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256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李斌

①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②《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③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④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⑤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1)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读文中画线的句子。
(4)(易错题)培育工匠精神与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的论述有什么相同点?
22-23九年级·全国·随堂练习
知识点:议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

丁肇中

①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②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③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④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例如自从库仑提出电和磁有本质上的区别以来,很少有人再会去考虑它们之间的联系。可是奥斯特一直相信电、磁、光、热等现象相互存在内在的联系,并以此为目标,苦苦求索,终于有了自己的发现。在1820年4月,奥斯特演示了电流磁效应的实验,证明了电和磁是能相互转化的,为电磁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⑤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⑥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选自《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有删改)

【小题1】作者在文章中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小题2】选文第①段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小题3】结合选文③段内容,分析王阳明“格物”失败的原因。
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小题4】选文第④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
【小题5】结合选文内容简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
阅读《学会与自己相处》,完成下面小题。

①被誉为“南非国父”的曼德拉,曾历经长达27年的牢狱生涯。出狱后有人问他:是什么力量使您在孤独中充满活力。曼德拉回答:博爱的精神加上强健的体魄。可见,精神的支撑至为重要,能让人在孤寂困厄中顽强挺立。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与自己相处。

②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但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要面对如何与自己相处。哲学家芝诺曾被问及:“谁是你的朋友?”他说:“另一个自我。”学会与自己相处,其实就是找到另一个自己--把脚步放慢,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去思考,成为一个能够充满智慧的人。

③现实中,有些人习惯于觥筹交错、熙来攘往,一旦一个人独处就变得快要窒息、难以忍受;一些人有时候想安静下来给自己“充充电”,沉思工作或人生方面的问题,但总是挡不住喧嚣与世俗的诱惑,像旋转的陀螺一般总也停不下来。长久以往,只会使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工作业绩陷入“双低谷循环”。

④学会与自己相处,不是在追求寂寞、封闭自我,更不是对自身的交往能力设限,而是让自己心灵变得祥和安宁,心境变得清澈如水,在沉默中默默提升自己的境界。这份沉静,无论是对于涵养个人的人生智慧,还是培育理性的民族精神,都是十分有益的。回溯历史,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用了34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了27年,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如果缺乏耐得住寂寞的定力,没有独处时的思考,这些成就是很难取得的。如今,在一些发达国家,不少年轻人会选择给自己安排一个“间隔年”,以便在一段相对安静的生活中思索人生、规划未来。因此,我们在学习与社会打交道的同时,也应学会与自己相处,葆有享受独处的积极心态。

⑤人生之路,精彩也罢,平淡也罢,总要路过一段不同的风景。善于与自己独处,可以说是一种思想境界、能力素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格局。然而,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并非天然可以习得,仰赖于有针对性地勤加磨砺,不断锻造个人的意志品质。

⑥与自己相处,前提是保持高尚的价值追求。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选择,应当自觉校准人生坐标,培养自省、敬畏、慎独意识,通过对生命的深邃思考,排除外界纷忧对内心的侵袭。提升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关键在与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知识是提升修养的精神食粮,应当善于把零星的时间“焊接”起来。应用永不满足的态度去待学习,不断用新知识的力量抵御精神空虚、意志的消沉。激发与自己相处的智慧,贵在增强直面现实的思辨能力。与自己相处并非与世隔绝、离群索居,而是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应当以哲学的眼光看待和分析事物,瞄准现实问题,努力获得更多规律性的认识。

⑦一个民族,总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学会与自己相处、享受与自己相处,是接近星空的有益尝试。我们与其在喧嚣中消耗光阴,不如借助与自己相处延伸生命、蓄积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小题2】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小题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回答下面问题。
(1)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下列A 、B两句名言中哪句和本文观点一致,请简述理由。

A.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然而,灵感却只有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歌德

B.忍受孤寂或者比忍受贫困需要更大的毅力,贫困可能会降低人的身价,但是孤寂却可能败坏人的性格——秋德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技艺也能成就精彩人生

赵明昊

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久前,“00后小伙刮腻子得世界冠军”的新闻引发舆论关注,很多媒体以及网友纷纷称赞:“平凡的技艺,也能成就非凡的大师和精彩的人生。”新闻主角马宏达出生于2000年,是浙江建设技师学院16级建筑装饰技师班的一名学生,他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抹灰和隔墙系统项目中获得冠军,实现了中国队在该项目上金牌零的突破。

②说到“刮腻子”,很多年轻人大概会感到陌生,第一次接触往往都是在自家新房装修时。按照普通人的理解,刮腻子无非就是将腻子刮在墙上以保证墙面平整。但在世界级比赛中,却有着“偏差不得超过1mm”的苛刻标准,同时还要考验运用石膏技术在一面空白墙面上自由创作的技艺与审美。为此,马宏达五年磨一剑,凭借扎实的技术和稳定的发挥技压群雄、一举夺冠,成就了自己,也赢得了赞誉。

③对技能的尊重,对工匠精神的崇尚,是社会风尚转变的重要标志。与马宏达一道征战在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法国赛区的中国选手,还有参加健康和社会照护项目比赛的吴怡欣、参加移动机器人(双人)项目比赛的侯坤鹏和唐高远……因为生活场景的不同,这些项目在人们心中或神秘高端,或普普通通,却都因其唯精唯一而彰显着共同的追求,那就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才是新时代好青年应有的样子。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舞台广阔,只要肯努力、肯拼搏,终究会找到施展才干的领域,实现自己的梦想。

⑤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资源仍比较丰富,但劳动力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0%,特别是在转向提高技术、通过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时期,更依赖高素质劳动力的供给。而今,大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把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视程度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正是立足于此。

不仅如此,让普通劳动者的付出得到应有回报、让更多人勤劳致富,是引导整个社会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里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通过“完善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格外使人振奋。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要保持长期稳健的经济增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还要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依靠良好的分配制度来释放全社会每一个人创新创造、拼搏奋斗的热情。可以说,在一段时期内,通过庞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出大批高级技术工人并不难,关键在于有效提升这一群体收入、进一步拓展其上升通道,使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以持续增加,才能源源不断地吸引人才进入,形成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

《光明日报》(2022年11月01日02版)

【小题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列举“00后小伙刮腻子得世界冠军”的新闻有什么妙处?
【小题3】文中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小题4】下面表述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本文论述语言生动形象、幽默诙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极富感染力。
B.作为青年,生逢其时,敢想敢为,善作善成,大有用武之地。即使在平凡的岗位,只要专注、执著,也能成就梦想。
C.“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谚语作为本文的道理论据,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
D.第⑤段从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的角度论述了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这是论证的拓展与深化。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