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04
【乙】议论文阅读

让认真成为一种习惯

①1930年中原大战中,冯玉祥部下的一名参谋未经核实,误将电令会师之地沁阳写成泌阳,导致贻误战机而落败。此战被后人戏称为“败在一撇上”。多写“一撇”,是战败的表象;缺失“认真”,方为失利的实质。

②何谓认真?它是一种专注、一种投入、一种坚韧,是可贵的精神品质,彰显对职守的忠诚、做事的严谨、追求的执着。播种认真,收获品格;播种品格,收获信念;播种信念,收获辉煌。正如一谚语所示:“认真是成功的秘诀,粗心是失败的伴侣。” 因此,我们应该养成认真的习惯。

③要养成认真的习惯,就要懂得认真之“道”。

④认真之要,在对“毫厘”的极致严格上。事物的质变,往往缘于毫厘的差别和缺失,一丝一毫牵动全盘,认真与否关乎成败。无论做好一项工作,还是成就一番大业,皆要有精细、精准、精深的全程投入。上个世纪60年代,邓稼先在带领科研团队对我国首颗原子弹设计进行理论计算时,发现一关键资料与苏联专家提供的技术指标有细微之别。于是,这些科研精英们,操作着那时的手摇计算器,耗费了数百公斤资料纸,最终以确无“毫厘”之差的严谨结论,证明了完全可以忽略苏方提及的冲击波波峰值,万无一失地完成了我国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正是我国的科学家们这种极其认真的精神品格,才有了昔日的“两弹一星”、当今的“蛟龙”“天河”等科技明星。

⑤认真之贵,在对事业的“至拙”专注上。“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认真,彰显的是笨功夫、长功夫、真功夫,是至拙的内在修炼。有了这种修炼,滴水可穿石,铁棒可磨针,铁树可开花。马克思潜心研究40年,终成科学巨著《资本论》。李时珍耗费心血二十七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终成医药经典《本草纲目》。古今中外、千行百业的事实可鉴:做事、治学、成大器的真谛在于,“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⑥认真之难,在对成功的默默守望上。成功过程是坚守认真的寂寞远征——不是一事功,而是事事功;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1977年至今,多少科研奇迹层出不穷,多少名流人物闪烁更迭,但那颗名为“旅行者一号”的空间探测器,依然飞驰在太阳系外的轨道上。漫漫40年,这个航天科研团队的成员,从青春到暮年,一直在关注着那么遥远的距离、那么浩渺的太空、那么难测的结果。沉潜于事业的这种默默守望的认真,就是需要远离红尘熙攘、摈弃功利躁动、抵御炫眼诱惑。否则,何以到达“诗与远方”?

⑦然而,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一些人心浮气躁、丢三落四、漫不经心,做事不专注、不投入。殊不知,一旦履职分心、做事粗心,厄运便不远了。君不见,一块脱落的塑料泡沫未引起监控发射者的关注,导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悲惨失事;一个粗心的农林工未灭烟蒂,引起一场森林大火……因失于一物之细而失去天下之大,因疏于一事之微而导致一场悲剧,这是警世教训。

⑧“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干事创业得认真之“道”,必能事举功成。

【小题1】下列作为本文中心论点最恰当的一项是的一项是(     
A.让认真成为一种习惯。
B.我们应该养成认真的习惯。
C.要养成认真的习惯,就要懂得认真之“道”。
D.干事创业得认真之“道”,必能事举功成。
【小题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战争事例,引出本文的论题,同时充当事实论据论证中心论点,还能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⑥段画线句的的含义是追求成功的道路很漫长,需要耐得住寂寞,长期坚持认真做事。不是事事都要认真做,而是一件事认真做;不是要长久地认真,而是一时认真。
C.“近现代国学大师钱穆倾尽一生心力,砥砺‘虽居乡僻,未尝敢一日废学’的拙功,终成1700万言的国学著述《国史大纲》”可作为事实论据放在第⑥段多角度论证分论点三。
D.本文主要运用了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论证结构可划分为:①(引论)提出问题/②③④⑤⑥⑦(本论)分析问题/⑧(结论)解决问题。
2022·广西河池·二模
知识点:立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议论文阅读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选自《纪念白求恩》

【小题1】下列对第①段文字的要点归纳正确的是(     
A.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B.指出不少自私自利的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真正的共产党员。
C.从前线回来的人都被白求恩的精神所感动。
D.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小题2】下列对第③段中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对比手法是本段的重要写作特点,使白求恩同志的高贵品质更加突出。
B.文段先叙述往事并表达悲痛之情,然后阐述了学习白求恩同志的重大意义。
C.从“只见过一面”“仅回过他一封信”可看出作者无限惋惜、遗憾的心情。
D.文末的一组排比句铿锵有力,句式整齐中有变化,有节奏感,极富号召力。
【小题3】选文中的第①段和第②段都谈到了白求恩同志的工作,是否重复?为什么?
【小题4】毛泽东为什么说“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请结合选文,简单说明理由。

善于“折叠”自己

陈大昊

①把51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厚度竟然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

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红军因为急于一口吃掉敌人,结果遇挫,被迫开始一渡赤水。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声东击西,穿插迂回,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例。这次行动,周恩来称之为走“之”字路。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最佳路径。成事的最高境界在于,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那些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不仅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还可能在途中触礁、搁浅。像河流一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③“折叠”是生动的重复。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的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涛声依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在“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

④“折叠”是耐心的坚持。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竟然能达到63%。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把简单做成不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成功多是苦难辉煌,成长多为浴火重生。想要前进,最快的脚步是“负重”,因为“挑担子的比散步的走得快”。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倒退的开始。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与自我的较量,与自己较劲才能有长进。吃得苦中苦,方能有所成。敢于到吃劲岗位“淬火”,到艰苦一线“蹲苗”,在实践中磨练自己,用时间灌溉自己,多挑战“不可能”才可能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年第4期,有删改)

【小题1】请简析全文的论证思路。
【小题2】下面这则材料放在文章第几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作了不同形态的处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父母之道重在身教

黄文君

①教育孩子可能是当下一些父母最大焦虑之一。不断听到妈妈们抱怨养育孩子如何耽误了自己找工作、升职和追求高品质生活,甚至传出有父母因陪孩子做作业突发心肌梗死等骇人的新闻。不少父母在咬牙给孩子报培训班,辞职给孩子做陪读,盲目撒钱花时间之后,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②笔者认为上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父母们的认知,他们忘记了,自己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很难想象,一个妈妈,天天躺在沙发上玩iPad,看肥皂剧,通宵打麻将,却指望孩子做到自律地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不错的审美品位;一个爸爸,从来不看书,家里甚至连书柜也没有,多年不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还苛求孩子做到爱学习、爱思考、爱动手。

③父母是孩子最好和最近的老师,当我们期待培养孩子在某些方面的优秀特质时,我们首先要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具备。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就会在工作中和生活中表现出来,而孩子总会从与我们的近距离接触中,体认和感知,从而模仿与学习;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就要主动承认并学习培养,让孩子感知到我们也在为此而努力,激发其与我们共同成长。

④工作生活有计划性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更有可能为第二天要学习的课程做好准备;遇到困难不轻言放弃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更有可能在拼接玩具汽车接连3次失败之后,执著地继续进行尝试;对自己的工作和服务的公司有责任心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更可能关心班级和身边的事务;一诺千金、言而有信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更可能谨慎地做出某项承诺,而兑现诺言时往往会更积极。

⑤需要指出的是,父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在某个具体方面只有自己做到,才能要求孩子努力做到”,而是父母要展现出“做到”所应具备的特质。比如,不会外语的父母当然不会失去对孩子的外语能力做出要求的资格,只是他们自己应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展现出学好外语所应具备的“持之以恒、勤奋钻研、认真刻苦”等素养,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⑥对父母而言,成功的教育与其说是塑造优秀的孩子,不如说是培养优秀的自我。正是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从一定意义上定义了孩子成长的路径,因此,他们要重新审视自己,时刻牢记,身边有位稚嫩的“学习者”。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罗列了一系列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焦虑现象,引起读者对“父母该如何正确教育孩子”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引出下文的议论。
B.第②段加点的“很大程度上”一语,既强调了造成父母教育孩子时焦虑的原因主要在于父母自己没有做好孩子学习的榜样,又有很强的分寸感。
C.作者在第③④段,通过摆事实的方式,论证观点:父母想要培养孩子在某些方面的优秀特质,必须先让自己具备这些优秀特质,然后通过身教实现教育目的。
D.本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语言严谨,读来令人信服。
(2)下列各项资料中,不能证明“父母之道重在身教”的一项是(     
A.上梁不正下梁歪。(俗语)
B.父兄有善行,子弟学之或无不肖(肖:像);父兄有恶行,子弟学之则无不肖。(《围炉夜话》)
C.对孩子来说,家长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榜样,一个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英雄。(张海涛)
D.家长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的同时,要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对孩子的人格教育和培养上。(王宝祥)
(3)说说你对第⑥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