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3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干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吗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链接材料】

己亥杂诗

(龚自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小题1】韩愈,字退之,_______代文学家。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一食尽粟一石(有的人)
B.才美不外(同“现”)
C.食之不能尽其(才能、才干)
D.执策而之(面对)
【小题3】“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表现了食马者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小题4】本文运用什么手法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小题5】本文和链接材料都围绕人才问题发表了看法,请说说两文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21-22八年级下·吉林白城·期末
知识点:韩愈(768-824)龚自珍(1792-1841)议论说理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chǐ)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释】①介:披上战甲。② 褫:解除。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
(1)死于槽枥之间       (2)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才美不外           (4)日豆至数斗                   
(5)其初若不甚         (6)自午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
(3)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不以千里   ②不能前时之闻
B.①一食尽粟一石 ②王命急宣
C.①才美不外          ②胡不我于王
D.①执策而       ②有亭翼然于泉上者
【小题4】在乙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什么?
【小题5】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晋平公浮西河。中流而叹,曰:“嗟乎!安得贤士与共此乐乎?”船人固桑进,对曰:“君言过矣。夫剑产于越,珠产于江汉,玉产于昆山。此三宝者,皆无足而至。今君苟好士,则贤士至矣。”平公曰:“固桑,来。吾门下食客三千余人,朝食不足,暮收市租;暮食不足,朝收市租。吾商可谓不好士乎?”固桑对曰:“今夫鸿鹄高飞冲天,然其所恃者六翩耳。夫腹下之毳,背上之毛,增去一把,飞不为高下。不知君之食客六翮耶将腹背之毳也?”平公默默而不应焉。

(选自《新序·杂事一》)


【注释】①浮:行船,这里指乘船在水上游览。②固桑:人名。③朝(zhāo)食:早饭,技:下文“暮食”指晚饭。④市租:指市场交易税。⑤六翮:鸟类双翅上的正羽。毳(cuì):鸟兽的细毛。⑦不为:指不影响。
【小题1】选出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求其能千里也/得贤士与共此乐乎B.食不饱,力不/皆无而至
C.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吾门下客三千余人D.策不以其道/背上
【小题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今君苟好士,则贤士至矣。
【小题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不 知 君 之 食 客 六 翮 耶 将 腹 背 之 毳 也?
【小题4】甲乙两文的统治者在对待人才上,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二)《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四海之众,曾亡柱干之固守于四境?殆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

(节选自《汉书》)


【注】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故虽有                      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 食不饱,力不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
C.策之不以其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
D.鸣之而不能其意             外直,不蔓不枝
【小题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小题3】“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语段(一)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小题4】根据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语段(一)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①_______;语段(二)用②____的论证方法,强调③______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