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9

灯如红豆(侯志明)

①有句诗说“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③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

④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⑤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母亲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的一天。

⑥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光写起作业,写完就去连了。冬天天冷,他一会儿哈手,一会儿跺脚,眉头紧锁,仿佛遇到了什么大事,看着父亲着急不安的样子,我便从窝里伸出头问“爹,咋了?”“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⑦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面对人对事。遇到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

⑧后来,我上了高中。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很多同学都备了一盏小油灯。多少次,当冬天的寒冷冻得我手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且经常被嘲讽的,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似乎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⑨几十年来,陪伴我长大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宽展,给我以启迪又是那样的深刻受用。

⑩“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

【小题1】文章重点写三盏“小油灯”,它们都给了“我”什么样的启迪?
【小题2】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品味第④段加点词语“攥住”,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4】品味第④段加点词语“搂住”,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5】文章以“灯如红豆”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19-20八年级下·广西河池·期中
知识点: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土情结     柯 灵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①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②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转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开创事业。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

④灾难使成批的人流离失所,尤其是战争,不但造成田园寥落,骨肉分离,还不免导致道德崩坏, 人性扭曲。当然,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都是千古美谈。比灾难、战争更使人难以忘怀的,是放逐:有家难归,有国难奔。林则徐,这位虎门销烟,揭开中国近代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伟大爱国前贤,在获罪革职,遣戍伊犁的悲凉时刻,曾赋诗明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百年后重读此诗,依然令人百脉沸涌,唏嘘不已。

⑤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谋生异域。清代以来,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及世界。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浮海远游,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

⑥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第一代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从普通居民到各界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达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⑦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汇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株守乡井,到老没见过轮船火车,或者魂丧域外,漂泊无归的现象,早该化为陈迹。我们应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以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世界文明之林。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选自《香港文学》七周年纪念号,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情结》一文是柯灵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而作的散文。
B.文章开篇以唐代诗人王维的小诗作为引子,引出乡土情结,生动自然。
C.第③段画波浪线处连用四个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人离开乡土后的孤独无助。
D.本文以时代的变迁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
【小题2】第④段引用了不少古诗文,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小题3】“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从古代先贤到当代志士,乡土情结不断传承不断丰富,请联系本文相关内容及链接材料,说说乡土情结有哪些内涵。

链接材料一:1903 年前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鲁迅写了一首小诗,表达为国献身的决心: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链接材料二:19558月,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在冲破美国封锁,回到祖国怀抱时激动地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花海里忙碌的养蜂人

李汀

①骄阳之下,生机蓬勃。山间沟谷,色彩缤纷。色彩的闸门打开,在山野间腾起层层或红或紫或白的波浪。随风而来的,是花的香气,绵绵不绝扑来。人们纷纷从屋子里走出来,山腰看花,沟谷田垄里忙碌。

②花开了,蜜蜂忙起来,在大山里追寻一束束绽开的花。看一只只蜜蜂钻进金黄的油菜花里,再看一只只蜜蜂飞舞在雪白的槐花里。蜜蜂一下滑出花蕊,又一声钻进另一朵花蕊。蜜蜂在花蕊里蠕动,花朵在微风中颤动,一朵又一朵。

③花开了,养蜂人赵合昌也忙起来了。他腿脚不太利索,穿着防蜂服,一巢一巢清理隔王板,然后又用隔王板把蜂群分隔成育虫区和产蜜区……他一边在四处飞窜的蜂群中忙碌,一边还哼唱着小曲。

④赵合昌所在的村子是我的乡村振兴联系村,他是我的联系户。前些年,见到他不是这样子的。山里生活五十多年的赵合昌,一次在庄稼地里犁地,不小心被耕牛拉下了田坎,摔断了左腿,落下终身残疾。落下腿疾的他心境一下子变了,话少,脾气大。

⑤我去见赵合昌的时候,正值五月,槐花开得正盛,一簇簇,一串串。我感叹了一句:这花好香呢。赵合昌站在满树繁花、缕缕槐香的风里,苦着脸,懒懒回了一句:花香又不能当饭吃。

⑥我一愣,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空荡荡的院子里,落满了星星点点的槐花,一阵风吹过,花瓣旋转、飞舞,最后一地的槐花被风扫到了院坝的一角。

⑦我和他默默地坐了一会儿,起身去了房间,他跟过来,好像想要说什么。我说这山里空气不错啊。他立马开腔应了一句,是啊,可惜我腿不好,也缺产业。我说,这地方这么多野花,很适合养蜜蜂呢。赵合昌一脸惊讶地望着我,好一会儿才说,我也是这么想的,就怕得不到支持。

⑧那天,我和赵合昌促膝交谈,谈蜂房的建设,谈蜜蜂的选择,谈蜂蜜的制作。我们还谈到小时候吃蜂蜜的趣事。小时候,家里养一巢蜜蜂,收割一两斤蜂蜜,父母拿到街上卖了,换成我们的学费。为了吃上一口蜂蜜,在大人收割蜂蜜之前,孩子们偷偷揭开蜂巢,取一块蜂蜜来吃。有时,蜜蜂蜇伤了脸,眼睛肿得只剩一条缝缝。

⑨那晚,我们谈得意犹未尽。我说,咱们明天就干。赵合昌坚定地点了点头。

⑩第二天,天刚麻麻亮,我帮忙请来木工,在赵合昌房前屋后搭建了十多个蜂箱。蜂箱用木板做成,给蜜蜂留了一个个小指头肚大小的洞口,成群成群的蜜蜂就从这个洞口飞出飞进。我帮着准备了摇蜜机、起刮刀、隔王板等基本工具,还请来养蜂技术员教赵合昌如何养蜜蜂。

⑪一次,我去赵合昌家里,木桌上的一张草纸上歪歪扭扭写着:三月十八日,梨花开满枝,花白晃眼,花香得呛人。三月二十五日,油菜花还是花骨朵儿,一夜风后就开圆了。蜜蜂都去撵菜花了。四月三日,先是小雨,后出了太阳,阳光带雨,蜜蜂也喜欢这清清气息。我对他一笑,你还是诗人喔。他说,写着玩,写着玩的。

⑫我说,追着蜜蜂看花,多美啊。赵合昌嘿嘿一笑,说,睡在木房子里,看得见天上的星星,闻得到山野的味道,是美。

⑬我隔三岔五就去赵合昌那里,看他养蜜蜂。隔几天,山野的野杏子花开了,满山满坡的杏子花,远远望去,似点点胭脂,又似团团锦云,一群蜜蜂在花丛里翻飞采蜜。隔几日,满山满野的山桃花开了,桃花比杏子花热烈,或粉或红,异常绚丽。再隔几日,满山坡的油桐花开了,大朵大朵的,一簇簇挂在枝头,成千上万的蜜蜂在淡淡的清香里飞舞忙碌。

⑭前几天,赵合昌让我尝一尝他家的槐花蜜。亮晶晶的透明橙色液体,其香清新,一杯一杯地饮,月光摇曳,夜色恍惚,远处仿佛有布谷声声。这让我忆起了少年时春夜走在山里,槐花飘香,月光细微。山路上深一脚浅一脚的,有时槐花随风四下迸溅,即使肉眼没有看见,肌肤也是能够感受到的,比如那溅入领口里的两三颗槐花,痒酥酥的,一直痒到了心里。

⑮赵合昌干得风生水起,每次有收获了,他都第一时间告诉我:芒种这天,三号蜂箱分蜂了,得准备新的蜂箱了;去年收入五万多元,被评为先进;今年准备网上销售蜂蜜,注册了商标;还准备办家民宿……

⑯我仿佛看见养蜂人在漫山遍野的花海里忙碌,蜜蜂在嗡嗡伴随。这份甜蜜的事业,化作乡村美丽的风景。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阅读选文第⑤到⑮段,填写表格。
具体内容赵合昌的情感变化
“我”第一次感叹这花香(1)
(2)惊讶
“我”第二次感叹追着蜜蜂看花的景象很美(3)
赵合昌每次有收获,都第一时间告诉我(4)

【小题2】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蜜蜂“”一下滑出花蕊,又“”一声钻进另一朵花蕊。
【小题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⑬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隔几天,山野的野杏子花开了,满山满坡的杏子花,远远望去,似点点胭脂,又似团团锦云,一群蜜蜂在花丛里翻飞采蜜。
【小题4】选文第⑧段对小时候趣事的回忆能否删掉?为什么?
【小题5】《植树的牧羊人》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他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把荒漠变成了绿洲,造福人类。选文作者对养蜂人事业会有怎样的评价呢?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用秤

潘军

①家里有杆老秤,是母亲用来称东西的专用品。这杆秤不知使用过多少年,也不知存放了多少年,在一个角落里静静地躺着,要不是搬家,还真想不起它。

②母亲没念过书,可玩秤比有文化的父亲还精明。父亲开玩笑说,母亲天生就是耍秤杆子的料,比他耍笔杆子强。

③早年间家里穷,父亲说有秤也没用;但母亲说,家里有杆秤还是比较方便。一番争吵过后,还是母亲坚持已见——这秤,我买定了!此后,母亲经常晌午间跑去山里刨药材,刨了许多天,才凑齐了买秤的钱。秤买回来了,但母亲并不识秤,那上面没有数字,只有点点金星。母亲跟村里认秤的人学,让人教她,学了很久总算学会了用秤。

④很长时间里,秤是家里唯一的度量工具,每天做饭,母亲总会用秤称一称,几口人吃饭,下多少米面,她都要心中有数,既够吃,也不浪费。就连亲戚之间走动,母亲对来往的东西也都要称一称,她说不占人家便宜,咋来咋走,宁肯做那吃亏的一方。母亲用秤最多的地方,是邻里之间一些米面的借用与归还。用秤称完,母亲还要用她独特的方法记上账,那账单我完全看不懂,都是点点,像秤杆上面的准星,有大有小。母亲告诉过我,那些点点,大的是斤,小的是两,准确率不差分毫。若是母亲借东西,还账时定是秤杆子仰头,有时秤砣都站不住,母亲风趣地说,这叫抬头见喜。

⑤后来,山乡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从原本的寂静到后来的喧嚣。母亲的心也有几分不安分了——她是村里最早耍秤杆子的人,知道秤上的学问。母亲在路边摆了个小摊儿,自家地里种植的,山野采摘的,都成了母亲小摊儿上的货品。母亲不喜欢叫卖,可东西卖得比谁都快,特别是那些回头客,总会争着抢着再度购买。母亲卖东西总是先掂一掂,然后再称,完事再抓一把添上,只多不少。有时候,不等母亲做这道附加工序,顾客自己就上手了,母亲也只是笑笑,像是默许了。

⑥有一次,一位城里来的女游客站在母亲的小摊儿前,望着一篮子山桃发呆,想买又想走的样子,母亲见状,就和她闲聊起来。那人说,她母亲曾在这里插过队,就喜欢吃这里的山桃,如今她母亲患病卧床,还想着吃这山桃呢,自己很想买一些带回去,可钱包不知啥时丢了……母亲默默地将山桃装了一大袋,外加10元钱,一同递给了那位女游客,那人连连摆手,母亲轻声说:出门在外,谁都可能遇到难处,帮一把,不算事。

⑦母亲用她那杆秤做了十几年买卖,和邻里、游客都处得很好,可我家的日子却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反倒是家里的土产特产再没有了积压和库存,每年都早早被打发得干干净净。我们笑说母亲瞎忙活,母亲很认真地说:挣多少是多?够上碗边儿就行了。

⑧母亲最大的业绩,就是磨光了那杆老秤上面的星星点点。我一直奇怪,没有星星点点之后母亲咋称斤论两呢?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问了母亲,母亲笑笑,透露了谜底:其实,我压根儿就不识秤,手里拿杆秤,不过是让人对我信任,做人厚道,人心是秤,不用称。

⑨母亲是在教我做人的道理啊,那就是: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凭良心做事,都要懂得感恩,都要敬着别人,都要把吃亏当成一种福分!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小题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母亲卖东西总是先掂一掂,然后再称,完事再抓一把添上,只多不少。
【小题3】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4】请谈谈你对文章第⑨段中画线句的理解。
把吃亏当成一种福分!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