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47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教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1)黄发垂省,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2)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通人(仅仅)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类)
C.如外人(熟悉)
D.不独其子(以……为子女)
【小题2】下列加点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B.渔人甚异
C.具答D.闻,欣然规往
【小题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最恰当的一项(       
A.其 /中 往 来 种 作B.其 中/ 往 来 种 作
C.其 中 往 来/ 种 作D.其 中 往/ 来 种 作
【小题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不独子其子。
【小题5】【甲】【乙】都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请从两段选文中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19-20八年级下·广西河池·期中
知识点:陶渊明(365-427)议论说理类小说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北向出隘门,溯溪东岸行。忽石壁涌起岸东,势危削,溪漱之南,路溯之北,咫尺间,上倚穹崖,下循迅派指激流,神骨俱竦。又北半里,曰麦冲关。关之东有真武阁,乃停行李于阁中,觅火炬于僧,将往探之。途遇一老者,曰:“此洞相去不远。但溪水方涨,湍急不可渡,虽有导者不能为力,而况漫试乎?”余乃废然而返。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二》)


【注释】①漱:冲刷。
【小题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芳草鲜美”的“鲜美”在这里是滋味美好的意思,写出了桃花林沿途景色的美丽。
B.“便要还家”的“要”是通假字,同“邀”,是邀请的意思,写出了桃源百姓的淳朴好客。
C.“势极危削”的“极”表程度,是非常的意思,写出了石壁高高耸起,山势危险、陡峭。
D.“余乃废然而返”的“废然”指沮丧失望的样子,写出了作者因溪水暴涨败兴而归的心情。
【小题2】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小题3】渔人“处处志之”,后来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4】甲文段所写的桃花林之景与乙文段所写的山水之景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列诗文,完成各题

【甲】

石壕吏(节选)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成。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老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乙】

___________(节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其言所闻,背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丙】

子奇治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行,齐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济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注】①阿:地名,今山东阿县。 ②白首:老年人。③决:决断(改事)。
【小题1】甲诗的作者是________(人名),乙节选语段出自课文《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遣使(         )        (2)铸库以作耕器(         )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小题4】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A.走出粮仓去救济贫穷的百姓,全面治理阿县。
B.走出粮仓去救济贫穷的百姓,阿县十分安定。
C.拿出粮仓里的粮食来救济贫穷的百姓,阿县十分安定。
D.拿出粮仓里的粮食来救济贫穷的百姓,全面治理阿县。
【小题5】甲诗控诉了______________,乙文描绘了______________的淳朴风尚,丙文展现了子奇治阿的才华。
【小题6】下列对上述诗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有吏夜捉人”反映了当时官民之间的紧张关系。
B.“不足为外人道也”体现了村中人对外人的排斥。
C.“共载皆白首”暗示阿县年轻人起初不欢迎子奇。
D.上述诗文都意在表现战争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
【小题7】甲诗“______________”的行为和乙文“________”的举措,都表现了百姓对战争的恐惧和厌恶,但丙文又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桃花源记》)

【乙】

明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鸣犬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节选《乙亥北行日记》)


【注】①甫:始,才。②洵(xún):确实,诚然。③浣衣:洗衣,洗涤衣物。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
(1)阡陌交通(         )        (2)不生产者(         )
(3)欲其林(         )             (4)自不如远甚也(         )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业/以此家之中B.屋俨然/偶骑步行
C.余顾慕之/妇人汲井且浣衣D.盖江北俗/有良田美池桑竹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小题4】【甲】【乙】两文段所描绘的生活场景相同吗,为什么?
【小题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