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2
信息类文本阅读,完成各题。

微电池有颗纳米芯

①赖斯大学发明的这种纳米结构的锂电池,纳米线被一种PMMA的多聚体包裹着。与现在通用的锂电池相比,充电更迅速、电力也更充足。

②美国赖斯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在微电池制造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们研发出一种结实的立体微电池,这种电池比普通的锂电池充电时间更短,其他性能也更为出色。这项成果可能为遥感、显示屏、智能卡、柔性电子器件以及生物医学设备等领域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③这种电池里有着垂直排列的锦—锡纳米线,这些纳米线外面均匀地包裹着一种叫做PMMA的多聚体材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有机玻璃。PMMA外衣能够让超薄电解质层稳定地环绕在纳米结构材料周围,从而使这项存在已久的难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④赖斯大学的Pulickel Ajayan及其实验室成员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找到了一种可靠的方法,能够将单根纳米线裹上一层平滑的PMMA基胶质电解质。PMMA的主要作用是绝缘,当电流通过时,它能保护里面的纳米线不受反电极的影响。研究者的这项工作在线发表在本周出版的《纳米快报》(Nano Letters)杂志上。

在普通的电池里,通常会有一个很厚的隔离物将两个电极隔开。该校机械工程与材料化学教授Ajayan说,如果能将电池里的东西挨得尽可能近,就可以大大提高电化学效率。但这一直是个很大的挑战

⑥Ajayan和他的同事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敲门砖,应该是开发涂层纳米线。应用这种技术开发出来的具有伸缩性的微型器件,将会比普通的薄膜电池具有更大的表面积。不过说句公道话,你不能用厚度来评判薄膜电池的好坏,因为这关系到锂离子动力学的速度快慢。Ajavan说。

我们想弄清怎样把用3D技术设计出来的电池落实到纳米级别的实物上。Ajayan实验室的研究生Sanketh Gowda说,通过提高纳米线的高度,我们可以在不改变锂离子扩散距离的同时,提高电池的储能量

说实话,这种电池的3D概念设计早就出来了。研究的带头人之一Arava Leela Mohana Reddy表示,但是技术难点在于实际操作中,人们究竟能否给一段较长的纳米线裹上一层完美的PMMA外衣。即使一个很小的失误也会导致全盘失败。

⑨这项实验主要基于去年该实验室发表在《纳米快报》上的一项研究,当时研究小组研发出了一种共轴的纳米线电缆。

⑩而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者使用电极沉积的方法,在一块阳极氧化铝模具的孔中造出了一条10微米长的纳米线。然后他们使用简单的化学蚀刻技术将模具上的孔扩大,并注入PMMA材料,将孔中的整条纳米线均匀地包裹起来。最后研究者用化学方法将成品从模具上洗了下来。

⑪研究小组用这种纳米线造出了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微电池,这种电池比相同电极距离的平板电池储能更多、充电更快。电池是立体的,因此在同样的距离下能够传输更多的能量。Gowda说。

⑫研究小组还发现,有了PMMA外衣,电池的可充电次数也会增多,因为它能够使纳米线和液体电解质之间的隔离环境更加稳定。

⑬最后,研究人员还验证了电池中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比如硅电极,它会随着锂离子的来回流动出现膨胀和收缩的现象,长时间体积的变化会损坏电极。那么这种循环效应对纳米线新电池的影响又如何呢?

⑭电子显微图像显示,纳米线在经过了多次的充放电循环后,PMMA薄膜并没有出现破损的情况,甚至连一个小针眼都没有。研究人员认为包膜技术能够抵抗住电极体积的扩大,从而延长了电池的寿命。

【小题1】下列关于立体微电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体微电池里有着垂直排列的镇—锡纳米线,这些纳米线外面均匀地包裹着一层有机玻璃。
B.立体电池是采用的3D技术设计出来并落实到纳米级别实物上的成功案例。
C.立体微电池的PMMA“外衣”,能使电池里的东西挨得更近,从而增多电池的可充电次数。
D.立体微电池比相同电极距离的平板电池储能更多、充电更快,在同样的距离下传输的能量更多。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立体微电池为遥感、显示屏、智能卡、柔性电子器件以及生物医学设备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B.立体微电池的技术难点在于人们究竟能否给一段较长的纳米线裹上一层完美的PMMA外衣。
C.普通电池的电极在多次的充放电循环后,会出现膨胀和收缩的现象,长时间体积的变化会损坏电极。
D.PMMA“外衣”能够让超薄电解质层稳定地环绕在纳米结构材料周围,保护里面的纳米材料不受反电极的影响。
【小题3】认真阅读文章,说说微电池有了纳米芯后,它更出色的性能表现在哪些方面(至少回答三点)?
2021九年级下·湖北咸宁·学业考试
知识点:事物说明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

漂亮的脸蛋能出大米吗?曾是一句著名的电影台词。在刷脸支付时代来临的当下,每一张普通的脸蛋都有可能刷出钱来,作为一种新型支付方式,刷脸支付采用了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风控技术,让用户在无需携带任何设备的情况下,凭借刷脸完成支付。

靠谱的刷脸技术

②刷脸认证的靠谱程度到底有多高?准确度能与人眼识别相比吗?对此,有关专家举了个例子:像《碟中谍》里汤姆·克鲁斯那样采用人皮面具这招,已无法从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下蒙混过关,因为其识别准确率已达到99.99%。

③刷脸支付具有以下特点:采用人脸检测技术,可防止用照片、视频冒充真人,有高安全性;人脸比对结果实时返回,有高实时性;采用海量人脸比对,有高准确率。例如某餐饮企业在进行人脸识别前,会用3D红外深度摄像头进行检测,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是照片、视频等,能有效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

尤其利好老年人

④刷脸技术用于银行卡等的小额支付时,对老年人很友好。老年人一般记性会变差,各种卡的密码又不能设得太简单。刷脸支付,用户不必记住多个复杂的密码,降低了老年用户使用难度。

⑤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身份证、社保卡等容易丢失或被盗的问题。在授权的应用程序上,用户刷脸完成身份核验后,就能领取电子交通卡、电子社保卡等,不再需要随身携带实体证件。部分人担心的因化妆等使容颜发生变化的问题,要看具体情况。机器可识别化妆,但若整容幅度过大,或脸部信息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则可能无法识别。不过,使用者只需去系统更新脸部照片就可解决。

进入弱隐私时代

⑥刷脸支付就好比是一把芝麻开门的钥匙,开启系统进入应用过程中,大量用户的人脸信息被采集并储存。与之连通的商业机构等均有可能正当地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手机号……还有你的脸,甚至你不同的表情等。在信息即价值的时代,这样精准翔实的立体资料,必将成为各方环伺围猎的目标。但并不是说,人脸被收录就必然指向泄露,乃至被用来行骗牟利。只是刷脸技术的成熟,让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弱隐私时代。加之行业内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标准,使得形势更为严峻。

⑦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个人信息收录十分便捷的时代,如何看好我们的,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根据谈璎同题文章改编)

【小题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作为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刷脸支付采用了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风控技术,让用户在无需携带任何设备的情况下,凭借刷脸完成支付。
B.刷脸支付具有高安全性、高实时性、高准确率的特点。
C.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身份证、社保卡等容易丢失或被盗的问题。
D.“人脸”被收录就必然指向泄露,乃至被用来行骗牟利。
【小题2】文末加点的“脸”指代哪些个人信息?
【小题3】文章题目“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隐含着哪些意思?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探究。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

①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②由土与火淬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到“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③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④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而是笔触如刀刻。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或浮或木,更遑论韵味,趣味。

⑤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竟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有藏家细赏之下赞叹,徐仲南手书洒脱秀逸,苍润俊朗;何许人行笔稳健,顿挫变化明显,转折圆浑,字与字之间少连笔,却有绵延直下,一气呵成之势;毕伯涛笔法俊逸秀挺,丰润灵活,有唐寅之气韵……晚清“浅绛彩瓷四大家”之一的王凤池,有传世瓷板画作品《昌江日对黄山图》,画得精致而文气十足,颇得文人山水画之神韵。瓷板上的题诗写得灵动而呈才情,书法自然俊逸,布局和结构,以及每一笔的书写,都做到了裹藏恰好、肥瘦适宜、疏密得当、简繁有度的程度,给人以一种沉着超逸的视觉美感。

⑥古诗有七绝咏青花瓷之美:“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China瓷,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这种优美的传统技艺,更需在其中糅入书心、文心。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注】淬(cuì):铸造刀剑时,把刀剑烧红浸入水中,使之坚韧。 遑论:不必谈及。

【小题1】下列对瓷板上中国书画的演变过程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三国时期古陶瓷上的文字
B.六朝时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于陶瓷上的文字
C.隋唐以书写的文字装饰瓷器的陶瓷书法
D.清中期瓷板画的兴盛
【小题2】下列对第⑸段中,“珠山八友”瓷板画和《昌江日对黄山图》的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介绍“珠山八友”瓷板画是从“名气”与“价值”两方面具体说明的
B.文章介绍“珠山八友”瓷板画是从“画”与“书法”两方面具体说明的
C.文章介绍《昌江日对黄山图》是从“画”与“题诗”两方面具体说明的
D.文章介绍《昌江日对黄山图》是从“画”与“书法”两方面具体说明的
【小题3】下列对瓷板书画的创作要求和特点的概括,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创作者必须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
B.好的瓷板书画作品,创作者必须有精湛的手功、丰富的经验、超凡的悟性和丰厚的学养。
C.瓷板书画是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的艺术。
D.瓷板书画呈现出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的艺术特点。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奥会的冰,咋制成?

①在冬奥会冰雪项目高水平竞技中,光滑稳定的高质量冰面至关重要。运动员在冰雪世界的精彩表现,更是离不开这一“硬核”基础条件。

②冬奥会的冰面制作对平坦度、光滑度的要求十分严苛。如在冰壶比赛中,冰面仅仅1毫米的平坦度偏差,就会对冰壶的走向产生很大影响,进而影响选手的发挥。那么北京冬奥会的冰,是怎样制成的呢?

③冰面的制作过程很复杂。整个过程大概分为制作冻底冰、喷白、封白、贴logo、画线、涨水制作表面冰几个步骤。首先在赛场浇筑纯净水,制冰师需要用喷棒均匀地把冰喷洒在赛场上,并确保它和混凝土地面完全贴合;待水结冰并达到一定温度后,涨开始喷白漆,使赛场成为公众较为熟悉的奶白色; 待白漆固定后,进行贴logo和画线;再进行涨水制作表面冰,最后用扫冰车打磨和找平,制冰工作才算真正完成。这个过程中,每一寸、每一层冰面都需要制冰师傅的精心雕琢,这样才能为赛会制作出高质量的冰面。

除了制冰师的匠心,制冰工作还有“黑科技”的加持。相比于传统的建冷式冰场,本届冬奥会中,我国首次大规模采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技术。该技术能够将冰面的温度差控制在0.5℃以内,远低于国际滑联冰面温差不超过1.5℃的标准;据了解,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是当前冬季运动场馆最先进、最环保、最高效的制冰技术。它的应用不仅能够为比赛提供温度、厚度均衡的冰面。同时碳排放量也接近于零,有助于打造出最快、最环保的冰面。

⑤不同的冰上运动对冰面有着不同的要求。如被誉为”冰上舞蹈”的花样滑冰要软糯的冰面助力起玩,冰面温度要求-4℃到-3℃:短道速滑则需要脱硬的冰面助力提速,冰面温度为-7℃到-6℃。历届比赛中,这两个项目几乎都被安排在同一个场馆,有时二者的举行时间也相对接近,北京冬奥会也不倒外,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要求,从“最快”到“最美”的冰场转换要在三小时内完成,而我国采用的制冰效能更高的二氧化碳制冰法在两小时内就能完成冰场转换。实现冰面转化后。冰面监测系统可以测到冰面不同区域的软硬度和温度,确保冰面质量达到竞赛的需求。

(选自“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有删改)

【小题1】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④段中画直线句子的作用。
【小题2】第②段中加点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请加以简析。
【小题3】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最先进、最环保、最高效”具体体现在哪里?
【小题4】简析第⑤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