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32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

——节选自《国语•勾践灭吴》


【注】①“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节制。④“劝”勉励。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⑦“没”古地名。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必有得天时                    送往,迎来者
B.君子有不战                       败吴于囿
C.天下之所顺                       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D.委而                              民之所恶
【小题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选自《孟子》,作者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
C.【甲】文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D.【甲】文的“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是判断句,【乙】文的“是故败吴于圃”是倒装句。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B.【乙】文“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的情景,展现出越国人民团结一心,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激励和教育了无数的后代人。
C.【甲】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D.【甲】文中的“人和”是指“寡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甲】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概括【乙】文的核心思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21-22八年级上·广西百色·期末
知识点:孟子(前372-前289)议论说理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田单将攻狄。往见鲁仲子。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当今将军东有夜邑之奉。西有淄上之虞。黄金横带而驰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明日乃励气巡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桴鼓之。狄人乃下

选自《战国策·田单将攻狄》)


【注释】①田单:战国时齐国临淄人。②狄:在今山东高青东南。③鲁伸子:齐国高士。④夜邑:在今山东掖县。⑤淄:水名。⑥虞:通“娱”。娱乐。⑦黄金横带:腰系黄金的带钓。⑧矢石:箭和垒石。是守城的武器。⑨援桴(fú):拿鼓槌。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益其所不能______
②困于心。于虑。而后作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百里奚举市/告知
B.必先苦心志/如土石何
C.所以动心忍性/所以不胜者也
D.舜发于畎亩中/有生
【小题3】用“/”为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明日乃励气巡城立于矢石之所
【小题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将军攻狄。不能下也。
【小题5】【甲】【乙】两文都表明一个共同的道理。无论是治国还是战争,享受安乐往往会有导致失败的危险。两文中体现这一道理的句子分别是:【甲】______;【乙】______。(请分别用文中原句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入厓山,使为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曰:“国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南乡拜而死。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观天祥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潮阳:地名,与后文的“厓山”都是广东的地名。②弘范:元朝将领。③张世杰:南宋将领。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有所不辟也
(2)尔而与之
(3)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
(4)万钟于我何
【小题2】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与入厓山/四时B.使为招张世杰/乃丹帛曰
C.天祥泫然出/临表D.国不能救/今亦死,举大计亦死
【小题4】请用“/”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小题5】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文天祥的哪些表现,能够阐明【甲】文“舍生取义”的观点。
(2)【甲】文中的“义”与【乙】文中的“仁”有何相同之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