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①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全看我的才能如何,境地如何。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②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
③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作者:梁启超,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材料二】
①不久前,“00后小伙刮腻子得世界冠军”的新闻引发舆论关注,很多媒体以及网友纷纷称赞。新闻主角马宏达是名学生,他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抹灰和隔墙系统项目中获得冠军。按照普通人的理解,抹灰也就是刮腻子,无非就是将腻子刮在墙上以保证墙面平整。但在世界级比赛中,却有着偏差不得超过1mm的苛刻标准。为此,马宏达进行了长达5年的艰苦训练,赛前,每天训练量突破7小时。
②当然,众多褒扬之下,也有别的论调,譬如,“把工地上刮腻子的拿出去比,分分钟摘冠军回来”“拿这个奖有啥用?告诉更多年轻人以后毕业出来刮腻子?”“我出350元一天过来跟我干”……这话难听却值得人深思。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诸多时代因素促使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固化于大众思维内,倘不能通过不断地制度创新来真正提升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社会地位,就很难夯实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基础,实现未来经济高质量与高效益发展目标。
③事实上,我国早已注意到
(来源:光明网2022年10月26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材料一用设问句巧妙地将论述点转换到怎样做才是敬业上。 |
B.材料二主张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来助力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 |
C.材料一中画线句引用曾文正所说的话,从论证方法上看,属于事实论证。 |
D.材料二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展开论证。 |
A.材料一引用三位古人的话,意在强调敬业对人生最为必要又最为有利。 |
B.材料二中加点的“这个问题”指的是“实现未来经济高质量与高效益发展目标”。 |
C.马宏达因“刮腻子”的才能获得世界冠军,算得上材料一中所说的“天地间第一等人”。 |
D.培养高素质劳动力,既需要个人的敬业精神,也需要国家从制度上进行扶持与激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