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28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的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他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踏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踏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启动与之相连的发电机。

⑤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⑥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类。

【小题1】选文介绍了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研制人体生物电池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小题3】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4】第③段中加点的“据专家介绍”能否去掉?为什么?
2022·辽宁沈阳·模拟预测
知识点:事物说明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①提起中国古建筑,人们习惯于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来形容她装修的华美细腻和油画的绚丽斑斓。它表现出我们中华民族勇敢热烈的性格和对色彩强烈的嗜好。中国古建筑施用精美的雕饰工艺和鲜艳的彩色油画,主要是因为建筑形制和建筑材料的要求。

②房屋、宫殿承重构件的柱子、梁桁、斗拱和装修构件的槛框、隔扇、天花、藻井等,是由木料加工成的。易于腐朽是木材的致命弱点。为延缓木材的腐朽速度,表面施以油漆是最可取的办法。而在具体施工中,与其涂刷单一色彩,还不如在油漆内掺上各种颜料并画出美观的图案来。这岂不是一举两得吗?这就引出彩画问题。施用彩画,是中国古建筑主要特点之ー。

③彩画,作为一种建筑装修工艺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留下来的实物不足以判定其准确的时间。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宋代以后,在匠师们的技艺交流、演变过程中,经官方认定逐渐形成统一的制度。彩画题材的来源和色相的选定,不是某个匠师随心所欲的即兴之作,而是漫漫的历史长河沉积下来的结果。例如彩画的主色调采用青绿色,是因为最早的彩画图案素材多是以藻类为主的水生植物。“水能克火”,于是它和屋顶上许多鱼、龙等水动物形态的装饰构件一起,给人以安全慰藉。

④清式彩画从题材、构图、用色、退晕等要素方画可以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三种。和玺彩画的题材以龙凤为主,又称龙风和玺彩画。旋子彩画以龙草锦文和旋花图案为主。这两种彩画在色彩搭配上是以蓝和绿互换地色为其特点,并由用金多少来确定它的使用规格。其中用金线描出的金龙和玺彩画规格最高、只能用在皇宫的正殿和佛祖的庙堂,这种彩画用沥粉贴金制成轮廓线,呈现出光色炫烨金碧辉煌的效果。苏式彩画以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和博古图案为题材,表现出浓厚的绘画趣味。它主要用于较活泼的园林和宅邸建筑。北京颐和园和北海的游廊中,可以看到这种彩画的典范作品。

⑤大屋顶,是中国古建筑最具特色的部分。屋顶由柱子支撑起来,屋身除左右部分是墙体,前后内都是木制的可开闭的格扇门。格扇门连同内外檐的柱子多涂以红色。上部的斗拱和材彩画的青绿调,则处在檐下一片阴影中。他们与顶盖琉璃瓦的黄色相配,出现了近似”三原色”的有趣组合。“黄瓦朱楹”雄踞于白色的玉石雕栏的台基之上,这就是以官殿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色彩的主要格调。

⑥应该着重指出:使中国建筑色彩臻于完善的是琉璃的使用。它不但从功能上使屋顶防水更加可靠,更主要的功绩还在于它将中国古建筑从长期使用灰砖灰瓦所造成的沉网、肃煞的情调中解放出来,焕然放射出耀眼的光彩。这在中国建筑史上,是理应大书特书的一笔。由于琉璃具有不透水性和珠宝一样的光泽,为一种建筑材料,自北魏开始用于建筑起,理所应当地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并得到长足的发展。北京故宫在应用琉璃方面可谓集大成者,从景山项上眺望紫禁城,黄瓦鳞鳞煜熠生辉,俨然是一片琉璃的海洋。琉璃花门、琉璃照壁、琉璃亭、琉璃阁千姿百态,华美富丽,使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原文/白文明   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于本文写作对象的表述中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建筑的色彩。
B.中国古建筑。
C.中国古建筑的形制和材料。
D.中国建筑色彩的完善。
【小题2】下列对“彩画”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建筑施用彩画,既是为了延缓木材腐朽的速度,也是为了让建筑物更加美观。
B.清式彩画在施用时是有规格要求的,尤以用金线描出的金龙和玺彩画规格最高。
C.彩画自宋代开始使用,在发展与演变中,经官方认定逐渐形成统一的制度。
D.彩画的主色调采用青绿色,与早期人们希望防止火灾的心理需求有关。
【小题3】下列对“琉璃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琉璃可以放射出光彩,使中国古建筑色彩臻于完善。
B.琉璃具有不透水性,使防水更加可靠。
C.琉璃具有珠宝一样的光泽,可以使建筑物更加美观。
D.琉璃可以让建筑物摆脱灰砖灰瓦所造成的沉闷、肃煞的情调。

一榫一卯总关情


①考查中国传统木作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

②最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

③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④榫卯的功能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有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⑤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消耗作用,于是即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⑥榫卯一出现,便被运用的淋漓尽致,便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的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有关系连接在一起的,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


【注】①榫卯(sǔn mǎo),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小题1】文章介绍了榫卯的哪三种功效?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小题2】下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本文的例子?放在哪一段中合适?简述理由。

【材料】在收藏老家具的人中流传这一句老话,叫“摔断胳膊摔断腿,不能摔断榫”。

【小题3】从说明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
阅读下面的说明性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①7月11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顺利交付。这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了新的突破。

②据雪龙2号总设计师吴刚介绍,它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力,可实现极区原地360°自由转动。双向破冰均具有以2-3节船速连续破1.5米冰加0.2米积雪的能力,舰部破冰能实现在20米当年冰冰脊(含4m堆积层)加20厘米雪层不被卡住,可实现无限航区包括极区航行和作业。

③该船融合了国际新一代考察船的技术、功能需求和绿色环保理念,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雪龙2号作为科考破冰船,装备有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能实现科考系统的高度集成和自洽,在极地冰区海洋开展物理海洋、海洋化学、生物多样性调查等科学考察,进而成为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调查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

④这艘极地科考船交付后,将正式加入我国极地考察序列,开展船载科考设备调试等工作,计划今年下半年和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共同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

(摘编自陆雪苑《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今交付使用》《人民日报》2019年版)


材料二:

①今天上午,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考察任务,顺利返回上海码头。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于2018年11月2日从上海出发,先后4次穿越西风带,总航程30800余海里,其中冰区航行2102海里,历时131天。

②今年1月19日,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区航行中,雪龙号因受浓雾影响与冰山碰撞,船艏桅杆及部分舷堵受损,无人员受伤,船上设备运行正常。科考期间,考察队克服了碰撞冰山后带来的各种困难,在科学考察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

③“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是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能以 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自1994年10 月首次执行南极科考和物资补给运输任务以来,雪龙号已先后 22 次奔赴南极、9次驶向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到今年为止,雪龙号服役时间已达25年,足迹遇布五大洋,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

④此外,记者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了解到,雪龙2号今年也将完成交付,并开始执行极地考察任务。雪龙2号将成为未来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与资源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

(摘编自解敏《克服碰撞冰山困难,“雪龙”号安全返回上海码头》,东方网2019年3月1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了新突破的“雪龙2”号交付后,将独立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的任务。
B.“雪龙”号科学考察船自首次科考以来,已经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其装载的相关设备,都是全世界最先进的。
C.“雪龙2”号是全球首次采用船艉、船舰双向破冰技术,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冲撞破冰能力和全球航行能力的极地破冰船,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
D.“雪龙2”号和“雪龙”号已经成为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与资源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
【小题2】材料一中的划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