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94
阅读下面的论述类文本,完成题目。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乎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B.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C.让人,并不是懦弱。D.让人,乃众妙之门。
(2)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其中一种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4)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
22-23九年级·全国·随堂练习
知识点:议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咬定目标积小胜为大胜

①不久前,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正式开启了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遥想新中国成立之初,“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过去儿十年,包括航空航天在内的中国工业和中国科技由弱到强,逐一突破各道难关,终于迈入世界前列。年年有成,积小胜为大胜,正是事业成功的必经之路。

②走远路必从近处开始,登高山必从低处起步。做任何事情都要积小成大、坚持不懈。好高骛远,操之过急,可能欲速不达。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干事创业,就需要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一步一个脚印,铺就成功之路。

③不舍寸功才能善作善成。00后奥运射击冠军杨倩表示,练习中有一次打得不好的话,就会主动去要求自己,一定要把这一枪打好,不能放弃。所谓“冠军品质”,其实就是从一个个简单的动作开始,一招一式反复练习,最终成就卓越。每一块奥运奖牌都是训练汗水凝结成的,每一个鲜活人物角色都是由一个个细节塑造出来的,每一次科研突破都是反复试验酝酿的……聚沙成塔、积少成多是事业成功的必由之路。新中国的发展成就,也是从一块块砖垒起来的,从一条条路建起来的,从一件件产品造出来的。创造业绩,就必须打好地基、做好积累。

④精益求精才能更进一步。有人曾计算,假设火箭有5万个零部件,若要使整体安全系数达到99.99%,那每个零部件的安全系数则要达到99.9999999‰。正是因为有中国航天人对细节的一丝不苟、对质量的“锱铢必较”,才有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400余次发射的成果。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8年近1亿人脱贫,这一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凭借的也是精准到户、精准到人的铢积寸累、精益求精。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把每一件事情做细做好,把重复的事情做专做精,在守正创新中追求卓越,在精雕细琢中实现跨越。

⑤久久为功才能行稳致远。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靠着锲而不舍的拼搏奋进、驰而不息的艰苦奋斗,党和人民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历史成就。“         。”在实践中不断砥砺、经受考验,不断激发热情、超越自我,才能日有所进,最终取得一番成就。“不求近功,不安小就。”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⑥每一个孜孜不倦的奋斗身影背后,都有一颗不服输、不放弃的追梦之心。立志当高远,立志还需躬行,扎扎实实干,点点滴滴做,才能干有所成。新时代是实干家、奋斗者的时代,脚踏实地、艰苦奋斗,行而不辍、不弃微末,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每个人都可以抵达向往的远方。

【小题1】阅读文章,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小题2】若在第五段横线上填入一句话,你认为“万事从来贵有恒”和“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哪句更恰当?请说明理由。
【小题3】品析第三段划线句子。
【小题4】请结合“链接材料”和文章内容,说说苏翊鸣的哪些做法值得你学习。
【链接材料】

滑雪冠军苏翊鸣4岁起接触单板滑雪,从一个个简单的动作开始,通过积累慢慢做到更好。为了滑雪,他可以不睡懒觉,即使耳朵被冻伤也坚持上山,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对于他来说是一种享受。为了解锁一个新动作,有很多细节,即使教练已经满意,他还是会要求再来一遍……2021年1月,他实现了5圈翻转(1800度),成为中国首位完成这一极高难度动作的选手。没有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书与快乐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今年这天,一位网红用戏谑的方式介绍了“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很幽默地应了读书的景。说真的,不要一提读书,大家想到的就是“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其实,能够抛弃功利心,读书本是一件快乐的事。

②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董卿也曾说过:“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这些名人都把读书当成了一种愉悦的活动。

③纳兰性德有一句诗:“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个“赌书泼茶”讲的就是一件关于读书的乐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才女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夫妇二人都是金石爱好者,那时居家贫俭,每每需要把衣服典卖了,才能买些碑文、水果回家。但他们并不感到辛苦,吃着水果,展玩买回来的碑文法帖,自己觉得已然是神仙眷侣。他们日常有个消遣,那就是吃过饭后,烹杯热茶,夫妇相对而坐,指着满室的书籍和史册,互相考问某个典故出自何书、几卷、几页,谁能答对,谁先喝茶。李清照博闻强识,说中就举杯大笑,每每把茶泼洒在怀中不得饮,这就是“赌书泼茶”的典故。那段清贫的岁月,因为有书相伴而芳香四溢。正由于他们爱读书、趣读书,生活才变得丰富有趣。

④以读书为乐的人,通常都是读书得法之人。好读书,因而会读书;会读书,因而更好读书。年轻的诸葛亮还没有出山之时,就在读书的方法上,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来,他奉行的是“观其大略”。“观其大略”的准确含义,就是注意观察和吸收书籍当中的重点和精华,此处的“大”是重大的大,也就是书中的重点;而“略”是战略的略,也就是书中的精华。正是由于诸葛亮重视知识的广博胜于精深,他才选择“观其大略”,最终成为一个足不出户就知天下事的达人。大文豪苏轼曾发明“八面受敌”读书法,他把研究内容分为八个方面,每读一书,只集中精力攻破一个方面的问题,以求把书读精读透。欧阳修读书“计字日诵”,他统计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经典的总字数,规定每日熟读300字,细水长流,终于把40多万字的书全部背完。汉代学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黑夜是一天中的余闲时间,阴雨天是一个月中的余闲时间,冬季是一年中的余闲时间,指古代的人教自己的学生利用三种余暇时间读书)”。这种方法类似于现在的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效果也很好。

⑤也听说过一个读书的狠招:学英语,背字典,背一页撕一页,如果心疼书,就好好用心,一次记牢。明代学者张溥也用过类似的方法,每读一篇新文章,就工工整整抄在纸上,高声朗诵一遍,然后把纸扔到火炉里烧掉,然后再抄写,再朗读,再烧掉。如此反复七遍,直到彻底理解、背熟为止,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七录斋”。

⑥其实,不管用什么方法,把书读进脑子里,读进心里,就是成功。

⑦真正会读书的人,善于心领神会,能够触类旁通。既不一味执着,也不在字面上纠结;既能读出趣味,也能收获颇丰。当你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读书的快乐自然随之而来。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读书本是一件快乐的事。
B.爱读书、趣读书,生活才变得丰富有趣。
C.以读书为乐的人,通常都是读书得法之人。
D.真正会读书的人,善于心领神会,能够触类旁通。
【小题2】选文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3】从A和B中选出最适合第③段的论据,并阐述理由。

A武亦姝平时就喜爱背诵古诗文,享受着诵读的美感和乐趣。在《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上,她凭借着丰富的诗词积累和“把比赛看成非常好玩的游戏”的心态,过关斩将,一举夺魁,尽显王者风范。

B邴原是三国时代魏国的著名学者。他小小年纪便成了孤儿,家境清苦,没钱上学,蹲在学馆外的窗下哭泣,先生深受感动,破例让他免费就读。他矢志读书,刻苦求学,终于成为一代名家。

实用类阅读
要成为你自己 周国平
①童年和少年是充满理想的美好时期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你们一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曹雪芹那样的文豪,等等这些回答都不坏,不过,我认为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成为你自己 。
②姑且假定你特别崇拜拿破仑,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是你最大的愿望好吧,我问你:就让你成 为拿破仑,生成在他那个时代,有他那些经历,你愿意吗?你很可能会激动得喊起来:太愿意啦!我再问你:让你从身体到灵魂整个儿都变成他,你也愿意吗?这下你或许有些犹豫了,会这么想:整个儿变成了他,不就是没有我自己了吗?对了,我的朋友,正是这样那么,你不愿意了?当然喽,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曾经有过拿破仑,这个事实没有改变,唯一的变化是你压根儿不存在了 。
③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无论他多么羡慕别的什么人,如果让他彻头彻尾成为这个别人而不再是自己,谁都不肯了 。
④ 也许你会反驳我:你说的真是废话,每个人都已经是他自己了,怎么会彻头彻尾成为别人呢?不错,我只是在假设一种情形,这种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我所说的方式发生不过,在实际生活中,类似情形却常常在以稍微不同的方式发生着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或别的什么,惟独不是他自己如果 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也没有冤枉他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或事务的一架机器罢了可见,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⑤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自己呢?这是真正的难题,我承认我给不出一个答案。我还相信,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我中能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到他的“自我”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正像卢梭所说的,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你对人生的独特感受是没有人能够替代的,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如果你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             
⑥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积极人生的独特领悟和坚守坚持这一标准,你的自我才能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选自《周国平文选》,略有删改)
【小题1】以下选项,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起着过渡作用,从假设的角度推进,用一连串疑问和反问来设置类似对话情境,步步为营最终证实自己的观点。
B.在第四段中,因为人总是在追随偶像时迷失自我,不停寻找却总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所以作者说“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C.作者先后从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最重要的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三个层次步步深入地论述中心论点。
D.作者举拿破仑的例子进行举例论证,自然得出谁都不愿成为拿破仑而没有自己的结论,增强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这一观点的说服力。
【小题2】【小题2】对第5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要成为你自己,首先要真正意识到“自我”的宝贵 。
B.作者借卢梭的话证明第⑤句所表述的观点 。
C.第⑨句中的“这一点”指的是“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
D.“怎样才能成为自己”,这是一个难题,作者认为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
【小题3】【小题3】文章最后一句是“坚持这一标准,你的自我才能闪放出个性的光华”其中,“这一标准”是什么?你怎么理解文章最后这句话?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