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6
阅读文章《每朵花都有自己的春天》完成下面五小题。

每朵花都有自己的春天

凤凰

①他小学时在乡下读书,成绩很优秀,考上了城里的中学。然而,进了新的学校,他发现自己并不优秀,他的成绩由原来的前三名跌入三十几名,这让他非常自卑。同学们穿的衣服都比他要高档得多,吃的也比他要好得多,这让他在同学们面前抬不起头来。

②他不跟同学们一起玩,大家也不喜欢与他玩。他不跟同学们交谈,同学们也不喜欢与他交谈。他孤单,他寂寞,他无奈,他伤心。上课,他从不举手回答问题。老师叫到他,他站起来,埋着头说不知道。老师很生气,却也无可奈何。

③不是每一个老师都不关心他,他的班主任就特别注意到他。班主任看到他一天比一天消沉,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知道,他曾是一个自信阳光的男孩。

④那是一个下午,那是一节班会课,班主任说今天的班会课举行一场比赛,书法比赛,优秀的同学,将会得到奖励。班主任此言一出,同学们纷纷响应,一个个拿出笔和本子,准备接受挑战。班主任指定一篇课文,就让大家抄写这篇课文。班主任话音刚落,同学们就翻到了那篇课文动起了笔。班主任笑了。班主任在教室里走来走去,班主任走到他身边说,写得好,我很喜欢你的字!这句话,让他心里非常舒坦。在这所新的学校,这是他听到的第一句表扬。是的,他的字写得好,在小学的时候,每一位老师都这么说,他自己也这么认为。今天,他会写好字,让所有的同学刮目相看。以前,他上课不认真,但是这节课,他无比认真,他全神贯注,他笔下的每一个字都让他无比兴奋,他想他的字肯定是班里最优秀的,他肯定会获奖。下课的时候,他将本子交给了班主任。然后,他期待着好消息。

⑤第二天一早,班主任就公布了书法比赛的结果,他果然是最优秀的,他是第一名。然后,班主任给他和前几名的同学发了笔记本。他的笔记本与众不同,最高档。班主任发完奖品后希望大家向他学习,说以后还会不定期举行比赛。下课的时候,班主任让他到办公室。他有些忐忑不安,不知道班主任叫他干什么。跟在班主任后面进了办公室,班主任指着一张板凳对他说,你坐!看样子,班主任不是批评他,要是批评他,不会叫他坐,只会叫他站。他受宠若惊,坐了下来。

⑥班主任在他对面坐下,问他,你获得书法比赛第一名有什么感受?他笑着说,我高兴!班主任说,仅仅只是高兴吗?他说,还有,我很优秀!班主任笑着说,对,你很优秀!我知道,在此之前,你一直在同学们面前感到自卑,抬不起头来。从现在开始,你能自信了吗?他说,我不知道。班主任说,我知道,你来自农村,家里条件差,穿得不如大家,吃得不如大家,现在的学习也不如大家,心里很难受。他沉默了,原来这一切,班主任都了如指掌。班主任说,桃花春天开放,荷花夏天开放,菊花秋天开放,梅花冬天开放,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时候,每一朵花开放的时候就是自己的春天。桃花开的时候,别的花不会自卑,它们默默地等待,因为它们知道,它们也会开放,也会灿烂,并不比别的花差劲。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花,都是优秀的,都有自己的春天。你说是不是这样?他想了想,是这样,他点了头。班主任说,以后,你还自卑不?他说,不了!

⑦此后,他真的不再自卑,他抬头做人,他大大方方地与同学们交谈,高高兴兴地与同学们玩耍。因为自信,他的成绩一点点提高。因为自信,他的字越写越好。他越来越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所有的人都因为班里有他这样一位同学而感到骄傲。

⑧许多年之后,他成为一名老师,他还是一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学生们纷纷效仿。

⑨面对今天的自己,他无比欣慰。他彻底地明白,每一个人都是一朵花,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春天。所以,每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必自卑,都要自信阳光地生活。

【小题1】选文第③段中说“他曾是一个自信阳光的男孩儿”,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小题2】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在此之前,你一直在同学们面前感到自卑,抬不起头来”中他的“自卑”表现在哪里?结合选文分析其原因。
【小题3】请分析第⑨段的作用。
【小题4】文中的班主任是怎样一位老师?
【小题5】说说你对本文标题的理解。
22-23七年级上·广东清远·期末
知识点: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梦

高绪华

①每当我们回老家与母亲促膝谈心,提及子女教育话题时,她幼年求学记忆的闸门便被徐徐拉开。悠悠往事宛若滔滔江水涌上心头。

②那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母亲家庭特别贫困,外公外婆都是贫苦农民,生活处处步履维艰。母亲所上的那所小学叫嵩寮岩小学,学校就设在朱氏宗祠里。一年级入学时,每个学生每学期需要交学费三万二千元。新中国成立初期,曾有段时间使用旧币,直到一九五五年发行第二套人民币以后,一元人民币相当于原来的旧币一万元。这折合三元两角的学费,在今天看来,根本就不够我们一个孩子的一顿早餐钱,可对母亲当时的家庭处境来说,那可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啊!二年级开学伊始,我外公实在支付不起母亲的学费了,为是否继续让她上学而焦虑,而母亲幼小的心灵深处是多么渴求文化知识啊!看着她整日里哭哭啼啼,寝食不安,外公外婆也不禁心痛起来。一向憨厚实诚、寡言少语的外公只得耷拉着眼皮,恳求生产队小组长开具一份贫困生介绍信。母亲拿到了这封介绍信,便蹦蹦跳跳地飞奔去学校了。校长熟知母亲的家境,怜悯之心油然而生,立马就批准了母亲的免费就读资格。就这样,母亲在此后的小学五个学年里,一直享受着免费入学的教育恩惠与扶贫雨露

③母亲十分珍惜那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虽然她每个月都需要用一多半的时间来帮家里做农活儿、料理家务,譬如摘麻豆、摘棉花、掰玉米棒、挑水、打猪菜、放鹅、抬粪水浇菜园、切蒿子、挖野苦菜煮饭吃等等,但除此之外,则是母亲难得遨游书海的惬意时光了。母亲说,有好几次,天下着雨,不需要帮外婆做农活儿,可以轻轻松松地去上学了!天刚麻麻亮,她早饭也顾不及吃上一口,就戴起斗笠,穿起龙头草鞋,从上堰村的深山老林家里出发,喜出望外地一口气跑了十多里的山路,来到了嵩寮岩小学门口。结果,没料想学校大门紧锁着,校园内鸦雀无声,空荡荡的一片,无一人在校。

啊哟!今天不上学,原来今天是星期天呀!母亲哀叹一声,无可奈何地转身往回走。

⑤母亲一年只能上三四个月的学,但学习成绩优秀,尤其是她的毛笔字写得好,作文更是出类拔萃。有一次,语文老师在全班三十多名同学面前,把母亲的作文当作范文声情并茂地朗读。

⑥即使家境不好,母亲还是顺利地参加了小学毕业会考,考上了毛坦厂中学(初中),名列全班第三。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母亲的录取通知书来到的时候,全家人的激动之情却化作了晴天霹雳:我外公不幸离世了。虽然大队部与人民公社都同意母亲升学,但时任生产队长的母亲小姑父李安堂,坚决不同意,不开介绍信,不让母亲转粮油关系。为外公守孝到满五七后,母亲多次登门,央求她小姑父能开金口准许升学。她颤颤巍巍地说:小姑父,求你给我开个介绍信吧,我想上学,我不从生产队支粮油的,转到毛坦厂中学后,学校给我饭吃,我吃学校的还不行吗?

⑦李队长疾言厉色地说:你爸爸都已经死掉了,你弟弟还要照顾,你家穷得叮当响,你这么大的丫头,都十七岁了,还想去念书?你吃什么?你念书能吃书?!

⑧年少的母亲深知与这种人较死劲就是给自己找别扭,人家一不高兴了,跺一跺脚,钻营打洞找你的茬,克扣你全家的口粮,那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并且还能叫你有苦难诉,有冤难伸。可怜的母亲转而考虑到即使有机会升学,我外婆与二舅生活的艰难程度也可想而知,因此只能咬咬牙,忍痛放弃自己那孜孜以求的升学梦想。

⑨几十年来,母亲每每向我们回忆那段往事时,心中便氤氲起汩汩酸楚之情,她长吁短叹地说: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到四五十岁时,我还经常做着梦,梦见自己坐在教室里上课呢!醒来后‘啊哟!’一声,空欢喜一场,原来我这是在做梦啊!

⑩如今,当母亲戴上老花镜能比较顺利地看书读报时,当她的满堂儿孙中走出了一个又一个大学生时,她那因岁月沧桑沁满皱纹的脸,像湖面时不时荡开的一圈圈幸福旖旎的涟漪。母亲的求学梦,正在她的儿孙、重孙三代人身上圆梦。

(选自《参考》2020年第23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以“母亲的求学梦”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思路清晰。
B.第③段列举母亲所做的农活和家务事,突出她从事的劳动繁多。
C.文章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直接客观地展开叙述,语言质朴无华。
D.“母亲”是文章的主人公,其幼年孜孜求学的经历,让人心酸。
【小题2】请从以下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1)“啊哟!今天不上学,原来今天是星期天呀!”母亲哀叹一声,无可奈何地转身往回走。(加点词语赏析)
(2)她那因岁月沧桑沁满皱纹的脸,像湖面时不时荡开的一圈圈幸福旖旎的涟漪。(修辞角度赏析)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在作者眼里的形象。
【小题4】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元宵

汪曾祺

①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②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③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 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格炸炸,格炸炸,麒麟送子到你家……

④我对这“格炸炸”印象很深。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状声词?状的什么声呢?送麒麟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送麒麟的来了,一点也不叫人兴奋,只听见一连串的“格炸炸”。“格炸炸”完了,祖母就给他们一点钱。

⑤街上掷骰子“赶老羊”的摊子上没有人。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摆摊的坐在小板凳上抱着膝盖发呆,年快过完了,准备过年消遣的钱也消遣得差不多了,明天还有事,大家都没有兴致。

⑥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

⑦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

⑧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 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⑨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一个老妈妈鞋底有牛屎,干了。

⑩一天快过去了。

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盏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 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陛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钴辘,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蔑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圆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哈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工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节似的。

街上有人放花。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枝,起火升到天上,嗤—— 灭了。

天上有一盏红灯笼。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好放的,连脑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

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作“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作“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

(有删改)

【小题1】请依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介绍了故乡灯节中各种灯的什么特点。
【小题2】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小题3】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节似的”的理解。
【小题4】请说说本文在语言和选材方面有何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开往春天的生命之车

朱鸿达

①第一次坐长途汽车,是10年前的事。

②那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莘县第一中学。开学前一天清晨,天蒙蒙亮,我和父亲便步行到村东头的路口等长途汽车。当时我刚16岁,从未远离家门。

③月明星稀,凉风习习。在小路上,父亲提着一个装满被褥的塑料袋子走在前面,我低着头斜挎着一个红色的背包跟在他身后,却不知为何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似乎只有跟在父亲身后才能获得一丝安全感。那时的父亲正值不惑之年,和我今日的年龄相仿,但作为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的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很少进县城。

④老家距县城较远。当时道路很差,长途汽车也未更新换代,途中随时上下旅客,50多公里的路程,往往需要3个多小时。漫长的路途,我和父亲并排坐着,彼此没有交流,我呆呆地望着窗外稍纵即逝的风景。偶尔,匆匆一瞥间能看到父亲清瘦的脸颊、额头的皱纹和双鬓花白的头发,几次想和父亲说话,却欲言又止。

⑤时光匆匆,短短的三年,父亲的黑发却变成了村北河沟里花白的芦苇荡,而额头则被岁月用无情的刻刀刻满皱纹,脸颊变得更加黧黑和清瘦。三年后,我到济南上大学。从未去过济南的父亲依旧和我在村东头坐上了开往济南的长途车。在省城生活学习了四年的我,变得自以为是,对父亲的言语或行为颇有微词,常常打断他的言行,然后理直气壮地反驳。而父亲无奈的目光总是默默地从我视线中移开,然后低下头缄默不语。

⑥年少轻狂的我,从未真正体会过父亲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以致很多年后,当我再次回想这段往事,常常自责自己的幼稚和无知。

⑦大学毕业后,我坐着长途汽车从济南回到故乡,母亲骑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到村东头,站在瑟瑟的秋风中等我。我不知道她等了多久,只是依稀记得她见到我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把行李放到三轮车上,然后和母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抬头望去,故乡已在眼前,而未来的路却一片迷茫。转身望着渐行渐远的长途汽车,心想,再次远行不知道是何时?

⑧经历了峰回路转,经历了辗转流离。蓦然回首,发现自己生命的脚步早已沿着村口那辆长途汽车走遍了大江南北,而生命的根脉仍在故乡的土壤里成长。

⑨后来,每次远行仍是父亲送我,而每次迎接我的永远是母亲慈祥的笑容。曾经我从未在意,为何每次都是父亲送行,母亲接我?多年过去了,我终于明白。父亲默默地带我走上更远更广阔的路,母亲则迎接我回到故乡,回到温暖的家。

⑩记忆中,在农村生活大半辈子的母亲,除去种地做饭,几乎没有机会去县城,也没机会坐长途汽车,她的生命植根在故乡的院落,植根在故乡的土地上,把生命最灿烂的时光留给了子女,留给了庄稼,以致她生命活动的半径在方圆十几里的范围内。我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很久,母亲几次较远的车程便是附近的舅妈家、伯父家和姨妈家,这里安放着她的亲情与牵挂。

⑪时光如长途汽车一去不返,只留下蹉跎的岁月。今天,我有了自己的汽车,想带父母出去转转,却发现二老如故乡那株斑驳衰老的老榆树,已经没有力气前往更远的地方了,而仅存不多的时间都留给了儿孙,他们正乘着一辆破烂不堪的长途汽车摇摇晃晃地驶向生命的终点。

⑫去年的秋末,家里添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购买前我征求父母的意见,他们坚定地说,不用买,买了也没用。而当我把三轮车骑到他们面前,他们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⑬时至今日,每次远行,望着满头白发和满脸皱纹的父母而心酸。他们曾带我走过人生的四季,领着我走过生命的十字路口,最后走向人生的春天,我却只能看着他们一天天衰老,渐渐地离我而去。而我也会送走我的儿女,依依不舍地望着他们坐上长途汽车,渐行渐远地消失在我泪眼模糊中。

(选自《散文选刊》2021年3月,有删改)

【小题1】文中“我”对父亲的感情变化:从高中时的依赖到大学时的______,很多年后深感______,而现在是满怀______之情。
【小题2】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父亲的黑发却变成了村北河沟里花白的芦苇荡,而额头则被岁月用无情的刻刀刻满皱纹,脸颊变得更加黧黑和清瘦。
【小题3】文章第⑥段中说“常常自责自己的幼稚和无知”,请结合上文,说说“我”的“幼稚和无知”表现在哪里?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⑩段画线句的理解。
【小题5】通读全文,说说文章题目“开往春天的生命之车”的含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