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4 组卷26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砖厂

董发亮

①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我过完14 岁生日的第二天,天刚破晓,就听见父亲叫我。

②我睁开双眼,隐约听到灶房传来母亲的哽咽声和父亲磁性的话语,忙穿衣,来到灶房。那刻迷惘的我,还是发现了母亲脸上的无奈,看到了眼角涌出来的泪泉。

③家里穷,买不起班车票,出门谋生全靠两条腿。父亲似乎是永不疲倦的,我咬牙跟着父亲徒步到了西安火车站。那时,没钱买火车票的人都爬火车皮,就这样,我跟着父亲爬上拉煤的货车,糊里糊涂地到了孟塬火车站,又走了半天,来到一处被大片庄稼地包围着的一孔砖瓦窑前。父亲一声:娃子,到了。自己顿时感觉有点失望。这就是父亲的砖厂?这就是家里人让我学艺谋生的地方。

④其实,父亲是没有砖厂的,父亲的砖厂就是华山脚下孟塬土坡上一个叫冯家村的砖瓦窑。那晚,自己躺在土炕上,不知咋的,迟迟难以入眠,睁着一双大大的眼睛望着屋梁上的檩条,从东数到西,从西数到东,满脑子胡思乱想。这就是谋生的砖厂,这就是学艺养家的地方,一孔砖窑、两间土瓦房和房子里一张土炕、三个储水大陶缸。我想若母亲知道这一切,不知道要为她从没出过远门的小儿子伤心多少天。

⑤人就这么怪,没有人跟钱过不去!一想到跟父亲学制砖能为家里挣钱,这砖窑是咋看咋美,土瓦房比老家的土瓦房还棒,就连三个大陶缸也咋看咋顺眼。没过多久,砖厂成了我生命里的一切,我居然喜欢上了这里。为了证明自己可以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我起早贪黑地跟着父亲学习手工制砖,日子虽苦虽累,但干得很爽很快乐。

⑥不知咋的,我总忘不了父亲手把手教我的制砖手艺。首先是选土、挖土、和泥,挖出来的土要打碎,拣去里面的石头、瓦片、树根等杂物,用铁锨堆成土堆,土堆上用锄刨个坑注水,等水渗透后,父亲和我赤着脚在土堆上踩踏,边踩踏边用铁锨翻来翻去,踩得泥巴黏稠有了韧性,就可以制作砖坯。砖坯平台是一块用厚木板做的木案板,模具是一个长方形的砖斗子,可装两块砖泥。父亲每次都把泥巴高高地举起,用力甩进砖模里,用力压平泥坯四角后,把多余的泥用刮板仔细刮掉。刮平后,我就端起砖斗子走到早已平整好并撒了草木灰的场地上,把砖斗子往下一扣,两块方方正正的砖坯就成了。

⑦等砖坯晒干,摆列上架,剩下就是装窑烧制了。窑一点火,父亲的旱烟锅就常叼在嘴上,红红的窑洞口就有自己红扑扑的脸蛋了。累了坐在父亲身边,看着红旺旺的窑口,盯着呼呼声中的火苗,想着砖的成色,盼着砖头快出炉。不几天,一排排齐整整的砖头就列队让人检阅了。父亲对制砖手艺粗活细做,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不知不觉中润进我的心田。至今回想,父亲虽然没上过学,但他教会了我做砖要敬畏泥土,做人要烧制成色。

⑧领到砖厂的第一窑工钱,我和父亲到县城邮电局给家里汇钱,兴奋的我还在邮电局给母亲写了封信。那封信呀,我用尽在课本上学到的最好的语句,描绘父亲的砖厂,赞美砖厂的一切,并骄傲地告诉母亲,一睁眼就能看到华山,一端砖斗子就能给家里挣钱。三个月后,母亲让大姐来砖厂看我。看到这儿情况,大姐央求父亲让我和她一块回家,父亲也心疼他小儿子,让我回家。但我知道,全家人就靠姐的那点薪水维持生活,这怎么能行?我告诉大姐,我要跟着父亲学门手艺为家里挣点钱,减轻家里负担。大姐是含着泪从砖厂走的。

⑨后来的一场大雨,把土窑给淹垮了,土瓦房也漏得不能住人了,砖厂办不下去了。但那块土塬,已生长了我纯真的年华,生长了我和父亲的情感,一旦失去土窑土房,就失去了和父亲相依为命的岁月。离开砖厂那天,我哭得泪人似的,惹得当时送我和父亲的村里人,都跟着掉了泪。

⑩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我还是特别怀念砖厂的岁月。只要想起父亲,就想到父亲的砖厂,只要想起那方土塬,就能在梦中见到父亲的笑颜,有时梦中醒来,感觉父亲就在身旁。我不知道父亲制砖的手艺从哪儿学的,只知道父亲和的泥有筋道,做的砖厚薄均匀,四棱见线,有力道。只知道,烈日下的父亲从没训斥过我,总是疼爱地让我去阴凉处歇歇脚。只知道,父亲说的 做砖如做人,一定要精诚,不能忽悠手艺、忽悠盖房的人……

⑪是呀!那不是父亲的砖厂,是我的一所人生学堂。

(选自《海外文摘·文学版》2022年第2期,文章有删改)

【小题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本文围绕“砖厂”讲述的“我”的经历。
(1)为了学艺谋生,我跟着父亲来到砖厂;
(2)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
(4)大姐和父亲让我离开砖厂,我不同意。
(5)大雨淹垮土窑,我离开了砖厂。
【小题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
父亲每次都把泥巴高高地举起,用力甩进砖模里,用力压平泥坯四角后,把多余的泥用刮板仔细刮掉。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⑦段中加点词语。
不几天,一排排齐整整的砖头就列队让人检阅了。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⑪段画线句“那不是父亲的砖厂,是我的一所人生学堂。”的理解。
【小题4】结合全文,说说“我”对砖厂的情感态度变化,并分析其在文章内容和结构方面的作用。
2022·山东济南·一模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鳝孔

曾庆升

①久旱不雨,村子像个火炉。

②田二闷闷地吃罢晚饭,静静地吸完一袋旱烟,又往肚里灌过半壶水,并严严地给两个儿子一番嘱咐,自己才扛上锄头去田边转悠。

③夜幕拉下,田二的两个儿子奉命拿了棍棒,在自家院子矮墙边潜下身来。

④这园子是田二和谢芳家的菜地。早先没有矮栅,两家菜地间是一条窄窄的土沟。苗儿不分界地长,常有田家整地不小心损了谢家的苗,谢家占了田家的沟。于是几次脸红争执,两家积下怨来。再后来,便垒起这矮墙。现在田家园里种着冬瓜,谢家园里种着南瓜,瓜藤仍不分界地长。南瓜爬到冬瓜园,冬瓜爬向南瓜园。开始,两家都细心捡摆自家的瓜藤,不让爬过矮墙,可后来园田里工夫紧,便失去了那份细心。瓜藤长势旺,便越过墙来,在田家园里结了两个脚盆大的鲜红的南瓜。田二昨天上自家园子摘冬瓜时,有了这意外发现,便特地扒开杂草,让南瓜露着,他料定谢家发现后,会爬过来摘瓜,好趁机给谢家一个难堪。今晨,田二发现谢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估计谢家晚上会有“行动”,特派两个儿子看守,好痛痛快快地抓次“偷瓜贼”。

⑤再说田二出了家门,便在村中樟树下的石板上呆坐着。旱烟抽了一锅又一锅,他手里的旱烟“喇叭”,连着田里卷筒的禾叶,以及揪得疼痛的心都在一同冒烟。

⑥田二与谢芳家的稻田也紧挨着,只是田家的稻田挨着南面的山,谢家的稻田靠着北面的河。昔日两家稻田都用山塘水灌溉,可今年大旱,山塘干涸,渠道枯竭,得各自找水。谢家稻田靠河,得天独厚,可从河里抽水;田家稻田挨山,只能靠老天。田二抬头望望夜空,没一丝下雨的迹象。谢芳田边抽水机“突突突”地响,白花花的河水提上岸来,滋润着谢家的禾苗,田二心里难受极了。要救活田家禾苗,必须通过谢家稻田引河水灌溉,否则将白费一年辛劳,颗粒无收!田二去找谢芳说情吧,说不定谢芳也会给他难堪。田二性子耿,宁愿饿一年肚皮也不受那个屈。他坐在樟树下的石头上抽闷烟,心里抱怨说:老天爷可是要存心惩处我呀!……直到后半夜,空气爽润了许多,田二才站起身,向着自家干裂的稻田走去。

⑦田二勾着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田埂上,当他来到与谢家相邻的那丘稻田时,却惊奇地发现了水!汩汩的水,穿过田埂孔道,从谢芳的田里流向他的田里。水将砖头般干硬的泥土变得软软的,禾苗开始舒叶。田二庆幸谢芳粗心,没把田埂上的鳝孔堵上。他在心里高兴地喊着:流吧,流吧,给我灌上满满一丘!田二心里说着,很快又回到了橡树下的石板上——他怕撞见谢芳,说他干不光明正大的事。约摸过了个把钟头,田二再次起身偷偷地向自家的稻田走去。这次,田二更有新的发现:第一丘稻田流满水后,又是几道鳝孔穿过田埂,把水引向第二丘稻田。哪来这么多鳝孔?田二是捕鳝的好手,他用手触摸孔道,发觉不像……莫非这鳝孔……田二陷入了沉思……

⑧深夜,        。朦胧雾气中,园里的藤蔓也潮润鲜活起来。潜伏在园子中的田家兄弟忽然发现:一个黑影在园里晃动,正猫着腰,轻手轻脚地抱起那似脚盆的南瓜向谢家园子移动。

⑨“抓贼啊?”隐蔽着的田家兄弟忽地跃上去,举着棍棒大声叫喊着。

⑩“混蛋,连老子都不认识了?”

⑪田家兄弟顿时傻了眼——他们听得很真切,答话者竟是自家老爸田二。

【小题1】梳理文章第⑥段—第⑦段田二的心理活动,在横线上填出恰当的词语。每空限填两个字。
无法引河水灌溉,心里____——不愿求人,心里抱怨——发现鳝孔漏水,内心____——有新的发现,陷入沉思,内心惭愧。
【小题2】结合语境,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请赏析第⑤段中划线句子。
(2)根据上下文,请在第⑧段划线处填写环境描写的句子,使文章流畅。
【小题3】请结合小说,简要概括并分析田二这一人物的可贵品质。
【小题4】关于这篇小说,有人说,田二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有人说,谢芳才是小说的主人公。你的看法呢?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木匠桑伯

在陶子树家的东厢房里,桑伯正使劲刨着榆木床腿。沿着锋利的刨刀,木片胶卷般打起卷儿,木屑如虫豸飞舞,沉香弥漫开来。桑伯眯起眼,不时躬身察看新拉下的墨绳痕迹。

“这榆木是好料,少说有20年了。”桑伯接过陶子树递来的香烟,用袖口擦了把满胡碴的汗珠子。

“从山里女婿那里拉来的。桑伯,我就信你的手艺。”

“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一双紧握刨子四十载的老手,青筋凸起,仍是那样有劲。

陶家的木工活,还是儿子桑果给联系来的。桑果这独苗是桑伯40岁时才得的,看看床底下被废弃的各类木玩具,就可知道他是多么疼爱儿子。娘死得早,桑果能体谅父亲对木工活的感情,甚至能背出父亲当年拜师求艺的苦经,可就是不肯“接班”。大前年高考落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撑起了爿家具店。经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都是些新潮样式的。为此,桑伯的心闷闷的。那天桑果告知父亲,陶家二儿子要结婚,他爸主张做套厚实、经久耐用的老式家具。桑伯第二天一早就挑起了木匠担。快一个月没活了,那斧头快锈了,刨子早就犯了痒。

煦阳从窗外投射进来,桑伯一口气刨好了四条大床木腿,写字台的台面也被刨得锃亮锃亮。

午饭的菜很丰盛,桑伯破例喝了些酒,越喝脸越红,越喝言语越少。陶子树却越喝话越多——

“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现在那些补锅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着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月把担子扔进了苕溪里,到水城去摆水果摊了……”

桑伯不言语,只是听着。他吃了半碗饭,又马上操起了家伙。借着酒力,刨子、斧头运转飞快。

少顷,开始给木床雕花。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此刻就要雕那朵老梅了,桑伯几乎憋住了呼吸,眼眸深处闪动着一种异样温和、慈爱的柔情。雕完,抽刀时,刀口划进了手指,一串滚圆的血珠落下,梅花被染得鲜红。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眼眶。

忙完了陶家的活,桑伯回到家里,当晚就病了。一连几天胸闷、喘气,茶饭不思。桑果从水城赶了回来,隔壁村未过门的儿媳水妹也赶来照料。两人陪父亲到水城医院诊治。体检结果: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早,桑果、水妹陪桑伯回家。桑果嘀咕着:“爸这阵子太累了。”

“让爸别干木工活了,又不缺钱花。”水妹低声说。桑果连忙摇头:“当心爸在后面听见。”

“可能是陶子树那二小子给气的。他嫌爸做的太老套,前天又进城买了套组合式的。”桑果靠近水妹的耳朵说。

今年的春天似乎提前到来,村口的榆树已满枝新芽。生活仍像那门前的溪水,时缓时急地淌着。桑伯毅然作出了决定,要把那套营生的家伙扔进火灶,被儿子苦苦请求才作罢。

午后的阳光很有点暖意,桑伯细眯着眼睛,稳稳地坐在新楼的后院里。他的头发白了很多。那只贴紧老人的新靠椅,散发出一种宁静幽香的气息。这只檀木靠椅,是他病愈后,用他藏了10多年的木料,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

【小题1】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
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了眼眶。
【小题2】桑果不肯“接班”,却又苦苦请求父亲不要把木匠的工具扔进火灶,这是为什么?
【小题3】品味下面语句,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
【小题4】文章末段写那张“檀木靠椅”有什么用意?全文表现了什么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家书橱

陆其国

①四十多年前我刚工作时,单位在汉口路上,出大门穿过对面弄堂就是福州路,抬头可见上海旧书店、古籍书店;出后门则是九江路,穿过弄堂一拐弯,没走几步就是南京东路新华书店。如此优越的购书环境,于我真可用“老鼠跌进米缸里”来形容。尽管当时我工资少,但毕竟有了零花钱买书淘书。这对我来说便也是一种幸福。

②随着工龄增长,用来买书淘书的钱越来越多,我的书也就越来越多,以至于后来每次看到我喜滋滋买书回家,母亲总要提醒我:“儿子,你不能把钱都用来买书,你要存些钱,以后总要结婚成家。”眼见书越买越多,母亲又开始告诫我:“家里摊得到处都是书,这样下去可怎么办?”

③母亲的告诫对于我们家来说,确实是一个严峻问题。当时我们家居住面积才19平方米,奶奶还在世,加上父母弟妹和我共7人,平均每人不到3平方米;再徒添我那些只进不出,不断叠加的书,真可说是书满为患。正是在那种窘迫的境况下,邻居汪阿姨及时向我施予援手,将他们家那只大碗橱,妙变成“书橱”来到我家。

④我们家那一带是上海老式里弄,我家住二楼,最高四楼,汪阿姨家就住四楼。汪阿姨有一儿一女,他们小我几岁,他们觉得我们家热闹,经常下楼来我家玩;我和弟妹也会去他们家玩。汪阿姨家那只碗橱上端玻璃移拉门,常常被我们拉来拉去玩耍,比谁用手拨得轻,门却滑得远,当然,这样玩肯定是趁大人不在的时候。

⑤我们渐渐长大,自然不会再这样顽皮,各自的兴趣也早已换了内容,比如我开始酷爱读书。书越买越多,但藏书却成了大问题。有一天,我对汪阿姨的儿子开玩笑道:“你们家那只碗橱卖给我做书橱就好了,贴墙放,容量大,又不占地方。”我当时兴之所至随口一说,过后也就忘了。不料几天后,汪阿姨在楼梯口看到我,把我叫住了。汪阿姨说:“你想要我们家那只碗橱用来当书橱”?我一时不知汪阿姨问这话是什么意思,赶紧纠正道:“我是说——买。”汪阿姨噗哧一下笑了,接着说道:“买什么呀买,一只旧碗橱,你真觉得可以当书橱,搬去就是了。”汪阿姨是认真说这话的,我当天就将此事告诉了母亲。我母亲觉得这只碗橱确实不怎么占地方,而且可以放不少书。不过从来不爱占人便宜的母亲说:“不能白拿人家汪阿姨的东西,你要的话也要付钱。”汪阿姨平时和我们家关系不错,她本不想要钱,但见我母亲态度坚决,只好同意。她说,随便给就行了。

⑥汪阿姨可以说“随便给”,我母亲可不会让我“随便给”。结果还是请了旧货商店(那时也叫寄卖商店)的一位估价师上门估价,我记得那位估价师一会戴上眼镜,一会摘下眼镜,围着那只碗橱上下里外仔细地瞧,仿佛在鉴别文物的真假,他还真以为只要他估出合适的价,我们就会把它送去寄卖商店。

⑦我感激汪阿姨一家对我的成全,也感激母亲让我从她身上学到不少东西。后来随着岁月流逝,社会发展,尤其是我成家后几经搬迁,书橱早已鸟枪换炮,原先那只书橱也早就送人。但那只“书橱”对我的润泽,却一直留在我的美好记忆中。

(2019年05月18日《新民晚报》,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④段,插叙孩子们一同玩闹的情景,体现两家之间和睦融洽的邻里关系。
B.第⑥段,请估价师对碗橱估价的举动,体现母亲不占他人便宜的性格特点。
C.文章围绕“书橱”叙述了“我”没有书橱、得到书橱、怀念书橱的过程。
D.文章语言生动形象,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内容富有哲理,令人深思。
【小题2】赏析下面的词句。
(1)以至于后来每次看到我喜滋滋买书回家,母亲总要提醒我:“儿子,你不能把钱都用来买书,你要存些钱,以后总要结婚成家。”(赏析加点词)
(2)汪阿姨噗哧一下笑了,接着说道:“买什么呀买,一只旧碗橱,你真觉得可以当书橱,搬去就是了。”(赏析人物描写书法)
【小题3】文章第③段为什么要详细地介绍了我家窘迫的境况?
【小题4】文章结尾写道:“但那只‘书橱’对我的润泽,却一直留在我的美好记忆中。”请分析那只书橱对“我”的润泽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