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88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那座山,虎啸龙吟

①我16岁的时候,离开北京,穿上军装,来到西藏的阿里当兵,严酷的自然环境将我震撼。所有的日子都被严寒冻硬,绿色成为遥远而模糊的幻影。

阿里是我所在的这支部队所驻扎的山的名称,没有人知道阿里是什么意思。我曾经问过博学的藏学家,也没能给一个明晰的回答,于是我就沿用了一个我在阿里搜集到的民间传说:阿里的意思是我的

③在这个地方,即使在日历上最炎热的夏季,你也绝不可以脱下棉衣,否则夜里所有的关节就会嘎嘎作响。

④我在藏北高原当了十几年的兵,把自己最宝贵的青年时代留在了冰川与雪岭之间。我曾经背负武器、红十字箱、干粮、行军帐篷,徒步跋涉在无人区。也曾骑马涉过冰河,急驰在雪原,给藏族老乡送医送药。

⑤我曾在万古不化的寒冰上,铺一张雨布席地而眠。初次这样露营时,我想,醒来身体还不得泊在一片汪洋之中?我真是高估了人体的微薄热量。黎明,当我掀开雨布查看时,只见雪原依旧,连个人形的凹陷都没有。除了双膝像凝固般的疼痛,一切都很正常。攀越海拔6000多米的高山时,心脏仿佛在胸膛炸成碎片,要随着急遽的呼吸迸溅出嘴巴。仰望云雾缭绕的顶峰,俯视脚下深不可测的渊薮,只有17岁的我,第一次想到了死。

⑥我想这样爬上去太苦难了,干脆装着一失脚,掉下悬崖……没有人会发现我是故意这样做的,在如此险恶的行军中,死人的事经常发生。我牺牲于军事行动,也要算作小小的烈士,这样我的父母也会有一份光荣……

⑦我把一切都周密地盘算好了,只需找一块陡峭的峭壁实施自戕的方案。片刻之后,地方选好了。那是一处很美丽的山崖,天像纯蓝墨水一样浓郁地凝结着,有凝然不动的苍鹰像图钉似的锲入苍天。这里的积雪比较薄,赭色的山岩像礁石一般浮出雪原……(我知道要找一块山石狰狞的地方下手,否则叫厚雪一垫,很可能功亏一篑)。

⑧一切都策划好了,但是我遇到了最大的困难。我的脚不听我的指挥,想让右脚腾空,可是它紧紧地用脚趾抠住毛皮鞋底儿,鞋底儿粘在酷寒的土地上,丝毫不肯像我计划的那样飞翔而起……我转而命令左脚,它倒是抬起来了,可它不是向下滑动,而是挣扎着向上挪去……青春的肌体不服从我的死亡指令,各部分零件出于本能,居然独自求生……

⑨那一瞬我苦恼之极,生也不成,死也不成,生命为何如此苛待于我?

⑩一个老兵牵着咻咻吐白气的马走过来,他是负责后卫收容的。他说,曼巴(藏语:医生),拉着我的马尾巴吧,它会把你带到山顶。我看了一眼马毛被汗湿成一缕缕绳子样的军马,它背上驮着掉队者的背包、干粮和武器,已是不堪重负。

不。我不。我说。

老兵痛惜地看着我说,你是不是怕它扬起后蹄踢了你?放心吧,它没有那个劲了。在这么陡的山上,它再累也不敢踢你。只要它的蹄子一松劲,就得滚到峡谷里去。它是老马了,懂得这个利害。你就大着胆子揪它的尾巴吧。

我迟疑着。久久没有揪那条马尾。不是害怕马,甚至也不是怜悯马。我在考虑自己的尊严。一个战士,揪着马尾巴攀越雪山。这是不是比死还让人难堪?我的意志做出一个回答,生存的本能做出另一个回答。意志终于在本能面前屈服,我伸出手,揪住了马尾巴……

⑭他们发生过悲凉或欣喜的故事,被呼啸的山风卷得漫无边际。我为一个20岁的班长换过尸衣,脱下被血染红的军装,清理他口袋里的遗物。他兜里装着几块水果糖,纸都磨光了,糖块像个斑驳的小乌龟,沾着他的血迹……我一点都不害怕,因为我的兜里也有和他一样的水果糖,这件小小的物品使我觉得他是兄弟。我们把他肚子上覆盖的铁瓷碗取下来。碗里扣着的,是他流出的肠子——敌人的子弹贯穿了他的腹腔。严寒使掉出的肠管变得像水泥一样坚硬,没有办法再填回他的肚子里去了。我们给他换上崭新的军装,把风纪扣严严实实地系好。除了他的腰间因为膨出的肠子,扎了皮带也显得有些臃肿,真是一个精干的小伙子呢。

趁人不注意,我在他的衣兜里又放上了几块水果糖,我不敢让别人知道,因为老兵们一定会笑话我的,他们把生生死死看得像蚕蜕皮一样正常。但我真的觉得,这个班长很需要这几块水果糖。糖是我特意挑的,每一块糖纸都很完整,硬挺地支楞着,像一种干果的翅膀。那个班长被安葬在阿里高原,距今已经有20多年了。我想他身边的永冻层中,该有一小块泥土微徽发甜。他在晴朗的月夜,也许会伸出舌头尝一尝吧?

(作者:毕淑敏,有删改)

【小题1】本文主要讲述了“我”在西藏当兵过程中有过困难也有过温暖。请梳理文章情节,简要概括“我”遇到的困难和温暖有哪些。
【小题2】阅读下面句子,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
(1)即使在日历上最炎热的夏季,你也绝不可以脱下棉衣,否则夜里所有的关节就会嘎嘎作响。(加点词的连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2)但我真的觉得,这个班长很需要这几块水果糖。糖是我特意挑的,每一块糖纸都很完整,硬挺地支楞着,像一种干果的翅膀。(为什么“我”觉得这个班长很需要这几块水果糖?)
【小题3】文章第⑧段是如何形象刻画“我”内心的矛盾和挣扎的?
【小题4】“阿里”这座山并没有老虎狮子等猛兽的存在,作者为何称这座山“虎啸龙吟”?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023·河南信阳·模拟预测
知识点:散文毕淑敏(1952-)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回答问题。

①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②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烧掉呢?怪可惜的。

③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④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⑤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⑥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

⑦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⑩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女孩子。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⑮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是的,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⑯法官命令把我们押下去。我们就这样跟父亲见了一面,匆匆分别了。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

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⑱我们回到家里,天已经全黑了。第二天,舅老爷到街上去买报。他是从街上哭着回来的,手里无力地握着一份报。我看到报上用头号字登着李大钊等昨已执行绞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昏过去了。

⑲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⑳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28日。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小题1】那年春天父亲的行为比较异常,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小题2】第⑦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人物描写方法,能看出父亲怎样的形象特点?
【小题3】“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中“伟大的力量”具体指什么?
【小题4】第⑲段母亲说“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记住”两个字包含着母亲的哪些情感(写出三点)?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江南的菱角

黄海

①江南的原野是水的世界,遍地湖塘,处处沟港。菱角这种草本水生植物便在这浅水里、池沼中顺水而生,逐水而长。

②细雨纷纷的清明过后,菱苗欣欣然浮出水面,那淡绿的四方叶子,一片片、一轮轮,环绕着菱蕊。几场风雨过后,菱苗快速生长,织成翠毯,将湖塘沟港的整个水面铺得满满的,挤挤挨挨不留一丝缝儿。

③夏天来临后,菱角开花了。朵朵淡白色的小花,开在浅浅的水中,形态万千,风姿各异。有的打个盹儿,有的伸个腰,有的斜露半个头、神色怯怯。清晨的湖面,浮着一层薄薄的雾气。微风吹来,点点白花在水上轻轻摇曳,好像白色的轻纱。

④九月是菱角最成熟的季节。只要你到湖区岸边走一走,随处可见的是忙碌的采菱人。乡村里家家户户的姑娘小嫂们,都头戴围巾,穿红着绿,趁着早晨的清凉,趁着露水未干去采菱。她们拨开那些绿色的菱叶,就看见一颗颗青绿色或紫红色的菱角,像一个个小元宝似的呈现在眼前了。这时,她们用灵巧的双手在藤蔓间上下翻飞,一颗颗菱角便很快跳进菱船里堆了起来。

⑤她们把菱角采回家后,放进大盆里,然后往盆里倒水。这时,大多数菱角都沉在水底,但有一些就浮在水面上。这样做既可以清洗菱角,又可以区分菱角的成熟程度。浮在水面上的是嫩菱角,壳皮松脆,容易剥开,适合生食。剥开后,白色的菱肉鲜嫩欲滴,非常可爱。咬上一口放在嘴里细细品味,一股甜香就从嘴角飘出来。沉在水底的自然是老菱,外壳坚硬,更适合煮着吃。放在锅里煮上一段时间,菱角就熟了。煮熟的菱角闻起来有一股清香的味道,用牙齿咬开坚硬的黑色外壳,白中透黄的果仁会让你口舌生津。挤出果仁吃上一口,便有清透甘润、香醇细腻、唇齿留香的感觉。无论生的或熟的菱角,吃过之后,若细细品味,则不难发现,生长在水里的菱角,那丝丝甘甜中无不浸润着水的灵气和清香。

⑥九月也是菱角集中上市的季节,每天一大早,大筐小篓的菱角就在市场上一溜摆开了。卖家的菱角有嫩生生的生菱,也有刚刚煮熟还冒着热气的熟菱。缕缕清香扑鼻而来,弥漫了整个集市,谁又经受得住这菱香的诱惑呢?

⑦美味的菱角让人们对种菱采菱充满了向往。幼时求学时读到描写采菱的佳作《采莲曲》: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这采菱的动人情景多么令人神往啊。船摆、水荡、采菱女子清脆的歌声飘悠,这是多美的画面,多好的诗情!

⑧然而,对于水边长大的孩子来说,我儿时的生活并没有采菱诗中描摹的那样美好。因为,那时候每家沟塘里的菱角都要一物多用:叶蔓要剁碎煮熟了喂猪;茎秆拔掉根须炒熟后是大人餐桌上的菜肴;而果实则要由母亲装在竹篮篾篓里,拎去集市上换回家用的油盐纸笔。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有些心酸,却要感恩菱角帮我们家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因此,我对菱角始终怀有一份美好的感情。

⑨菱角,栖身于湖塘沟港,叶片儿紧贴水面。水涨,它平展舒放,随之而高;水落,它缩茎卷叶,随之而降,只通过一根长长的茎,始终把根系扎在泥土里。菱角总是低调地把果实藏在不容易被人发现的地方。到了深秋,菱角老熟了,要是主人忘了收割,它便默默地脱离茎叶,沉入水底,没入泥土之中,来年再化作一汪新绿。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9月20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选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菱角这种草本水生植物在浅水里、池沼中顺水而生,九月是菱角最成熟的季节。
B.把菱角放进大盆里,往盆里倒水,既可以清洗菱角,又可以区分菱角的成熟程度。
C.标题“江南的菱角”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同时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D.本文的语言质朴含蓄,情真意切,具有浓郁的抒情味,如第③段描写菱花。
【小题2】仔细阅读第②至⑥段,理清时间顺序,完成下面的内容梳理。
时间清明过后菱角成熟的九月
图景菱花摇曳图菱角美食图

【小题3】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语句。
她们拨开那些绿色的菱叶,就看见一颗颗青绿色或紫红色的菱角,像一个个小元宝似的呈现在眼前了。
【小题4】第⑦段引用古诗词有什么作用?
【小题5】作者描写江南的菱角,寄托了哪些感情? 请说说你的理解。

元宵节的灯

肖复兴

①如果没有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灯,就像一出戏没有了名角亮相出彩儿的压轴戏一样,春节是无法落幕的。真的像是一出大戏落幕了,满场掌声响起来了,满场观众站起来了,满场灯光一下子亮起来了。那种灯火通明的感觉,就像天光璀璨,就像天光猎猎,就像天光浩荡。哪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节日,有我们这里从除夕到元宵节,一场连台戏,唱得如此铺排堂皇?

②我小时候,北京城灯节最热闹的地方,灯火最为灿烂的,要数廊房头条、大栅栏、西河沿和西打磨厂这几条街。那时候,我家住在西打磨厂,买灯、看灯的好地方。买灯笼,要到廊房头条,那里被称为灯笼街,短短的巷子里,最多的时候曾经集中了二十多家灯笼铺子,可以说是鳞次栉比。其中好多家灯笼铺子,一直开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公私合营,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南移至珠市口,成立了北京宫灯厂。

③去廊房头条买灯笼,大多是买卖人家,我是一次也没有去过那里买灯笼。我们大院里的孩子,只是用彩纸(好一点儿的用电光纸,差一点儿的用糊窗户的高梁纸),自己糊个简单的灯笼,在里面插上支红蜡烛,拎着它满院子满街地跑,照样一个乐和,那是我们孩子的灯节。

④有时候,我们也到前门看灯去,穿过廊房头条,卖灯的吸引不了我们多少目光,我们主要是到大栅栏看灯。大栅栏里,老店铺多,瑞蚨祥、同仁堂、马聚源好多家都在那里;广德楼、三庆园、同乐等几家老戏园子也在那里,它们的门前挂着的灯笼最是讲究,映照得大栅栏一条街灯火辉煌,看得人眼花缭乱。

⑤那时候的我,那么多灯,只知道看热闹,叫不出它们的名字,认识的,有一种叫作气死风的灯笼,另一种是走马灯,觉得这两种灯已经很高级了。

气死风,只是一种简单的圆形或椭圆形提灯。说它气死风,是说你提着它怎么跑,风也吹不灭,不过是夸张而已。这种纸做的灯笼,跑不了多久,只要风稍微一大,里面的蜡烛一歪,灯笼就着了。

⑦走马灯,那种灯里面有一柄纸伞,用铁丝绑着,可以转动,蜡烛被点燃后,造成冷热空气流动,灯笼便不由的主地转动不停,显然比我们糊的灯笼要强很多。

⑧大栅栏里老店铺门前挂着的可不是走马灯,更不会有气死风,也不是如今只是千篇一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很多是富丽堂皇的宫灯,也有用细绢为面、以铁丝线掐制成为骨架的精致花灯,还有火宝塔那样巨型的彩灯。得佩服中国人的智慧,简单的一盏盏灯,在我们的手里,可以变化万千、展现着丰富无穷的想象。读《京都风俗志》中,里面有这样对灯节灯的记载:其灯有大小、高矮、长短、方圆等式,有纱纸、琉璃、羊角、西洋之别,其绘人物,则列国、三国、西游、封神、水浒、志异等图,花卉则兰、菊、梅、桂、萱、竹、牡丹,禽兽则鸾、凤、龙、虎以至马、牛、猫、犬与鱼、虾、虫、蚁等图,无不颜色鲜美,妙态传真,品目殊多。在这里,人们已是看灯不是灯,有着更多象征的意义和美好祈愿在灯里面了。缤纷的灯光幻影里,有中国传统的文化,包括审美、性情、志趣、避灾纳福的祈愿与民俗诸多方面,众多的灯汇聚一起,就是一个小百科全书呢。

⑨非常有意思的是,元宵节看灯,老北京人,一般管这个叫作逛灯市,或者叫作闹花灯,也有叫作踏灯节的,民国竹枝词里就有银烛影中明月下,相逢俱是踏灯人。无论是一个字,还是一个字,或一个字,都体现了那时灯节的张扬劲头。我以为,只有立春被称之为咬春”“打春”“踏春,才能够与之比拟。灯节之时,东风夜放花干树,如此火爆的场面和劲头,就类似西方的狂欢节吧?

⑩前些年,曾经回西打磨厂老街多次,看到这条老街的西半截,已经被改造得面貌一新,但还有不少老房子顽强地立在那里。见到一位老街坊,他指着我们大院大门口的房檐,问我看见了什么?我只看到房檐下破旧的挂檐板和滴水瓦,还有房顶上鱼鳞瓦间的狗尾巴草。他摇摇头,说不是这些,你再仔细看看,看见没,房檐下面有铁钩子?经他这样指点,我看到了铁钩子,不止一个,是一排,间隔有序,伸向远处。他问我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吗?没等我回答,他说就是过节时挂灯笼用的。

顺着老街望去,一排院子钢灰色房檐下,一溜儿生锈的铁钩子,间隔一米左右排列在那儿,弯弯翘着老式古朴的造型。快一个世纪过去了,它们依然还在,诉说着昔日的灯火辉煌。

(有删改)

【小题1】联系上下文,解释第②段中加点的“鳞次栉比”的意思。
【小题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那种灯火通明的感觉,就像天光璀璨,就像天光猎猎,就像天光浩荡。哪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节日,有我们这里从除夕到元宵节,一场连台戏,唱得如此铺排堂皇?
【小题3】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请以第⑧段为例,任选两种简要分析各自的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