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基础知识综合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0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农谚说: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惊蛰,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zhòng春时节的开始。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绿红。惊蛰时节,草木méng发,和风吹拂着勤劳的人们——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时节。

【小题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     )zhòng(     )     méng(     )
【小题2】惊蛰时,春笋鲜。大画家郑板桥一生品清幽,食雅淡,酷爱兰竹,喜啖竹笋。下图是他惊蛰时节所画的一幅春日兰竹图,请为其选择最恰当的题跋(写在书画上的文字)(     

A.日日红桥斗酒卮,家家桃李艳芳姿。闭门只是栽兰竹,留得春光过四时。
B.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C.画得盆花蕙草新,春风已过有余春。折来数片新篁叶,好为名葩小拂尘。
D.鲜笋鲥鱼味正赊,江南四月好年华。满林新竹青如玉,且趁熏风看蕙花。
22-23八年级下·全国·课时练习
知识点:图文转换易误读常见字根据拼音写汉字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一场突如□()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让湖北武汉这座华中重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月23日武汉“封城”以来,街上往日热闹的人群仿佛一下子销声□()迹了,武汉人默默地承担着种种不便,甚至连走上街头吃一碗热干面都成了奢望

息万变的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微博网友“陈小桃momo”发布了一张有趣的漫画,温馨了很多网友:① 病房内,代表武汉的“热干面”躺在病床上,正在接受医护人员的诊疗;② 窗外,大葱、小笼包、火锅……来自其他地区的美食正在为武汉呐喊加油。

很快,这成为了微博热门话题,全国美食纷至沓来,众多网友晒出家乡美食为武汉加油祝福。在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推出的武汉,请你相信”③ 一文的评论区里,写满了令人眼馋又暖心的留言……④

此外,一些人将家乡美食拍成的为武汉热干面加油的短视频“暖心又可爱”,感动了无数网友。许多网友表示,等武汉好起来后,一定要到武汉吃一次热干面。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团结奋战之下,阴霾一定会消散,热气腾腾的热干面,一定会重返武汉市民的早餐桌。   

【小题1】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1)突如□(qí)来       (2)销声□(nì)迹
【小题2】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息万变(A.xùn   B.shùn)       (2)阴(A.mái   B.1í)
【小题3】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注B.奢望C.温馨D.纷至沓来
【小题4】语段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①B.②C.③D.④
【小题5】《人民日报》官微:“6月16日即时起,北京市应急响应级别由三级调至二级。5天来,北京累计报告本地病例106例。武汉热干面熬过去了,吉林烤冷面熬过去了,北京炸酱面一定也能熬过去!”“陈小桃momo”也为北京画了一张漫画(右图)。请你参照上图,在下图中的“A”处为其命名。(8字以内)

“和”代表着华夏民族对“和谐”“和平”的追求。学校将开展“以和为贵”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探“和”义】
(1)“以和为贵”内涵丰富,请你为下列三句名言匹配正确的解释。
①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     )
②礼让一寸,得礼一尺。——曹操(     )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
A.以和为贵,顺乎天意人心。
B.以和为贵,成就大道正理。
C.以和为贵,止息纷争杀载。
【活动二:析“和”图】


(2)活动中,同学们关注到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时鸟巢上空出现了“天下一家”“One world”等烟花图案,请你解说该烟花图案的寓意。图案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抒“和”情】
(3)为了号召大家在生活中发扬“和”的精神,小华同学做了即兴演讲。下面是演讲词的部分内容,请你根据提示和要求完成任务。

人与人的关系不可以无“和”,无论是“和气生财”,还是“家和万事兴”,都向我们传达着一个信息:[A]“和”是人际关系的减震器,润滑油,是生活的芳香剂。“和”,可以在我们出现误会、产生分歧,发生矛盾时充当调停人,化一场既恼人难堪又剑拔弩张的干戈为玉帛。所以,当我们争吵得面红耳赤几乎兵刃相向时,为何不试着听从“和”的召唤,心平气和地伸出双手与对方相握?当我们冷战静坐相对无言时,为何不让“和”来解开我们心中的乱结,诚心真意的给对方一个友好的微笑?[B]“和”是针是线,缝补着我们生活中的裂缝;____________。但是,[C]“和”不是无条件的退让,还是有原则的包容。


①请你提取出[A]句的主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结合你对“和”的理解,参照[B]句再仿写一句:__________________。(句式一致,修辞一致)
③[C]句中关联词使用不当,可将“______”改为“______”。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