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5

【甲】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小题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山门于河     圮:_______(2)数小舟 棹:___________(3)如是再 啮:_________
4)转转不   已:_______(5)古人学问无     ____________
【小题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小题3】《河中石兽》中,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错误。(用自己的话答)《冬夜读书示子聿》的作者却能深刻领悟“________”的道理。(用文中的话答)
【小题4】甲乙两文共同讲述了什么道理?
20-21七年级下·安徽宿州·期末
知识点:陆游(1125-1207)日常生活类纪昀(1724-1805)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古诗文阅读

【甲】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看如故。

【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丙】

丙午之春,先以度岁①无资,衣囊质尽。迨②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③购之。

——李渔《闲情偶寄》)


注:①度岁:这里指过年。②迨:等到。③珥:用玉做的耳饰。
【小题1】解释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更风和雨     随着B.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羞辱
C.请       停止D.听予簪珥购之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不看水仙 ,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人乡卒岁乎?
【小题3】【甲】以咏梅为题,与【乙】文周敦颐“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所表明的一样,运用_______的手法,以梅花自喻,表达_______的品格,【丙】文“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的行为突出显示了作者_______
【小题4】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动植物往往会被赋予特定的含义。说说下面诗词句子中,“花落”和“落红”各自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沿溯阻(断)B.王命急宣(有时)
C.然十二峰者不可见(熟悉)D.亦可也(奇异)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至夏水襄陵/行十日十夜而至郢(《公输》)
B.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故余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C.久不散/此诚危急存亡秋也(《出师表》)
D.十二峰者不可悉见/并怡自乐(《桃花源记》)
【小题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先写了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和凄婉美。
B.【乙】文采用对比描写的方法,同华山、衡山、庐山对比,以突出神女峰“纤丽奇峭”。
C.【甲】文段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段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险等特点。
D.【甲】【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都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小题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