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22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午休的父亲

梁晓声

①八月的北京,官方预报达到三十二三度,人们说实际气温还要高一两度。人若置身户外,如在桑拿房中,片刻便会出汗,会感到缺氧似的。医生们频频出现在电视中,提醒民众做好防暑降温的自我保护。

②我住的小区从六月份就开始进行老旧小区的楼房改造了,过程挺复杂——搭脚手架、罩防尘网、刮墙皮、抹水泥、固定保温的泡沫块;一幢楼改造结束,差不多十几道工序。

③“嗨,吃了没?我也吃过了!大中午的还能干啥?歇着呗!好好好,小声点儿……住户屋里开着电视呢,我不是怕我说话声小你听不清嘛……”

④一天中午,我在家边吃饭边看电视。今年我有点儿耳背了,不知不觉便将电视声调得挺大。然而我竟听到了门外一个男人大声所说的话,遂将电视声调小。受好奇心驱使,起身探头向外看了一次——但见一个裸着上身的四十余岁的男人仰躺在二楼和三楼之间的拐角那儿,身下垫着片由废旧纸箱拆成的纸板,纸板下铺着脏兮兮的工作服。他头枕一块泡沫,一手拿手机,一手扇风凉,一小片扇形的纸板,分明是从身下那块大纸板上撕下来的。他那同样脏兮兮的裤子的裤筒卷到了膝部,小腿布满褐红色的墙漆点子。他支起着他的膝,双脚放胶鞋上,他躺着的地方原本是有窗的,窗扇已被连框拆去,窗口赫然。在那日,在那个中午,那儿的确是稍微凉快点儿的地方。他周围,遍地碎墙渣子。他一边的额角贴着创可贴,不是那种窄窄的小长条形的,而是有三四个那么宽的方形的。

⑤我缩回头,关了电视,继续吃饭。

⑥“老婆,那什么,我那摩托,你要推到棚子里,以防下雨淋了它。不会下雨?这什么话?快让女儿跟我通话!……”

⑦走廊拢音,那男人的话声,我听得更清楚了。

⑧“好女儿,每次听到你的声音,老爸的心情都是幸福地(他学小品演员的口吻,将“地”说出搞怪的腔调)!还不能返校?那就更要把网课听好,学习这事,靠的就是自觉。不是为老师学的,也别当成是为我和你妈学的……知道这个道理就好。钱不是问题!不许!别改视频!聊会儿就行。认真听着,老爸得嘱咐你几句。你妈也在上班,你要心疼她,有空儿,屋里屋外的活多干点儿。你奶奶虽然爱待在家里,那你也要每次带上她一块儿去。她岁数大了,腿脚不灵便了,一去一回你都要挽着她。我这儿一切都好……热!北京也热。老爸这会儿在午休呗。我们有临时工棚嘛,铺的新凉席,每人都有睡的地方。还有大风扇,凉快得很,特解乏……”

⑨我有种偷听的感觉,便去关门,却看见楼上姗姗她妈正与她上楼;她看着那男人的样子吃惊不小,呆住在一级台阶上。姗姗妈也不由得“呀”了一声,却立刻对女儿说:“上楼啊,叔叔是热的。”

⑩那男人旋即坐起,慌忙往身上披工作服。姗姗妈牵着姗姗的手上楼去了。而那男人站起也不是,再躺下仍不是,样子恓惶极了。

⑪我关上门正漱口,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见是那男人。

⑫我问:“有事儿?”

⑬他语无伦次地说:“拜托您替我向那位女同志表示一下歉意,刚才我那样子是违反纪律的,求她千万别向施工办公室举报我,会扣我工资的……”

⑭我笑道:“彻底放心,她不会的,我也不会。”

⑮“多谢多谢,这天真是的,热得人没处躲没处藏的……”他窘窘地退下了楼梯。

⑯我就又敞着门洗起餐具来。洗罢一转身,见小姗姗拎着塑料袋在门外看我,那女孩儿将手指压在自己唇上,接着指指塑料袋。小声说里边的东西本是她妈让她送给“午休的叔叔”的。

⑰我也小声说:“那你送过去呀。”她细声细气地说:“叔叔睡着了,爷爷过会儿替我送给他吧。”

⑱我扭头看去,见那位午休的父亲,背朝楼梯,卷着双腿,已睡实了,他的工作服也不垫在身下了,不知怎么一来,被他弄成一团搂在怀里了。

⑲我接过塑料袋一看,装的是两瓶矿泉水,一瓶可乐,还有一个很水灵的刚洗过的大桃子。

(摘自《新民晚报》2022.12.5,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极写天气闷热,为下文写“男人”找二楼和三楼之间的拐角午休作铺垫,突出了他工作的艰辛。
B.男人打电话给妻子,既是想念家人,也担心他的摩托车受雨淋,凸显出他的心细和勤俭持家。
C.作者塑造这个“午休的父亲”既是表现出农民工的不易,也对他这种不择地午休的行为进行委婉地批评。
D.文中的姗姗妈和姗姗其实是广大业主的一个代表,她们的言行意味着我们的这个社会不乏善良、包容和温暖。
【小题2】请梳理文中的相关情节,补全下面表格。

“我”的所见所闻

“我”的感受或行为

天气炎热,小区仍在改造中且工序复杂施工人员不容易
将电视声调小并探头观察
看到打电话的男人午休的环境
听到他与妻子女儿的通话
姗姗妈和姗姗没有介意男人的光膀子行为并送去饮料和桃子觉得自己摊上了好邻居
【小题3】文章以“午休的父亲”为题,有何用意?
【小题4】请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那女孩儿将手指压在自己唇上,接着指指塑料袋。小声说里边的东西本是她妈让她送给“午休的叔叔”的。
【小题5】假如你是“午休的父亲”的女儿,读了这篇文章,会有什么感受和思考?
2023·安徽芜湖·二模
知识点:梁晓声(1949-)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记叙文阅读

那支老钢笔

梁晓声

它是黑色的,笔身粗大,外观笨拙。全裸的笔尖,旋拧的笔帽。胶皮笔囊内没有夹管,吸墨水时,捏一下,鼓起缓慢。墨水吸得太足,写字常常“呕吐”,弄脏纸和手。

它是我使用的第一支钢笔,母亲给我买的。那一年,我升入小学五年级。学校规定,每星期有两堂钢笔字课。有些作业要求学生必须用钢笔完成。全班每一个同学都有了一支崭新的钢笔,有的同学甚至有两支。我却没有钢笔可用,连支旧的也没有。我只有蘸水钢笔。每次完成钢笔作业,右手总被墨水染蓝,染蓝了的手又将作业本弄脏。我常因此而感到委屈,做梦都想得到一支崭新的钢笔。

一天,我终于哭闹起来,折断了那支蘸水笔,非逼着母亲立刻给我买一只吸水笔不可。

母亲对我说:“孩子,妈妈不是答应过你,等你爸爸寄回钱来,一定给你买支吸水钢笔吗?”

我不停地哭闹,喊叫:“不,不,我今天就要。你去给我借钱买。”

母亲叹了口气,为难地说:“你这孩子,真不懂事。这月买粮的钱,是向邻居借的;交房费的钱,也是向邻居借的;给你妹妹看病,还是向邻居借的钱。为了今天给你买一支吸水钢笔,你就非逼着妈妈再去向邻居借钱吗?叫妈妈怎么向邻居张得开口啊?”

我却不管母亲好不好意思再向邻居张口借钱,哭闹得很凶。母亲心烦了,打了我两巴掌。我赌气哭着跑出了家门……

那天下雨。我在雨中游荡了大半日不回家,衣服淋湿了,头脑也淋得平静了,心中不免后悔自责起来。是啊,家里生活困难,仅靠在外地工作的父亲每月寄回几十元钱过日子,母亲不得不经常向邻居开口借钱。母亲是个很顾脸面的人,每次向邻居家借钱,都需鼓起一番勇气。我怎么能为了买一支吸水钢笔,就那样为难母亲呢?我觉得自己真是太对不起母亲了。

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念头,靠自己挣钱买一支钢笔。这个念头一产生,我就冒雨朝火车站走去。火车站附近有座坡度很陡的桥。一些大孩子常等在坡下,帮拉货的手推车夫们推上坡,可讨得五分钱或一角钱。

我走到那座大桥下,等待许久,不见有手推车来。雨越下越大,我只好站到一棵树下躲雨。雨点噼噼啪啪地抽打着肥大的杨树叶,冲刷着马路。马路上不见一个行人的影子,只有公共汽车偶尔驶来驶往。几根电线杆子远处,就迷迷蒙蒙地看不清楚什么了。

我正感到沮丧,想离开,雨又太大;等下去,肚子又饿。忽然,我发现了一辆手推车,装载着几层高高的木箱子,遮盖着雨布。看得出,那人拉得非常吃力,腰弯得很低,上身几乎俯得与地面平行了,两条裤腿都挽到膝盖以上,双臂拼力压住车把,每迈一步,似乎都使出了浑身的劲。那人没穿雨衣,头上戴顶草帽。由于他上身俯得太低,无法看见他的脸,也不知他是个老头,还是个小伙儿。

他刚将车拉到大桥坡下,我便从树下一跃而出,大声问:“要帮一把吗?”

他应了一声。我没听清他应的是什么,明白是正需要我“帮一把”的意思,就赶快绕到车后,一点也不隐藏力气地推起来。车上不知拉的何物,非常沉重。还未推到半坡,我便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双腿发软,气喘吁吁。那时我才知道,对于有些人来说,钱并非容易挣到的,即使是一角钱。我还空着肚子呢,又推了几步,实在推不动了,产生了“偷劲”的念头。反正拉车人是看不见我的!我刚刚松懈一点力气,就觉得车轮分明顺坡倒转。不行,不容我“偷劲”。那拉车人,也肯定是拼着最后一点力气在坚持,在顽强地向坡上拉。我不忍心“偷劲”了。我咬紧牙关,憋足一股力气,一步接一步,机械地向前迈动步子。

车轮忽然转动得迅速起来。我这才知道,已经将车推上了坡,开始下坡了。手推车飞快地朝坡下冲,那拉车人身子太轻,压不住车把,反被车把将身子悬起来,双脚离了地面,控制不住车的方向。幸亏车的方向并未偏往马路中间,始终贴着人行道边,一直滑到坡底才缓缓停下。

我一直跟在车后跑,车停了,我也站住了。那拉车人刚转过身,我便向他伸出一只手,大声说:“给钱!……”

那拉车人一动不动,也不掏钱,也不说话。

我仰起脸看他,不由得愣住了。“他”……原来是母亲。雨水和着汗水,从母亲憔悴的脸上直往下淌。母亲的衣服完全淋透了,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湿漉漉地贴在身上,显出了她那瘦削的两肩的轮廓。她的胸口剧烈地起伏着,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我望着母亲,母亲望着我,我们母子完全怔住了。

就在那一天,我得到了那支钢笔,梦寐以求的钢笔。

母亲将它放在我手中时,满怀期望地说:“孩子,你要用功读书啊。你要是不用功读书,就太对不起妈妈了……”

在我的学生时代,我一刻都没有忘记母亲满怀期望对我说的这番话。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是个成年人了,母亲变成老太婆了。那支笔,也可以说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了。但是,却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

【小题1】文章开头详细描写了这支笔的笨拙,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小题2】“我在大桥下等活时,文章中有一段景物描写,请画出来,并品味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题3】母亲为什么要瞒着去拉车挣钱?
【小题4】请你找出文中描写拉车艰难的词句,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小题5】那支笔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我”为什么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母亲养蜗牛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小题1】“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1)________________,波澜顿起。
(2)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3)________________,波澜又起。
【小题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文中画横线的三个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细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小题4】“母亲端上一盆儿汤”,为什么“朝我使了个眼色”?
【小题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午休的父亲

①八月的北京处于近年少有的高温时节。月末那几天,气温很高,特别是中午,一丝风也没有,每一片树叶都静止着,看上去皱巴巴的。人置身户外,如在桑拿房中,片刻便会出汗,感到缺氧似的。

②我住的小区从六月份就开始进行老旧小区的楼房改造了,过程挺复杂,一幢楼改造结束,差不多十几道工序。我家住的那幢楼刚搭完脚手架。我因颈椎病重,不敢享受空调,所以不但开窗,连头道门也开着,那样会使空气最大程度地对流,感觉能稍微凉快点儿。

③“嗨,吃了没?我也吃过了!大中午的还能干啥?歇着呗!好好好,小声……住户屋里开着电视呢,我不是怕我说话声小你听不清嘛……”

④一天中午,我在家边吃饭边看电视。然而我竟听到了门外一个男人大声所说的话,遂将电视声调小。受好奇心驱使,起身走到门口,探头向外看了一次——但见一个裸着上身的四十余岁的男人仰躺在二楼和三楼之间的拐角那儿,身下垫着片由废旧纸箱拆成的纸板,纸板上铺着脏兮兮的工作服。他躺着的地方原本是有窗的,窗扇已被连框拆去,窗口赫然。在那日,在那个中午,那儿的确是稍微凉快点儿的地方。而他周围,遍地碎墙渣子。

⑤我缩回头,关了电视,继续吃饭。

⑥“老婆,那什么,我那摩托,你要推到棚子里,以防下雨淋了它。别啰唆了!我也想家行了吧!想家不包括想你吗?多大人了,还耍娇有意思吗?我又不是第一次外出打工!女儿在吗?快让女儿跟我通话!……

⑦走廊拢音,那男人的话声,我听得更清楚了。

⑧“乖女儿,每次听到你的声音,老爸的心情都是美美的!还不能返校?那就更要把网课听好。学习这事儿,不是为老师学的,也不是为我和你妈学的。我们反正就这样了,可你刚上高一,人生还长呢,学历高点儿将来找工作不是容易些吗?知道这个道理就好。钱不是问题!爸还是那句话,你将来能考到什么份儿上,爸妈就有能力供你到什么份儿上。我这儿一切都好。热!北京也热。老爸这会儿在午休。铺的新凉席,每人都有睡的地方。还有大风扇,凉快得很,特解乏……”

⑨我想我再听下去似乎是一个偷听者了,顿觉害臊,便去关门,却不料见到了这样一幕——楼上姗姗她妈正与她上楼:姗姗才小学二年级,她妈需每天中午将她接回家。她看着那男人的样子吃惊不小,呆立在一级台阶上。姗姗妈也不由得“呀”了一声,却立刻对女儿说:“ 上楼啊,叔叔是热的。”那男人旋即坐起,慌忙往身上披工作服,连说:“见笑见笑。”姗姗妈说:“理解,有什么可见笑的呀。”她边说边牵着姗姗的手上楼去了。而那男人站起也不是,再躺下仍不是,样子牺惶极了。

⑩我关上门正漱口,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见小姗姗拎着塑料袋在门外看我。我刚要开口,那女孩儿将手指压在自己唇上,接着指指塑料袋。我走到门口,她小声说,里边的东西本是她妈让她送给“午休的叔叔”的。我也小声说:“那你送过去呀。 ”她细声细气地说:“叔叔睡着了,爷爷过会儿替我送给他吧。”我扭头看去,见那位午休的父亲,背朝楼梯,蜷着双腿,已睡实了。他的工作服也不垫在身下了,被他弄成一团接在了怀里。想必,起初是盖在身上的。

⑪我接过塑料袋一看,装的是两瓶矿泉水,一瓶可乐,还有一个很水灵的刚洗过的大桃子。“爷爷您轻点儿关门。”小姗姗说完此话,踮起脚尖,悄没声地往楼上迈。在楼梯上她往下看了一眼,竟又连退两段台阶,蹑手蹑脚走到“午休的叔叔”身前——原来他装饮水的大可乐瓶子倒了,她替他扶了起来,放在他碰不到的地方。她再次踮起脚尖上楼时,冲我一脸烂漫地笑。

⑫有好邻居是种造化。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顺叙的叙述方式,以“我”的视角,叙述了发生在小区改建过程中的温馨故事。
B.第①段的环境描写交代出天气的炎热,又为下文写男人在楼梯拐角处午休作了铺垫。
C.从“嗨”到“老婆”再到“多大人了”的变化,表现出男人在与妻子对话时脾气逐渐暴躁。
D.文章第⑨段画线句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了工人师傅当时的慌乱、无措。
【小题2】文中“开门”“关门”的细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请认真梳理,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小题3】文章第④段细致描写了男人午休时的环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4】文章题为《午休的父亲》,作者在行文中却对姗姗母女多加着墨。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