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29

美丽的事

肖复兴


            我家住的小区里,有家小理发店。十四年前,我刚住进这个小区,它就存在。十四年来,花开花落,世事如风,时代变迁,它依然偏于小区一隅,没有任何变化。别的理发店都重新装潢了门面,在门前还装上了闪闪发光的旋转灯箱什么的,连名字都改作美发厅了。它依然故我,很朴素,很有底气地存在着,犹如一株小草,自有自己的风姿,并不理会花的鲜艳和树的参天。而且别的理发店里伙计不知换了几茬儿,甚至老板都已经易人。它的伙计一直是那几个,老板始终是同一个人。

想说的是今年大年三十的事情。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快一年了,但印象很深,每一次去小店理发,见到老板都忍不住想起这件事,而且还会和他谈起。他总会哈哈大笑,笑声回荡在小店里,让回忆充满暖意和快乐。

因为常去那里理发,我和这位老板很熟。其实,小区好多人图个方便,更图老板手艺不错,都常去小店。大家都知道每年春节前是他生意最好的时候,他会坚持到大年三十的晚上,一直到送走最后一位客人,然后才回江西老家过年。他买好了大年夜最后一班的火车票,他说虽然赶不上吃团圆饺子,但这一天车票好买,火车上很清静,睡一宿就到家了。

一般我不会挤在年三十晚上去理发,那时候,不是人多,就是他着急要打烊,赶火车回家。但那几天因为有事情耽搁了,我一直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才去他那里。时间毕竟晚了,进门一看,伙计们都下班回家了,客人也早已经不在,店里只剩下他一人。他已关好水门和煤气的开关,正弯腰要拔掉所有的电插销,准备关门走人了。见我进门,他抬起身子,热情地和我打招呼,把拔掉的电插销重新插上,拿过围裙,习惯性地掸了掸理发椅,让我坐下。我有些抱歉地问:“会不会耽误你乘火车的时间?”他说:“没关系,你又不染不烫的,理你的头发不费多少时间的。”

我知道,理我的头发确实很简单,就是剪一下,洗个头,再吹个风,不到半个小时,就能完活儿了,但毕竟有些晚了,还是有些抱歉。迎来送往的客人多了,理发店的老板都是心理学家,一般都能够看出客人的心思。他看出我的心思,于是开玩笑似的对我说:“怎么我也得送走最后一个客人,这是我们店的服务宗旨。”

就在他刚给我围上围裙的时候,店门被推开了,进来一位女同志,急急地问:“还能做个头吗?”我和老板都看了看她,三十多岁的样子,穿着件墨绿色的呢子大衣,挺时尚的。我心想,居然还有比我来得更晚的。老板对她说:“行,你先坐,等会儿!”那女人边脱大衣边说:“我路过好多家理发店,家家都关门了,看见你家还亮着灯,真是谢天谢地。”

等她坐下来,我就开始替老板隐隐地担忧。因为老板问她的头发怎么做时,她说不仅要剪短,要拉直,而且还要锔油,这样一来,没有一个多小时,是完不了活儿的。等她说完这番话时,我看见老板刚刚拿起理发剪的手犹豫了一下。

显然,她也看出来了老板这一瞬间的表情,急忙解释,带有几分夸张,也带有几分求情的意思,说道:“求您了,待会儿我得跟我男朋友一起去见他妈,这是我第一次到他家,而且还是去过年。虽说丑媳妇早晚得见公婆,但你看我这一头乱鸡窝似的头发,跟聊斋里的女鬼似的,别再吓着我婆婆!”

老板和我都被她逗笑了。老板对她说:“行啦,别因为你的头发过不好年,再把对象给吹了。”

她大笑道:“您还真是说对了,我这么大年纪,也是属于‘圣(剩)斗士’了,找个婆家不容易。”

我知道,老板的时间紧张,便赶紧向老板学习,愿意成人之美,让出了座位,对老板说:“你赶紧先给这位美女理吧,我不用见婆家,不急。”女同志推辞说:“那怎么好意思!”我对她说:“老板待会儿还得赶火车回家过年。”她急忙说道:“那就更不好意思了!”但我抱定了英雄救美的念头,把她拉上了座位,然后准备转身告辞。老板一把拉住我说:“没你说得那么急,赶得上火车的。正月不剃头,你今儿不理了,要等一个月呢!”我只好重新坐下,对老板说:“那你也先给她理吧,我等等,要是时间不够,就甭管我了。”那女人的感谢,开始从老板转移到我的身上。我想别给老板添乱了,人家还得赶火车回家过年呢,便想趁老板忙着的时候,侧身走人。谁知悄悄拿起外套刚走到门口,老板头也没回却一声把我喝住:“别走啊!别忘了正月不剃头!”看我又坐下了,他笑着说:“您得让我多带一份钱回家过年。”说得我和那女人都笑了起来。

老板麻利儿地做完她的头发,让她焕然一新。都说人靠衣服马靠鞍,其实人主要靠头发抬色呢,尤其是头发真的能够让女人焕然一新。但是,时间确实很紧张了,老板招呼我坐上理发椅时,我对他说:“不行就算了,火车可不等人。”老板却胸有成竹地。说:“没问题,你比她简单多了,一支烟的工夫就得!”

果然,一支烟的工夫,发理完了。我赶紧帮老板拔掉电插销,关好水门和煤气的开关。当老板拿好自己的行李,我们一起匆匆走出店门的时候,看见那女人正站在门前没几步远的一辆汽车旁边,挥着手招呼着老板。我和老板走了过去,她对老板说:“上车,我送你上火车站。”看老板有些意外,她笑着说:“走吧,候着您呢。”老板不好意思地说:“别耽误了你的事。”女人还是笑着说:“这时候不堵车,一支烟的工夫就到了!”

汽车欢快地开走了。小区里,已经有人心急地放起了烟花,绽放在大年夜的夜空。与往年比,今年的烟花格外美丽。

【小题1】阅读全文,完成下列表格。

情节

“我”的心理

老板的做法

理发店老板准备关店时,“我”正好前去理发看穿“我”的心思,以门店服务宗旨和“我”开玩笑
一位女同志也要做头发,而老板要赶火车担忧
“我”让老板给女同志先做头发,并准备悄悄离开打算成人之美
急切不好意思,但也接受了女同志送自己去火车站的热心


【小题2】联系全文,请说说第①段画线句中小店为什么能“很有底气地存在着”?
【小题3】为什么“与往年比,今年的烟花格外美丽”?你怎样看待文中理发店老板身上所具有的品质?请联系文章和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

东郭先生从猎人手下救了一头狼。猎人走后,狼就张开嘴向东郭先生扑来。一个农夫捡了条冻僵的蛇,蛇醒了却把他咬死了。当今社会,行人被撞摔倒,路人施救,却反遭诬陷,被勒索赔偿。

20-21八年级下·湖南长沙·期末
知识点: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听 雨

王继怀

①静坐在书桌前,窗外正下着雨。听着雨打篷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耳畔响起了儿时大山里的雨声,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

②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是经常下雨的。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幅水墨画,小溪里的水涨了,村子里池塘满了,雨后山间草木新,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一阵清风吹来,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

③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母亲发现后,必教育我一番,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

④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老屋顶上的黛色瓦片,长满青苔的橡子,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都被山间云雾缭绕着。空中飘落着雨丝,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

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宋代大诗人陆游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时,伴着一盏昏灯,听着雨声写下了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愁的诗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虞美人·听雨》中,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写尽了他难以化解的愁思。

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这位华侨是我的同乡,他得知我来到西班牙,特意到宾馆来找我,与我聊了很久。他说他到马德里已经20多年了,已经习惯了此地的气候水土、生活习俗,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已把马德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却愈来愈浓,只要有家乡人来马德里,他知道了都会来见一见,聊聊。这位华侨说,他小时候在老家就特别喜欢听雨,有一年回老家正好碰上下雨,他就掏出手机录了一段雨声,回到马德里后,他常把这段在家乡录的雨声放给自己听,每次听着这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雨声,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在老家听雨的那段难忘的时光,回到了万里之遥的故乡。

⑦在繁华的都市,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推开窗,听着雨声,那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今夜,我听的是雨声,更是听来自家乡的浓浓乡愁。

(选自《南方日报》2021年5月,有删改)

【小题1】作者想起了哪些和雨有关的事情?请结合文章③~⑥段的内容概括。
【小题2】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幅水墨画。小溪里的水涨了,村子里池塘满了。雨后山间草木新,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一阵清风吹来,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从感官角度品析)
(2)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从动词角度品析)
【小题3】请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听雨”引发了作者的“浓浓乡愁”?
【小题4】本篇文章呈现出结构之美,请简析本文结构特点。
(提示:一是从线索入手,分析其作用;二是从谋篇布局,如开头、结尾、过渡句段入手,分析其特点。)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题。
(甲)木质的村庄
王芸
①南方的传统村庄,多木。木的包容、温和质感,渗透于宅屋的角角落落。我喜欢这样的村庄,除了天然的草本木本植物四处见缝生长,数人才能合抱的大树栖息在村头村尾、桥边河沿,还有一座座进去就能感觉清凉与妥帖的老宅。
②盛夏,随古村落立档调查人员走访古村。同行的当地女子有个男儿气的名字,显峰。她家在一个尚未被旅游开发的古村,村内老宅不少。她家的宅子建于十九世纪后半叶,在族谱上可查找到源头。在这些上百年的老宅里,每一年都有木质的部件在悄悄地裂变、腐烂、风化,在眼睛看不见的地方,直到坍塌碎裂才被惊觉。
③每走进一处老宅,当我们留意着那些难以复制的精美细节时,显峰却专注于询问房主如何保全,如何维修,如何保持品质的仿旧。她与古宅是一体的,即使她已经搬进县城,住进水泥楼房多年,只在年假时偶尔回一趟老宅,但她与老宅有过相同的呼吸节奏,成长的记忆渗透着被老宅过滤的光线的质感,生活习惯也延续着对老宅的迁就与贴合。无论离开多久,她对老宅始终怀有亲人般的牵挂和担忧。与我们说起老宅,她的语气里有些许骄傲,也似连缀着无声的叹息。那是时光的馈赠,也是无法挽留的遗憾。无法,却又拼力想去挽留。
④在虹关村,詹姓老人正在翻修老宅。三米长的横梁是精挑细选的好木,前一日进屋时,因为老宅低调的门脸、高耸的板壁、紧凑的结构,木匠师傅们想了很多种办法。此时,它安卧在老宅正中,比周遭的木色都新、都亮,有一股安妥的气息。似乎有它稳稳地坐镇一方,这满屋的狼藉躁动之气,都不足为虑了。不远的天井一角,堆放着比人高的沙土、瓦当,瓦当是从老宅屋顶上揭下的,有着让今天的匠人称羡的结实质地。梁的下方,几位木匠师傅正在赶活儿。进门的一侧厢房里,也有木匠师傅在忙,木屑散布在老人稀疏的头发、圆眼镜片和脸颊、鼻端。他端举着一张被木屑粉尘“装饰”的脸,好奇地探出头来打量我们。
⑤在上海工作退休的詹老,对这座老宅念念不忘,对这座古村也是。街头巷尾的粉墙上,都能看到墨色涂写的巷名,这都是他的作为。他乐此不疲地将时光打发在这些事情上,全然出于自觉自愿,似乎想在老年一气偿还远离古村的那些时光。
⑥在古村,你会不断地与呈现颓态的老宅相遇。颓而不倒的它们,支撑着骨架,挺立在同样古老的街巷与树影中。你也会不断地与形态如旧但质地簇新的新屋相遇。人们改善生活空间,生活质地的渴望,是无法阻挡的。老宅的好,老宅的亲,老宅的贵,老宅的不可复得,只能在懂得、体恤、珍惜它的人那里,才能得以保全并延续。
⑦也有老宅被移植。它们远离了自己植根多年的村庄,整体标记后迁至新地,再按标记组装起来。移植者,多是承包了某一村落旅游业的投资者。他们出于打造景区的目的,将一座古村的村民迁空后,再填置进一些移植来的老宅。看起来整个村落的古宅生态更加丰美,可被抽空的村庄,还能葆有多少本真的活泼泼的生气?
⑧那些老宅在被移植的过程中,也被修复。朽败的骨架,用水泥框架支撑。门头檐角,借用日益高端的修旧如旧的技术,老的与新的、真的与假的,混淆一体,看起来面目无异,可气息不对。那种走进老宅可以闻见的,从老宅骨子里、木缝中散发出的天然木香,被生硬粗暴的水泥气取代。
⑨我静静地望着这些被拆骨又接骨的老宅,不知它会否在夜深人静时发出压抑的呻吟,又会否在体内留下反复发作的伤痛。这些,都只有老宅来默默地承受了。
⑩颓败的老宅与簇新的门牌,存留在相机里,那一点亮蓝和一片深暗的木色之上,有挺立的生气勃勃的草茎。在按下快门的一刻,我记得有风吹过,轻轻摇动它们。这一切构成了某一时刻的记忆,留于感觉,留于影像,留于文字。但,这不是完结。
(选自《人民日报》)
(乙)挽留记忆——杨澜访谈冯骥才
①杨(主持语):冯骥才在为全中国56个民族做一次地毯式的文化普查和整理保护。这个听起来十分庞大的目标,冯骥才在酸甜苦辣中,一点一点靠近。
②杨:从什么时候开始,你的这根神经被触动了?
③冯:触动我应是在上世纪1990年到1991年的时候,我去周庄。那时候周庄没名气,正面临改造。我看见老远河岸边上有一幢房子探出来,它留下一个倒影,房子边上还系着一叶小舟,简直跟画一样。他们说,这幢房子马上就要被拆了。旧房主现在都在拆老房子,要把木头卖掉,然后用那个钱来盖一个水泥的新房子。我说这么好的房子拆了不觉得可惜?他说你还不知道,这幢房子不仅好看,柳亚子当年搞南社就是在这里。当时我说,好,需要多少钱?他说需要3万。我说我在上海正办画展,原先我办画展是不卖画的,现在刚好有些台湾人找我买画,我卖两幅小画,准备几万块钱把这房子买下来。我回到上海就把画卖掉,跟当地联系,当地一听说是我买,马上就涨到15万。
④杨:啊,我以为是降到1万。
⑤冯:结果涨到15万。
⑥杨:这回来了个冤大头。
⑦冯:我说怎么办,那就再卖掉几幅画。后来他们说你别卖了,如果你再卖的话,它还会涨价;但你已经做了一件好事,他不会再拆了,因为他已经知道它有价值了。后来这幢房子果然保留下来了。
⑧杨(主持语):相对于“保护”的艰难,民间文化“消失”的速度,却快到不可想象。冯骥才奔走呼号、上山下乡,只为用最快的速度摸清民俗文化的家底,即便如此,这项计划也将耗时十年。然而从2003年“遗产抢救工程”开始,冯骥才都是靠着自酬资金,在支持着几乎所有的经费支出。
⑨冯:后来又一次,我们决定开有关年画的全国性旅游会议,当时我觉得没有办法开,也没有那么多钱。有山东人说,冯先生,那你到潍坊来开吧,所有的费用都由我们花销。我们就到山东去了,在开会的时候,北京有一个出版社叫学苑出版社,那个社长也是山东人,挺义气,他说:“那么《杨家埠卷》(木版年画全集之一)这本资料画册我来出版。”他说他给我出书一分钱不要,他走后,到了第三天,我忽然得到一个消息,他被调动工作了。我当时觉得一切全都落空,那时候我想,我必须得有一笔钱,正好国家允许搞私人基金会,我来做这件事吧。但是我怎么办,我必须画画,因为我手里的画已经不多了。那时候,我白天要跑到各部门去,我管着各式各样社会上的事情,又管着小说协会的事情,我必须夜里画画,那几个月画到什么地步,你看,这手有这么大一疙瘩。
⑩杨:真是啊,非常突出。
11冯:非常突出,就是那么画到十月份的时候,我忽然觉得腕子弯不过来了,有个东西挡着,我一摸已经起来那么一疙瘩。可我觉得我还必须继续画,才能把这两百万卖出来。后来我的好朋友赵文瑄,他是台湾的演员,喜欢看我的散文和小说,有时候到天津来找我要一本书。他知道这个事了,他说冯老师感动我好几次了,就让我也感动他一次吧,他正好有一笔一百万的稿酬,他说全交给我的基金会。
12杨:他也很棒。
13冯:非常棒,我当时眼泪都快下来了,我想不到还有这样的人。
14杨:您说过,没有情怀,就传不了文化。
15冯骥才:让青少年热爱,迷恋传统文化,根底在教育。或者说,人文精神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教育。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反过来,自觉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则可以促使一个人心清目远、富于责任、心灵充实、情感丰富而健康。只有扩大学生的精神视野、关切社会难点、加强心灵修养与审美素养,深化校园里崇尚精神的人文氛围,才能使我们的“80后、90后”热爱传统文化,具有文化情怀。
【初读】
【小题1】阅读《木质的村庄》﹐思考老宅面临着哪几种命运?请根据全文分点概括。
【小题2】请阅读《挽留记忆——杨澜访谈冯骥才》,根据上下文补全第⑭段杨澜的采访词。
【品读】
【小题3】结合语境,赏析《木质的村庄》第④段的句子。
进门的一侧厢房里,也有木匠师傅在忙,木屑散布在老人稀疏的头发、圆眼镜片和脸颊、鼻端。他端举着一张被木屑粉尘“装饰”的脸,好奇地探出头来打量我们。
【小题4】《木质的村庄》第⑦段写到“看起来整个村落的古宅生态更加丰美,可被抽空的村庄,还能葆有多少本真的活泼泼的生气?”明明村庄被“填植”后更“丰美”,为什么又说“被抽空”?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5】阅读《挽留记忆——杨澜访谈冯骥才》,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
A.第③段周庄的老宅主人不断涨价,是因为他知道了老宅的文化价值,从而有了保护它的意识。
B.第⑨段冯骥才谈到出版社社长赞助落空一事,意在说明抢救文化遗产自筹资金的艰难。
C.第⑪段写赵文瑄赞助一百万,因为冯骥才不遗余力保护文化遗产的举动感动了他。
D.第⑬段冯骥才说“我想不到还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指像赵文瑄那样仗义疏财、对朋友慷慨相助的人。
E.第⑮段冯骥才认为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精神有利于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

【联读】
【小题6】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准备邀请一些致力于“挽留记忆”的人士到学校做讲座,《木质的村庄》的詹姓老人和《挽留记忆——杨澜访谈冯骥才》的冯骥才相比,你更愿意听到谁的讲座?结合两篇文章内容说说原因。
【小题7】《木质的村庄》第③段末尾写道:“无法,却又拼力想去挽留。”《挽留记忆——杨澜访谈冯骥才》写到:“相对于‘保护’的艰难,民间文化‘消失’的速度,却快到不可想象。”请结合两文分析“文化保护”为什么举步维艰。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