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78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天宫课堂”点燃青春梦想

①12月9日,离地面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这是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在约6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②空间站既是航天员的“太空之家”,也是科学研究的“太空实验室”,还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空间站的“天宫课堂”开讲,为广大青少年打开科学的殿堂,点燃青春梦想。

③“天宫课堂”播种科学梦。特殊的“太空课”,奇妙的太空实验。“心肌细胞在显微镜下闪光”“花朵折纸在水膜上绽开”“透过水球和气泡能看到一正一反两个像”“乒乓球悬在水中不上浮”“泡腾片在蓝色水球不断产生气泡却始终不会离开水球”……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太空细胞、水膜张力、水球光学、浮力消失、水中泡腾片实验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这次课程内容丰富,涵盖了生物学,以及物理学中的力学、光学等科学知识,青少年们能从天地差异中感知宇宙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本次太空授课为新时代科学普及、青少年科学教育和科学素质培养开了个好头,必将在一代人心中播下追逐科学梦,航天梦的种子。

④____________。“太空睡觉会不会做梦”“怎样在空间站养金鱼”“航天员喝水的吸管会不会飞走”“氧气和水哪里来”“冲出地球、返回地球,是不是像过山车一样刺激”……许多充满想象力的问题被纳入“天宫课堂”互动环节,航天员们为青少年们作出了详细地解答和具体的演示,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青少年对新鲜事物和新知识充满了好奇心,呵护青少年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关心科学、了解科学、喜爱科学、投身科学,有助于为科学事业发展培育有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后备人才队伍。

⑤___________。无论是中国人进入太空,开展出舱活动等,还是举办“天宫课堂”,都是中国科技实力、航天能力及文化魅力的生动展示。此次“天宫课堂”采取天地连线、天地互动形式,让青少年感受航天员的空间站生活,感受中国科技创新的巨大进步。此次太空授课活动进行了全程现场直播,在中国科技馆设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分设4个地面分课堂,是一次特殊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天宫课堂”激发爱国热情,激励广大青少年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

⑥青春因梦想而美丽。后续,“天宫课堂”将持续开展太空授课活动,积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和文化,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航天科普教育。”天宫课堂”将一代人的梦想点燃,青春梦想将越燃越旺、越飞越高。

【小题1】选文从“天宫课堂”播种科学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开讲的目的和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时事热议”的班级交流会上,老师分享了这篇文章,同学们情绪高涨,很受鼓舞。大家围绕“青春·梦想”“青春·科学”的话题展开了讨论。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话题,谈一谈个人感悟。
写作提示:①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不少于100字。
21-22九年级上·山西运城·期末
知识点:新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家需要你,你肯定要好好干!

张炯强   殷梦昊

①12月8日凌晨2时42分,复旦大学教授、原子能材料专家、激光物理学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参与国家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者李郁芬,因病抢救无效,在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医院逝世,享年92岁。

②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一名参与中国原子弹研制的男科学家为了保密,拒绝与心爱的女友相认。这段故事有个真实版本,发生在复旦。不同的是,那是一名女科学家,她就是复旦大学教授李郁芬。

③李郁芬研究的是原子弹分离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上当时只有美、英、苏三国掌握制造分离膜元件的技术,同时该技术被这些核国家列为重大国防机密并严禁扩散。出于保密需要,参与研制原子弹的科研工作者,不得与任何亲朋好友谈及这一绝密任务,不能将工作相关的东西带出实验室,很多情况下也不能记笔记。李郁芬做好了当一辈子“无名英雄”的准备,面对最亲密的丈夫和儿子,也始终守口如瓶。

④李郁芬的儿子张左之读初中时曾出于兴趣,借来一本关于原子弹的书。那是由美国制造首批原子弹计划(即曼哈顿计划)的总负责人莱斯利·R·格罗夫斯所写的《现在可以说了——美国制造首批原子弹的故事》。见儿子看得入迷,李郁芬分享了些对原子弹的了解。张左之很纳闷:“为什么我的妈妈会对原子弹这么熟悉?”以后很长时间,他对母亲李郁芬参与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一无所知。改革开放以后,当她遇到老同学时,对方十分惊奇地问:“这些年你都到哪里去了?既不见你发表文章,学术会议上也见不到你,我们都以为你从地球上消失了呢?”

⑤直到1978年,李郁芬参与的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后又获得1984年国家发明奖一等奖、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李郁芬和她同事们的重大贡献,终于为世人所知。

⑥如今回访李郁芬的家人、同事、学生们,依旧无人能还原这段历史的任何细节——因为当事人从不愿多说一个字。

⑦曾有记者和李郁芬谈及这段往事,她只说,“国家需要你,你肯定要好好干!我们当时都愿意像一颗螺丝钉一样工作。”

⑧“国家需要你,你肯定要好好干”——在李郁芬心里,这就是科学家的风范。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回忆:“在李郁芬的眼里,没有冷板凳、热板凳,也没有冷科研、热科研。只要国家需要,她就应该做。”上世纪70年代,李郁芬开始从事激光器件、激光光谱及激光医学方面研究工作,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其实是转了一个行当”,徐雷解释,也是因为祖国需要。

⑨晚年,由于身体限制,李郁芬逐渐无法胜任实验工作,便转向理论研究,积极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她对科研一直没有放下,最后在理论计算方面的工作,一直坚持到记忆力不行、眼睛也看不清。”复旦光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庄军说。

如今,先生走了,化作璀璨星空中的一颗闪亮的星。她留下的,是作为一名中国科学家的情怀和责任,永远激励着后来者。

(选自《新民晚报》)

【小题1】阅读中,同学们对这篇新闻进行讨论,你认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引入《我和我的祖国》电影中的感人故事,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李郁芬。
B.第④段叙述“儿子”对李郁芬的工作一无所知,侧面表现李郁芬对绝密任务守口如瓶。
C.第⑤段“终于”一词写出了李郁芬和同事们工作艰辛、时间漫长及研究成果来之不易。
D.晚年的李郁芬受身体限制,虽然无法胜任试验工作,但仍坚持进行理论研究。
【小题2】第⑦段中的加点词“当时”能否删去,请根据新闻语言特点说明理由。
【小题3】阅读后,同学们对下面句子印象深刻,请说说你的理解。
如今,先生走了,化作璀璨星空中的一颗闪亮的星。
阅读《“飞天”凌空》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②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③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④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⑤“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⑥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5136”,让几位裁判亮出了9.5分的高分。

⑦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⑧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小题1】一句文章内容补写下列对联。
上联:忆往昔,邓工鞠躬尽瘁“两弹”扬国威
下联:
【小题2】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下面句子划线部分的精妙之处。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小题3】原文在“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一句后,还有一句:“她的娇小苗条的女伴,十七岁的周继红,已接近的分数赢得了银牌。”选入课文时把这句删掉了,你认为这样好不好?请简述理由。
【小题4】吕伟跳水的整套动作只有1.7秒,作者是如何让读者从容欣赏和品味的?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小题5】下列对本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则新闻评论,侧重评论了中国姑娘夺取冠军的1.7秒在现场所引起的巨大反应。
B.文章开头写“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目的在于渲染赛场热烈气氛,比赛紧张,扣人心弦。
C.“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中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与标题呼应。
D.文章一开头只说“她”而不直接说出吕伟的名字,是因为文章用的是第三人称写法有很大的灵活性,以此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