》《登场了!教址》《舞千年》等综艺的热播,也是得益于深耕传统文化某一领域,满足观众多层次的精神需求。

④应该看到,在大众传媒上呈现的传统文化题材作品,不是修旧如旧的文物复原,而要为广大受众播撤文化的种子。如何跨越时光的沟壑,让千百年前的文化感染更多人?从内容上,要寻找跨越古今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共情。在形式上,不妨在技术、理念等方面大胆创新。时下不少节目,不再局限于方寸舞台的限制、晚会串联式编排。实景虚景、室内户外皆舞台,真人演员、虚拟形象同竞技,展才艺、讲故事相结合,有助于让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的形式直击人心。

⑤文化的主体是人,传承的载体也是人。让更多年轻受众倾心中华民族的宝贵造产,带动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使其成为顶级的“流量”,传承千年的文化基因必将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有删改)

【小题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选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①段通过列举事例,表明国风文化广泛出现在综艺节目及各类晚会,引出下文论述国风的话题,增加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近年来,许多文化类综艺节目热播,也是得益于深耕传统文化,并不断创新,满足了观众多层次的精神需求。
C.国潮产品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仍然是浅层次的,往往重其表而轻其里。
D.好作品不仅要给人以视觉的触动、听觉的享受,而且需要有思想深度、文化厚度、情感浓度。
【小题2】结合材料一,说说“新国风蔚然成风”的原因有哪些?请加以概括。
【小题3】我们中山也有许多传统文化,比如包括五人飞艇、灯酒会、飘色、赛龙舟、六坊云龙舞等,请结合材料二、三,说说如何才能让这些传统文化永葆生机、焕发活力,为更多的观众所喜爱。
2023·广东中山·一模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经常有人问我,读书和不读书到底有什么区别?思想家培根认为,读书可以增强思想的力量,增加知识的掌握,增进修辞与表达。其实,除此之外,读书更大的作用是改造我们的大脑,让我们成为一个智慧的人,善良的人,有品位的人。

人类学会制造工具约有250多万年历史,学会阅读与书写不过才5000多年时间。然而,我们惊奇地发现,这5000多年历史所造就的人类文明远超过去250多万年的积累。阅读与书写使我们摆脱了蒙昧,塑造了我们区别于动物的大脑,并由此开启了人类所独有的审美、创造与同理心。

(摘编自《人民日报·副刊》作者:彭凯平,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材料二】

数学之美不限于好看和实用,还在于它充满魅力,它以理性的光彩和逻辑的缜密,激发人们不懈探索新的未知。对于数学研究者来说,要想在漫长的科研工作中保持求知热情,兴趣尤为重要。很多人问我,孩子怎样才能学好数学?我的回答无非二字:兴趣。只有找到兴趣点,才能游刃有余、水到渠成。不只数学,在任何领域,兴趣都可以给一个人带来无穷的动力,激发出巨大的创造力。

广泛阅读是培养兴趣的好方法。阅读陪伴了我的成长、求学和工作之路,好奇心和求知欲驱使我不断阅读,不断获取知识。阅读打开了我的眼界,让我从不同维度思考问题。就拿艺术史来说,人们熟知怕特农神庙高与宽之比接近黄金分割比例;同样奇妙的是,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中的两部分音符数量。分别为377和233,二者之比恰好等于0.618.原来,艺术中的美也可以源于数学,我们也可以通过数学思维来欣赏艺术之美!

(摘编自《人民日报·副刊》作者:袁亚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材料三】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人。一开始读诗词作品时,我们可能会比较关注艺术层面的东西,如遣词造句和平仄、对仗如何工整等,但慢慢地往深层去,最后一定是读人。透过作品,我们和古人进行心灵的交流。读李白的诗,仿佛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就站在我们面前,到这个境界,就算是读进去了。读杜甫的诗,能看到一位漂泊者对中华文化的仁爱、以人为本作出生动丰富的阐释,感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这也算读懂了。苏轼一生多坎坷,长期处于逆境,但恰恰是写于逆境中的诗词和小品文,对后代读者有巨大的启发意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而任平生。”人的一生中,或早或晚、或多或少会碰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关键在于我们以什么态度去面对。苏轼用博大的胸怀、愉快的心态去拥抱人生,相信只要坚定、从容地走下去,事情就会有变化,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认为好的学者读书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读书要排除功利目的。在契诃夫小说《打赌》里,年轻的律师主动放弃银行家承诺的大笔赌注,只因打赌的15年里他沉浸在书的世界,过上了更有意义的生活。这篇小说也说明: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充实自己的生命,提高人生境界。我想,这就是我们应当秉持的读书态度。

(摘编自《人民日报·副刊》作者:莫砺锋,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材料四】

作为一名民航机长,我在飞行之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读书。还记得11年前,我刚刚进入航空公司工作,同事们发现我经常捧读古典诗词,便问道:诗词对飞行有用吗?11年后,我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面对压力从容沉着应答,最终摘得总冠军,又有人问我:飞行对读诗词有用吗?

在我看来,“用”在静水流深处。

……

飞行员这个职业给了我行万里路的机会。不读书的话,我可能只会赞叹“山好高”“河好长”“海好蓝”;读书以后,飞越高山时,我会体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俯瞰大海时,我会慨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执飞航班进行机长广播时,我会根据航路特点,用贴切的诗词去描绘舱外途经的美景,让旅客在跨越山海的行途中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悠久浩瀚的传统文化给了我看世界和飞行的新视角,我也希望将诗与远方传递给旅客,让人们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上不仅感受到高度和速度,也可以感变温度和风度。

(摘编自《人民日报·副刊》作者:马保利,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飞行教员)

【小题1】综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读书的意义和作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读书与不读书的意义在于增强思想的力量,增加知识的掌握,增进修辞与表达,改造我们的大脑。
B.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驱使人们不断阅读,不断获取知识的动力源。
C.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人,读诗我们关注最多的可能是艺术层面的东西。
D.用“在静水流深处”,就是说经过长期积累才会“顺手拈来”,不要等到用时才临时抱“佛脚”。
【小题3】许多人在阅读时总提不起兴趣,而且总是浅尝辄止,影响了阅读的质量。请结合以上材料和你的阅读经验,给他们一些合理化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9—20题。

材料一:

亚洲象四肢粗壮,几乎垂直于地面,像四根柱子。它体形庞大,雄性肩高可达3.2米,体重可达5.4吨。亚洲象有着很高的智商和独特的思维能力,更有堪比人类的记忆力,它们能精准记住大面积区域内食物和水源的位置。亚洲象常年都在行走,在寻找食物和季节性迁移时,它们都能在丛林中开辟新的“象道”,偶尔也会借用人类开辟的道路。

在西双版纳,1991-1995年,有30头亚洲象因偷猎致死。1996-2005年,亚洲象得到严格保护,中国境内的大象基本摆脱了被猎杀的厄运。人象冲突的焦点,已经从盗猎和杀戮,变成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摘编自刘东黎《观象》)

材料二:

2021年,一群来自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一路向北迁移,进入昆明。在当地政府的柔性引导和细心呵护下,终于,它们在外“游荡”数月后,向南跨过元江,重返家园。

这群陆地“巨无霸”的大胆行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有日本媒体专门做了一期节目,详细介绍这次长达数百公里的“奇幻旅行”,称“中国政府对迁移中大象的呵护令人印象深刻”。而网友则表示:“逛吃逛吃,一路溜达,大象之旅诠释了什么叫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显然,“野象北移”事件已经成为一个缩影,见证了中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付出的努力,也向全球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近些年来,我国不断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保护了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在维护重要物种栖息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美丽的中国,看生机如此盎然》,《光明日报》2022年4月25日)

材料三:

生物多样性不仅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还包括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一方面,每种生物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的基因组成是有差别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基因库;每种生物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并且与其他的生物种类相联系。另一方面,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灭绝,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摘编自《生物学》,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四: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生物多样性丧失已经成为全球性挑战。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体现的中国智慧,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传统思想重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客观上使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保护。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中国更以文明自觉的态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面对庞大的人口规模和艰巨而迫切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中国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

在具体实践中,中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各地区、各领域中长期规划,从法律、技术、人才等层面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

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已记录陆生脊椎动物2900多种,占全球种类总数的10%以上;高等植物3.6万余种,数量居全球第三。

(摘编自《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中国智慧》,《光明日报》2021年10月10日)

【小题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亚洲象在寻找食物和季节性迁移的时候,往往借用人类在丛林中开辟的道路作为“象道”。
B.2021年,来自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的“奇幻旅行”,长达数百公里,历时数月,引人注目。
C.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D.生物多样性丧失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关,它已经成为全球性挑战。
【小题2】亚洲象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评为“濒危”等级物种,请根据三则材料,就如何保护亚洲象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青年者,国之魂也。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民族复兴的栋梁、强国强军的先锋。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五四运动105周年。这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105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105年。五四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

②青年之于党、国家和军队而言,最值得爱护、最值得期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热情关怀青年、充分信任青年,推动我国青年发展事业实现全方位进步、取得历史性成就,为青年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环境、打造了宽广舞台。

③时代向前,青年向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人生际遇,而最大的际遇就是能够与党、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展望未来,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新时代新征程上,全国各族青年只有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决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才能绽放更加耀眼的青春光芒,谱写更加精彩的时代华章。

(摘编自2024年5月4日01版“中国军网”)

【材料二】

①北斗卫星团队核心成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这是近日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公布的一组数据。今天,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时代使命。

②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有闯劲,有锐气,有担当。在伟大祖国的新征程建设中,他们是改革的先锋和中流砥柱,更是国家的希望。

③敢于在危难之中显精神,新时代青年有闯劲。在体现综合国力、振奋民族志气的重大工程中,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应对突发公共危机时,青年的身影始终挺立在最前线。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

④善于在关键时刻见真章,新时代青年有锐气。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享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他们不仅理想信念更为坚定,身心素质向好向强,而且知识素养不断提升,社会参与积极主动。青年强,则国家强。同样,青年有锐气,则国家能进取。新时代青年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尽情释放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勇于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争当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有力提升了中国的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⑤勇于在平凡岗位出光彩,新时代青年有担当。在工厂车间一线,青年工人苦练本领,拧好每个螺丝,焊好每个接头,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在田间地头,青年农民寒耕暑耘、精耕细作,努力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快递小哥风雨无阻,为千家万户传递幸福与温暖。时代的青年踏实奋斗,勇于磨砺自己,在各行各业的平凡岗位上书写奋斗故事,诠释奋斗精神。正是这样的担当与出彩所汇聚成的伟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振兴。

【材料三】

①天安门广场上,每天清晨,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声,升旗手将一面长5米、宽3.3米、净重达5斤的巨型国旗完美展开。为了让国旗以最完美的姿态升起,升旗手要手托10斤重的哑铃,每天练习展旗动作300次以上。近日,一段讲述解放军仪仗大队国旗护卫队升旗手故事的视频,在社交平台上获得无数点赞。升旗手日复一日刻苦训练所展现出的奋斗韧劲,既令人感动,也给人以启示。

②永远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反复淬火方能百炼成钢,不懈奋斗才能书写成功。聂海胜始终保持听从召唤任挑选的军人本色,坚持刻苦训练、时刻准备,这才有了三度飞天的壮举;南仁东秉持只想着能够踏踏实实地做点事情的信念,20多年甘坐冷板凳,与全体工程团队一起通过不懈努力,迈过重重难关,这才实现了中国拥有世界一流水平射电望远镜的梦想。不管从事何种行业,无论身处哪个岗位,那么一股子奋斗韧劲,始终是成就梦想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③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永远保持奋斗韧劲,既意味着要有永不言弃的毅力,也意味着要激发一往无前的精气神。奋勇搏击、迎难而上,做到时时有所创造、处处有所精进,这样的努力必有所得,这样的人生终有所获。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材料四】

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这是青年彭士禄在组织征求他意见,是否愿意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时的坚定回答;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我的地方去,这是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毕业生山启燕毕业后的坚定选择;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这是西藏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从小就树立并付诸行动的坚定信念……

【小题1】党和国家为什么把希望寄托在新时代青年身上?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回答。
【小题2】结合【材料三】【材料四】回答青年成才应具备哪些可贵的品质?(答出三点即可)
【小题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展望未来,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历史规律。
B.【材料二】第①段引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公布的一组数据,作用是用具体事例引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有闯劲,有锐气,有担当”的中心论点。
C.【材料三】第①段讲述解放军仪仗大队国旗护卫队升旗手日复一日刻苦训练的故事,是为了表现军人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D.从【材料四】的图表中可以看出,“能够忍耐艰苦”虽然占比五分之一,但也是青年成才的主要因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