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易0.85 引用1 组卷70
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那个搭车的青年

毕淑敏

①那一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地方上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壁。正是初春,道路泥泞。突然,在无边的沉寂当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你!你个兔崽子!司机破口大骂。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棕绳的袋子。我不是找死,我要搭车,我得回家。”“不搭!你没长眼睛吗?司机楼里已经有人了,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我没想坐司机楼子,我蹲大厢板就行。司机还是说:不搭!这样的天,你蹲大厢板会生生冻死!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③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

④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鸣叫。司机说:我有一个同事,是个很棒的师傅。一天,他的车突然消失了,很长时间没有踪影。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有个青年化装成一个可怜的人,拦了他的车,上车以后把他杀死,甩在沙漠上,自己把车开跑了。

⑤我心里一沉,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的东西呢!司机很冷静地说:怎么样?我说的不错吧。”“然后会怎么样呢?我带着哭音说。你也别难过。我有个法子试一试。只见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石像般凝立着,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我把所见跟司机讲了,他笑了,说:这就对了,他偷了东西,原本是要跳车了,现在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⑥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 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就在这时,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身剧烈倾斜,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往轮胎缝里爬,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师傅,他……他还在偷,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是吗? 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到了。司机突然干巴巴地说。我们到一个兵站了,兵站里住着边防士兵,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司机打亮了驾驶室里的大灯,说:现在不会出什么事了。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学学啦…… 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说成

⑧我们微笑地看着他,不停地点头。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他抹了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他点点头,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青年迷 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爬上大厢板,动作是从未有过的敏捷。我看到了我的提包,像一个胖胖的婴儿,安适地躺在幽黑的轮胎之中。我不放心地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

⑩突然触到棕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棕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如焊住一般结实。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小题1】【体验情感】文中“我”的情感体验随着青年的行动而不断变化。请结合文本,完善表格信息。
事情情境情感体验
青年想要搭车,但被司机拒绝。(1)
“我”听到司机所讲的悲惨往事。沉重
(2)担心
路途难行, “我”看到青年重新搬动提包。痛苦
(3)惊恐
“我”让青年停下并检查行李不放心
“我”看到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4)
【小题2】【聚焦细节】选文第⑧段中有两处都写到了“点头”,但意味不同,请仔细揣摩,谈谈你的理解。
(1)我们微笑地看着他,不停地点头。
(2)他点点头,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小题3】【探究写法】细读选文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石像般凝立着,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
【小题4】【比较主题】普通人身上常常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选文和《老王》都是写普通人的故事。有人认为,杨绛和选文中的“我”,老王和青年人都有相似之处,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2-23七年级下·湖南张家界·期末
知识点:散文毕淑敏(1952-)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李汉荣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许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伸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没想到那弱小的蝴蝶竟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下一步该怎么帮助这只蝴蝶。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

③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④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⑤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我们这些成年人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像孩子们那样发自内心的关心;即使关心了,也不是感同身受;即使关心了,也不是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算计多了,率真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纯真情怀少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大沙漠?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

⑥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早晨的天使。他们对一只蝴蝶的同情、对事物的爱,是真正出自善良的天性和纯洁的内心。除了爱,他们没有别的动机,爱在爱中满足了。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爱、真爱。不求回报的爱,也许才会获得事物本身乃至整个大自然更丰厚的回报。

(选自2021年第3期《读者》,有删改)

【小题1】文中的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具体表现在哪些救助行为上?阅读①~③段,请简要概括。
【小题2】阅读下面句子,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
(1)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多亏”表达“我”什么心理?)
(2)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小题3】孩子们的善心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4】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阅读《夹竹桃》,完成后面小题

夹竹桃

季羡林

①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②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客人一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感觉到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口,大有宾至如归之感了。

③我们家大门内也有两盆,一盆是红色的,一盆是白色的。我小的时候,天天都要从这下面走出走进。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顾而乐之,小小的心灵里觉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④只有一墙之隔,转过影壁,就是院子。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报告花事的结束。总之,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

⑤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甲】夹竹桃在那里静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

⑥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⑦好多好多年,我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面走出走进。最初我的个儿矮,必须仰头才能看到花朵。后来,我逐渐长高了,夹竹桃在我眼中也就逐渐矮了起来。等到我平视就可以看到花的时候,我离开了家。

⑧我离开了家,过了许多年,走过许多地方。我曾在不同的地方看到过夹竹桃,但是都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⑨两年前,我访问了缅甸。在仰光开过几天会以后,缅甸的许多朋友们热情地陪我们到缅甸北部古都蒲甘去游览。这地方以佛塔著名,有“万塔之城”的称号。据说,当年确有万塔。到了今天,数目虽然没有那样多了,但是,纵目四望,嶙嶙峋峋,群塔簇天,一个个从地里涌出,宛如阳朔群山,又像是云南的石林,用“雨后春笋”这一句老话,差堪比拟。虽然花草树木都还是绿的,但是时令究竟是冬天了,一片萧瑟荒寒气象。

⑩然而就在这地方,【乙】在我们住的大楼前,我意外地发现了老朋友夹竹桃。一株株都跟一层楼差不多高,以至我最初竟没有认出它们来。花色比国内的要多,除了红色的和白色的以外,记得还有黄色的。叶子比我以前看到的更绿得像绿蜡,花朵开在高高的枝头,更像片片的红霞、团团的白雪、朵朵的黄云。苍郁繁茂,浓翠逼人,同荒寒的古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我每天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走出走进。晚上同缅甸朋友们在楼上凭栏闲眺,畅谈各种各样的问题,谈蒲甘的历史,谈中缅文化的交流,谈中缅两国人民的胞波的友谊。在这时候,远处的古塔渐渐隐入暮霭中,近处的几个古塔上却给电灯照得通明,望之如灵山幻境。我伸手到栏外,就可以抓到夹竹桃的顶枝。花香也一阵一阵地从下面飘上楼来,仿佛把中缅友谊熏得更加芬芳。

就这样,在对于夹竹桃的婉美动人的回忆里,又涂上了一层绚烂夺目的中缅人民友谊的色彩。我从此更爱夹竹桃。

【小题1】阅读文本,完成下面的表格。
与夹竹桃有关的回忆          作者情感
我家大门内种着如雪似火的两盆夹竹桃
其他花争奇斗艳的时候,夹竹桃静悄悄开放

爱上夹竹桃

更爱夹竹桃

【小题2】本文作者善用转折连词表情达意,请你从【甲】【乙】两句话中任选一句,分析“却”字的表达效果。
【小题3】借助下面的【链接材料】,请你试着分析本文是如何使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链接材料】

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家境清贫,曾被尊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此时的他并没有被外界的喧闹而干扰,主动提出辞去“国学大师”“学界泰斗”这样的称号。2006年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从幼年、童年到少年、壮年,夹竹桃见证着季羡林的成长和人生历程,感情深厚自然不言而喻。那雪火相容、红白相间的夹竹桃与他的品格十分相似,难怪宗璞称他为“夹竹桃知己”。

阅读下面李丹崖的《小雪落旧檐》一文,回答问题。

①小雪翩然而至,在茅草屋做的屋檐上,睫毛似的凝结。这是旧时冬日乡居常见的情境。那时候,一进冬月,就盼着雪落,雪落下来,大人们就闲下来,会捣鼓一些好吃的食物,这似乎是一年内,除春节以外的好时光,也是春节的预演。

②雪薄薄地落着,鸟雀子弹一样在雪中穿梭,也只有门口那几棵大松树还碧绿着,我所在的乡村,已变成了铅笔画一样的所在,这时在乡村拍照,黑白照和彩色照没有分别。我孩提时,拍照的师傅常到乡下走动,帮人拍照,半月后来送,黑白照和彩照的价格是不同的,我只爱黑白照,尤其是雪落时拍的,曾经拍过一张,在院子里的一树梅花前,至今在相册里留存。

③雪总是最先在屋檐上凝结,最早一批落在地上的雪,就像最早一批冲锋在前的士兵,大多数都壮烈牺牲了。大地是有温度的,雪落得薄一些,慢一些,就瞬间融化了。落在屋檐上就不一样了,屋檐是低温的,即便是稻草缮出来的屋檐,失去了大地母亲的庇护,少了很多地气,温度也不会高。雪在屋檐上,一个小队一个小队地集聚,接着是一个连一个连,一个团一个团,一个军一个军,小雪的飘飘洒洒,下得久了,也成了气候。不同的是,小雪造成的积雪,会细细密密,或者称之为密密匝匝,不像大雪,有一股喧腾的气势在其中,不实在。

④小雪一下,屋檐下,炊烟四起,鸟雀也开始敛足了。这是旧时乡村的图腾,今时之乡村,已经越来越像城市了,恐怕连炊烟也很少能见到了。旧时炊烟,造就的是旧时菜肴,印象中,最常见的是母亲做的炸萝卜丸子。白萝卜丝、胡萝卜丝,拌上面糊,撒上生粉、盐巴、葱花等作料,在菜籽油中烹炸,味道那叫一个香!吃起来,表皮酥脆,内里绵软可口,又有萝卜丝的清香和甘甜,简直可以称之为香炸天。可不就是香炸天?把雪都给引下来了,鸟雀也会在屋檐上逗留,我估摸着这些家伙也想趁着萝卜丸子的香,呼吸几口香气,也解解馋。

⑤印象中,每每落了小雪,父亲总会在白瓷缸茶盏中沏一杯茉莉花茶,茉莉很小的颗粒,蜷缩在一起,九窨茉莉,也似一粒粒小雪,被沸水冲泡以后,茶香四溢,茉莉花在水中也逐渐伸展拳脚,变成了大雪。父亲穿着棉袄,端着茶缸,在门槛内喝一口茶,发着呆,有一种凭栏看落雪的闲适感,那是我见过父亲最惬意的样子。

⑥下了小雪,母亲有时候也会蒸包子,一大笼的包子,一般是粉丝木耳馅儿的,撒上大大的胡椒,在严寒的冬日吃起来,那叫一个过瘾,如果再配上母亲腌制好的西瓜黄豆酱,我一口气能吃掉四五个,大快朵颐。一般情况下,包子蒸好了,炊烟和蒸汽会把屋檐上的小雪也暖化一些,晶莹剔透的,在屋檐的滴水处凝结成一根根珠链,吧嗒吧嗒滴下来……父亲这时候会指着屋檐上雪化的水滴,用《水浒传》中的语调说:包子太香了,你看把这厮给馋的!说着,吃上一口包子,啧啧……

(选自《巫溪报》)

【小题1】结合语境,解释第⑥段中“大快朵颐”的意思。
【小题2】给第⑤段这个温暖的画面配上一个概括内容特点的小标题。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标题的作用。
【小题4】选出下面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解读有错误的一项        
A.本文先写小雪给旧时乡居生活带来的美好,接着描写雪中秀美且富有生机的景物,再侧重描写小雪中人们美好的生活状态。
B.本文以小雪为背景写雪中的动植物,写雪中乡居生活,表达对悠然闲适生活的向往。
C.第②段中“雀鸟像子弹一样在雪中穿梭”,用夸张和比喻写出了下雪给雀鸟带来的慌乱,担心积雪覆盖无处觅食。
D.第③段用下大雪时的喧腾与下小雪时的情状作对比,体现小雪的飘洒、细密的特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